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要塞风予告吹:在非洲大陆看中国援建 援助项目受西方挤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9:23
提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30多年前修的坦赞铁路,但很少有人知道,不少非洲国家第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是中国援建的。“中国援助非洲为了什么?”这个话题在一些西方媒体和网络上被反复炒成“中国援助非洲就是为了获取资源”。但《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走访了马里、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和突尼斯6个非洲国家,看到的却是用这些西方的说法所无法解释的一幕幕:马里没有石油,中国照样帮其修建道路和桥梁;几内亚铁矿的最大矿权人不是中国,而是殖民过非洲的西方国家;欧美人想把中国援建的毛里塔尼亚的友谊港挤垮,变成一座“死港”,但却做不到……在非洲大陆,记者既听到当地人对西方围绕中国援助说三道四的不满,也体验了援非过程的艰辛,还看到了老牌西方国家对中国精心的挤压。
中国援建的友谊港成“毛里塔尼亚人的肺”
从飞机上看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湿润的热带雨林包围着城市,房屋密集相连。刚进入4月,科纳克里的最高温度就冲上了40摄氏度,空气潮湿闷热。科纳克里市区西北20多公里外,中国援建的几内亚体育场正在建设中。这座能容纳5万人的体育场耗资3.38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是西非地区最大的体育场。当地华人说,几内亚人在申办2015年非洲杯时由于缺乏体育场和酒店没能如愿,在这个体育场建成后,几内亚打算再申办2019年的非洲杯。
在几内亚援建这个“西非地区最大的体育场”并非易事。项目施工技术组组长蔡立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几内亚政局不稳,有时连水、电这样的基本供应都没法保障。因为工地上丢东西的事常有发生,夜里还能听到枪声,项目组不得不请当地军警和保安保护工地安全。除安全因素外,在几内亚,绝大多数中国工人都得过疟疾。体育场项目已到尾期,目前仍有230多名中国工人和300多名当地工人。蔡立志说,当地工人每月工资约1000元到1200元人民币,“这在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几内亚科级公务员的月收入只有大约100美元”。
几内亚体育场项目是中国援非项目的一个典型。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对外援助起,非洲就是中国最主要的援助地区之一,在非洲的绝大部分国家,都能看到中国援建的公路、学校和体育场。60年来,中国已有55万人次参与了援助非洲,其中牺牲的援建者有700多名,最小的只有22岁。然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却遭到西方媒体的非议。过去两年,有关“中国为石油而扩大在尼日利亚和几内亚投资”、“中国加倍对非洲援助以换取原材料”等论调出现在一些欧美国家的媒体上。路透社4月26日甚至称,“中国项目很少使当地人受益,很多项目的原材料和工人都直接来自中国”,此外,中国只和苏丹、安哥拉那些拥有能源和原材料的国家培养关系,“借此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评论与《环球时报》记者在非洲采访期间的感受大相径庭。友谊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援建毛里塔尼亚的项目,如今是该国最主要的货运港口,全国90%的货物都在这里装卸。港口不远处有一座面粉厂,小麦在友谊港到岸后可以直接拉到厂里加工。当地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个港口,首都努瓦克肖特还不会这样忙碌,现在靠港口直接就业的当地人就有四五千。
在法语中,友谊港的真实译名应该叫“自由港”或者“自主港”,因为非洲大部分港口由欧洲人控制,而友谊港的拥有权在毛里塔尼亚人手里。中国路桥驻毛里塔尼亚办事处总经理栾桂涛告诉记者:“欧美人一直说友谊港是‘死港’,想在周边国家建其他港口挤垮我们,但他们做不到。现在当地人把友谊港叫做‘毛里塔尼亚人的肺’,该国进口税的70%都从这里走。”为加强友谊港在西非地区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在援助毛里塔尼亚扩建友谊港,建成后,邻国马里的货物也可以通过友谊港出口。
采访期间,马里总统杜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提供了马里需要的一切,中国永远是马里的朋友。”针对一些“中国援助非洲是为了获取资源”的言论,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近日驳斥说,“马里并没有什么资源,但中国人在帮助马里修建大桥和道路”,“几内亚铁矿最大的矿权所有人不是中国人,而是来自曾殖民过非洲的西方国家”。他强调,非洲出口到中国来的石油完全是国际贸易,不到非洲石油出口总额的30%,一些媒体应该更关心其余70%的石油到哪里去了。
中国“花小钱办大事”
和欧美相比,中国在非洲的援助金额并不算多。2008年,日本政府决定,5年内将对非洲国家的政府开发援助数额翻一番,贷款总额高达40亿美元。据路透社的报道,中国60多年来对外所有援助总额为392.6亿美元,其中对非援助占了一半。据记者了解,中国在非洲援助的大多是实物交付的公路、铁路、学校、医院,当地人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援助带来的便利,而且中国援助项目的成本低,花小钱也可以做大项目。而欧美的援助更复杂也更宏观,有时一项为受援国量身定做的规划就会耗资2000万美元。美国每年仅对埃塞俄比亚一国就有数亿美元的援助,可这些钱大多直接进入当地财政。
