转身歌词:梁武帝佞佛而亡国的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2:20

    汉代名相萧何,因辅弼刘邦,便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典故;而他的第二十五世孙萧衍,文韬武略,堪称翘楚,却因晚年迷信佛教,政务松弛,以致国之沦亡,死于非命。可以说,梁武帝是中国第一个极端信佛的皇帝,也是因为佞佛而成为亡国之君的第一人。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是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其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登上帝位后,他在执政前期曾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他矫正前朝的诸种弊端,鼓励学术,减轻人民负担,勤政爱民,虚心倾听民间的呼声,使国家一度政局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可惜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

    梁武帝本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型皇帝。他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因此,达到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博学能文,精通音乐、书法,年轻时曾与谢眺、沈约等名士一起被誉为“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化界的名人。跻身于官场后,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尤其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以致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极为突出。

    萧衍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夺取帝位后,曾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雅馆、士林馆等。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未尽其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大明历》,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相当精密,直到此时才得以颁布发行。由于萧衍的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在用人方面,他广泛纳谏,善用天下良才,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激励官吏清明治世,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后人评说梁武帝,无论文治还是武功,皆无与伦比,在其之前,惟汉武可比,在其之后,有康乾过之。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富有睿智的国君,由于创业有成、守业无成,开了开国之君就使得朝代更替的先河。这一切,都与他信佛、佞佛有着不可摆脱的千丝万缕干系。

    翻开历史,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乞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

    其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梁武帝的所作所为,有不可小视的作用。他立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大建寺庙,广收僧人,唐朝诗人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将佛教演变为教化万民的信仰,梁武帝以身作则,亲自受戒。在世俗世界里,他是国家的皇帝;而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修行的菩萨,完全放下皇帝架子,以普通僧人姿态,带头遵守佛门清规戒律。

    梁武帝干出的最为惊世骇俗之事,当属他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弃皇帝的权威和尊严,不当皇帝,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起和尚。皇帝舍身为寺奴,而国又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急得团团转,只得凑足钱财为他赎身,一共花费四万亿。因此,梁武帝疏于朝政,致使国事荒废;又由于他的事佛之举,浪掷了不知多少国家财力,造成国力衰退。

    曾有人指出,梁武帝是假借出家当和尚而大肆敛财,笔者未见正史,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帝王,在封建帝制国度里,似乎没有必要去为了财富出家。毕竟,在当时环境里,可以说国家就是他个人的,国家财富也尽归其所有,犯不上为了金钱“委屈”自己。若说他对佛教极为痴迷,倒是可信度很高。

    梁武帝痴迷佛教后,不由得会对那些奸佞之徒法外开恩,幻想施与佛心,能够改变现状,殊不知却事实上在姑息养奸,祸害国家和民众。梁武帝有个弟弟叫萧宏,奢侈无度,暴敛无厌,敛收钱物三亿万,梁武帝知道后,也不追究;即使萧宏和自己的女儿通奸,也不闻不问,还升了萧宏的官。如果说,梁武帝对弟弟萧宏是宽容,那对侄儿萧正德简直到了纵容的地步。就算萧正德叛变投靠了北魏,还是一再赦免他,最后,正是萧正德和侯景一起,成了他自己和帝国的掘墓人。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当时正值梁朝政务松弛,防备松懈之际,侯景军队很快就包围了台城,次年二月,因兵尽粮绝,台城陷落。梁武帝被软禁后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派大将王僧辩、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兵败被杀。侯景之乱历时长达五年,在此期间,各方势力连年混战不止,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无数,千里之内罕见人烟,整个社会经济遭受到破坏性的打击。此后不久,南朝梁灭亡。

  这是一般流传的萧衍饿死的说法,但有人认为他并非饿死。据《资治通鉴》记载,侯景攻破南京后,进宫面见梁武帝萧衍,“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谒”,萧衍神色自若,对侯景说:“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让人带他到三公的座上。侯景非常惶恐,便对左右说:“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见萧公,使人畏惧不已!”也就是说侯景攻破皇宫见到梁武帝时非常恐惧,被梁武帝的从容自若镇住了,于是便把他软禁在台城,不敢再去见他。后来侯景派王纶给萧衍送去了几百粒鸡子让他吃,因此梁武帝不可能是饿死的。

