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低音炮功放板维修: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4:43
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
   ———潘年英《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读后

  潘年英离开泉州有一段时日了,据说当时他离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人认为“他所研究的范围很小,就是贵州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的民俗风情”,而没有很好地把才华和精力用于研究泉州。今年2月,当我收到潘年英寄来的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著《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时,我发现,潘年英以故土作为支点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并没有停歇,而是越发执著和无悔了。正如余达忠所说的“潘年英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无论是人类学的还是文学的,几乎都是关于乡土的,故乡,是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的惟一母题”。

  潘年英现在是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可他在名片上却印着“旅游、摄影爱好者”,说明他更愿意是个行走着的旅人,更愿意“20多年来一直在黔东南美丽的山地中行走和观察,自我陶醉,自得其乐”。这本书汇集了这些年来潘年英在黔东南一些苗族、侗族村寨(摆贝、岜沙、流架、占里、小黄、银潭、光辉、巨洞)田野考察所做的田野笔记,并配以他在当地拍摄的精美相片作为插图,这些村寨各具特色,图片印制精良,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和很强的可读性。

  潘年英走村串寨,挨家挨户走访,用人类学“深描”的方法细致入微地忠实地记录了黔东南山寨的美丽风光、原生文化:“鼓楼、花桥、寨门、青石板小巷、花街小路、木楼人家、蓝靛桶,完全传统的衣着和装饰,瀑布一样悬挂在屋檐下的青色绸布,当然还有来来往往的劳动者的身影,善良的面孔,永远温和的表情……”描绘了鼓藏节、侗族大歌、芦笙节、成人节、吃新节,以及山寨土著人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家庭、生产、生活习俗、原始的民主制度等等,尤为着力描写了少数民族村寨由于时代变迁,城市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村寨原始文明的冲击而带来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退的历史和过程,从而引发他深深的思考和探索,他在思考和探索一种更加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文明之路。

  潘年英认为,西南少数民族选择那些环境险恶的山地,作为世居之地,是为了逃避战争,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生存。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学会了与自然打交道,积累了跟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对人生苦难的巨大承受能力和消释能力。2003年,潘年英在接受徐杰舜教授的访谈时说:“贵州土著民族敬畏自然,而不像汉族或一些西方民族那样,认为自然可以征服可以控制,人类是万物之灵,可以无往而不胜。可西南土著从不想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他们只想利用自然并跟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西南土著文化与文明的价值何在?是否能给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当代社会一些启示呢?在这里,潘年英似乎给出了答案。

  可是,现代文明对土著文化的冲击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潘年英在书中描写了因为开发旅游使传统文化的消解和变质,现代文明非但没有给土著社会带来财富却在创造新的贫困,现实中的故乡与想像中或记忆中的故乡差距越来越大……面对这些窘况,潘年英眼睛潮湿了,他认为是因为年岁的增长使他变得愈来愈脆弱,我想一定是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美丽的故乡,还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生活着的善良的人们深深地触动着他脆弱敏感的心灵。

  我们很难预见,黔东南山寨的原生文化还能保持多久,侗族大歌、芦笙节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得以延续,但可以肯定,只要山寨尚存,潘年英在山地的行走就不会停止,他依然会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用眼睛看,用胶片记录,用头脑思考”,他已经延续了近20年的思索不会终结。□张明

  

  

    她的遭遇,她的回首,倾听她的世界,是一声叹息,还是激情妩媚?移动手机拨打12590881820听她亲口讲述!     嘿!让大明星和Q宝宝替你说出心里的话!海量祝福问候语音为你度身打造!拨打12590881822语音贺卡,发送你心中最真挚的声音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