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显示器 伸缩:当代名瓷鉴赏与收藏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4:23

在当代名瓷收藏的过程中,有一些误区,必须加以澄清。否则,收藏家会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

 

 

 

误区之一,是所谓的“精品意识”。翻开报章杂志,所谓的专家咨询顾问无一不在鼓吹“精品”。他们所说的精品,大致有如下特征:器形大,工艺精,制作数量少,市场价格高。这些标准,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都没有错。但是,普通的收藏家,却很难在实践中去操作。如何看待一件藏品的品相?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收藏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件瓷器如果有细微的蹦裂,当然会影响价值,但在西方,不会影响价值到20-30%以上。如果是美术作品,只要是不影响整体观感,差价大约在10%左右。

 

 

 

先说器形。历来有“一瓶,二板,三盘”之说。这就造成同一名家的作品,即使工艺,艺术水准相同,盘子的价格比瓶子低得很多,甚至相差十倍。而瓷板的价格大概是瓷瓶价格的二分之一。其实大家都知道,收藏名瓷,首先看的是艺术家本身。因为作品不过是其艺术水准和艺术风格的一个载体而已。这和器形当然有一定的关系,器形不同,当然会影响到创作的过程和难度,但不是决定价格的绝对因素。关键还是看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这对于收藏资深教授的作品就尤其重要。因为他们与大多数工艺美术大师不同的,就是他们的作品,十分强调即兴创作,而不是拘泥与特定的器形和题材。我就收藏了一些资深教授的盘子,其艺术水准,工艺难度相当之高,绝非其一般的瓶子作品所能比,更是高于一般大师的瓶子作品,但价格却十分合理。我想说的是,能够以较大的价格,收藏到器形大的名家之作固然好,但对收藏家而言,只要是值得收藏的名家之作,任何器形都不应当排斥,更不应当作为收藏的首要条件。关键是看作品本身。在国际上,艺术品的价格是根据艺术水准而不是作品的尺寸来衡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才刚刚兴起,再加上当代艺术瓷的价格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偏差。今后如果投资者遇见瓷盘,只要价格合适,应当毫不犹豫地拿下。

 

 

 

再说工艺。有些报章或专家对工艺的强调到了绝对的程度。凡是在工艺上有一点毛病的,一律不予入藏。问题的关键是,你收藏的目的是工艺还是名瓷。如果是名瓷,我认为作品本身的人文价值应当被放在第一位。比如我收藏有 施于人教授的一块“春光”青花釉里红瓷盘。其外沿有一点小磕。施教授是景德镇现代陶瓷美术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一,即是理论家,又是教育家和大艺术家。他英年早逝,作品数量很少。仅仅是一点小磕,便使得我在几年前以非常合理的价格入藏。有人建议我“动手”,把外沿磨薄,使其成为“完品”,而我认为这恰恰是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我认为,一个严肃的收藏家,应当尊重藏品的原始状态,不应该有任何人为的改变。如果是转让给另外的收藏家,更应该主动地说明情况。又比如说青花釉里红和高温颜色釉的作品,在烧制的过程中釉色会发生不规律的流动。所以陶瓷作品有“三分靠人,七分靠天”之说。观看李菊生教授的高温颜色釉人物作品,这种流动十分常见。关键是看这种流动是否合理,甚至是否为烧制过程中的“神来之笔”。对这一类的流动,艺术家,经销商和收藏家有时看法会分歧很大,因而价格便相差极大。李教授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数量又少,入藏难度很大。我收藏的他的高温颜色釉人物瓶,器形大,题材好,虽有一些流动,但尚属于合理,完全不影响对作品本身的欣赏。更主要的是价格十分合理。有些艺术家,作品完成后,发现工艺上有一些缺陷,但并不影响对艺术作品本身的欣赏,他们会做一些补色等后期工作。这当然会影响到作品的价格。但要视这种工艺缺陷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对大艺术家的作品,由于入藏很难,在这方面做一些妥协,会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收藏到名家之作。

 

 

 

