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4法术:口才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34:37

VIP专区 |职场励志 |经济管理 |法律知识 |财经企管 |科学技术 |人文历史 |读吧搜书 |读吧快眼


口才学
收藏此书查看收藏
第一章 妙语后的“真言”,你懂吗?第二章 道是有情却无“情”第三章 有多少人的语言是表里如一的第四章 商场之战,以何取胜?第五章 表象下,口才之“真相”
第/5页

第一章 妙语后的“真言”,你懂吗?
第一章 妙语后的“真言”,你懂吗?
一句机智的妙语胜过平庸的千言万语,有些妙语充满了智慧的魅力,有些还很幽默夸张,令人听后心情舒畅,有时,更能调节气氛。然而在这妙语的背后后是否另有企图?现象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本质?你明白吗?
1.赞美,别有企图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除了面包大米之外,似乎还需要些别的什么?那就是赞美。人人都渴望得到赞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是纯粹的赞美而已,鲜花的背后往往是陷阱,赞美的背后往往别有企图。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当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他的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位员工感动到应该“以身相许”,为了公司的利益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由此可见,赞美的力量是何其的伟大。
但是有很多赞美,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更多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战国时,秦统一六国,独霸天下,燕国不甘失败,当时民间有位侠士,叫荆轲,此人勇猛过人,但是相当自负,燕王想让此人去刺杀秦始皇,但人们心里都清楚,此次行动,不是凶多吉少,就是有去无回。燕王怕荆轲不敢去,就利用荆轲自负的弱点,为他广为宣扬,说他品质如何高尚,如何侠义,总之,给他扣了好多的高帽子,最后,他的形象在民间形成了极佳的口碑,燕王又聚众宴请他,当着百姓的面请求他去刺杀秦王,才有了“荆轲刺秦”的历史典故。就是赞美这块“贞节牌坊”,使这位勇士乘着萧瑟的秋风,长眠于他乡。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经理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那就是认可与赞美。”身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经常在公众场所表扬和奖励你的下属,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无比的干劲和热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成不变的工作容易使人变得乏味,如果你能在生活中适当加点“调味”,赞美一下同事,同事会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无形中增加对你的好感,无形中拉近了你与同事之间的距离。
小李剪了一个新发型,她把一头蓄了几年的披肩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同事们都齐声称赞她的短发清爽和简洁,小李在这一片赞美声之中,对理发师的怨气一古脑儿全消了。“当时我剪完头发,觉得一点都不像我理想中的模样,气得我当时就想跟他吵一场,找他理论,怎么给我做成了这样的发型?这不愉快的心情带到了今天上班,甚至有一个客户来找我,我当时还有些气在心里,平时对客户很有礼貌的,今天不知怎么就看那个客户不顺眼!差点跟他发火,今天听了这些话,怎么不知不觉气就消了,心里也觉得顺畅了,看客户也觉得顺眼了,真希望你们天天说让我开心的话!”
赞美、肯定同事,从表面上看好像与工作无关,其实,对同事的赞美是建立与他友好关系的桥梁,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身在职场的人们更是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可见,在赞美的表层下,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人们常说,女人天生爱听好话,爱听别人赞美。而男人正是抓住了女人这一致命点,在追女人时,对女人大加赞美。恃才傲物的张爱玲就是被胡兰成甜言蜜语的糖衣炮弹收服了的。胡兰成当时撰文捧张爱玲,吹得天花乱坠,终于得到才女芳心。可见,男人对女人的赞美也是有目的的,为的只是获得女人的芳心。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适当地赞美对方,对方会对你迅速产生好感,从而更容易达到你想要的目的。而推销员们也正是善于利用人性的一些特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赞美的话语足以将别人说得心花怒放,非买他的产品不可。孰不知,在赞美的背后,是别有企图的。
多年前,中国最杰出的营销经理马得其曾经拜访过一位准客户,这个客户有一张很大很大的准单子。但是他的脾气很怪异,因为他长着一个秃头,他很忌讳别人谈到他的这个部位。当时,马得其在和他交流时,曾经这样对他说:“先生啊,我觉得你的头真不错啊!”客户脸上已经有了愠色,他又接着说:“我爸爸也是这样的头,但是怎么梳也梳不出您的效果啊。”客户听了哈哈大笑。
马得其与客户交流时,不谈生意,倒先赞美别人忌讳的部位,从而赢得客户对他的好感,可想而知,这样,他的生意自然也就好做了。
买房是人生一件大事,购房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因为,事实证明,你往往没有开发商有眼光。其实,无论是买房还是做其它事情,都不能被眼前的赞美声迷住,搞不好赞美的背后是一个深深的陷阱,而你却带着微笑往里面跳,这样的事不是太冤了吗?
张先生快要结婚了,想买一套房子。当他刚刚走进售楼处时,销售人员就告诉他:先生来这里看房,真有眼光。在走进小区,走进样板房时,这样的话语更是时时陪伴。当然,有眼光的原因是多样的:来这里看房子有眼光,选择某一户型有眼光……第一次听到这样猛烈的称赞时他倍感甜蜜;再次听到时便有些昏昏然;最终,他还是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在赞美声中把购房合同签了,以证明自己的确是很有眼光的。后来才发现,同样的房子,其他地方的价格要比自己买的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合同已签,也没办法反悔了。
当一个人身边到处充满着赞美的时候,能否觉察到这溢美之词的另一面恰恰是自己的缺憾呢?当年,罗马大帝凯撒所受到的赞美之辞连整个欧洲都装不下了,他本人也觉得把世上所有诗人写过的颂歌都做成花环,往自己的头顶戴去,也算不上什么分量。正当他在享用这些赞美的时候,他身边的几个小人竟毫不费力就放倒了他这么一个盖世英雄。强大的时候是一座山峰,垮掉的时候就像山体滑坡,可见,赞美的另一面隐藏着阴谋和诡计了。即便是无恶意的人唱给你的颂歌,它也暗示着存在着某种缺憾。
石家庄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的一个行政办公室主任,开车到北京接教授前去公司做客,车到北京的安定门外大街,因为北京的路很复杂,他不知道哪里可以停车。看到别人把车停在路边,他也跟着停,结果警察过来,说此地不可以停车,要罚款。他心里就想,不如夸警察几句,或许我就不会被罚了。于是,他就对警察说:“我从石家庄来,开了四个小时的车,接你们北京的教授前去讲课,不知道怎么走,他告诉我就在这附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咱们北京警察的报道,是全国警察学习的榜样。你罚我可以,能不能先劳驾把我带到教授那边去。”警察把他带到教授那里后,教授也立刻向警察表示感谢。结果,警察真的没有罚他的款。为什么他没挨罚,并且警察还给他带路呢?原因就是他的赞美给了警察高度的自尊,让警察觉得自己很有面子。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当然也一样有享用赞美之辞的时候,虽说大可不必听一句赞美就要找出我们身上暗含的缺憾,但赞美之辞确实不是人的本质。一个人个体的生命,我们无力让它圆满。人们为了彼此讨个开心或关系和谐,总是掩盖你的缺憾,并从你缺憾的一面找出它的优势加以赞美,我们知道了赞美的“起源”之后,就不会再那么喜欢听别人的赞美之辞了吧?
对于那些热衷于赞美位高权重者的人来说,赞美的背后暗含的就不是缺憾了,而是企图,是目的。那些赞美独裁专制、强权的背后就是一个个阴谋了。
赞美原本是正面的,然而当我们深想一下,会发现,赞美背后是有动机的,在自己平平无奇,一般般水平,没有做出一些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下,别人却不断地赞美自己,自己一听当然会非常开心。但仔细想想,就要小心了,万万不能陶醉其中,因为这些赞美可能是一种掩饰,一种手段,一个假面具。那些当面赞美自己的人,以好言好语做手段,谁也说不准他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企图。
有这样一则妇孺皆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无论我怎样拍,对他们也不会起任何作用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就判他无罪,又派小鬼把他重新送回了人间。
从有罪到无罪,逃掉“下油锅”之刑,靠什么?拍马屁!看来,就算是再“铁面无私”的人也是喜欢听别人拍自己马屁的。
“拍马屁”又叫“媚人”,它能使被拍者如饮醇酒、四体通泰,不知不觉中,被拍者就陷入了施拍者的圈套中,可见拍马屁之功效。“拍马屁”、“媚人”这名称,听起来多少有点不雅,所以文雅之士将它换了一个名号,称为“戴高帽”,这也是赞美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更夸张的赞美方式,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目的或许企图。
好听的话人人都爱听,而那些好口才者也正是抓住人性的这一弱点,说别人爱听的话,把对方说得心花怒放,然后对方就跟着你的诱导一步步地走下去。
给别人戴高帽,可以说是一种言语的恭敬,心里也许是正在骂对方,但是脸上却堆着媚笑。
高帽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捧杀,一种是棒杀。
在官场中,高帽十分流行,在中国古代,帽子本身就是官阶的象征,皇帝戴的叫皇冠,前面还要垂下数串珠子,门帘似的,能够驱赶蚊虫,宰相的帽子和县官的帽子是有区别的,但是都有帽翅,是不是有飞黄腾达的意思无人知晓,反正一边一个,踱起方步来一颤一摇。在民间,言不由衷的吹捧叫做戴高帽,这种吹捧往往是下级逢迎上级,当面说一个小科长是总理材料,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被戴者能不如醉如仙每个汗毛孔都舒坦吗?说吉祥话唱喜歌的风气愈演愈烈,说明高帽具有广阔的市场,戴高帽能够让当官的心理得到满足。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高帽”馈赠。狐狸对乌鸦的叫声是否悦耳本无兴趣,眼里盯着的只是那块肥肉,一顶“高帽”换来一顿美餐,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其高度发达的智商绝非鸟兽类可比,因而制作、奉送的高帽更为精巧,且增加了“知识含量”。比如:本是随手涂鸦胡乱题词,竟被奉为“稀世墨宝”;本是五音不全吼几嗓子,竟被夸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是信口开河胡诌几句,竟被当作金科玉律至理名言;本是杂乱无章“拍脑壳”,竟被说成是“跳跃式思维”……
世人一旦患上“高帽嗜好”症,轻则颂声盈耳,偏听偏信,好大喜功,忘乎所以;重则自命不凡,惟我独尊,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试想一下,一个人无缘无故干吗围在你身边说些好听的话,难道只是为了让你高兴吗?不可能,他肯定有他的目的。当面说你做得多么好,多么值得别人学习,而背后却可能在你无防的时候做出什么对你不利的事,而你却还陶醉在那赞美声中!赞美,都是别有企图的。
当一个人无缘无故地赞美你的时候,这样的赞美往往隐藏着其他的目的。人人都喜欢听赞美之言,他们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别人夸得乐滋滋的,表面上看去似乎只是为了让别人高兴,展示自己的好口才罢了,但其实际目的却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要对你说好听话,难道是闲着没事干?显然是不可能的。他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这个目的就是:在把你说得心花怒放之际,你对对方就会产生一定的好感,而且防备之心也不再那么强,这时,如果对方想让你替他做一些事情,不就很容易了吗?
