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上篮:《老子》第二章--遇事先不忙判断好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45:15
人们面对的事物时往往忍不住先要判断是好、还是坏?然后就忍不住去为之动情,其实这是最愚蠢的做法,你认为它坏,那么不是羡慕别人的好,就是厌恶自己的坏,把心思花在动情去了,就没有心思设法解决问题了,本来一个情况的出现究竟是好是坏,在当时你是无法判断的,只有通过最后的结果才能知道,结果还没有出来,你怎么能轻易下结论呢?古人还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当你看到同学们纷纷成功了,而你还是两手空空,这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嘛,老子说“大器晚成”,要做出大成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千锤百炼。因此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匆忙下结论,安心地去做好自己的才是正确的态度。同样别人不公正地对待你,也不要认为就是坏事,只要你怀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对待,做好你应该做的事就行了;别人夸奖你,也不要飘飘然就认为是好事,没有必要把心思浪费在去为一件事情动情去了,任何事情,只要把注意放在解决问题上,做你该做的,坏事可能在你正确的对待下,也会变成促进你成长好事,好事也会在你的正确对待下而做的更好。

[关键词]:皆知。


                           第二章--遇事先不忙判断好坏,关键要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对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词句内涵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关键词]:[皆]本义:都,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知]〈动〉(1)本义:知道)。[美]〈形〉(6) 美好。[恶]〈形〉(4) 坏;不好。[天下](1)∶四海之内,全中国。显然在这里的天下指的不是全中国,因为全中国的人对同一个事物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谈全中国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天下在这里指的只有是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才有意义,因为普通人的心灵世界认为一个事物好,往往他的潜意识世界都认为就是好。

意思是“天下潜意识如果全都认为好就是好的话,那就坏了”比如说如果天下的潜意识公认某个事物是好事,那可就真的是坏了,因为那样的话,遇到自己认为的好事就会得意忘形,遇到自己认为的坏事就会排斥生气,把注意力都放在为之动情去了,那么这个人就糊涂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事实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是好是坏关键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比如说受到挫折绝大多数人认为肯定是坏事,但是挫折能锻炼人,可以帮助人更快的成熟起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当时看起来是坏事,但是逆境往往能锻炼人,只要能正确的对待那么坏事就变成了好事;当时看起来是好事,事事都一帆风顺,如果还不善于从别人的失败或历史的教训中吸取营养,那么这个人就无法成熟起来,好事反而变成了坏事。正如孟子说的那样“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又比如说女人们都认为工资比男人高得多肯定是一件好事,结果很多工资明显比其他男人高得多的女人,因为工资高一点就把自己看得太高,因此看不起工资低的男人,就这样不知不觉而变成了剩女。

因此说一件事是好还是坏,先不要轻易下结论,而要保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管踏踏实实去做该做的事,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很多事情在当时你是无法知道是好还是坏,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意思,当时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坏事,只要能正确对待,那么原来是一件好事。

凡是控制要求的学说,都会遇到形成要求最多的地方,那就是忍不住傻乎乎盲目地要判断是好还是坏,然后又糊里糊涂地浪费感情来加剧要求的强烈程度。因此要避免这种不理智的糊涂行为,就必须首先形成不忙判断的习惯,才能解决,老子是用事实来说明,是好、是坏在当时是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来说服人们在当时不要忙于判断,而要把注意放在解决问题上,佛教也发现忙于判断的坏处,但是却找不出理由来说服人们,只是生硬地告诉人们不要有分别心。

