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裆吧: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76第六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8:39

徐唯辛的相册 -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当前第 51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吴晗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吴晗(1909—1969)  
历史学家。
原名吴春晗,字辰伯。
1909年9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吴店乡苦竹塘村。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5年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小学教书。
1927年秋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一年后之江大学停办,考入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大学部,颇受校长胡适赏识。
1930年,经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介绍,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
1931年初,写成《胡应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因此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
1934年夏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讲授明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后到西南联大任教,并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
1943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杂文。
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
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分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
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他主持了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以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随后又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并亲自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
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毛泽东号召学习海瑞精神,要秘书胡乔木找人写关于海瑞的文章。胡乔木找到吴晗,要他根据毛泽东的意思给《人民日报》写一篇文章。
1959年6月16日,吴晗的《海瑞骂皇帝》在《人民日报》同读者见面。
9月17日,吴晗又写成《论海瑞》,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
之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约吴晗写海瑞戏。吴晗七易其稿,于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剧本原名《海瑞》,在彩排过程中改名为《海瑞罢官》。
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专栏。
1965年,吴晗的代表作《朱元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接着,《三家村札记》也遭到批判。
1966年,在标志“文革”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里,吴晗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帽子。
1966年下半年到1968年3月,吴晗几乎天天被揪斗。
1968年3月,吴晗被公安部逮捕入狱。
吴晗被捕入狱的第二个月,夫人袁震也被划为“右派”,关进“劳改队”,于196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
1969年10月11日,吴晗死在关押中。
吴晗的女儿吴小彦,于1973年神经错乱。1975秋“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吴小彦又被逮捕入狱。1976年9月23日自杀。一家四口仅存幼子吴彰。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当前第52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杨丽坤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杨丽坤(1942—2000)
电影表演艺术家。
1942年4月27日,出生在云南普洱县磨黑镇的一个彝族家庭。
1952年到昆明,入新村小学继续读书。
1954 年考入云南省歌舞团。
1956年,在经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后,在家乡文艺舞台崭露头角。
1959年,被导演王稼乙看中,主演电影《五朵金花》。
1960年春,《五朵金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的18部献礼片的压轴之作,在全国放映,引起巨大轰动和热烈反响,杨丽坤顿时成为中国影坛上一颗闪亮的明星。
同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杨丽坤获得“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取大奖。
自1959年起,《五朵金花》先后输往46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记录。
1959年11月2日,文化部、中国影联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庆贺“新片展览月”的成功。杨丽坤受到周恩来接见。
1960年冬,杨丽坤随云南省歌舞团到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1963 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云南撒尼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摄制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杨丽坤在电影中扮演主角“阿诗玛”。
1965年,《阿诗玛》上映前夕,文化部因为影片“不歌颂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好局面,为死人作传”、“宣扬爱情至上充满资产阶级情调”,停止发行《阿诗玛》,拷贝封存。
“文革”开始,杨丽坤遭到批斗、关押。此前她因恋爱受阻,曾一度精神失常,经过住院治疗,已经痊愈。遭迫害折磨后再度患上严重的“幻听性精神病”。
1970年又因为一些政治言论,被扣上“恶毒攻击中央文革和伟大旗手”的“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精神彻底崩溃。
“文革”结束后不愿住在云南,1978年到上海居住,名义上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病情有所缓解。
2000年7月21日,因长期的病痛折磨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在上海家中病逝。  当前第53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姚文元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姚文元(1931—2005)

作家姚蓬子之子。
1931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后曾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卢湾区团工委、中共卢湾区委宣传部、上海《解放日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
1955年在《文艺报》上发表批判胡风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限》。
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揭开“文革”序幕。
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员。
1967年初,同张春桥、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成员。
1974年至1975年,他利用“批林批孔”指挥写作班子,掀起批“周公”运动,企图打倒重新出来工作的老一辈领导干部。
1976年10月7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被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永远开除姚文元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
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案判决书》中做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姚文元,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是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姚文元积极参与江青夺取最高权力的活动。……被告人姚文元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八条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第九十二条阴谋颠覆政府罪,第一百零二条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第一百三十八条诬告陷害罪。……判处被告人姚文元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1996年10月刑满释放。
2005年12月23日病亡。   当前第 54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于向真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于向真