2.背后夸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人都讨厌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一方面是背后说坏话,会有中伤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背后的评价更能体现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些人也不喜欢赞美,不外乎这几种原因:一是不屑,认为赞美是趋炎附势,有损人格;二是眼光太高,看不起别人,没人值得赞美;三是以为赞美别人,自己会地位下降,相形见绌;四是不好意思,怕被别人笑话。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学会了背后赞美别人这一招,因为这样别人才会认为赞美者是出自真心的,这样的赞美让人们觉得不是吹嘘,有根有据,而非捕风捉影,这种背后赞美别人的方法对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能使赞美者本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欢迎。
的确,当人们知道一个人在背后赞美自己的时候,他会感觉别人真的是这样想的,会更加的高兴。不要担心你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好话,那些好话当事者不会听见,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赞美传不到他本人耳朵里,别人也会因为你在背后夸奖人而对你更加敬重。
赞美一个人,当面说和背后说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你当面说人家的好话,对方会以为你可能是在奉承他,讨好他。而当你与第三个人在背后说他好话时,人家会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别人才会领情,并感激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上司的好话,同事们都会说你是在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也会因此而遭到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是很小的,甚至可能还会有起到反效果。同时,上司也可能会吃不消,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当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而这时你所说的好话,上司知道后一定会很高兴。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效果要明显好得多。背后夸人的话传到对方的耳朵里,他就会认为你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实意的,无疑地,赞美的分量添了不止一点点,他自然乐意为你办事。
很多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有求于人的时候,即不想让对方拒绝,又想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办事,就使用背后赞美他人这一招,将对方引入自己设定的情景,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李眼看着自己的同事的职位都高升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想提升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形象,有一天,他在与同事们闲谈时,就故意说了他们经理几句好话:“张经理这人真不错,处事比较公正,对我的帮助很大,能够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了张经理的耳朵里,张经理心里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小李的形象,在张经理心里也上升了很多。就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忍不住对那位小李夸赞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难得。没过多长时间,小李就如愿以偿地高升了。
背后赞扬他人,能极大地表现说话者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夸赞上司,说他办事公平,从来不抢功。那么,以后上司在想“抢功”时,想到你说的话,可能会手下留情。而且,由于你这份“真诚的赞美”,别人对你的印象也会越来越好。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往往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说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诚。
想象一下,如果有个人对你说,某某在谁谁面前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能不高兴吗?这种赞美,如果是在你的面前说给你听的,或许适得其反,让你感到很虚假,或者疑心对方是否出于真心。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会觉得特别悦耳动听呢?因为你相信那个在背后说你好话的人是真心实意赞美你的。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为人知的赞美,往往是出于真心且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当它传到被赞美者耳中时,对方所获得的心理好感,无疑比当面赞美要多得多。只有当面赞美,没有背后赞美,这样的赞美动机恐怕有些不纯。背后的赞美,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有什么不好的动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李建调到省委办公室那段日子,在部门里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但他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来,他认为自己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正是春风得意时,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都感到非常的满意,几乎每天都使劲地向同事们夸耀自己的工作能力,夸耀自己在来省委办公室求人办事的人面前的威风。然而,同事们听后不但没有分享他的“得意”,还越来越疏远了他。
幸好,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给他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此以后,他极少在同事朋友面前夸耀自己了。相反,他在老父亲的指点下,愿意主动去听同事和朋友们谈谈他们的“得意”事。在同事背后,也懂得去赞扬他们,说他们的好话,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将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了,他的同事都愿意与他做朋友了。
人嘛,总希望被人重视被人夸,对于上班族来说,如果想获得某人的好感,可适时地向对方的上司赞美其部下,这样的效果势必更佳。虽说赞美的话从谁那儿听来都令人感到高兴,但是从自己上司口中听到更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将上司未注意到的部下的长处提出来,对方也一定会对你充满感激之情,那样他会觉得你这人非常真诚,会引你为知己,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知道女人喜欢别人赞美,日本有个叫坂西老保的评论家,在一次演讲会上则说过:“诸位先生啊!如果你在女人背后赞美她,她会很高兴的。”他的话,与“背地里骂比当着面骂更损人”这种俗语一样,都是讲背后的闲言碎语。但效果却大不一样。人们对背后的言语是敏感的,尤其是女性,背后的话,对她们的影响力更大。女人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想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自我真实面吧!这是因为,周围的声音是最客观的了,所以,很容易让她们信以为真。
当你对她一味地强调“我认为,我认为”的,即使她真的美如天仙,你的赞美也很难使她得以满足,除非又过来一个冒失的家伙也对她说:“你真的很美丽、迷人。”这样,她或许才相信你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对你的好感远没有从背后赞美多。
转述的赞美虽是间接式的,却是双倍的赞美,比当面直接的赞美效果更大。因为当面赞美,很可能是客套话,而背面的赞美常被人认为是真心话。真正懂得赞美的人,深知转述赞美的威力,所以较少当面赞美别人,较多背后赞美别人。这种深谙赞美技巧的人,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
据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曾有意地运用这种表现对不在场者的关注的技巧。为了拉拢一位对他有敌意的议员,俾斯麦故意在别人面前对那位议员大加赞美。结果他的赞美之辞如他所料地传到那位议员那里,渐渐改变了人家对他的敌意,后来他们二人甚至成为了亲密的政治盟友。
在第三个人面前赞美某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真诚的赞美,但实际上是这样吗?每个人都不会白白赞美别人,其赞美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通过第三个人之口把那些赞美之言传到被赞美的人耳中,而那个被赞美者往往与赞美者有点过节或是赞美者想被赞美者为自己做事,背后赞美别人,能让他顿时觉得“面上添光”,虚荣心得到暂时的满足。
这种背后赞美、恭维对方的方式,是一种高妙的“绵里藏针”,能极大地满足对方的虚荣心。当对方飘飘然时,突然提出自己的要求,并在话里话外,使对方感到你在怀疑他的能力和权威,一旦感到权威受到了挑战,他就一定会全力证明给他人看。如果办不到你所求的事,就会有损自己的自尊心,这时他只有想方设法硬着头皮为你办事。
背后赞美人是一种巧妙的驭人术。在背后赞美人,会使人感到更真实,如果传话的人再夸张点,那就更悦人,更能产生奇效。
赞美之言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把其丑陋的一面掩盖住。而人们也往往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忽略了其真实的一面。其实,赞美之辞只是表面,隐藏在其表象之下的真实面目并不是那么纯洁的,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善于赞美的人都知道,赞美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他人当面直接的赞美往往过于直白,不容易被人接受,反而会认为对方是在刻意为之,存在着一定的目的。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背后赞美别人这一招,因为这种方法很容易被人接受,而且还不会被他人怀疑有什么目的,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还会有帮助。
3.谎言,并非出于欺骗
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不准说谎话,谎话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些谎言不仅没有危害他人,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别人。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善意的谎言。这样的谎言是善意的,并非于欺骗。
也许,一提起谎言,人们就会把它与罪恶联系在一起,但是,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这种谎言是善意的谎言,是美好的谎言。可见,谎言并不完全是与罪恶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时候,欺骗只是表面现象,但表面现象下的真实面孔却是那份美好、那份发自内心的善意。
有两个盲人,他们靠说书弹三弦糊口,老者是师父,70多岁;幼者是徒弟,年龄还不到20岁。师父已经弹断了999根弦,离1000根弦只差一根了。师父的师父临死时对师父说:“我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进你的琴槽中,当你弹断了第1000根弦时,你就可以把药方取出来。记住,你弹断每一根弦时都必须是尽心尽力的。否则,再灵的药方都会失去它的效果。”那时,师父还是20岁的小青年,可如今他已皓发银须。50年来,他一直奔着那复明的梦想。他知道,那张药方是师父祖传的。
一声脆响之后,师父终于把最后一根琴弦弹断了,他取出里面的纸张直向城中的药铺赶去,当他充满情虔诚、满怀期待地取草药时,掌柜的却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根本不是药方。”当时,他的头嗡地响了一下,为什么师父要骗自己呢?等到他平静下来之后,他明白了一切:原来师父欺骗他说弹断1000根琴弦,就能得到那复明的药方,只是真诚、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让他能够有勇气生存下去。
回家后,师父郑重地对小徒弟说:“我这里有一个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入你的琴槽,当你弹断第1200根琴弦的时候,你才能去打开它,记住,你必须用心去弹……”
这个小徒弟虔诚地允诺着,他也跟他的师父一样,活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谎言里。这个谎言给了他希望的动力,引发他去追求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如果师父不说这个谎,他的徒弟能愉快地生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将来吗?
