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混凝土抗压夹具:揭秘美国追杀拉登历史:911之前错失三次良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6:44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17:10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110期封面

  本·拉丹,美国必须杀之而后快的人物。他以他的恐怖主义理念和行动,改变了美国和世界,让美国丧失了数千条生命,也成为美国卷入两场战争的导火索。

  在逃亡十余年之后,他最终被美国特种部队击毙于巴基斯坦山区。十年奇耻大辱,一朝酣畅雪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官方要再三强调,拉丹是死于“美国的子弹”。

  确实,国际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拉丹最终毙命,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事件和积极进展。但在欢庆的同时,我们更应超越简单复仇的逻辑,反思产生本·拉丹的土壤,反思复仇手段的合法性,反思反恐有没有催生不该有的战争,有没有夺去更多无辜者的生命……

  世界头号的恐怖分子,最后在恐怖的血腥中死去。这多少算是一个讽刺。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告诫说:战争中没有什么好东西,除了它的结束。因本·拉丹而引起的或衍生的战争,还在继续。如果我们翻过了拉丹这一页,依然看到的是无休无止的猜疑,看到的是更多的恐怖,更多的鲜血,更多类似拉丹的恐怖分子……

  那么,拉丹被杀,还会剩下多少值得额手相庆的“胜利”?

  美国和拉丹的十年缠斗

  傅小强

  随着拉丹被美国特种部队击毙,这场“一个个体与一个国家”的对抗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人们常用拉丹“潜伏”十年和美国情报部门苦心搜寻十年来比喻这场“猫鼠游戏”,但事实上双方的较量远不止十年。

  “9·11”前错失三次良机

  “9·11”事件前,“基地”组织和拉丹对美国已经构成现实威胁,1993美国俄克拉荷马世贸中心大楼被炸后,美国就逐渐盯上了拉丹。美国政府追捕拉丹的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

  当时,拉丹正在大张旗鼓地选练“圣战人员”,密谋一系列恐怖袭击。1993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的入口处,一名巴基斯坦人枪杀两名中情局雇员后潜逃出境。美国万里追踪,最终在阿富汗将这位名叫卡西的恐怖分子抓获。顺着卡西这条线索,中情局又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查出其幕后黑手就是拉丹。

  在意识到拉丹的潜在威胁后,美国情报部门专门在1996年初就成立了追捕拉丹的专案组,代号“亚力克情报站”,内部俗称“曼森家族”。

  这个小组在1997年确立了由阿富汗雇佣军绑架本·拉丹的计划。当时万事俱备,本·拉丹的藏身地点已经被锁定,关押他的临时监狱也已在一个石头洞穴里设置妥当,行动反复演练过,就连从几个方向进攻,成功后如何将他送走,都有详细安排。然而,此后这个专案组却多次与拉丹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尚未成为美国的优先考虑,美国对这场追捕行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9·11”事件发生后。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到“9·11”事件之前的3年内,美国至少有三次机会击毙拉丹,但却先后与之擦肩而过。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998年8月20日,即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后几天,美国得到情报说,拉丹正在阿富汗霍斯特的一个“基地”组织训练营地同其他领导人开会,时任总统的克林顿拍板,向这个营地发射了巡航导弹,但这次袭击却因拉丹临时外出而功败垂成。

  第二次袭击拉丹的机会出现在1999年2月初。美国再次得到情报称,拉丹到了阿富汗赫尔曼得省一个地方打猎,并在那里呆了一周以上。追踪小组随即就发现了拉丹的踪迹,2月9日,他们锁定了拉丹的帐篷,并计划于11日发动导弹袭击。但白宫却命令中情局不要发动导弹袭击,一是白宫希望掌握更多拉丹的动向,二来当时某个与美国关系友好的阿拉伯国家的几位王子也出现在打猎队伍中。因为在这些营地附近,就停放着一架阿联酋的政府飞机。