祖籍安徽宿州,1952年12月26日出生于开封市,一岁多时迁至河南省会郑州市。
1958年随父母到北京。
1959年9月—1965年8月,在北京育英小学读书。
1965月9月—1969年2月,在北京49中学读中学,其间只念了一年书就赶上文革。
1966年8月6日参加红卫兵,串联走遍大半个中国。
1969年3月5日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当了4年钳工,13年劳资员,在工厂期间曾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模范共青团员”、“雷锋式好青年”等。
1985年经社会公开招聘、考核,进入中国少年报社工作。
1993年进入中国儿童报编辑部至今。
多年主要从事儿童科普工作,目前职称为主任编辑,获得过全国新闻一等奖等奖项,业余时间为少年儿童编辑出版过几十套(本)科普及故事图书。  当前第55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遇罗克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遇罗克(1942年—1970年)

1942年生于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1954年,考入北京市二十五中学。
1957年,曾在水利部任工程师的父亲被打成“右派”。 母亲是北京市工商联委员员、全国妇代会代表,也因“右派”辩护,成为“右派分子。”
1960年、1962年,两度参加高考,均因“政治条件不够录取标准”而未被录取。
1961年春节,到大兴县红星公社农场去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期间创作许多文艺作品。除几篇作品得以发表外,大部分作品都以作者“出身有问题”被退稿。后来,这些作品成为他“反革命罪状”的一部分。
1964年,遇罗克回到城里,先做了两年的临时工,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机器厂当学徒工。
1966年2月13日,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反对姚文元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革”爆发后,遇罗克于1966年7月写作《出身论》一文,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提倡民主和人权。该文在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上刊载,后被广为传播,影响很大。
1967年4月1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宣布《出身论》是“大毒草”。
1968年1月5日,遇罗克被捕。被捕前几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自欺了,或屈服于探求真理以外的东西,那将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事。我要坚持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
被捕后,受到八十多次“预审”,被扣上“大造反革命舆论”、“思想反动透顶”、“扬言要暗杀”、“组织反革命小集团”等罪名。
1970年3月5日,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宣判死刑,并立即执行,年仅27岁。
1976年4月,在天安门广场“四•五运动”中,人民群众沉痛悼念遇罗克并要求为其平反。
1979年11月21日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当前第56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张春桥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张春桥(1917-2005 )

山东巨野人。其祖、父均为旧官僚、地主。
1931年至1934年在济南正谊中学(今济南十七中)读书。1933年春参与发起成立华蒂社,并开始发表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
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曾撰文指责过鲁迅。
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晋察冀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和《石门日报》主编。1949年随军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
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
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起,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
1967年初,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等职。
1975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被选为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6年10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受到隔离审查。
1977年7月经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
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案判决书》中做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张春桥,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同江青一起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是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在十年动乱中,张春桥是向人民民主政权实行夺权的肇始者和自始至终的煽动者、策划者,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被告人张春桥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八条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第九十二条阴谋颠覆政府罪,第九十三条策动武装叛乱罪,第一百零二条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第一百三十八条诬告陷害罪,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判处被告人张春桥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3年1月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力终身不变。
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
1998年1月保外就医。
2005年4月21日病亡。  当前第57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张圭显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张圭显

1940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江桥。
1963年从武汉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被分配至部队的野战医院工作,从此成为一名军医。长年驰骋在戈壁滩,穿梭于边境哨所和牧民家中。
“文革”开始时,她供职的野战医院成为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陶诗岳上将的避难所,她成为陶的主管医生。
1969年,被抽调到军区办的“牛鬼蛇神”学习班的医务室任医生,接触到军区被打倒的诸多高级干部,与其中许多人结下终生友情。
2001年,在解放军北京306医院外科主任医师任上退休。  当前第58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张天琚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张天琚

