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起包发痒: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1:40

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人民时评)

王松苗

2011年05月1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醉驾入刑的执法关键,在于使每一个醉驾者能受到一视同仁的处罚

  

  备受关注的“醉驾入刑”,又有新说法: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10日指出,5月1日刚刚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要追究刑事责任,却没有明确规定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前提条件,因此,危害社会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此番说明似乎让对“从重治醉”普遍支持的公众感到一丝疑惑。不过,从过去的一些执法教训看,此时强调司法程序和执法分寸,并非多余。在我国动用最严厉的刑罚治理醉驾、各地陆续对醉驾案展开审理判决的同时,更需要司法依法办案定罪。

  惩罚是对正义的有力伸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作为基本的定罪准则,这是度量“醉驾”的规尺。不分情节,只要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就一律以犯罪论处,从短期看,可能有利于震慑醉驾的发生;长期看,却与刑法的精神相去甚远,会损害人们的法治信仰,侵蚀法治建设的大厦。比如,在没有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驾车,刚刚打着火就主动停驶等,因为不具有现实的危险,不宜以本罪论处。而如果恣意张开刑罚大网,轻则可能加重刑事司法成本,重则导致刑法规定形同虚设,法治权威受到消解。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查处酒后驾驶案31.3万起,其中醉酒驾驶4.2万起。如此大量的醉驾事件也说明,治醉驾固然当严,但也需要在法律框架内严格把握定罪条件。比如,对一些情节并不严重的醉驾,可以治安处罚;即便定罪科刑,也可以借鉴香港,转为社区服刑。

  当然,普通人对“不是犯罪”的说法之所以担心,更基于它留下了一个模糊地带。什么样的情节是“显著轻微”?什么样的属于“危害不大”?如果没有明确的界定,不能有进一步的司法解释,不能与现有的行政法规进行衔接,难免会让各地在执法分寸拿捏上出现差别。最为可怕的是,这种模糊地带还可能被某些特殊人群恶意钻空子,出现“因人而异”的判定,造成司法不公现象。这些担心如何化解,“空白”如何扫除,恐怕是司法部门下一步需要尽快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醉驾入刑不在于给醉驾司机多重的刑罚,而在于使每一个醉驾者能受到一视同仁的处罚。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保证醉驾查处与审理程序的正当性,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两全其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维护。 

(责任编辑:付龙)
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观点--人民网 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 重视消除“百慕大”现象(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醉驾入刑莫留模糊空间(人民时评) 用好司法的“测震器”功能(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警惕面对群众诉求的“制度休眠”(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司法解释应传递法律的温度(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抓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曝光(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是什么让“神医”前仆后继?--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期待华丽转身--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让“潜伏“的许宗衡们惶惶不可终日--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天下无烟害,重在治“烟瘾”--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推进“探月梦”?共筑“中国梦”--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有必要重提“菜篮子工程”--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现代生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双面局长""变脸"是谁提供"技术支持"--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年”味浓味淡归何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李源潮为何提倡“三不精神”?--观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