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白色斑块图片:张子林书法 收藏 淡化名利未必不是一种生存智慧[人生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16:36
淡化名利未必不是一种生存智慧
2011-04-01 08:33

           

        很小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甲、乙两人相约到遥远的金山上淘金,甲轻装上阵,乙却拿了几只厚重的大麻袋,经过长途爬涉达到金山后,果然金砖、金块、金条遍地都是,甲随便捡了一小块就折身而返;乙则贪婪地拾了好几麻袋仍不满足,又找来一些木棍搭建成小房子专门存放金砖、金块,当他做完这些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不一会却遭遇了罕见的火山爆发,最后是千金散尽人消亡。甲返回后用金砖置了地、娶了妻,过着丰盈的日子,直到颐养天年!

        故事尽管是绝对的编造,但让人的思考不会有“真伪”,由此认为,人因为“利”而让生活富足,因为“名”而有尊严和声望,人是名利的混合体和衍生物。

        现代社会里,追名逐利几乎成为国人普遍的共性,有对名利的追逐,个人才有动力,团队才有活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追“名”逐“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但如果超出自己的付出和实际价值去刻意追逐名利,必然会适得其反!。

        首先,人不可能不尊重自己的“名声”和“声望”,这是积累人脉和人气的必备要素。从积极的一面说对名的追逐是一种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表现。自古至今,众多的名人都是以自己出色的行动表现并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给世人留下了千秋美名。如南宋诗人文天祥,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从容就义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锦句,成为著名的爱国英雄。从另一面说,有的人为了刻意索取“名”最终导致身败名裂,或者众叛亲离,或者成为千古罪人,这里也不一一列举。

        其次,对利的追逐既满足世人的生存需要,又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既是市场的公开法则,也是角逐者的期盼。社会根据个人的基本价值、劳动付出的艰辛程度、贡献大小等诸多因素进行第一次分配,国家又依据个体的强弱进行适当进行利益调整(旨在兼顾公平),应该大趋势是公平合理的。问题是有相当多的既得利益者(或者利益集团)凭借的是资源的垄断、社会公权甚至掌控的国家利益,靠不正当的竞争成为富裕的享有者,自然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不平和愤慨。对此,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就尽量使出自己的能量,反之只能选择观望和退让,让“爷们”尽兴!总不能用他人的贪婪与过失来惩罚自己的心灵!无论是观世的练达经验,还是现实世界的强烈刺激,对于心灵而言,社会的沉疴总会成为沉重的心灵负担。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淡化名利上,不妨追随禅师,从中得到一些智慧和感受。禅师教导弟子们,集中整个心灵在于没有意义的“无”上。无论是什么问题,无论主意对错,这无的声音一直念下去。直至整个身心都为之充满并与这个声音合二为一。

        禅师们所要做的,是清除开始凡俗浊混之心,而代之以心灵的虚静空明。所以,这最终的重复,会让人渐渐觉得,重复这声音的并不是一个人,是“无”自己在重复自己,唯我独尊的这个“无”即是我,直到此时,空明心境的浮现、悟变,生命的智慧才得以成为可能。

        庄子认为,绝弃名利的心思,绝弃策谋的智慧,绝弃智巧的作为,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遇,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这也是达到空明心境的表现。于现代人,这种追求心灵静寂、空明的努力还是应该有所汲取的。

        现实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能真正从容面对、淡泊割舍的人可能不太多,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无奈、一种经历了得而复失之后的苍凉,也有部分完全是酸葡萄心理,只是多了一层掩饰罢了。
    
        要淡化名利,首先就必须悟透名利,真正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控制心内欲念;其次是把握舍得,做到这一点尤其难,因为五舍一得均与他人有关啊!因此,如能真正淡化名利,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也不失为和谐人际关系、修身养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