1944年出生于四川阆中一个无党派民主人士和职员家庭。
  从就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小学加入少先队,任中队干部;初中入团,直到大学一直担任校、班、团学生干部。
在“文革”中,经受洗礼:戴狗崽子帽子,定为“四类”(即“坏分子”),被诬为“反毛泽东思想”、“与反革命分子有联系”、“支持反党分子”、“企图投敌判国”、“呼喊反动口号”、“5.16分子嫌疑”等,被大字报围剿,遭大会揭发批判。
1969年8月从西南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毕业,入兵营磨练一年多;
1971年10月赴青藏高原,入党提干;
后回川南丘陵,再落户川西平原。在成都西藏中学任教33年。
从小热爱收藏。1982年开始,注意古陶瓷的收藏和研究,进而转为对古陶瓷的专门化收藏和研究。从1990年开始,坚持经常性地寻觅古瓷片的活动,并深入古窑址调查、访问,至今已藏有数千块瓷片和数量可观的藏品。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闲瑕之时,博览群书,“拣漏”“淘金”;勤跑工地、窑址,寻寻觅觅,集藏古瓷片;重学术,喜文墨,常撰稿,少交易,轻赚钱,乃“曰夫子”一个。
曾任成都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收藏界》荣誉作者、雅昌艺术网特约专栏作家。  当前第59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张志新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张志新(1930-1975)