虽然诚实被我们认为是一种值得大加宣扬的好行为,但是,诚实如果不分场合、不分人物的话,不仅会伤害别人,同时也会伤害自己。同样,并非全部谎言都是恶意的,有些谎言不是以利己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这种在适当时候说出的谎言,饱含真诚,散发出温暖的光辉,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愉。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05年8月2日,普安县楼下镇文联煤矿透水冒顶,有四个人正在井下工作。十分钟时间,大水便淹没了平巷和顶棚,出路被封死,后无退路,他们被逼到平巷上方一个一米高,三米宽的平台上,水位还在不断的上涨,情况万分危急。他们四人分两组轮换向平台上方挖煤灰,两天时间挖出了两个一米多高的台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三、四天没吃东西,寒冷、饥饿、恐惧和绝望一起向他们袭去。为了鼓舞大家在绝境中和步步紧逼的死神进行搏斗,其中一个人一次次谎报水位在下降,告诉他们谁能够坚持下去,谁就能活着出去。
坚持到第四天时,空气稀薄的坑道里已经有人虚脱昏迷,然而,也就在此时,水位真的下降了,他们四人觉的这是个逃生的机会,相扶着一步步爬到井口。此时井口的九台抽水机正在日夜不停的排水,井上的人们都以为他们四人肯定无一生还,但不料他们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谎言,虽然这两个字听起来并不那么好听,但是,一些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却是人生的滋养品,就像上面例子一样,如果那个人不骗大家,他们四人就不会有活下来的希望,他们四人能生还吗?有时,善意的谎言是信念的源动力,是生存的力量,是它改变了我们生命的轨道,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
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些善意而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构成的是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它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活更愉快和美满。
夫妻之间,为了生活的和谐,也需要说一点善意的谎言。例如:丈夫给老婆买了一件衣服,颜色和款式并不一定符合老婆的心理,但妻子为了不让丈夫失望,故意说很喜欢。假如妻子说了实话,两个人都不开心,丈夫还会感到很尴尬,一句谎言,就避免了不快的感觉,使夫妻之间充满了浪漫的温馨。一对新婚夫妻,妻子的手艺不佳,烹饪的菜肴难以下咽,丈夫此时偏要硬着头皮海吃,边吃边赞:“味道好极了”,假装吃的津津有味。这就是夫妻之间善意的谎言,妻子即使知道你说的是谎言,也会乐意接受的。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有时也是一种智慧。有些谎言也是出于美丽的善良和真诚,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一种恶性的欺骗,谎言,有时候也是善意的,它无悖于道德。说实话有时比说谎言更伤人,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些善意的谎言。很多时候,真诚的谎言比什么都有力量。
人人都必须具备真诚的美德,它不排除善意的谎言,只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则,你所制造的谎言会比你的真诚更能赢得别人的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谎也成为了人们交往与沟通中必需的东西。
谎言是善意的,也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既不会造成信任危机,也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
或许谎言在大多数时间都不是那么善意,都有它的目的,也都不容易被人接受,但这并不能否认有的谎言也是善意的,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着进步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小菲和张帆是在一个聚会上认识的。那时,小菲年轻美丽,身边有众多追求者。而张帆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当宴会结束,张帆邀请小菲喝咖啡时,小菲很吃惊,但是出于礼貌,小菲还是没有拒绝他。坐在咖啡馆里,两人之间都很尴尬,没有什么话题,小菲只想尽快结束。但当小姐把咖啡端上来时,张帆突然说:“麻烦你把盐拿过来,我喝咖啡习惯放盐。”
当时,小菲和张帆都楞了,张帆慢慢地喝着加了盐的咖啡。小菲无比好奇:“你为什么要加盐呢?”张帆沉默了一会儿,用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语气说:“我家住在海边,小时侯我总是在海里泡着,海水涌进嘴里,又苦又咸。现在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咖啡里加盐,算是对家乡的一种想念吧。”小菲忽然被张帆打动了,因为这是小菲第一次听见男人在她的面前说想家。想家的男人必定是顾家的男人,顾家的男人必定是爱家的男人。小菲忽然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跟他说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冷冰冰的气氛渐渐变得融洽。两个人聊了很久,而且,小菲也答应了让张帆送她回家。
以后的时间里,在两人频繁的约会中,小菲发现张帆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大度,细心,体贴。小菲暗自庆幸,幸亏当时的礼貌,才没有和张帆擦肩而过。小菲带张帆去遍了城里的每家咖啡馆,每次都是她说:“请拿些盐来好吗?我的朋友习惯在咖啡里放盐。”再后来,就如童话一般,“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确生活的很幸福,而且一过就是四十多年,直到他得病去世。临终前他给她写了一封信:“原谅我一直以来都欺骗着你,记得第一次请你喝咖啡吗?当时我很紧张,竟对小姐说拿些盐来。既然说出来了,只好将错就错,没想到你对此竟来了兴趣,这下,我喝了半辈子加盐的咖啡。有好多次我都想告诉你,可我怕你会生气,更害怕你因此离开我……,今生有你相陪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还能再娶你,只是,我可不想再喝加盐的咖啡了。咖啡里加盐,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难喝……”
读完信,她潸然泪下。张帆永远也无法再知道,她有多么高兴,有人为了她,能够做出这样一生一世的欺骗……
也正是因为这个谎言,他们之间才有了共同的话题,也正是因为这个谎言,小菲开始认真地去了解张帆,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谎言,他们两个人才走到了一起,并且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这样的谎言,相信没有人忍心去责怪吧,这种谎言,带给了两个人一辈子的幸福,这种谎言,难道是罪恶的吗?这种谎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感动吗?所以,谎言,有时也是善意的,只要你能看到谎言表面现象下的真实的一面,美好就会呈现在你面前。
有些谎言,出于善良的动机,并非以自身利益为主,而是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意,而建立在内心的真诚、善良之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仅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本身善良的人们说出来的“谎言”,是为他人着想,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质。
任何人在一生之中,不可能没有说过谎言。很多人都认为谎言是一种欺骗与不道德的行为,就算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也会心不安。其实,谎言真假、善恶、美丑的定论,不能仅以是否说真话为标准,而需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场合、环境、背景才能进行具体的定位。
有一位妈妈,在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到家以后,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就只有他的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的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了小学,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可是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满脸的沮丧一下子消失不见了,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仿佛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比平时去得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被列在表现比较差的行列中。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走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给她儿子打电话,让他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能欣赏我。”
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如果她不给自己的儿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此鼓励他,他就不可能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是善意的谎言所发挥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一个原来对自己没有希望的孩子充满信心,考取重点大学。
谎言中确实隐含着一种真、善、美而非假、恶、丑。虽然是谎言,但也无法否认它就是一种欺骗。欺骗有时仅仅是一种言行的体现,而太多的言行却不能与本质相联系。这就好比一个人沉默不代表其真的无语,一个人流泪不代表其真的伤悲一样。
如果人生没有谎言,应该是不完美的。谎言的存在,是一种成熟与智慧的结晶,虽然欺骗,却是一种人性最真实的体现。事事相对而非绝对,特殊的环境需要特殊的言行,万物总是在变化中演绎其纷呈多彩的一面。
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谎言,谎言真假与否、美丑与否、善恶与否,答案与标准其实是很简单的。倘若谎言里融着美丽,或许你的谎言更让人感动;倘若你的欺骗融着善意,或许欺骗更比直言动听。谎言,有时也是善意的。
有时,无原则的忠诚反而会伤害到他人。有一对相爱的恋人结婚后。女人为了向男人表示自己的忠诚,就把以前几次恋爱的事情和男友的照片,包括往来的情书一一给老公过目。以为这样就是证明自己对老公一心一意。没想到,男人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开心。他很想把老婆以前的事情忘掉,很努力地不去想,结果都是徒劳无功,他忘不了,还是耿耿于怀。而且会用一种不认识她的眼光看着她。
婚姻也慢慢冷却,两人渐渐成了陌路人。她的忠诚伤了他,也害了她自己。如果当时她不是那么无知的“忠诚”,为自己保留一些过去,婚姻也不会这么伤感,草草收场。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有些赤祼祼的真相会让人更加难以接受,而善意的谎言是建立在爱心之上的,有时,善意的谎言反而会留下更多的美好。像这个女人一样,真实只能给自己爱的人带来更多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也把自己的婚姻带向了灭亡。
心理学家洛巴托说,“如果我们在一天当中总是说真话,那么就会感到自己反受其害,无法与人和睦相处。”现实生活里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我们做出大是大非的判断,生活需要是非题,也可以容纳艺术。生活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摩擦,需要一种能起到缓冲、润滑、软着陆等等作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善意的谎言,有了这个,生活就会多了许多的宽容和忍耐,多了许多体恤和关爱。
善意的谎言是珍贵的,既不会造成信任危机,也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美国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
善意的谎言,并非出于欺骗,有时也是善意的。虽然表现上是欺骗,但表达的却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善意谎言的温暖。
4.表面说此,实为骂彼
表面说此,实为骂彼,说的就是表面上说的是此种事物,实际上却是在骂对方的战术。表面上好像不是在骂人,看上去像是在说其他事物,而实际却意在指对方,而且还骂得生动传神,入木三分。此种说话意在言外,话中有话,不必破口大骂,也不会出口成脏,拐弯抹角,点到为止,就能达到说话的真正目的。
表面说此,实为骂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指桑骂槐”,现实中存在甲、乙两种事物,现在要对乙表明一种态度,但又因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向乙说明,于是通过向甲表明来暗示乙,以此来确定甲应如何作为。这里甲、乙两种事物应是同类事物或须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否则甲、乙双方都不可能透过对方的行为来判断审视自己的行为。
代表有一客户总是要其预付费用,可是销量又上不来,是个老油条。这天代表兴高采烈的来到客户面前,说“二院的大内科主任让一代表告了,听说拿了代表不少钱,结果不办事情,代表一生气就给告到纠风办,现在家都给抄了”客户一听腿都在哆嗦了,代表表情愤慨的说“我最恨这种人了,拿钱的时候爽快的很,就是不办事,我也要这样学习,上午举报,下午就能有人抄家。主任您说答应的事情就该做到是不是”停顿下“主任您上次答应的销量这个月是不是给完成了,我这都2个月没完成任务了”
面对一个“老油条”,这个代表并没有直接去告诫他,而是用另一个代表的例子警戒他,表面上看代表是在说别人,实际是告诉他,“我也会这样处理事情的”,让那个客户产生恐惧。
强者要控制弱者,如果直接去说,或许不会得到什么效果,但如果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就会使其有所收敛。
这是一种以“杀鸡儆猴”的手段严肃法纪、树立权威的策略。“水水水波澜壮阔”计策设想的依据是,率领尚未驯服的力量去作战,如果调动它,它不理睬;诱之以利,反启其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严责他人过失,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的暗示手段发出警告,迫使它敬畏顺从。