  第三次机会是在1999年5月。当时有情报说,拉丹已潜入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并在一地方要呆5天。但摩拳擦掌的中情局最后却被告知,情报来源精确性存有疑问,而且袭击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中情局拟议中的突袭行动随后被叫停。

  多次的“犹豫”、“不确定”、“错过”,也为拉丹壮大“基地”组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致命的犹豫”酿就的苦果世人皆知。2001年9月11日,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爆发,美国本土遭受自珍珠港事件后的最沉重打击,超过3千人丧生。

  “三角洲”一探“黑寡妇”

  “9·11”事件后的第六天,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就向本·拉丹发出了通缉,他用了一个美国西部片里的明快说法:“Wanted: Dead or Alive”(悬赏:死或生)。他给出的通缉理由更是非常简洁,“我所想的和美国人所想的,就是让拉丹受到正义的制裁”。从此,追捕拉丹成为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头号任务。

  2001年11月14日,美国政府正式发出全球通缉令,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拉丹。通缉令上,对这个全球头号恐怖分子做出了如下描述:“乌萨马·本·拉丹,出生于1957年,沙特阿拉伯人,身高介于1.93至1.98米。体重约73公斤,身材瘦削,发色、眼睛均为棕色,肤色为橄榄色。他是左撇子。”

  为缉拿本·拉丹、铲除“基地”组织,美国随即对庇护拉丹的塔利班大打出手,在大兵压境的同时,美国政府也派出“三角洲”特种部队,定向展开清除拉丹的专门行动。当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已被美、英支持的“北方联盟”攻占,塔利班武装与“基地”组织成员纷纷逃入南部和东部山区,试图在那里重整旗鼓。

  “大家恨透了乌萨马·本·拉丹。如果找到他,没有人愿意将他生擒并带回美国接受审判,肯定会直接干掉他。这是我们那次行动的惟一目标。” 道尔顿·富里回忆说。富里是当时那支“三角洲”小分队的队长,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北方联盟”军队的配合下,秘密进入阿富汗山区,找到并杀死“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

  2001年11月,依靠监听“基地”组织的无线电通讯和其他情报来源,中央情报局认为本·拉丹及其部属很可能逃至阿富汗东部山区,藏匿在一个叫托拉博拉的地方。

  在阿富汗普什图语中,托拉博拉的意思是“黑色地窖”、“黑色烟尘”或“黑寡妇”。它位于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海拔约4200米,距离巴基斯坦边境仅10公里。中情局的情报显示,托拉博拉地区有错综复杂的天然洞穴,“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依据这些洞穴构筑了严密的防守工事,洞穴中还储藏有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等长期作战物资。在托拉博拉及其附近地区,“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战斗人员的数量可能超过1000人,其中绝大部分会“誓死”保卫本·拉丹。很快,美国国防部立刻派出50人的 “三角洲”特种部队,千里跃进“黑寡妇”山区,展开全面搜索任务。这50名特种队员,装备精良,反恐经验丰富,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干掉拉丹!

  为便宜行事,这些美国特种兵都装上大胡子、换上AK-47,化装成当地人的样子潜入这一山区。

  当时,由于美国人不熟悉当地地形,追捕工作还需借助北方联盟的力量。中情局特工曾将装有25万美元现钞的帆布袋子交给北方联盟一位名叫阿里的指挥官,然而在讨论作战计划时,阿里却摇晃着脑袋说:“我认为你们这些美国人搞不定托拉博拉。在这些大山中,你们对付不了‘基地’组织。”

  阿里的含糊态度使其手下战斗力大打折扣。“他的手下冲上山坡,放几枪,打死一两个‘基地’成员,或者被对方打死一两个,就立即后撤。他们就像与‘基地’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起来‘表演’,然后各自回家。”富里后来回忆说。

  在对地形进行详细侦查后,富里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作战方案:“我们计划携带高山氧气装备,从巴基斯坦一侧翻越大山,出其不意地抵达本·拉丹藏匿处的‘后门’。”此方案因涉及与巴基斯坦交涉而被总统否决。这一方案“夭折”后,富里又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本·拉丹置于死地的计划:通过空投的方式,在托拉博拉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之间大规模布设地雷,封锁本·拉丹逃往巴基斯坦的通道,然后在正面发动大规模进攻,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个计划同样被否决。