最后说制作数量。这对雕塑类作品尤其重要。现在专家们强调要收藏艺术家的“孤品”。这对收藏雕塑家的作品而言,实在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二个原因。其一,雕塑家用卷片,盘条等工艺制成的单件作品,通常都不愿意出售。即使出售,价格也非常之高;其二,对“孤品”或“原作”的认定,艺术市场和艺术家本人,分歧很大。有说十件左右的便是原作,有的把凡是纯手工制作的都说成“孤品”。其实,我个人认为,能收到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作品固然好,但对于雕塑家的作品而言,是否经过其手工制作过程,是决定其价格的关键因素。

 

通常而言,采用灌浆工艺制作的雕塑作品,通常数量很大,而且,是否为艺术家亲手制作,很难讲。即便是有作者签名或编号证书,也不足为凭。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大量收藏周国桢教授的粗质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原因有二。其一,他的粗质材料的雕塑作品是其晚期完成从传统陶艺到现代陶艺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其二,即使是有模具,由于仍然要用手工压模,而且最后仍然要用手工做最后的细节刻画,助手很难代劳。这种工艺本身,就决定了作品数量不会很多,而且同类的作品,大的轮廓可以相同,但细节刻画会有差异,也可以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带有“原作的意味”(周国桢教授语)。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迷信雕塑类作品的数量。比如周国桢教授用高温颜色釉装饰的动物雕塑,可以说每一件的发色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高温颜色釉装饰历来就有“入窑一件,出彩万千”之说。如果对高温颜色釉的发色有比较高的欣赏水平,对这一类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比较难以判定。

 

 

 

误区之二,是将对名瓷的投资价值按当前的市场价格排队,非这几人的作品不买。一定要有这几人的作品才能算是名瓷收藏大家。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收藏观。名瓷收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从事瓷艺制作的艺术家。拿景德镇的艺术家而言,在今天艺术家的风格和制作工艺呈百花齐放的今天,已经没有哪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就可以概况当代名瓷的全面情况。因此,追求收藏的“大而全”,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另一个观点,是只要是我在上面提到的几类人,见到就买,无论其艺术水准如何。从我个人的收藏经历而言,我认为对普通的名瓷收藏爱好者而言,收藏之路靠的是两条:第一是眼光,第二是缘分。

 

 

 

普通的收藏者,全面接触名瓷艺术家是不可能的。但你又不知道在何时何地遇到哪一位艺术家的哪一样作品。因此,要具有比较全面的陶瓷艺术方面的知识。只有你具备了全面的名瓷艺术品收藏的知识储备,你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收藏到物有所值的艺术品。

 

 

 

收藏究缘分。艺术品对一般的收藏者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刻意去追求的艺术家或艺术品,出价都非常高。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经常去艺术品市场,从容地观察,从众多的艺术品当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如果你看的少,接触得少,可以选择的可能性就必然少。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能够接触到,并能够收藏到所有名人艺术瓷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如何决定艺术作品的取舍呢?

 

 

 

首先,应当明确有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值得收藏。如果你事先做好这方面的功课,一旦碰到合适的时机,就会毫不犹豫地购入。这就可能使你拥有某一位艺术家的数件作品,而与此同时,找不到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判断一个人收藏水平的高低,不是他能够收藏到多少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他手中的作品是否值得收藏。由于机缘和当时市场认知的问题,我在早几年大量收藏了周国桢教授的作品,而且收藏的范围也比较全面,既有雕塑,也有青花釉红瓷瓶,还有高温颜色釉挂盘。这对全面评价周教授的艺术成就很有帮助,或者说形成了我收藏的一个特色。这些藏品的价值,就留待后人们来评说吧。

 

 

 

误区之三,是一定要求作品附带作者的证书。目前,很多媒体都在强调这一点,甚至说可以留待后世鉴别的资料。这种说法,是把作品证书绝对化了。决定一件作品的真伪的,不是证书,而是作品本身。艺术收藏过程中,对于真伪的鉴定,古今中外,都是一个难题。要收藏,就必然会碰到这个难题。当代名瓷目前伪作还不太多,但买的人没有证书不放心,而艺术家本人,对没有自己证书的作品,也可以不承认。对于一般的收藏家而言,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这个鉴赏能力,就只能依靠专家来帮助你“掌眼”,除此之外,没有他途。证书并不能说明作品的真伪。至于说作者过世以后的鉴定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对绝大部分作品,还是有能力去鉴定真伪的。但如果一个收藏家,连自己收藏的作品的真伪都无法确定,在加上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评点”,那收藏的过程的确太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