孙武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学家。他刚出山时与吴王阖闾的一场练兵之争最为有名。孙武以自己所著兵法13篇进见阖闾,阖闾读后赞叹不已,但怀疑能否行得通,就选派180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嬉笑。孙武正色道:“我已反复演讲,你们仍不听,过在左右队长,先斩之!”阖闾见要斩爱妃,忙求情说:“寡人已知足下能练兵了,请饶恕她们二人。没有她们,寡人实在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啊!”孙武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遂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然后重新任命队长擂鼓操练,此时,情况才大变,再无一人敢不遵从号令,训练终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不难看出,孙武之所以能把一群养尊处优、拖沓懒散的宫女训练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主要原因是他执法如山,不留情面,用了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的手段,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阖闾拜其为大将,后来,孙率领吴军征战诸侯,终使阖闾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
从表面上看去,孙武是惩处违犯纪律的两个妃子,其实是告诉众人,阖闾的爱妃我都敢斩,更何况是你们这些小宫女。有哪一个人不怕死,因此纷纷听从他的训练。这要比直接警告更为有效。
“指桑骂槐”是一种指甲骂乙的骂人术,情绪发泄术,旁敲侧击术。在环境、身份、礼节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下,骂人者想骂某人,又不便直接骂,便另外找个对象来骂,让被骂者感到在挨骂,但没有被指名道姓,又不能站出来对着骂。
“指桑骂槐”的说话艺术在下面这件事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宋国退盟,所以桓王火冒三丈。他命令一位将军穷追宋王,直到杀了他。但在执行命令前,他的一位谋士与其做了有趣的争辩。他建议桓王暂时不要惊动宋国,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没有参加会议的某邻国身上。这种攻击既安全又便宜,而且还能对宋国起到很好的警告作用。
为此,本来该向最初的对手宋国发起进攻,桓王转而攻击弱小的邻国。当他兵临城下后,担心惨败的小国之君向桓王传递了急报,解释他之所以未出席会议,是因为自己当时病了,而他原本是准备入盟的。作为回报,桓王停止进攻,小国也就在这时加入了联盟。
在桓王的这种战术中,信号是十分有力的。未出席首次会议的国家担心受到攻击,同时被桓王宽恕旧敌的肚量所感动,都表示歉意,纷纷都去入盟。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宋国在联盟外游荡了。桓王组建联军,向宋国首都进发。联军还未逼近宋国,宋王明白同7国叫阵徒劳无益,所以,也加入了联盟。
从表面上来看,桓王是要攻打小国,而实际上则是想通过攻击弱敌而对其它国家起到警示作用,使很多国家投降,以获得和平。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例子: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儿子、儿媳妇均五十多岁了,孙子们也在外读大学。暑假小孙子回家,儿子和儿媳妇十分高兴,宰鸡宰鸭,为儿子接风。席间,儿子和儿媳妇都围着孙子转来转去,这个为他夹鸡腿,那个为他夹鸭脯,把老翁凉在一边不管,老翁便夹住一条鸡腿,放到自己儿子的碗中,说:“儿,吃吧。”儿子见状,对老翁说:“我都五十多了,还要你夹菜?”老翁笑笑,说:“你会心疼你的儿子,我当然也会心疼我的儿子了。”
老翁的举动从表面上看好像在说自己心疼儿子,但实则是借此指责自己的儿子不知道心疼自己,见了儿子就忘老子。这种说法既让人说不出哪里怪,又能让老翁的儿子感觉到自己错了,的确是很妙。
罗西尼是意大利一代歌剧大师。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歌剧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一次,罗西尼去观看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主角由著名男高音鲁比尼饰演。罗西尼的旁边坐着一个年轻人,令人讨厌的是,他不停地随着台上的演员大声哼唱,闹得四邻不安。罗西尼终于忍无可忍,就想出了一计,骂道:“这个畜牲!”“你干什么!是骂我吗?”年轻人气势汹汹地问。“啊,不,”罗西尼心平气和地说,“我是骂那个大傻瓜鲁比尼,他妨碍我们好好听您演唱。”年轻人一听他这样说,想对他发火也不知该从何骂起了。
难道罗西尼真是在骂鲁比尼吗?很明显他是在骂那个年轻人,只不过是用一种很委婉的方法,让年轻人容易接受罢了。
日本明治保险公司有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名叫原一平。他身材短小,其貌不扬,25岁报考明治公司时,虽然被录用,但是,主考官却对他说:“原一平,你不是干得了这种困难工作的人。”当时的原一平,屏住呼吸,目光注视着主考官,心头却在喊:“我偏要做给你看看。”他决心要报这一箭之仇。于是,原一平怀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信念,在明治公司猛冲猛打地干了3年,创下了一些业绩,总算在公司里站稳了脚跟。
但是,原一平并不满足,他构想了一个大胆而又破格的推销计划,找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串田万藏,要一份介绍日本大企业高层次人员的“推荐函”,大幅度、高层次地推销保险业务。由于串田先生不仅是明治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还是三菱银行的总裁、三菱总公司的理事长,是整个三菱财团名副其实的最高首脑,通过他,原一平经手的保险业务不仅可以打入三菱的所有组织,还能打入与三菱相关的,最具代表性的所有大企业。但是,原一平不知道保险公司早有一个必须严格遵守的约定:凡从三菱来明治工作的高级人员,绝对不能介绍保险客户,这其中理所当然也包括董事长串田。
原一平为他这个突破性的构想坐立不安,他咬紧牙关,发誓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推销计划。他信心十足地推开了公司主管推销业务的常务董事阿部先生的门,请求他代向串田董事长要一份“推荐函”。阿部听完原一平的计划之后,默默地瞪着他不说话。原一平虽然在公司工作3年了,但还只是在照片上看见过阿部,像阿部那种逼人的目光他还是头一次面对,心里不禁发毛起来,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这时,阿部才缓缓地说出了公司的约定,回绝了他的请求。然而,原一平却不肯打退堂鼓,问道:“常务董事,我能不能自己去找董事长,当面提出请求?”阿部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更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只说了5个字:“姑且一试吧。”
几天过后,原一平接到了约见通知,他兴奋不已地来到三菱财团总部,抬头看见威严的三菱大厦,心头不由缩紧了。他好不容易通过传达室被带到了会客厅,却被冷冷地丢在一旁。华贵的摆设,其厚无比的地毯,一坐下就像浮在半空的沙发,难熬的长时间等待,把原一平的兴奋劲耗去大半。他疲乏地倒在沙发里,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原一平的肩头被戳了几下,他愕然醒来,狼狈不堪地面对着董事长。串田大喝一声:“找我什么事?”还没有清醒过来的原一平当即被吓得差点说不出话来,想了一会儿,才支支唔唔地讲出了自己的推销计划,刚说:“我想请您介绍……”就被串田截断:“什么?你以为我会介绍保险这玩意?”
原一平来之前曾想到过请求被拒绝,所以,他也有一定的防备,他准备了一套辩驳的话,但万万没有料到串田会轻蔑地把保险业务说成“这玩意”。他被激怒了,大声吼道:“你这混账的家伙。”接着又向前跨了一步,串田连忙后退一步。“你刚才说保险这玩意,对不对?公司不是一向教育我们说:‘保险是正当事’吗?你还是公司的董事长吗?我这就回公司去,向全体同事传播你说的话。”原一平说完转身就走。
一个无名的小职员竞敢痛斥、顶撞高高在上的董事长,串田当然非常气愤,但对小职员话中“等着瞧”的潜台词他又不能不认真思索。
过了不久,串田打来了电话,他告诉阿部刚才原一平对自己恶语相加,他非常生气,但原一平走后他再三深思。串田接着说:“保险公司以前的约定确实有偏差,原一平的计划是对的,我们也是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理应为公司贡献一份力量,帮助扩展业务。我们还是参加保险吧。”
放下电话,串田立即召开临时董事会。会上决定,凡三菱的有关企业必须把全部退休金投入明治公司,作为保险金。原一平的计划得以实施。
一个普普通通,其貌不扬的小职员竟敢痛斥公司董事长,他真的敢痛斥决定他去留的董事长吗?当然不敢,从表面上看他是被激怒了,没话说,所以才用那些话对答,但是,他真的有那么傻吗?他真的不想要他的饭碗了吗?恐怕不会吧,他只不过想借此使串田改变约定,冲破禁区,实现自己的宏大计划。
有一位商人曾经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活,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起来确实没有礼貌,即使你有理,也要用含蓄的说法说出口,而海涅就将此法运用的很好。
我们的行动,总是在向游戏中的其他参与者传递信息。这样做,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反馈的信息,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排斥他们的直接冲击力,这样,我们在说话做事中会很有力。
从表面意思上看,好像是在说其他的事物,而实际上却是在说对方,这种说话艺术的真正意图不易被人察觉,但是却能达到说话者的真正目的。一些不能直接说,也不便在公开场合说的话,可以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什么,表面上是骂这件事物,骨子里却骂那个人。这种口才艺术的目的是不作正面冲突,而是旁敲侧击的手法,介于批评与谩骂之间,其态度没有批评那样冷静,也不像谩骂那样泼辣;就是骂也骂得高明,纵使令人听了咬牙切齿,却也抓不到反抗的把柄。
5.言语投其所好,让其行动投自己所好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专从对方喜欢的地方“下手”,说一些夸奖对方的话,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人,其实,其真实目的是想让对方被自己的好话所迷惑,找不着北后,便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做。
“投其所好”算得上是一种劝说的艺术。19世纪,在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高筒、宽檐的帽子,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十分华美。当这些女士进入剧场看戏剧时,坐在她们后面的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的帽子而看不到舞台,于是就向剧场经理提出抗议。剧场经理起初只是一味请求女士脱帽,但女士们谁也不予理睬。后来,经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听他对女士们说:“本剧场照顾年老的女士,只有她们可以不必脱帽。”此言一出,剧场的女士们纷纷摘下了帽下。维也纳上层妇女都喜欢被人看作是年轻美丽的女士,因而极讨厌别人把她们看作老妇。“只有年老的妇女可以不脱帽。”言外之意就是“脱帽的都是年轻妇女,”这就迎合了妇女们的爱美心理,因此,她们把帽子都拿掉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爱好。不见人家给贪官送礼的,往往投其所好,就能事半功倍。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权利后,整天都在做着皇帝梦。有一天,他在睡觉时,被器皿打碎的声音惊醒。他发现自己珍贵的玉碗被侍婢打得粉碎!
“你犯了杀身之祸,今天非要了你的命不可!”袁世凯气急败坏地冲婢女喊道。
“不是小人之过,”侍婢哭诉道,“小人有下情不敢上达。”
“有什么话?快说!”袁世凯追问。
“小人用玉碗端参汤进来时,发现床上躺着的不是大总统。”侍婢冷静地说。
“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那能是谁?”袁世凯怒骂道。
“我说,床上……床上……”侍婢下跪道,“床上躺着的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袁世凯一听乐了,以为自己真是真龙转世,高兴地拿起一叠钞票让侍婢赶紧压压惊!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聪明的侍婢通过投其所好,给袁世凯送了一顶高高的帽子,不仅免了杀身之祸,而且还得到了奖赏。
从表面上来讲,这位侍婢是投袁世凯之所好而救了自己,但与以前的投其所好的说话艺术不同的是在这里,这位侍婢不但投其所好,更重要的是反其道让袁世凯跟着她的所好……达到了她想要的目的。
拿佛在一家煤炭店做推销员。这家商店生意还算不错,奇怪的是,比邻的那家规模庞大的连锁商店用煤时,从不去拿佛的店中进货,宁愿舍近求远到其它的煤炭商店购买。这一情况使拿佛百思不得其解,每当他看到连锁商店的运输卡车,拉着从别家店中购买的煤炭,从自己的店门口飞奔而过时,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样下去不行!连近邻的关系都打不通,我怎能算得一个推销人员!”于是,拿佛下定决心一定要想个办法让连锁店的经理买他的煤。
一天,拿佛彬彬有礼地走进连锁店总经理的办公室里。拿佛说道:“尊敬的总经理先生!今天来打搅您并不是为了向您推销我店的煤炭,而是有一件事想请您帮忙:最近我们准备就‘连锁商店的普及化将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为题,开一个讨论会,我会在这个会议上发言,您知道,在这一方面,我是个外行。因此,我想向您请教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情况。因为除了您,我再也想不出其他更加合适的、能给我以指点的人了。我想您会答应我这个小小的请求吧!”结果怎样呢?事后,拿佛如此说道:“先前,我和这位经理约定,只打搅他几分钟。这样,他才同意接待我。结果,我们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这位经理不仅谈了他本人经营连锁商店的经过、对连锁商店在国家商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而且还吩咐一位曾写过一本关于连锁商店的小册子的部下,把他写的一本书送给了我;他又亲自打电话给全美连锁商店工会,请他们给我寄一份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记录稿副本。谈话结束,我起身告辞,这位经理笑容满面地将我送到门口。他祝我在讨论会上的发言能赢得听众,又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将讨论会的详情告诉他。临别时,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从春季开始,请你再来找我。我想本店的用煤由贵店来提供,不知道你认为怎么样?”