  在抵达托拉博拉山区的第四天,富里指挥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和中情局特别行动小组用无线电监测设备截获了拉丹与下属联络的通讯信号。让美军特种部队欣喜若狂的是,这个位置就在一道山脊后面。此刻富里绷紧了神经,布置了详细的进攻方案,准备出击。就在进攻将要开始的时刻,富里指挥的美军特种部队却与配合他们行动的“北方联盟”士兵发生了矛盾,迟滞了进攻的时间。阿里说,阿富汗方面已经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达成了停火协议,因此不能允许美国人继续发动进攻。究其原因,可能是美国雇佣的北方联盟指挥官阿里想借追捕拉丹来换取美国更多的钱财,因此当时并不急于干掉他。

  当美军特种部队的进攻终于开始的时候,为时已晚,拉丹已经转移,富里用高倍望远镜看到,在远处的一道山梁上,一伙“基地”武装分子正在走入一处洞穴,其中那个穿着迷彩服的高个子,富里认为,他就是拉丹!时间紧迫,富里顾不上懊恼,立即呼叫在空中待命的美军战机,对那个洞穴实施攻击。附近空域的多架美军战机赶了过去,对洞穴及附近地区实施轮番轰炸,几个小时后,洞穴几乎被炸平了。“三角洲”特种部队和美国空军都相信,拉丹及其部属死在了那个洞穴内,因为没有任何工事能够承受如此高强度的轰炸。

  6个月后,美军和“北约”派驻阿富汗的加拿大军队到托拉博拉山区进行搜索,希望找到拉丹死亡的证据。他们掘开长满罂粟花的碎石地面,发现了不少“塔利班”或“基地”组织成员的尸体。然而,对那些尸体的DNA检测显示,其中没有他们最想要的拉丹。事实证明,本·拉丹的确奇迹般地逃脱了这次轰炸,只不过胳膊受了伤。

  “破碎机”再探“黑寡妇”

  “三角洲”特种部队那次行动失败后,美国听说本·拉丹仍被困在托拉博拉山区,又组成了一支由中央情报局情报专家加里·贝恩特森指挥的代号“破碎机”的行动小组,再次进入阿富汗,追踪拉丹。贝恩特森是美国中情局一名战功累累的优秀特工,会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贝恩特森到达阿富汗后就被告知,拉丹已经知道他所率领的特别行动小组到达了阿富汗,为此开出了巨额赏金,每个中情局特工的人头奖赏300万美元。

  2001年12月15日,贝恩特森率领的行动小组从缴获的一部“基地”电台里,清晰地听到了拉丹的声音,拉丹不但活着,而且被困在“黑寡妇”山区,正准备转移。贝恩特森指挥“破碎机”行动小组迅速锁定了拉丹被困的具体方位,并立即请求增派800名特种兵前来支援。但美军中央司令部驻阿富汗特种战司令戴尔·德雷少将却告诉他,动用那么多兵力,需要好几周的准备时间,更何况崎岖多雪的山区将使士兵们面临危险。

  一直盼着援兵到来的贝恩特森,什么也没等到。就这样,拉丹再次成功地逃过生死劫。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贝恩特森几乎天天带着“破碎机”行动小组,奔波在阿富汗的大山里,希望能撞上这个把自己周旋得筋疲力尽的猎物。问题是,他几乎每次都是晚到一步,他们找到了拉丹留下的弹药、手提电脑以及阿拉伯香烟烟盒,从遗留在山洞里的手提电脑和文件中搜集了一些情报,并从他们留下的弹药批号上获取了一些信息,也找到了拉丹在托拉博拉山峰上修建的一幢带有简易游泳池的房子,贝恩特森自己甚至还在那里泡过一个澡。可是,却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神出鬼没的高个子阿拉伯人的身影。