中国祖先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他们在文字发明前就认识到遇事忙于判断的坏处,因此发明了一个字“平”来指出如何对待,平的意思是(1)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说的是当气受阻碍时,身体就会通过把气分散来分批越过,要使身体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关键在于不能有个人的要求阻碍才行,否则如果有个人的要求,就会着急发脾气要强行通过,本来气受阻就是来自不同方向的气相互阻碍,就像交通阻塞一样,如果有人要强行通过,其他人看到有人不守交通规则能先走,就会跟着学,那么就无法按交通规则来分批越过了,因此气受阻时要尊重身体的运行需要,耐心等待才是关键。 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就是说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判断好坏而动情上,去生气发脾气,而是把注意放在解决问题上,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遇到阻碍,不是说你一定不能通过,而是因为要通过的东西太多,必须分批才能通过,这就像交通阻塞一样,只有让来自各个方向的车辆分批通过才能疏导交通,因此耐心地等到轮到自己的时候,自然就能通过了。

同样,凡是成功地越过的人,都会形成这样的态度去对待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比如说在《母亲的鼾歌》里的那位母亲,每当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忙于判断好坏,然后去动情:生气、抱怨、发脾气、让自己处在生不如死的感觉中而不能自拔,而是用“没有淌不过去的河”的这个信念,把注意放在怎样解决去过河上,一心一意让自己处在过河的过程中。


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057773.html?fr=qrl&cid=764&index=5

《母亲的鼾歌》

  挂上牌子去串巷扫街。

  拐着两只缠足小脚去挖防空洞。

  她苍老了。白发披头,衣衫褴褛。但她用心血抚养的第二代——却是衣衫整洁品学兼优的挺拔少年。

  “妈妈。”在夜深人静时,我安慰她说,“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突然……”

  “没有淌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又比如说刘伟,面对失去的双臂,没有忙着判断是好还是坏而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考虑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当看到音乐人适合自己后,就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当老师告诉他做音乐人必须会弹钢琴才行,他就着手学钢琴,没有手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弹奏自己喜爱的钢琴,就积极想办法用脚去弹,一旦投入进去,就全心全意集中精力去做,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解决问题上,从而走出了一条让人无法想象的路,就这样淌过了横在自己面前这条非常宽阔的大河。反之,如果当时刘伟像一般人那样忙于判断好坏去抱怨老天的不公而不能自拔,那么他就不可能有前途光明的今天了。

 资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hLc9SMr56E/

“大家看看刘伟,听听他的音乐,我觉得生活中有任何的抱怨或者不满,都应该没有了。你看看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是怎样能弹动钢琴,而且打动人心,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放弃所有对生活的抱怨,像你(刘伟)说的,精彩地活下去。”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善]〈动〉(10) 友好,亲善。〈形〉(4)好;美好。本句的意思是“潜意识天下如果全都知道对自己友善就是好的话,那就不好了。”这句话教导我们不要老想听好听的、总是排斥不好听的。以至于孟子为了克服这个难以克服的坏习惯而逼迫自己“闻过则喜”来盲目听从别人的批评,要知道任何事盲目都是错误的,比如说姚明因为听信别人批评他,结果后来在球场上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好了,还是聪明的教练指导他不要管别人的瞎批评,只管按自己的风格去打球就行了,这样姚明在球场上才恢复了过去的雄风。所以不要盲目听信任何人,还是按老子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说听到别人说一些中听的话的时候,可不要把它当一回事,因为它往往夸大其词不可信;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时,也不要排斥,因为不好听的话很可能还是真实的,所以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就要认真分析自己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缺点,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比如说看到某个亲戚在路上嘟嘟嘟不停地说,这样不停的用脑习惯会使她短寿,因此想帮助她改正过来,说了几次她都没有在意,你还能继续说吗?你如果继续去说的话,那就会使她感到她说话的自由受到限制,她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我就不敢继续说了。相反你去夸奖她知道的多,她受到表扬会感到你对她好,就会更加来劲地说个不停,这样就加剧这个缺点而害了她。因此说正是她的“潜意识天下全都知道对自己友善就是好的话”使我只好闭嘴而不敢再说她了。另外人们都认为“自由”是一件好事,殊不知正是这个“自由”使人内有思想之患,外又劳形于事,从而把身体用的破破烂烂而夭折,多的不说,大家都知道退休以后老的快就是证明。因此说一个人学会限制自己,凡是那些做了以后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益处的事以后就不能去做,比如说:看新闻、看小说、看电视、到论坛发贴、聊天、想知道有意思的事、奇怪的事、打麻将等等所谓的娱乐活动都不能去做,因为做那些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