一个长期没能解开的死结,拿佛竟然用两个小时的谈话就解开了,这就是投其所好的妙用。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言语上的投其所好,表面上是为了讨好对方,其真正的目的实际是为了引导其行动顺自己的意思而行。首先,拿佛用投其所好的方法与连锁店的经理找到了共同话题,这样他们才能继续谈下去,而且也为拿佛达到目的提供了条件。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虽然拿佛并没有谈到煤炭的事,但最后却达到了目的,从这就可以看出,言语上的投其所好只是一个小小的钓饵,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最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多客户并不喜欢商业味过浓的推销员在办公室里谈话。推销员认识到客户其实也和每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兴趣点。必须多花些心思去了解客户的爱好和兴趣,投顾客所好,力争在对方的兴趣上找到突破口,达到共同点,或争取与客户长期建立起共同爱好,让对方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目的。
婴儿用品销售员史密斯很想在一家大型商场里搞一次促销活动,他已经拜访了商场经理4次,均遭拒绝。距离自己的活动时间已越来越近,可是商场的经理还是没有想与史密斯洽谈的意思,并且从不给他机会。
经过多方了解之后,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史密斯通过的秘书给经理递了一张纸条:在下周的比赛中,肯定是湖人队战胜公牛队。原来,史密斯在对该经理了解的过程中,从一销售员口中得知,该商场的经理非常喜欢篮球,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于是,他便想出了这一招。
果然,不出5分钟,这位经理就让秘书请他进去。一进门,经理就对他嚷道:“怎么可能是这样呢?肯定是……”
等他嚷完后,史密斯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认为公牛队在下周是不会大胜湖人队的。
经理听得非常投入,这个时候,他们根本不涉及促销的事情。谈了两个多小时以后,史密斯见好就收。他起身告辞,并顺便说到:“既然您如此相信公牛队将大胜湖人队,我这里恰好有两张今天的球票,不如我们一块去看,到时谁胜谁负不就一目了然了。怎么样?”
经理非常高兴地收下了门票,并坚持说自己的判断肯定不会错。
就在经理接过门票的时候,顺便对史密斯说:“听说你准备在我的商场里搞一次婴儿用品促销活动,这样吧,我们一起好好准备准备。准备完之后,我们一起去看球赛,我要亲眼看到我的公牛队把你的湖人队打得大败。”
最后公牛队的确把湖人队打得大败。但这对史密斯来说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他的婴儿用品销售的促销活动终于可以进行了。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妇女家庭》杂志的创办者是一位叫戈迪思的青年,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他很想请一些写作高手为杂志写稿,来提高杂志的知名度。可是,没有一个哪怕是稍有名气的作家肯替他这本默默无闻的小杂志写文章。
戈迪思苦思冥想,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后得知,在那些著名作家中间,最有影响的要算亚尔考德女士,她的作品在当时受欢迎极了,于是,他就想请亚尔考德女士先带头扶持自己的杂志。
怎么才能让她答应呢?经过一系列的追查后,他了解到这位女作家非常热心慈善事业。于是,他便从慈善事业着手和她建立交往,并表示,她每写一篇文章,便送她100元捐款,以资助她的慈善事业。
其实,戈迪思只是把稿费的名义改变了一下,就使得亚尔考德女士感到亲切,并慢慢过渡到对这本杂志的好感。时隔不久,这位女作家果然和戈迪思成了朋友,并且为《妇女家庭》杂志努力写稿。由于赢得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的支持和好感,戈迪思的杂志知名度越来越大,终于兴旺发达起来。当然,戈迪思也达到了他的目的。
杰弗里?H?基特玛曾说:“如果你找到了与潜在客户的共同点,他们就会喜欢你,信任你,并且购买你的产品。”在推销过程中,只有那些能引起客户兴趣的话题才可能使整个销售沟通充满生机。客户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马上就对你的产品或企业产生兴趣的,这需要销售人员在最短时间之内找到客户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伺机引出自己的销售目的。比如,销售人员可以首先从客户的工作、孩子和家庭以及重大新闻时事等谈起,以此活跃沟通气氛、增加客户对你的好感,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某公司的汽车销售人员小张在一次大型汽车展示会上结识了一位潜在客户。通过对潜在客户言行举止的观察,小张分析这位客户对越野型汽车十分感兴趣,并且其品位极高。虽然小张将本公司的产品手册交到了客户手中,可是这位潜在客户一直没给小张任何回复,小张曾经有几次试着打电话联系,客户都说自己工作很忙,周末则要和朋友一起到郊外的射击场射击。
就这一句“周末要和朋友一起到郊外的射击场射击”给了小张很大的启示,再经打听,原来这位客户酷爱射击。于是,小张上网查找了大量有关射击的资料,一个星期之后,小张不仅对周边地区所有著名的射击场了解的十分深入,而且还掌握了一些射击的基本功。
再一次打电话时,小张对销售汽车的事情只字不提,只是告诉客户自己“无意中发现了一家设施特别齐全、环境十分优美的射击场”。接下来的一个周末,小张很顺利地在那家射击场见到了客户。小张对射击知识的了解让那位客户迅速对其刮目相看,他大叹自己“找到了知音”。在返回的路上,客户主动表示自己喜欢驾驶装饰豪华的越野型汽车,小张告诉客户:“我们公司正好刚刚上市一款新型豪华型越野汽车,这是目前市场上最有个性和最能体现品位的汽车……”一场有着良好开端的销售沟通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用投其所好这一策略来获取正当之利益和好处。钓鱼时只有投鱼之所好,才能吃上鲜美的鱼;恋爱时投对方之所好,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收获美好的爱情。
与人交谈时,不懂得投其所好,就很难展开话题。有时因工作或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与人对话或有求于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婉转的摸清对方的兴趣爱好,主动挑起话题,一步步诱其深入,看时机成熟,然后话锋一转,再把真正目的亮出来。此时,对方心里就是不情愿,碍于情面,也不好推却。
一位知识测验的主持人向一位应考者提问:“先生,据说您是足球方面的行家,理所当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面的事,是吗?”
“那当然。”应考者悠然地答道。
“那么,请问球门上的球网有多少个孔?”
应考者一愣,但随即镇定下来,说:“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一定是知识十分渊博的大学问家。”
“那当然。”主持人面露喜色地答道。
“那么,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亚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研究的是什么学问?”应考者问道。
“保塞尼亚斯是古希腊一位能言善辩的哲学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
“完全正确。”应考者又问道:“你知道有关保塞尼亚斯的一件轶事吗?有一次,雅典的首席执政官听说保塞尼亚斯很有口才,想当众考他一下,就请他出席贵族会议。首席执政官让每一个贵族议员提一个难题,请他用一句话来回答所有的难题。贵族议员一个接一个向他提了几十个难题,而保塞尼亚斯只用了十分简单的一句话就回答了所有的难题。你知道他说的是一句什么话吗?”
“面对这样多的难题,他只能说‘我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
“完全正确,您真不愧为是保塞尼亚斯的后代。”应考者又问道:“今天我想再提一个问题,你还能再用一句话回答吗?”
“请问吧!”主持人颇为自负地答应了。
“那么,现在我问你,足球球门上的网有多少个孔?”“啊,嗯……”主持人无言以对。
为了接近一个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必须要取得他的信任,这就要投其所好,使自己扮成他所希望的那种人。这样他就会对你产生亲近感并去掉一切戒心,成为你的俘虏,乖乖地为你服务。
在这里,应考者面对主持人的刁问发难,先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维主持人“知识渊博”,主持人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觉充当了被考者的角色,应考者又一再恭维他“回答正确”、“完全正确”,使主持人更加自鸣得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身份,最后落入了对方的陷阱。而应考者巧妙地运用“投其所好”术,反客为主,反守为攻,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反而控制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和杰出的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投其所好只是说话技巧中的一种,从表面看来,似乎与自己的兴趣一致,其实只是为了与对方找到共同话题,为自己后来要说的话做铺垫。只要双方有话可谈,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赞美,对就会对另一方产生好感。到了恰当的时候,使用投其所好之计的人就会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所托他人之事,别人往往就会答应下来,一方面是碍于情面,另一方面也可能认为你是朋友,真心地帮你。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言语的投其所好只是表面现象,其真实的目的,是让对方的行为投己所好,按自己的意思办事。
6.自嘲,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所谓“自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嘲讽的语气,贬低或嘲笑自己。从表面上看,自嘲者是在自我取笑,其实是为了自己着想,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这是一种为自己解除尴尬氛围的最好选择。
自嘲就是人们在遇到让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自己调侃自己,通过自我贬抑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自嘲也是一种高度自信的表现。
因此,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要你自己骂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取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的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自嘲谁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刺一刺无理取闹的小人。
自嘲是一种智慧。生活有时总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完美,也许会患得患失,少了做人的乐趣。但是,要是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对待生活,自己给自己一点安慰,以感恩的心情来生活,也许我们会快乐得多。
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社交名流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溅到了首席贵宾那光秃秃的头顶上。服务员惊得手足无措,全厂名流也目瞪口呆,首席贵宾在一时的惊愕之后,用左手指着他自己的秃顶微笑着对服务员说:“老弟,你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一语既出,在场人闻声大笑,尴尬的局面瞬间打破。
从表面上看,这位贵宾是在自嘲,实际上是借此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大度的胸怀。试想,如果这位宾客大声呵斥服务员,不但不能使他摆脱尴尬,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他是个秃头,别人也会认为他的修养非常差,在众人面前丢面子,岂不是更加狼狈,不但不能给自己挽回面子,反而会使突发事件继续恶化,使人心理更加失衡。这时就不如自嘲完事,既掩盖了窘态,又不失面子。
自嘲就是处于困境中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得以为之的。那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怜悯的举动。典型的阿Q是自嘲最高境界的创史人,但在笑过后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悲凉。如果阿Q有钱,有地位,他也许会是另一副面孔,会是另一种格局。他的卑琐是社会原因和自身的堕落共同造成的。正应了“时势造英雄”,阿Q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窘迫的事:当你滔滔不绝,全身心地投入“独角戏”中,却发现台下的观众已寥寥无几,而你只能忍着“心酸”继续慷慨激昂,自嘲是曲高和寡,他们不懂你的边缘艺术;当你肆无忌惮地想喊住前方的一位“美眉”时,她的回眸一笑,却让你大跌眼镜,目瞪口呆,良久无反应,而后苦笑地自我解嘲说:“对不起,认错了!对不起!……”然后各行其道,真还有点后怕呢,吐舌,抓耳挠腮在所难免,岂是一个后悔就能把事情解决掉的?