最高规格部队仅为追杀一个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17:10  《环球》杂志

  2004年10月,正当美国人忙着大选时,拉丹再次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了一段最新的拉丹录像,在录像中,拉丹首次承认是他策划了“9·11”恐怖袭击案,并威胁要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

  2004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下达命令,驻阿富汗中情局战地情报站与陆海空三军特种部队联合成立一个专事追捕拉丹的特种单位——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布什签署了一份总统行政令,授予这个司令部尚方宝剑,使它集情报搜集、直接斩杀、协调作战等大权于一身。这是美国在作战史上组建的最高规格的部队,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杀一个人。虽然拉丹在近七年之后才被奥巴马下令击毙,但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成立却注定了拉丹的命运。

  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最高指挥官是斯坦利·麦柯克里斯托尔中校,他毕业于西点军校。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前,他就以特工身份秘密潜入阿富汗,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他对追捕拉丹充满信心,在6年追捕中,他好几次与拉丹近在咫尺。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许就在2004年冬天。根据媒体事后的报道,由于美国部队离本·拉丹的藏身地点过于接近,拉丹身边的保镖已经准备枪杀他们的领袖然后集体自杀。然而,紧要关头,美国人却离开了。

  据一位埃及“基地”组织高级头目透露,“老大”(即拉丹)曾说过,自己决不能被美国人生擒,如果断定拉丹逃不了的可能性达到99%,部下就必须杀了拉丹,然后全体自我毁灭。但最终,保镖们没有扣动扳机,因为警报忽然又解除了——美国特种兵突然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为了杀死本·拉丹,几乎所有办法都用上了。无人机投弹对本·拉丹可能藏身的山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轰炸,甚至连刚刚研究出来的导弹都被用于定点打击本·拉丹的藏身之处。每一次本·拉丹发布自己的视频,地质学家就会忙着研究视频中岩石的构成,鸟类学家则试图通过视频里传来的鸟叫声找到一星半点的线索。

  本·拉丹疲于奔命,美国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多年来耗资巨大的军费开支不算,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自2001年起仅美国政府为“线人”发放的赏金就已高达7000万美元!

  最后的剿杀

  奥巴马上台后,随着他宣布从伊拉克撤兵,并出台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战略,美国的反恐重点重新回归阿富汗,美国把巴基斯坦境内列为追捕拉丹的重点。正是这种战略调整,奠定了击毙拉丹的基础。

  为找到有关拉丹的藏身线索,美国可谓费尽心机,花了大量精力从过去几年的大量情报,包括巴基斯坦提供的线索和关塔那摩囚犯审讯纪录中研判分析。正是被关在关塔那摩的两位重要囚犯——策划“9·11”事件的主犯之一“哈利德·谢赫·默罕默德”和基地组织三号人物“阿布·利比”提供的重要情报,让中情局终于有了线索。他们都提到拉丹身边的同一位信使。而所谓信使,其实就是拉丹和基地组织高层之间沟通的传话人。

  虽然他们提供的信使名字是假名,但随着中情局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信使的姓终于被查到。而这时,美国负责监听电话、网络的国家安全局出场,他们终于得到了信使的真实名字。但是信使非常小心,很难追踪到行踪。2010年7月,为中情局工作的巴基斯坦间谍在白沙瓦市的闹市跟踪一辆铃木汽车,最终这辆汽车来到了距离伊斯兰堡60公里的阿伯塔巴德地区的一个院落。引起美方情报人员警觉的是,这个院落建筑的造价高达100万美元,但登记的屋主却是阿富汗人。

  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历经数年的艰苦工作之后,终于再次获悉拉丹的线索。为免打草惊蛇,特工们不敢采用常规监视手段。2010年9月,一个仅有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和中情局局长帕内特等少数人参加的秘密会议在白宫进行,会上帕内特向奥巴马汇报了可能找到了拉丹藏身之所,但是还无法确认拉丹就住在里面。很快,中情局、负责卫星图像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和负责监听的国家安全局一起组成了特别团队。