在毛里塔尼亚,记者参加了一个有关援助的交流会,到场的除中方代表外,还有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法国、德国等机构或国家的代表。欧美代表在介绍中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良政”。这是欧美对非援助的一个附加条件,意味着受援国必须按照援助方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政治结构,调整公共财政。而中方的援助没有这样的政治条件,这也成为西方媒体指责中国“纵容非洲独裁政权”、“冲非洲资源而来”的一个理由。
一位长期研究非洲的中国学者告诉记者,非洲是世界上仅存的市场、资源、政治“处女地”,各大国都在争夺非洲,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明显让西方感到压力。记者原本计划采访马里的巴马科塞努机场扩建项目,这是美国“千年挑战公司”的援助项目,但临出发前,美方又拒绝了我们的参观要求。据记者了解,该项目由中国水电集团在国际公开招标中竞标承建,去年9月,美国“千年挑战公司”修改了其采购准则,不再允许政府拥有的企业参与或分包其出资的项目。由于中国各国有企业是非洲最主要的建筑承包商,这个规则可谓直冲中国国企而来。
也有“桥修好路没通”的尴尬
援助不是在非洲建一所医院、一个体育场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后期的管理、维护,与当地环境的融合。马里巴马科第三大桥位于尼日尔河南岸,全长2294米,宽24米,双向4车道,即便和中国国内的桥梁项目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大桥的一端没能和巴马科的主干道相连,只接上一条7米宽的社区小路,这也意味着一旦大桥开通,桥的使用效率将大受影响。
这种“桥修好路却没通”的尴尬,并不是这个项目独有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在非洲援建的许多项目都存在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的窘境,比如体育馆周边没有能让大批观众进退场的道路,港口建好了却无法通电。尽管援建项目设计之初都会和当地的城市规划衔接,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中国的援建项目按期完成,当地的规划建设却没有跟上,一些援建项目因此使用效率不高。
此外,中国的一些援建项目还缺乏整体规划。毛里塔尼亚国家博物馆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但博物馆内的展柜是日本捐赠的,所有展柜上都贴着日本的标志,给参观者一种“博物馆是日本援建”的假象。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以基建类服务项目居多,但更能帮助非洲国家减贫的,还是一些涉及民生的生产性项目,马里上卡拉制糖联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里糖联)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例。马里人爱吃甜食,但过去没有食糖生产企业,食糖严重依赖进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马里援助了两个制糖厂和两个甘蔗种植农场,逐步经营发展成了今天中马合资的马里糖联。马里糖联让马里逐渐减少了对食糖进口的依赖,而且每个榨季生产高峰时要雇大批当地人。糖联一般职工的平均月薪是10万非洲法郎,约合17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地10口人的月生活费。
“非洲可以从中国学习到什么?”在一场非洲当地智库、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座谈会上,埃塞俄比亚国际和平与发展研究所的学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记者在非洲采访期间,也不止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思考。非洲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经验可能比具体的援助项目更能让非洲获益。
苏里曼是马里能源水利部的官员,他告诉记者:“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把种子给了我们,很多西方人做不到。”苏里曼说,马里的电力很成问题,水资源和油气资源也不丰富,因此马里一直想方设法发展新能源。苏里曼到中国参加过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培训班,他说,“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一直在更新,我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学习,中国很开放”。埃塞俄比亚财政与经济发展部国务部长阿赫迈德也曾到中国参加过培训,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考察了上海浦东新区和苏州后,发现中国的发展对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经验,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鼓励。本报赴非洲特派记者胡 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