本句的意思是“潜意识天下如果全都认为好就是好的话,那就坏了;潜意识天下如果全都知道对自己友善就是好的话,那就不好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故]本义:缘故,原因。

『有无相生』

[相]◎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生]〈动〉(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本句的意思是“有和无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很多次都是失败往往会使人灰心丧气,令人怀疑自己没有哪个能力,但是殊不知没有人能够一次就能够成功,只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就能够转败为胜取得成功的。相反,事事都很顺利,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好事,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失败的锻炼,就必须善于从别人的失败或历史的教训中吸取营养,否则他就很难成熟起来,那么他的成功也很难持续长久,最终将会失去他暂时获得的地位和成就。因此有和无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难易相成』

[成]本义:完成,成就。(4) 变成;成为。本句的字面意思是“难和易是可以相互完成的。”老子说“图难于其易”“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说的就是“难做的事总是要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把它看得很困难的话,因此最终才能反而没有了困难。”所以,本句的意思是“难度大的要从容易的地方一步一步逐渐来消化完成,反之就是容易的事如果看得太容易就会变成困难的来完成了。”因此是困难还是容易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长短相形』

[形](5) 比较,对照。本句的意思是“是长还是短需要和实际相对照才能知道。”任何事情不能以习惯的经验认定是长还是短,必须看是否符合实际才是关键,比如说不能认为经济增长率低于8%就是太慢了,而是要看增长率是否发挥出经济本身的发展潜力才是关键,因此说是长还是短本身无所谓好坏,必须看是否符合实际才是关键。

『高下相倾』

[倾]◎ 趋向:~向。~心。~慕。~注。左~。右~。本句的意思是“高贵和低下是会相互转化的”在这个世界上,地位高的可能就会向地位低下的方向趋向,世上流传的“富不过三代人”就是这种趋向的结果,相反地位低的可能就会向地位高的方向运动,一代又一代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地位高或地位低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就看你怎么对待。


『音声相和』

[音]◎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声]本义:声音;声响。注意这和音的区别是“声响”,说的是音量的大小。[和](1) 调和;调治;调适。本句的意思是“声音的节奏和声调的高低是需要相互搭配的。”因此声音的节奏和声调的高低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看你怎么搭配。

『前后相随』

[随]跟随。本句的意思是“前和后是会相互跟随的。”比如说在唐朝日本人是向中国人学习的,而反过来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领导人是请日本人介绍什么是现代经济的。因此说落后还是引领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因此本段话的意思是“所以有和无是可以互相促进的;难和易是可以相互完成的;是长还是短关键要和实际相对照才能知道;高贵和低下是会相互转化的;声音的节奏和声调的高低是需要相互搭配的;前和后是会相互跟随的。”

本段话是承接上一句来说的,因此才会用“故”作为连接词,因此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要盲目的去判断而染上感情色彩,既不要钟情,也不要排斥,总之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盲目判断而形成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根据事物本身的需要去客观的对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

『处无为之事』

【为】(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伪](1)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为,为亦声。本义:欺诈)。伪,诈也。——《说文》。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人为](2).人力所为,与天然、自然相对。与“天然、自然相对”,人为就是不是根据事物本身的需要,而是丧失理性按照自己的要求胡乱做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浓妆艳抹,人们为什么这么糊涂,自己真实的样子本来好好的,为什么要往脸上胡乱涂抹?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只要表面上看起来漂亮就是好,所以就把那些化学制品往脸上胡乱涂抹搞一个假面具来欺骗大家,而大家也心甘情愿去受欺骗!看看,社会就是这么糊涂。