当然,这是一种搞笑版的自嘲,表面上看去,自嘲博得了对方的一笑,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自嘲可以化解个人的困境,也可以调解大家相聚欢悦的气氛,也可以化解矛盾,让彼此相处得更加和谐。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被盗,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罗斯福的朋友知道后,都安慰他,不要太在意。谁知罗斯福却给他的朋友解释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地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自嘲,是给自己一条退路,给自己一点蓄势的时间,给自己一些宽容和理解,我们就会坦然地面对失去,从而心境平和,使自己从那份无助中走出来。例如,某人择偶失败,有人问他是不是太挑剔,他自嘲道:“啥,咱这号人,论人样,咱属‘三等残废’,论家境,咱是‘第三世界’,我还敢挑剔!”通过这种自嘲,巧妙地暗示出择偶失败,并不是因为自己本人太挑剔而致。
虽然自嘲是自己贬低或嘲笑自己,但是,从自嘲者的本意来看,又并非止于自我嘲弄,多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目的,具有“表里相悖”,“言此意彼”的特点。
在与他人交际的过程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犯了你,把你置于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摆脱窘迫,是一种恰当的选择。例如:
一次,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麦克阿瑟时,这位傲慢的将军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转过头来看看杜鲁门总统,问道:“我抽烟,你不会介意吧!”这明显不是在真心地征求对方意见,在他已经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如遭对方否定,那对方就会显得粗鲁和霸道。这种缺乏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有些难堪。然而,他只是狠狠地盯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将军,您抽吧,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这样利用自嘲造成的幽默氛围,使气氛得到缓解,自己的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并且体现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
自嘲,从表面上看是在自我贬低,实际上则是一种很高明的计谋。谁没有人前蒙羞,处境尴尬的遭遇?如果用自嘲来对付窘境,很容易就会为自己找到一个台阶下。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时,有一次去加拿大访问,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讲。在演讲过程中,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断打断他的演说,让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非常尴尬。面对这种窘境,里根反而带着微笑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三言两语,就将外交场合中的尴尬化解了。
当然,自嘲并不是自己贬低自己,也不是自艾自怨。真正的自嘲者,往往能够直面遇到的艰难险阻,并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社会。不久前谢世的启功大师,曾经这样“检点”自己:“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半世生涯,教书卖画,不过闲吹乞食箫。谁似我这有名无实,饭桶脓包。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解超。笑左翻右检,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那样文章人人会作,惭愧篇篇稿费高。从此后定收摊歇业,再不胡抄”,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宠辱不惊的超然和达观。而一些打着自嘲旗号,实际上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所谓“自嘲诗”,也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为世人所不齿。大汉奸汪精卫临死前所写自嘲诗云: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有人据其原韵,略加改动,就变成了一首很好的讽刺诗:梦落东溟丑事休,卖国终将积怨尤。莫道世间历炎凉,恶名遗处正春秋。如果汪精卫地下有知,一定羞愧难言。
世事纷乱复杂,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下不了台的事。自嘲者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从而帮助自己摆脱难堪、窘迫和尴尬,还能帮我们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是敬佩。
在一次舞会上,一个个头偏低的男子去邀请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孩跳舞,那女孩礼貌的拒绝说:“我从不与比我矮的男人跳舞。”男人听了没有发火也没有指责对方,而是淡淡的一笑自嘲的说:“我真是武大郎开店找错了帮手。”那女孩听后面红耳赤不自在起来。自嘲使那位男士走出窘境,而且还把尴尬还给了那个伤害自己的女孩。
在公共场合下被人嘲笑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如何让自己挽回面子并保持平静的心情呢?比如当你在经济上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时;你的生理缺陷受到别人的嘲笑时;无端受到别人的攻击时。不防这样想:“吃亏是福、破财免灾”等等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自嘲可也以说是一种装糊涂,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为心灵增加一层保护膜,使自己不受尴尬的干扰。
1727年英法战争期间,伏尔泰恰巧正在英国旅行。谁知道英国人竟不分青红皂白,把当代的大哲学家伏尔泰抓住了。
“把他吊死!快点把他吊死!”英国人怒气冲冲地大叫道。
伏尔泰被抓起来送往绞刑台上的时候,他的英国朋友纷纷赶来替他解围。他们紧张而又急切地喊道:“你们不能将他处死,伏尔泰先生只是一个学者,他从不参与政治!”
“不行,法国人就该死!把他吊死。”那些群众还是不停地怒骂着。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伏尔泰举起了双手,悄声地说:“可不可以让我这个将死之人说几句心里话?”
全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伏尔泰对群众深深鞠了个躬,清了清嗓门,说道:
“各位英国朋友!你们要惩罚我,因为我是法国人。以各位的聪明才智,不难发现,我生为法国人,却不能生为高贵的英国人,难道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说完,英国人全都哈哈大笑了起来。这番诙谐幽默竟让伏尔泰死里逃生,他被当场释放了。
自嘲常常是大智若愚的最佳幽默,在朋友或同事之间,自嘲就是巧妙的表白方式,不仅可以博得一笑,同时,也会把自己丢失的面子找回来,给自己留一条开阔的路。
在我国,文人雅士、大人物也自嘲,与今不同的是多了一些含蓄,使其意义更加深长。关汉卿自诩为“响当当的铜豌豆”;近代时期,“文革”中有人骂黄永玉作画画人不画脸,叫“不要脸”,黄永玉笑而纳之,省得你骂得时候羞羞答答,干脆就自称“不要脸”,你这下该满意了吧?黄永玉的干脆,反倒使骂他的人觉得不是对方“不要脸”,而是自己没有长脸。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戏称自己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既是自嘲,也是对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嘲弄。这种自嘲,是为了对付生活中的无奈,这种自嘲,诚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喜怒哀骂皆成文章”。“自嘲”者把自己的缺陷、不足或短处暴露于光天化日,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保全了自己的面子。自己视自己越是一朵花,越看越可爱,在他人眼里越不是什么稀罕物。动不动就“我是谁”的人,往往是被人轻视的对象。自嘲者也就抓住了这一点,反用自嘲让自己走出尴尬,保全了面子。
有时,陷入难堪者还是因为自身原因所致,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点、言行的失误等等,善用自嘲者往往能较好地维护自尊。自嘲者对影响自身形象的种种不足之处大胆巧妙地加以自嘲,反而出人意料地展示出自己的自信,在迅速摆脱窘境的同时显示其潇洒不羁的交际魅力。例如一个丑陋的男子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当朋友问起时,他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如果是一个不懂自嘲的人,很可能会怒言相对,但这样并未使自己摆脱窘境。某老师广东口音,普通话不过关,有一次上语文课,讲到某一问题要举例说明时,把“我有四个比方”说成了“我有四个屁放”,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学生笑得不可收拾。老师灵机一动,吟出一首打油诗:“四个屁放,大出洋相,各位同学,莫学我样,早日练好普通话,年轻潇洒又漂亮。”老师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力求个性化、形象性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来给予并获得,你也能做到!
林肯总统也取笑自己,尤其是他自己的外表。有一次他以这样一则小故事来打开他与别人的沟通:
“有时候我觉自己好像一个丑陋的人,在森林里漫步时遇见一位老妇。老妇人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丑的一个人。’‘我是身不由己。’这丑人答道。‘不,我不以为然!’老妇说,‘至少你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啊!’”
“我小时候长得并不好看,”幽默家兼演员、导演于一身的伍迪?艾伦说,“我是到长大以后才有这副面孔的。”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甚漂亮的事情,会使你变得较有人性。如果你碰巧长得英俊或美丽,试试你的其他缺点。如果你真的没有什么缺点就虚构一个,缺点通常不难找到。一位大学足球队的教练,有人向他问起某位明星球员。这位教练说:“他是大四学生,很不错的球员。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已经大四了。”
如果你的特点、能力或成就可能引起他人的妒忌甚至畏惧,那么,试着去改变这些不好的看法。例如,你可以说一句妙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以取笑自己来和他人一起笑,会帮助他人喜欢你,尊敬你,甚至敬佩你,因为你的幽默力量也证明你有人性。
“我喜欢你”导致“我了解你”,进而“我相信你”。于是,你便达到最后的目标——信任。当别人信任你时,你便能影响他们,使他们鞭策自己去发展自身的潜能。这也正是每一个人在与人沟通时,积极向上的最终目标。
其实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自嘲都能让你倍受欢迎。大人物因自嘲可减轻妒意获得好名声,小人物可以苦中作乐,甚至一夜成为笑星也不是不可能。
与之相反,当你把尊严无节制的放大,就成了负担。放大到了辐射别人的领地,就成了麻烦。自嘲可以帮助你把自尊调整到适当的或该有的位置。
某人要出国进修,他的妻子半开玩笑地说:“你到那个花花世界,说不定会看上别的女人呢!”他笑道:“你瞧瞧我这副尊容:瓦刀脸,罗圈腿,站在路上怕是人家眼角都不撩呢!”一句话把妻子逗乐了。人人忌讳提自己长相上的缺陷,可这位丈夫却能够接受自己的先天不足,并不在意揭丑。这样的自嘲体现了一种糖酒情态和人生智慧,比一本正经地向妻子发誓决不拈花惹草,其效果不是更好吗?此时他在妻子眼里,一定变得又美又可爱。
在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另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自嘲能为你保全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自嘲者,表面上是把自身的缺点暴露出来,但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缺点而小看他,虽然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但也正是因为自嘲,敢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反而巧用此计挽回了面子。人人都爱面子,其实,自嘲者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更不是为了逗别人笑,而是急中生智,挽回自己丢失的面子。
7.表面退让,却以胜利告终
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交往的功效。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在说话的时候,表面上的退让,是为了感动别人,从他们的需要入手。要想让一个人为你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这种退让计讲究的是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特别是与“计划”有关的,然后依照对方的偏好去对付他。把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别人的需要之后,施计者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然后施计者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
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但是当赫蒙带着所有的文凭去见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对有文凭的人就非常不信任,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一脸不屑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需要的不是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对赫特斯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会告诉你一个秘密的。”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你明天就过来上班吧。”
就这么简单,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退让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会对赫蒙的成功表示怀疑,或者认为他这样做很不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没有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低自己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有一分一毫的减少。
赫蒙在言语中以退让开始,却以胜利告终,透过话意的表象去看人心的本质意图,退让可以说是言语的表象,进则是退的目的,获得成功则是其最终的目标。通过赫蒙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口才艺术中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他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表面上自己后退了一步,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打破对方的防范心理,以达到“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很多人常常不自觉就会降低自己的防范,到过后才想起……这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么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以跳高为例,退得远,可跳得更高。在谈话的过程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即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
上面例子中的赫蒙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然后自己再“后退一步”才“有机可乘”,反说自己缺陷而达到了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让过步了。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的正常价位。如此一来,买的人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
把这个道理反过来用,就成了“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退让方法。其实,这才是退让者的真实想法。要想结果以胜利告终,只有暂时的退让一步了,这也是以退为进的道理。正如打拳一样:如果拳头一个劲儿往前冲,打击力很快就会消减;如果拳头先收回来,等积蓄了力量再行出击,效果就会好得多。
曾有一位印度商人带着3幅名画到英国去出售。有位英国画商看中了这3幅名画,便打定主意,不管怎样也要把这3幅名画弄到手。
印度商人开价250美元,少一元钱也不卖给他。这个英国商人也不是商场上的平庸之辈,他一美元也不想多给那个印度商人,便和印度商人讨价还价起来,一时双方陷入了僵局。
忽然,印度商人怒气冲冲地拿起其中的一幅画往外走,二话没说就把那幅画给烧掉了。英国画商眼睁睁地看着一幅画被烧掉,非常心痛。他小心翼翼地问印度商人:“剩下的这两幅画卖多少钱?”