  和之前流传的说法——没有任何的现代通讯设备以及焚烧垃圾泄露了拉丹行踪——不同,正是由于这栋房子里的人小心翼翼生活,使得特工团队很难确定拉丹到底住不住在里面。负责监听的国家安全局毫无用武之地,中情局的特工连翻垃圾找线索都别想,而常规的监视手段,又很容易被发觉,会再一次让拉丹跑掉。唯有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还能提供一下细节比较清楚的卫星图,用来知道房子里的人过着怎样的“平常生活”。

  在去年12月,帕内特成功地说服国会议员,获得了数千万美元对这栋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情报搜集。一队特工小组秘密潜入阿伯塔巴德,在拉丹住宅附近租了一套民房,严密观察拉丹住宅内的动静。这些特工用长焦望远镜和红外成像设备,仔细观察这所住宅及进出这里的人。特工们还用尖端的窃听设备,捕捉从这栋建筑里传出来的声音,并监听进出这栋建筑的手机信号。

  天上的美国间谍卫星,也一直“紧盯”这里,搜索这栋建筑是否有地下通道。有趣的是,美国全国反恐中心曾经向帕内特提供过38个方案,以便了解里面到底住着什么人,但是可行的很少。而这个房子里,住着三家人——信使一家、信使的兄弟一家,另外神秘的一家人从未露面和外出。

  长达10个月的现场监控和情报搜集,为突袭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美国媒体援引一名美方官员的话说,这些特工的任务就是找到拉丹的住所,并监控它。“情报工作完成得很完美,剩下的就是由军人来完成最后目标。”

  直到行动前,中情局都无法百分百确定里面的人就是拉丹。因此,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美国发动远程空袭,但这却可能毁掉拉丹潜伏的证据。

  最终,奥巴马决定,采取特种部队突袭。应该说,奥巴马下这样的命令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毕竟一个特种小分队深入险地,有遭受重大伤亡,乃至全军覆没的危险。当年美军在伊朗就遭遇过类似的危机。

  从3月份开始,一个实体的建筑模型就在阿富汗建成,以充分演练袭击的成效。2011年5月1日凌晨1时左右,奥巴马正式下令行动。大约24名美军特种部队官兵(“海豹突击队”)在得到奥巴马下达的“击毙拉丹”命令后,乘美国最先进的隐形直升机从阿富汗一空军基地起飞,突袭后者藏身地。

  这次袭击中,特别行动人员用直升机绳降展开袭击。4架直升机参与行动,其中一架美军直升机因“机械故障”无法起飞,为避免其先进技术落入他手,行动队员将其摧毁。

  约40分钟后,战斗结束。按照美国的说法,拉丹被“美国子弹”击毙,其尸体被特别行动小队带走,并随后被空运至停泊在阿拉伯海的美国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然后即被抛入大海“实施海葬”。除拉丹丧生外,另有3名男子和一名女子丧生,一名男子据信是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其随从。

  美国追杀拉丹的漫漫长路,终于在一片血腥中划上句号。而这次追杀遗留下来的诸多疑问和后遗症,还有待时间来证实和解决。

  拉丹之后的国际反恐态势

  李伟

  当前的恐怖势力形形色色,除了以基地组织为核心的国际恐怖势力,其他的恐怖势力在全球也广泛分布,包括拉美、欧洲等很多国家也面临着一些不同于基地恐怖势力的其他威胁。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即除了以基地为核心的恐怖势力外,也有其他的恐怖势力存在。这是一个前提。

  “911”之前,以基地为核心、以阿富汗为主要指挥中心的恐怖势力是一种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这个指挥中心策划了包括东非、也门、德国等地的几起爆炸事件,直到后来众所周知的“911”恐怖袭击。彼时,恐怖势力在全球都有分支和网络,但主要策划中心在阿富汗。