又比如说国家领导人不提出一切根据经济的需要去做,而提出为了实现GDP增长率达到+8%以上而刺激经济!领导人为什么这么不理智?本来一切根据经济的需要去做,只要能发挥出中国经济的潜力就行了,为什么要制定一个8%要去刺激呢?如果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不是根据病人的需要去做,而是为了立竿见影来显示他的医术高,刺激你一下,当时你感觉病好像好了,病根没有除掉,这样做能行吗?!之所以不行原因在于治病大家都很理智,来医院是要解决身体所出现的问题的,而不是让医生刺激身体立竿见影来消除疾病的表面症状的。而治国为什么就不把重点放在解决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上,而要热衷于去刺激呢?!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GDP增长率高就是好,那么就顾不上这个GDP增长率是不是真的发挥出中国的经济潜力了,管它是真还是假,只要能刺激出来就行了!


资料: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10/18/content_16748949.htm

行家分析,人为炒作也是推动糖价疯狂飙升的幕后黑手,现在期货市场可以说是“钱比糖多”。其实,看当下这形势,岂止是“钱比糖多”,简直是钱比啥都多。中国的利率已经连续7个月为负了,与其钱放在银行像冰棍一样融化,还不如拿出来干点啥。可是能干啥呢?买房子吧,调控一直在加码(我是支持楼市调控的);炒股票吧,从6000点飞流直下的场景教育你须谨慎(最近股市又忽忽悠悠上来了),此外还有什么选项真的难说。如此一来,银行里的钱也就被放出去四处找“茬”。至于那些不明来历的热钱、游资,就更是逮住什么炒什么,物价能不高吗?

  前两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说“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此话一出,网络上顿时板砖与唾沫齐飞,因为老百姓不爱听。前文说“钱比啥都多”,指的是总量而非平均量,谁都知道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缺钱,即便银行里有些许存款也不敢妄动,如今工资不见涨物价却噌噌往上蹿,专家居然让我们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冷静下来想想,面对物价上涨,我们除了忍还能怎么样?绿豆涨,就忘却张悟本老师的教诲;大蒜涨,就改吃大葱或者干脆不吃。现在白糖又涨,那就少吃一点呗,反正生活甜不甜蜜也不在多吃还是少吃一勺白糖。问题是,涨一个就忍一个,不禁想参“糖高宗”一本:陛下,小民须忍你多久?

评论:

本来是不合理的货币宽松政策,偏要加上“适度”二字,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搞得“钱比啥都多”了!

其实不用考虑什么增长速度,只是根据客观的需要去做,本身就可以使经济快速发展!因为中国一旦参与到世界的经济圈中,那么就步入到追赶中等发达国家的进程之中,本身的发展潜力就很大,回头看看亚洲的四小龙,它们步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生活水平的速度哪个不比中国的快?!可是像中国这样由着自己的要求去刺激,表面上GDP的速度上去了,但是因为刺激导致社会上的游资太多,物价不断的高攀,又不得不紧缩银根,结果又是提高准备金,又是加息,搞得以后就很难贷到款,那么企业正常的经营都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又一次步入2008年那样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贷不到款而倒闭的怪圈!人为什么要这样不理智呢?

话说回来根源就在于大家都知道GDP的增长速度高就是好,反之如果全国人民都像老子那样并不认为GDP的增长速度高就是好的话,那么还有哪个领导人要去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呢?因此要想做到无为的话,就不要忙于判断是好还是坏!只要根据客观的需要去做就是了。

因此本句的意思是“办事时不带有丝毫的个人要求完全根据客观的需要去做”

『行不言之教』

[行](16) 做;从事某种活动。

本句的字面意思是“去从事不言的教诲。”怎样做才算是“从事不言的教诲”呢?老子在第二十三章中说“希言自然...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就是说不要在心里嘟嘟囔囔才合乎自然,去做有关道的事,那么心思就要一心一意放在道上;去培养行为习惯的人,心思就要一心一意放在反复练习行为上;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心思就要一心一意放在失败上认认真真地去找原因。总之就是把其它的事情统统抛到脑后不考虑,一心一意地去做当时的事情上,这就是在对自己“行不言之教”。因此本句的意思是“以一心一意地处在当时的活动上的行动教育自己随时随地都要把其它的事情统统抛到脑后不考虑。”