想不到这次印度商人要价的口气更是强硬、声明还是。250美元,少一分都不卖。少了一幅画,还要250美元,英国画商觉得这样太亏了,便再次要求降低价钱。但印度商人不理会他这一套。又怒气冲冲地烧掉了一幅画。
这一回,英国画商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商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烧掉,因为他实在是太爱那幅画了。接着,他又问这最后一幅画要多少钱,想不到,这次印度商人张口就要500美元,少一分也不卖。
这一回英国画商可真急了,只好强忍着怒气问印度商人:“一幅画的价钱怎么能比3幅画的价钱还要高呢?你这不是存心耍人吗?”
印度商人回答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有个藏邮家有两枚稀世邮票,应当值25万美元,后来他当众毁掉一枚,马上就有人出价100万美元买剩下的那一枚。”
看那英国画商不说话,又接着说:“我这3幅画均是出自名家之手,本来有3幅的时候,相对来说,价格还可以低点儿。如今,只剩下一幅了,这回可以说是绝世之宝,它的价值已大大超过了3幅画都在的时候了。因此,现在我告诉你,如果你真要想买这幅画,最低也得出价500美元。”
英国画商一脸苦相,但却没有办法、最后只好以此成交。
这个故事中的印度商人虽说有点“奇货可居”,但是他正是巧妙地利用“以退为进”,将原有的3幅画烧得只剩下一幅,而且说服英国画商以两倍的价钱买下一幅画,以胜利告终。可以看出,以退为进确实是一种说服人的绝妙方法。
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图达到最高利益,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然而,在一些商务的谈判中,有时候,谈判中的一方,不太敢用退出来要挟对方,生怕谈崩了,弄得鸡飞蛋打。所以,谈判老手都会不择手段地揣摸对方的真实意图,摸清了底牌,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这时再以什么方式取胜,便是技术问题了。暂时离开谈判桌,也就是说,以退要挟达到进的目的,表面上是退了,其实是为了结果的胜利。
与之相反,当你硬性坚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见、观点时,由于种种原因,对方往往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全盘否定你的意见。而退让的奥妙,就在于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及时退步,使对方感觉你尊重他的意见,虚荣心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鲁迅在批评中国人的惰性时说过,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开一个窗口的话,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如果他提议要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其实这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内疚,达到劝说别人接受意见的目的。
在社会活动中,由于人们都有坚持自己意见的顽固性,因此,不同意调和的结果,往往造成“取法其上,适得其中”。为了“适得其中”,就需要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后做出妥协。退让的姿态,在对方自尊得到满足的同时,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次,一个商场营业员遇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只电饭锅。那锅已经用得半新半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只!”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大吼大嚷,并满口脏话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个鸟!”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便温和地对他说:“这种电饭锅已经用一段时间了,又没有质量问题,按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那就干脆卖给我好了。”就在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男顾客脸红了,他终于停止了争吵,悄然离去。显然,营业员的宽容与退让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为它反衬出对方的无理和低劣,从而有效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当然,表面上的退,是在己方处于不利地位、进攻时机不成熟时,才采取固守不出的变通策略,同时“刻苦练兵,贮存给养”,寻找进的时机,反攻出击。历史上有许多以韬晦之计和以退为进的方略蒙骗竞争对手、保存实力的范例。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非常固执己见,很容易为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如果得理的一方也是与其相争,就不会有任何结果,不妨先让一步,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衷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就可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有一天,一位先生到岳父家吃饭,吃饭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那先生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泰山大人又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很明显,是在批评他的女婿。那先生怕再争论下去伤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他婉转地说:“或许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那先生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影响感情。试想一下,如果那先生意气用事地与岳父争论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骂一顿。表面上看去,是自己退让了一步,其实还是为了有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结局。
在与他人争论时,如果对方不让步,但为了更好的结局,你就要以退为进,表面是退缩,实则是为了更有力的反击,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先把手往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
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因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讽:“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齐国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人们摩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继续挪揄道:“既然人这么多,怎么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王派最有本领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国来了。”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自觉没趣。
晏子的答话就是采用以退为进之法,貌似贬自己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国,实则是讥讽楚王的无能,以退为进,绵里藏针,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
其实,让步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退却,为了进一尺,只好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表面的退,对方就会认为另一方是势弱,但这个“退”并非不如对方,而是在退中求进,进才是退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退只是表面现象,进才是其最终目的。
8.旁敲侧击,让对方顺己意而为
三国演义是大家都熟知的,曹操对大家来说就更不陌生了。曹操很喜爱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为这件事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诩却一声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诩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诩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诩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通常情况下,有些话,不能直说,但又不能不说,只有巧妙地说出来,才能被对方接受。这时,就需要用旁敲侧击之计,让对方顺己而为之了。旁敲侧击并不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多么好,重点是为了让对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顺着自己的意思而为。如果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个弯说话,说的话即使对对方有利,对方也不一定能够坦然接受。说不定还会怒颜相对,反其意而为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旁敲侧击”表面上是借助语言,打听到某人做事的内心的意思,其实,不直接说出某一件事物、某一个人、某一种观点,而是仅说出与它们有关联的方面,就是要对方猜测言下之意,最终达到说服人的目的。在这里贾诩就是将曹操的话意,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达到了他所想要的目的。
小黄老师对某些社会现象非常不满,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发牢骚。校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学生们的心灵是纯真幼稚的,他们对有些事缺乏完全的了解和认识,你要多给学生讲讲如何振兴祖国和做人的一些正面的道理,少说一些对他们无用的话。”
听了校长的话后,小黄认识到当教师确实不能随意把这种牢骚满腹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不然,对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发牢骚了。
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言辞出现了偏差,说出一些不适当的话,人们在说服这类人的时候,就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手法,来唤醒他们的角色心理意识,使之幡然醒悟,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目的。
司机在关门时不小心夹住了一名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个小伙子打抱不平,对司机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想干,回家抱孩子去!”
司机一听这话,也火了,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车上的一位老工人看见小伙子胸前的厂徽,似乎想起了什么,便挤了过去,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难道还想再当个吵架大王吗?”
小伙子说:“你是谁?我可不认识你呀!”
“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前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
小伙子听了这话,脸一下红了。
老工人说:“吵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
一场纠纷就这样被老工人平息了。
每个人都有起码的政治觉悟和做人准则,都想拥有高尚的道德、正派的作风。所以,在说服他人转变看法的时候,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旁敲侧击,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
要劝阻一件事,要记住永远避开直言其辞。如果你旁敲侧击,对方就会知道你用心良苦,他不但会接受,而且还会从心底感激你。之所以用旁敲侧击这种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让对方听着不那么刺耳,这样的话才更容易被人接受,别人才有可能顺着你的意思去做。
人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有些交际场合,一经人的着意选择与设计,便形成了特定的情境。一景、一物、一支歌、一幅画等,便能渗透着交际者的意图,具有鲜明的情境意义,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交际活动,为交际的主体服务,也为旁敲侧击做好了准备。
在交际中,虽然情境表达的是一种弦外音、画外意,但其表义功能还是十分鲜明的,并且具有多方面的用途,无论是政治、军事方面,还是商贸或日常生活方面,用得好,常能收到奇效。
一男子喝了12听啤酒,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地向家里摸去。当他晃到家门口时,刚好被老婆堵了个正着。
“你到哪儿去了,整个晚上都不回家?”她喝问道。
“在那家刚开业不久的沙龙,”他说,“金色沙龙,那里的一切都是金光闪闪的。”
“做梦呢,哪有这种地方!”
“有呀,不信你去看看!金色的门,金色的地板,连尿壶都是金子做的!”
老婆对他的鬼话当然不会相信。第二天,她拿起丈夫的电话本,给那个叫金色沙龙的地方打了电话。
“这里是金色沙龙吗?”她向接电话的服务生问道。
“对呀!”
“你们有金色的地板吗?”
“可以这么说。”
“那金色的尿壶呢?”
电话那头一阵沉默之后,女人听到酒保大吼:“嘿,公爵,我想,在你萨克斯里尿尿的那个家伙,就是打电话的这人!
