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5找回背斑:为什么要读《论语》?感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56:48
现代人为什么而学习呢?为了“本本”,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当有了若干个毕业证书、若干个等级证书后,似乎就好找个工作混饭吃了。可是学出来的人却是懵的!不错,知识是有了,技能是有了,可是行不通。为什么?这是因为不会做人!有人说,胡说八道,我们本来就是人,为什么还要学做人?不错,我们本来是人,但我们是社会人,具有很多动物性,我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常常失败,常常痛苦。因此我们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负有原罪,我们必须向上帝赎罪,然后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堂。或者可以勤修苦练,清心寡欲,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听候命运安排,或盲人骑瞎马,拼到最后。这些都不对!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命运!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可以决定我们今生今世的幸福与否、痛苦与否。儒家学说就是这样的,尤其是《论语》一书,集中阐明了这种思
想。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就象利用自然界中的高山与河流一样。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则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
翻开《学而第一》,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且经常调节自己,怎么能不愉悦呢?孔子的意思是,要用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才能够学好。那么,学什么呢?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要树立起根本,根本的东西立起来后,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什么是根本呢?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婚姻观等等观念。因此在《为政》中,都是围绕着做人的根本来展开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一个根本问题,根本就是“北辰居其所”,树立起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后,就不要频频改变,我们的一生,一生的道路,一切行为,都是由这个世界观、价值观来指导的;人生的其他问题都要围绕着这个根本来展开,“共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本),我们人生的道路就是曲折的、多变的,无法安定的。然而我们现代人大都没有“立本”,不懂得“立本”;“本”不立,则道乱生,一生的道路都是混乱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找钱”,所以,以“找钱”作为人生的道路必然就是痛苦的、烦恼的人生。人生也不是为了权势、不是为了名声、更不是为了娱乐、为了富有。人生是为了获得幸福与快乐的。
我们人类从五岁后,就开始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虽然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但却是混乱的、幼稚的、可塑的。因为不了解社会!当我们十来岁、二十来岁踏入社会后,又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更加混乱、迷茫和矛盾。所以,“立本”,是立起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八佾》则是要人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只有认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才能树立起各自的世界观,有了这些观念,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里仁》就是围绕着各种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只有具备了内在的仁爱之心,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建立好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价值观念树立不起来,遇事则无法判断是非曲直,获得的必然也就是烦恼与痛苦。《公冶长》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立起来的人就如公冶长、就如南容、就如宓子贱,子贡、冉雍虽然也可以说立起来了,但他却是个“器”,所以子贡的“立”是有缺陷的。其他如子路等人,无不如是。所以,一个人要是要想树立起做人的根本,关键就是要学、要仁、要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雍也》篇表述了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述而》篇则是说明一个人在立起来时,必须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否则就是假立,伪立。再说了,不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实际上也立不起来。《泰伯》篇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人生观思想,人类才能得以进步。也就是说,在自己立起来的同时,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仁爱。也就是说,必须要立起一个以“公天下”为核心的人生观,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子罕》篇则是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思想,而做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能立起来。立得起来,才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立不起来,当然也就是又惑、又忧、又惧了。因为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迷惑于大千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乡党》篇描述的是孔子首先“正己”,也是孔子立起来了的表现。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