『万物作而不辞』

{万物](2).众人。“万物”在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潜意识大众,因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需要通过心中的潜意识众人才能表现出来,外界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表现外界事物的潜意识众人却可以因为自己的态度而转移,因此黄帝才说人能够“提挈天地”。外界的事物你再怎么说它,它还是按它原来的轨迹变化,而表现外界万物的潜意识众人就不同了,你一旦说它,它就越发彰显,越发缠住你不放了,相反你不说它就逐渐变得遥远而渺小了,就让你注意不到它了。比如说大家都处在同一个世界上,本来所面对的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你咒骂的东西越多,那么在你心中的王八蛋们就越多,你咒骂的越厉害,那么这些王八蛋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会占满你的整个世界而压得你难受得活不下去。相反受到同样遭遇的人,认为世界这么大,遇到这样的事情很正常,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把它当回事。那么他的心里就会和平时一样的平静和自然。因此说这个世界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表现外界事物的潜意识大众却因为你的态度而转移了。

[作]本义:人起身。[辞](1) 说讲。

注意这句话的“不说”和上句话的“不言”不同,上句话的“不言”在没有看到没有听到什么事情的情况下,而要根据自己原来的要求嘟嘟囔囔自言自语的在内心里去说,本句话则是看到或听到某些事情时而忍不住要去说、要去管。因此本句的意思是“万物爱怎样行动那就随它怎样行动,也不要多嘴去说。”这和老子说的“我独闷闷”是一个意思。

本句的意思是“因此圣人办事时没有自己的要求完全根据客观的需要去做;把其它的事情统统抛到脑后不考虑,一心一意地处在当时的活动上;万物爱怎样行动那就随它怎样行动,也不要多嘴去说。”这是在前面讲了因为判断当看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音声、高下、前后”后如果没有像老子那样认识到它们会相生、会相成、要相形、要相和、会相倾、会相随的话,就会产生感情色彩而钟情或排斥,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脱离当时的客观需要,人为地选择,人为的排斥,人为地就要找事,要去管、要去说。这样使你与客观对抗而碰钉子、栽跟头、让心里难受地受惩罚。

当你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后,那么当你面对任何情况就不会产生自己个人的要求而脱离实际,时间长了也不会出现嘟嘟哝哝地只顾着根据自己的要求去诉说,出现任何情况就不会忙于判断好坏去说这说那了。因此才能“没有自己的要求完全根据客观的需要去做;把其它的事情统统抛到脑后不考虑,一心一意地处在当时的活动上;万物爱怎样行动那就随它怎样行动,不会多嘴去说。”

【生而不有】

[生]生产,一般人自己参与促成的事物不知不觉要视为它是我的,从而总是把它挂在心上和自己分不开,让人放不下,从而成为包袱拖累人无法享受生活的轻松和心灵的洁净清新。

老子的“生而不有”并不是说自己挣下的钱不是为我服务的,而是没有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同样老子也没有认为自己生的孩子不是我生的,而是认为孩子他属于孩子本人,并不是和我不可分割。本句的意思是“自己干成的事也没有认为是“我”的,从而不会把它挂在心上和自己混淆在一起分不开。”

【为而不恃】

[恃]依赖,如果在心里产生依赖就是让心和所做的事缠在一起不好解开了,就很难把它从心里放下了。而老子的学说核心就是让头脑空虚,因此,对所干的任何事都不会在心里与之缠上,因此必须要“为而不恃”,本句的意思是“做事从没有在心里对之产生依赖感。”具体什么样的状态叫对之产生了依赖感?比如说心中想到了一件事认为它非常重要,因此顾不上睡觉也要继续接着去想,好像一旦不去想了,自己就会遭到重大损失一样,这是严重的情况,而最常见的情况是一旦工作起来心里就和工作缠在一起放不下来了,好像如果把它放下不想,似乎就像失去了一件珍贵的东西一样。这就是最常见的心思对工作产生了依赖感。