说话要讲究技巧,不能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时如果不考虑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旁敲侧击会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接见了他。室内光线充足,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宣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叔羊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以娱之”的。在请黄题词时,他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地里洗脚,题为讽喻,没想到竟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因此他抬眼望去,倍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由中央大会堂会客室及其中的画就构成了特定的交际情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交际大获成功。
冯玉祥在当旅长时,曾有一次驻防四川顺庆,与一支“友军”发生矛盾。这支“友军”将骄兵惰,长官穿黑花锻马褂,蓝花缎袍子,在街上摇摇摆摆,跟当地的富家公子没什么区别。
有一天,冯玉祥的警卫员向他报告说:“我们的士兵在街上买东西,他们看我们穿得不好,骂我们是孙子兵。”
冯玉祥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穿着的灰布棉袄,便说:“由他们骂去,有什么可气的。这正是他们堕落腐化、恬不知耻的表现。”
为了避免愤怒的士兵引起什么乱子,冯玉祥立即集合全体官兵,进行训话:“刚才有人来报,说第四混成旅的兵骂我们是‘孙子兵’,大家很生气,可是我倒觉得他们骂得很对。从历史关系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旅长曾做过20镇的协统,我是20镇里出来的,你们又是我的学生,算起来你们不正是矮两辈吗?他说你们是孙子兵,说得是有些道理。再拿衣服说,绸子的儿子是缎子,缎子的儿子是布,现在他们穿绸子,我们穿布,因此他们说我们是孙子兵,也是合理的。话虽这么说,若是有朝一日开上战场,那时就能看出谁是爷爷,谁是真正的孙子。”
冯玉祥的几句话把官兵们说得大笑起来,再也不生闷气了。
军队就是参加打仗的,冯玉祥抓住了这一实质,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把手下人说得心服口服。
老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之人无需多言直语,即让你心里明明白白;高明的人惯会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用话中意达到其目的。不管说话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机,听话者必须弄明白他的真实意图,方能应对恰当。脑子不清,耳朵不灵,一定会多遇难堪。话里藏话、旁敲侧击是聪明人的“游戏”,其真正目的是让对方顺其意而做。话里藏话、旁敲侧击其实是一种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隐含之术,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建议,从而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9.明知故昧,假装糊涂
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既不料理朝政,也不发布命令,只是日夜纵乐。他还向国人宣布说:“如果有人敢向我进谏,格杀勿论。”
庄王的恣意荒淫,大臣们都十分为之惊忧。大臣伍举冒死前来进谏,却看到庄王毫不在意,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在钟鼓之乐声中陶醉。于是,伍举就以隐语向庄王进谏说:“有一只鸟落在丘阜上,三年不飞翔也不鸣叫,大王您能告诉我那是什么鸟吗?”楚庄王回答说:“那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你的意思我明白。”
但是,以后的几个月,庄王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荒淫无度。大夫苏从又去进谏,庄王说:“你难道不知道我已下达进谏者死的命令吗?”苏从回答说:“只要大王明白了治国的根本,就算我死了,也心甘情愿。”
楚庄王觉得他等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罢却了淫乐,亲理朝政,诛杀数百个奸佞之徒,任用了数百名贤达之士,将冒死进谏的忠良伍举、苏从委以重任,辅佐国政,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五年以后,国力大振,终于问鼎周郊,旋成诸侯霸主。
在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说楚庄王昏庸吗?其实,楚庄王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只是装作“淫荒无道”罢了。从表面看去,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但他心里却如明镜似的,这是一种明知此事,却装不知的战术——“明知故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指一般的处世哲学,明明知道此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明哲保身,避免是非;一是用于计谋,是用来对付别人的。
吕蒙正参知政事时,初入庙堂,有人指着讥讪说:“此小子亦来参政?”蒙正诈听不见地上殿,同列中有不平的,想追问说此话的人,蒙正却阻止说:“不必若知其人姓名,会终生记在心里,还是不知的好。”这种故昧,表现出“大人有大量”,真不愧是“宰相肚里好撑船”。
如果“明知故昧”被人当成一种谋略使用,就可明哲保身,避免是非了。实际说来,对一件事,能够做到“明知”而“故昧”,绝非易事,非有高度涵养不行。人之所以有傻子与奴才之分,就在于知与不知,能昧不能昧。傻子与奴才,莫测聪明人之高深,动辄说人家包藏祸心,阴险奸诈,殊不知妙就在其中。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就知道“明知故昧”的效果如何:北宋时,孔守正和王荣是两位名将,在边疆上屡建奇功。一晚,两人随待宋太宗饮宴,几杯落肚便酩酊大醉,乱发酒疯,各夸功绩,互争雄长,疯言疯语地说了一番。
在旁边站着的侍从官奏请宋太宗治他两人的失仪之罪,宋太宗总是“诈聋扮懵”,吩咐侍臣送两人回家。到了次日,孔、王二人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失态,惶恐万分,一齐上殿请罪。宋太宗却说:“当时我也醉了,也是恍恍惚惚,你们讲些什么,完全听不清楚哩!”孔、王二人感到皇上如此宽厚,更安于职守,行事也比以前更谨慎了。
还有一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大宴群臣,名曰太平宴,所有文武大小官员,宫内的宠姬妃嫔,统统出席,狂欢作乐。
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正是“男女杂坐,履舄交错,罗襦襟解,香泽微闻”的快乐狂饮,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大臣们敬酒。
忽然起了一阵风,所有的蜡烛都被吹灭了,全堂黑漆漆。席上有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一摸许姬的玉手,许姬把手一甩,顺手把他的帽带扯断了,忽忽回座附耳对楚王说:“我刚才奉命献酒,有个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可快叫人点起烛来看谁没有帽带的就是他了。”楚王听了,连忙下令不要点亮蜡烛,还大声地对各人说:“寡人今晚的宴会,务要与各位同醉,现在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尽情痛饮吧!”
于是,在场的文武百官都把帽子摘下来了,楚王才叫点烛,大家都不戴帽子,这样一来,就看不出谁刚才揩过油了。
席散后回到后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寻获那位轻薄的官员,楚王却笑着说:“你不知道,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如果把那人揪出来,岂不是大煞风景,这本不是宴会要达到的目的啊!”
许姬听罢,才领略到楚王的高见。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
后来楚王伐郑,一位健将独自一人率百余名人马,为三军开路,斩将夺关,直逼郑京,使楚王声威大振,此人即当年揩许姬油的唐狡。
在三国时,赤壁会战,周瑜就用这个“明知故昧”计,把曹操玩弄于掌上,最后一把火,烧得曹操亡魂丧胆,此计“无假而不成真之周瑜,无往而不误事之蒋干”是也。
“大智若愚”者与智商愚昧者,绝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是知之故昧、莫测高深、包藏用心,而表面故意装着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故昧”是一种计谋,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伪装的。一般对手往往被这种“故昧”的伎俩所迷惑而轻易上当。
“明知故昧”通俗一点说也就是明知故问,明明知道的事情而故意装作不知道,看得分明的东西装作看不见。在常人看来,这种人好像有点“神经质”,明明知道却装作不知道,还要去反问对方,不是白费力气吗?其实不然,虽然明白一切,但却故意装糊涂,这就是一种策略,是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达到目的,就必须这样做。比如你偶然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事情,为了保全自身,你必须缄口不言。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尴尬难堪的时候,明知故昧常常是明哲保身或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在生活中以上两种方法也很有用,比如交友、找合作伙伴等,精明外露,咄咄逼人者往往使人畏而远之,而貌似傻气的人往往容易引起别人的结交愿望,因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放心。能干的男人一般不喜欢女强人,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而为了使自己不引人注意,不成为出头鸟,就需要适当地装点糊涂,尤其是在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上,如果精明外露,就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首。古人云:“聪明而愚,其大智也。”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说唐》中的尉迟恭是一位“和而不流”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因唐俭性情耿直不善逢迎,把李世民的棋打得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欲贬唐俭为潭州刺史,仍觉得不能平抑心中之恨,便派尉迟恭去唐俭家探测,若唐俭有怨言,即定唐俭死罪。次日,李世民问尉迟恭唐俭的反应,尉迟恭对唐太宗说:这事你应该好好考虑考虑。李世民一听愈加急愤,把手中的玉板朝地一摔,拂袖而去。尉迟恭一见,只得退下。后来,李世民冷静思索,自觉无理,于是召开三品官宴会,自己主宴并宣布:“今天的宴会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良好品行。因为尉迟恭的劝谏使唐俭免于一死,并加以我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没有望风承志,既免去了说假话而冤屈人的罪名,得到了忠直的荣誉,也使李世民“明正”起来。尉迟恭的处世之道有值得人们学习之处,如有压制,不为权贵所囿,明知故昧,与人和而不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陷阱,处处都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警觉感,只有明知故昧才能做到明哲保身。其实,“明知故昧”只是表象,保全自己,探听别人的真实意图才是真正的目的。使用此计的人意在于使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境地,而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在不能确定对方真正意图的情况下,在用问的方式得到对方的答案,也许对方会认为你很糊涂,但这种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此计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中国古代君主头上戴着的王冠前面挂着一排珠串,称之“琉”,琉的作用就是用来遮住君王的视线。古人认为:君主是最聪明不过的了,大臣们所做、所想的一切,都有不过君王的眼睛,这样,臣对君难免有戒心,君对臣也容易苟求,不利于君臣和谐,而用“琉”挡在君王的眼前,就表示君对臣的一些行为有所不察,这是一种君臣和谐的愿望。这则典故反映了古时候协调君臣关系的一个准则——适当的宽容、回避。
人活在世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幸。坎坷、危险、艰辛,我们该如何面对?
试看古今兴亡,豪杰辈出;哪一个豪杰是斤斤计较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有哪一个是精于算计的?
人生有很多难忍之事,功名利禄,权势、尊严等等,如果你一切都不想忍耐,凡事总要争个高低,讨个公道,问个明白,岂不活得太累,这辈子就别想安宁了。
人人都想安宁、平静的度过一生,大起大落总不是让人舒服的事,可我们总要面对,那么该如何度过平静而安宁的一生呢?
糊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真正的糊涂,即痴、呆、笨、傻、蠢的那种,而是假装糊涂。清代郑板桥不是曾说过“难得糊涂”吗?可见人这一辈子聪明容易,糊涂就难了,此所谓“聪明难糊涂更难”。人人都想聪明,不想糊涂,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是相辅相成的,有利就有害。聪明过了头,就会误事,害人反害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即是此意。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熙凤是很聪明,其结果“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
人与人之间不能过于精明,在为人处事上,明知故昧不可说不是一种高明之举。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挫若愚。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聪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明知故昧实际上就是装糊涂,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采用装糊涂的办法常常使矛盾不至于激化,双方相安无事。明知故昧,表面上看去非常糊涂,其实是为了顾全大局,保住他人的秘密或隐私,维护他人的清白。
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处境尴尬的时候。“明知故昧”是聪明人常用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并不是表面上那么愚,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明知故昧”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树“数”,就不是荒山。
第一章 妙语后的“真言”,你懂吗?第二章 道是有情却无“情”第三章 有多少人的语言是表里如一的第四章 商场之战,以何取胜?第五章 表象下,口才之“真相”
图书评论
《口才学》在读吧上还没有评论

评论管理员
欢迎您来到读吧参与《口才学》评论,,注册并登录后,您可以对页面当前内容进行评论,写下您的感想,或和其他会员交流心得,请不要发布一些如“顶”、“好”等灌水的内容。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


王宇的其他图书
王宇:左右逢源
王宇:魅力前线——男人篇
王宇:历史名人榜(5)
王宇:历史名人榜(6)
王宇:历史名人榜(7)
王宇:历史名人榜(8)
王宇:历史潜规则——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历史事实
王宇:历史人物的成败之道
王宇:历史上的千古名将
王宇:历史英雄荟萃---品英雄人物论精彩人生
口才学的其他图书
苏东坡创业记
诚信赢天下李嘉诚箴言书展纪实
领风飞翔一个白手起家的领导者的七个秘诀
无限财富
《资本论》选读
快读大师五十位顶级经济学家传略
送你六顶帽子教你如何思考
小康之路
1O1夜智慧:中国经营、管理、策划、创意论语
WTO与中国经济研究
读吧编辑推荐的图书
[悬疑]藏地密码:追寻西藏千年的隐秘历史
·生儿育女必读:怀孕分娩育儿1001问
[言情]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山楂树之恋
·另类经典:西方历史上的100部禁书
[时尚]慧眼识美容:家庭美容品选购与识别
·极品YY小说:一个天才的平凡人生
[小说]现代版聊斋:超级农民最新章节
·娇妻养成日记:遭遇极品裸聊少女后
[股市]至尊狐狸:中国股市精英最优套利战术
·婚内婚外:飞行员和两女人情感纠葛
·好吃懒做:为懒人设计的馋嘴美食
[小说]风水师与盗墓兵团间的生死决:墓诀
[小说]一个特工的处男情结: 限制级特工
·健康透支的信号:关注身体滑坡信号
[历史]好看的明史:明朝那些事1 2 3 4 5
·不为人知的黑幕:曝光各行业潜规则
[职场]打造公关经理人的93个关键点
·遗失在光阴之外:十个女人十种欲望
[青春]谁在诱惑我:女大学生的堕落日记
·自杀的兔子:让你笑出眼泪笑脱下巴
关于书生读吧 |广告服务 |出版社 |期刊 |联系我们 |投诉与建议 |举报不良内容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淘宝合作
客服热线:010-57625067(工作日9:00-18:00) 客服信箱:kefu@du8.com 客服QQ: 359745859
网站合作:book@du8.com QQ:759352269  广告合作QQ:1584526
版权所有:书生读吧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329号京ICP证050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