  关于梁武帝之死,《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根据这段记载,萧衍是“疾久口苦”,也就是得了重病,嘴巴苦说明梁武帝并非空腹,而他想吃蜂蜜说明他并非肚子饿,而且送去的鸡子有数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东西一定都齐备。其实当时梁武帝已经八十六岁,眼见国破家亡,恶人横行,禁不住忧愤成疾,而自身又被软禁,无人搭理照料,因此病情日益恶化,最终死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梁武帝到底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恐怕今人已经很难明察,因为时隔久远,而且当时萧衍是被软禁,身边人员稀少,关于他的行踪不可能有很准确的记载。但无论他是饿死还是病死,自身都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之所以死乃是由于侯景之乱,而侯景之乱则是由于他过于崇信佛教,以致朝政废弛,国库亏空,老百姓民不聊生,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据《梁书》、《资治通鉴》记载,侯景从采石渡过长江的时候,兵马总共只有八千多人,到攻破台城时却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了,也就是侯景在南朝是得到百姓的强烈拥护的。而百姓拥护侯景的原因,也正是侯景所宣扬的,萧梁沉溺佛法、僧尼泛滥,朝纲废弛、民生凋敝。虽然侯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却在客观上迎合了百姓的要求,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迅速打败了南梁的三十万兵马,让梁武帝萧衍成为阶下囚。可见梁武帝崇信佛法,并四次舍身侍佛并没有获得佛祖的保佑,反而落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

    对梁武帝死因,我们不再多探讨,已有太多的专家学者研究过。今天我们之所以谈及梁武帝,仅想就他何以会从一个颇具作为的君主,最后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这一历史典故,谈谈官场之人应当如何看待喜好、怎样处理爱好的问题。

    现代人在物质生活渐渐富裕的情况下,精神追求也愈加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本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但梁武帝的人生轨迹及其先盛后衰教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万事皆有度,不可痴迷,不能沉湎。尤其是不能为了喜好或爱好而把职业当副业,用原则作交易,甚至于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在现代也屡见不鲜。现实中,不是有官员以爱运动为由,笑纳上百万一张的高尔夫会员资格吗?不是有干部以喜好收藏为名,收受名画古玩后被人美其名曰“押贿”吗?不是有领导以欣赏美色为好,把“孝敬”公关的、“上门”自荐的或“猎艳”收获的等途径得来的美女尽收“帐下”吗?

    这些举动、这般行为,与梁武帝的一心信佛佞佛虽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本质上并无二致,其后果都是“殊途同归”。轻者败坏形象、损害道德,重者误国伤民、侵蚀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神仙,更不是圣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软肋。长处自不必多说,而软肋不可不多加保护。软肋在医学上院指胸腔的肋骨,依靠软肋扩张可以帮助呼吸,但其特点是脆弱,容易断裂。如今多形容人或事的薄弱环节。一般人们都知道,护好软肋等要害部位,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

    领导干部的软肋在哪里?赖昌星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怕干部面子硬,就怕干部没爱好。”事实确实如此,正是由于抓住了干部们的种种爱好,赖昌星才把他们一个个拉下水:贪财的送金钱、小车,好色的进红楼、养情妇,贪权的帮着升官晋职,靠着钱、色、权这些“常规”手段,杨前线、赵克明、蔡海鹏、卢远征等人相继下水,最终滑入无法自拔的泥潭,葬送了政治生命和大好前途。

    由此可见,梁武帝佞佛而亡国给我们的警示,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牢记两个“务必”,一是务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的诱惑,远离不健康的“爱好”;二是务必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本来健康的爱好,护好自己的“软肋”,防止“糖衣炮弹”从此攻入。

    历史总有许多相似之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领悟真谛、去辨别是非、去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