资料:

父亲写道:

“13/12 近日数次发脾气,对子女讲过头话,则影响和谐、团结,今后务必克服,改进不好的毛病,更重要的对家庭不利,本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评论:

这位老人就因为对他的儿子产生了依赖,儿子的潜意识很快就感觉到了,因此慢慢的就养成了要求老人必须听他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这个家我是老大,是我说了算!”因此,这位老人就是被这位儿子气的发脾气时说了一些过头话,结果这位儿子扭头就走,以后就是在路上见到他也不理他,受到这样的惩罚,老人就再也不敢不听这个儿子的话了,哪怕是生气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屁也不敢放。

老子在这里说的是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结果都不要有依赖思想,只有不依赖它们,才不会受到它们的牵制,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否则就会变成它们的奴隶,会被它们牵着转。比如说如果你把钱看得很重,晚上睡觉时想起一个很好的赚钱方法,你能不继续接着想而安心的睡觉吗?不可能!因为你的依赖思想决不会答应!又比如说你今天买进的股票一下子亏了很多或赚了很多,你能平静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去想它们吗?不可能,因为你的依赖思想决不会答应!因此说对一个事物一旦有了依赖思想,能不能放下它就由不得你了,所以没有依赖思想,是做到不执着的前提条件。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居]〈动〉本义:蹲着。(3)居住。在这里指事情完成了可别蹲在那里、更不能居住在那里不走了。为什么把事情做完了老子就不让人们在那看一看自己劳动出来的成果,去享受一下自豪感呢?在一般人看来感受一下自己劳动出来的优美成果是人之常情,正因为是人之常情说明人们把事情做完了就要蹲在那里不走了,严重的会发展到干脆在那里长时间居住下来。这是人们非理性的要求,其实要让头脑恢复到能工作的状态或者享受闲暇轻松的舒服,就必须把已完成的东西放下来才能做到。老子讲执者失之,如果你死抱着已完成的东西不肯放下,在那里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加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完美无缺,这样就看不到劳动成果的不足了,头脑就会沉浸在其中糊涂了,这样的头脑就没有用了。老子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普通人看重身外之物,而老子则相反,他只看重他的身体,让身体轻松舒畅、让头脑总是保持在有用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劳动出来的成果,也不认为是他的,而认为是道的,因此他只管根据道把身体伺候的轻松舒畅、使头脑保持在清醒有用的状态就完了,至于他的劳动成果,他根本就不挂在心上。

因此本句的意思是“把事情做完了就不要蹲在那里不走了,只有不蹲在那里不走了,才不会失去清醒有用的头脑和舒畅健康的身体。”


译成白话文:

潜意识天下如果全都知道使它变好就是好事的话,那就坏了;如果全都知道对他友善就是对他好的话,那就不好了。所以,有和无是可以互相促进的;难和易是可以相互完成的;是长还是短需要和实际相对照才能知道;高贵和低下是会相互转化的;声音的节奏和声调的高低是需要相互搭配的;前和后是会相互跟随的。因此圣人一旦决定了去做某事,办事时不带有丝毫的个人要求完全以客观的需要去做;以一心一意地处在当时的活动上的行动教育自己随时随地都要把其它的事情统统抛到脑后不考虑;万物爱怎样行动那就随它怎样行动,也不要多嘴去说。自己干成的事也没有认为是“我”的,从而不会把它挂在心上和自己混淆在一起分不开;做事时从没有对所做的对象产生依赖情绪;事情做完了心思就不要再蹲在那里不走了,只有不蹲在那里不走了,才不会失去清醒有用的头脑和健康舒畅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