女。天津人。
1930年12月5日,张志新出生在一个大学音乐教师家庭。常与二妹志惠、三妹志勤随父亲出演音乐会,成为津门颇有名气的“张氏三姐妹”。
1950年,张志新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朝鲜战争爆发后,张志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1月,因部队急需俄语翻译,张志新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
1952年,留校工作。
1955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7年,从北京调到沈阳市委工作。
1962年,被调到辽宁省委宣传部当干事。
1968年,被送到辽宁盘锦市“五七干校”劳动。张志新被揪出来,说她反对文化大革命,要挖她黑思想,并成立了专案组。在一次又一次的批斗和交代中,她说出了自己对“文革”的种种质疑,并始终坚持己见。
1969年9月18日,张志新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入狱。在一次批斗会上,张志新提出:“强迫自己把真理说成错误是不行的,让我投降办不到。人活著,就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不能奴颜婢膝,低三下四。我不想奴役别人,也不许别人奴役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据当年的办案人员回忆,张志新被逮捕后,原打算只要她认罪,判几年就可以了。但张志新始终坚持自己无罪。1970年5月,张志新因“反对毛主席、反对江青同志,为刘少奇翻案”被判死刑。审判意见稿送至辽宁省革命委员会被驳回,张志新被改判无期。
1973年11月,监狱组织“批林批孔”学习大会,已精神失常的张志新站起来高喊了一句“中共极右路线的总根子是毛泽东”,因而被认定“仍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在劳改当中又构成重新犯罪”,被提请加刑,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1975年2月26日,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批准判处张志新死刑。
死刑判决公布之后,监狱里有人提出张志新“是否精神失常”的问题,但上级批示“她的假象,本质不变,仍按批示执行”。
1975年4月4日,45岁的张志新在沈阳大洼刑场被枪决。临刑前被按在地上割气管。张志新呼喊挣扎、痛苦至极,以至咬断了自己的舌头。
1978年10月16日,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张志新案撤销原判,平反无罪。
1979年3月1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文宣布,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
1998年8月7日,《南方周末》发表《张志新冤案还有秘密》,进一步披露了张志新在狱中的惨景:她屡遭强奸/轮奸,她被逼疯,整天在只能一个人坐的“小号”里,一个人只能坐,不能躺睡的特殊小牢笼里;她被迫用窝窝头沾著月经血吃,在小床上大小便;虽然已经疯了,但她都没有做疯子的权利,监狱工作人员将女病人的情况向上报,上面没有任何司法调查,就回答:“装疯卖傻。” 
文中谈到,张志新之所以被杀,并不仅仅是“反对林彪、四人帮”,而是对毛泽东的功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文革”提出批评,反对个人崇拜。  当前第 60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周西蒙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周西蒙(1940-1968)
    已故院士、古生物学研究专家、“中国恐龙之父”周明镇的长子。1940年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六岁随父母到台湾,十岁随母亲柴梅尘回到大陆。
    196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配到北京市地质局101地质勘探队工作,常年驻守京郊密云线前栗园村。
    1968年,因一句“江青和毛主席结婚是参加的集体婚礼”,周西蒙被划为“反革命”,被隔离审查。
    1968年12月28日晨,周西蒙在京承铁路线密云前栗园村段卧轨自杀,时年28岁,留下妻子和刚满半岁的女儿。死后被葬在靠近密云铁路附近的一个无名山坡。一只被火车钢轮碾压变形的手表是他留给家人的唯一遗物,如今,表内依然是斑斑血迹。
    周西蒙的妻子龙玉英,1938出生于新加坡,50年代受政治宣传影响,十六岁时私自出逃,第一次来到大陆。与周西蒙相识于中国地质大学,后 同在密云地质勘探队工作,1966年与周西蒙结婚,1967年生下女儿周理音。1972年,龙玉英带五岁的女儿经香港回新加坡,但新加坡拒绝接受从共产国 家返回的公民,滞留香港,带着女儿在人家帮佣。1975年在美国使馆签证时,签证官在听了她的经历后,也哭了,当时发予难民签证。龙玉英一直未再婚,开车 上高速公路是她永远克服不了的障碍,因为她怕那种急速驶过的感觉。  当前第 61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当前第 62 张|共 66 张图片    当前第 63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金训华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金训华(1949-1969)
      1949年出身于上海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曾是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
      1968年底,毛**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
      1969年5月25日,金训华与妹妹金士英及其他上海学生到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
      1969年8月15日,逊河公社的两根电线杆被洪水冲走,金训华与另两位知青跳入河水中抢救国家财产,不幸牺牲,时年20岁。18天后,放牛娃才在百公里外发现金训华的遗体。
      金训华牺牲后,上海《解放日报》美术组急召画家陈逸飞和在上海崇明农场插队的上海市高中毕业生徐纯中等人,连夜赶制金训华事迹的整版绘画作品。两人共同创作水粉画《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
      此画在《解放日报》画刊发表后,被中央领导看中,经重画,作为美术界的“样板画”之一,刊登在当时**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上,同时配发抗洪英雄金训华的日记和评论员的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样》。之后,该画还登上邮票全国发行。金训华成为时代偶像。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青年向金训华学习。金训华成为上山下乡大潮中涌现的第一个知青英雄。“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就此流传开来。
      金训华事迹还被多家出版社选入连环画创作,如《金训华之歌》、《毛主席的红卫兵——金训华的英雄故事》等,在全国家喻户晓。
      金训华的事迹在全国传播开后,立刻把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1970年至1975年间,北京、上海、四川、河南的知青纷纷要求到英雄战斗过的地方插队落户,当时逊克县仅上海的知青就达5400多人。  当前第 64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王凯 夫妇250cm x 200cm x2 布上油彩  当前第65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王凯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王凯

1949年出生于西安。1956年起在西安读小学、中学。
1966年8月被招收为空军长春第一预备学校飞行员。
1966年在福建陆军83师247团当兵锻炼,期间多次目睹红卫兵武斗的场面。
1967年在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学习歼击驾驶技术。
1970在空军航空兵第二师当飞行员,其间参加了1974年初西沙群岛保卫战和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在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2年1月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工作。现为公安厅治安局调研员,三级警监。  当前第 66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乔晓红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乔晓红

1951年出生在武汉,1953年在广州读小学、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加入红卫兵组织,并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
1968年入伍在湛江陆军医院任护士。
1978年转业在广州南海机械厂卫生所当护士。
1985年在广东省公安厅机关门诊部任护理师,助理调研员,一级警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