  之后,基地组织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恐怖势力也随之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基地组织呈现出网络化、区域化、多中心化的态势。尽管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中枢神经被打散了,但恐怖势力的新生代力量不断涌现,分支力量的威胁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主要表现在伊拉克,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该国成为吸引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场所。很多基地恐怖势力渗透到伊拉克,和本土恐怖势力结合,构成对伊拉克当前局势的最大威胁,伊拉克已成为全球恐怖事件最高发的国家之一。

  在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基地分支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特别是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的分支合并为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之后。这一股分支力量不断策划针对美国、也门本国政府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今年美国已经把反恐头号敌人从本·拉丹转向了安瓦尔·奥拉基,这是美国第一次对本国籍的人发出追杀令(此人拥有美国和也门双重国籍)。

  而北非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也借着中东局势的动荡,向该地区的国家渗透。近些年,包括毛利塔利亚、摩洛哥、马里,还有阿尔及利亚的一些恐怖事件,都由这个分支机构组织实施。

  其次,基地组织之外的结盟者或者与基地组织持有相近或相同恐怖诉求和政治目标的极端组织也日益兴起。比如,索马里的伊斯兰青年运动,也称伊斯兰青年党,与基地组织及其分支联系越来越广泛,而且逐渐吸引到一些欧美人到索马里来参加恐怖活动,并准备回国对欧美发动恐怖袭击。

  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两个塔利班组织也与基地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在人员、资金、训练上都得到基地很多资助。所以,本·拉丹被打死后,这两个组织也发表了一些报复言论。

  再者,就是同情和支持基地恐怖势力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这与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有关系。这些恐怖主义的同情者支持和追随本·拉丹,发生在英美等国的一些爆炸事件与这些人有关。这种多中心的、结盟的恐怖组织都是独立自主地发动恐怖袭击,他们并不需要得到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扎瓦希里的策划、批准就可以进行。这也是近年来恐怖袭击事件多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合以上特征可以判断,当前的反恐形势总体上看并不乐观。目前,国际反恐态势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第一,国际反恐合作不充分,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恐怖主义活动。比如,美国所采取的即是单边的反恐策略;第二,世界各地的发展不平衡,使得恐怖分子仍然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继续生存,这是当前直接的反恐所不能解决的。联合国就曾提出反恐要重视解决发展和稳定的问题,中国也有反恐要综合治理的提法。但现在国际反恐只针对现存的恐怖分子采取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这使得反恐不能够斩草除根。要除根,则需要国际社会解决当前南北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地区动荡问题,而不是仅仅从本国利益出发;第三,各个国家的反恐能力和力量也不平衡。欧美国家反恐力量较强,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力量相对薄弱,这方面的不平衡也使得恐怖势力有机可趁。动荡和不稳定也给国际恐怖势力提供了发展蔓延的机会。近期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动荡地区,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在这些原本难以生存的地区就出现了暂时生长的苗头。

  所以,反恐的不平衡和没有出现一个治本的方式这样一个态势,使得国际社会面临的总体的威胁不会在短期内有大幅的下降。

  即便本·拉丹被打死了,由于当前恐怖活动呈现的这种格局,以及国际反恐存在的问题,很难说这次打死本·拉丹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的恐怖威胁就减小了。事实上,恐怖势力为报复而形成的新一轮恐怖威胁浪潮也已经呈现出一些苗头。(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

实地探访拉丹毙命之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17:10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驻伊斯兰堡记者/田宝剑

  谁都没有想到,“基地”组织领导人、全球最著名的恐怖分子本·拉丹竟然会藏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山谷里。一座普通的白色三层小楼,是他最后的藏身处,也是他的毙命之地。

  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阿伯塔巴德主城区位于一片四面环山的开阔谷地,在谷地的东北部坐落着著名的卡库尔军事学院,学校往南约1公里,是农田和居民区混合地带。两三层的白色、黄色平顶居民楼散落各处,有农民在田地里浇灌新长出来的土豆,羊群在荒草地上吃草,一切显得平静安宁。然而,5月2日晚上的枪声和爆炸声,将这里的宁静彻底打碎。

  这个默默无闻的巴基斯坦小镇,一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无数的镜头、目光带着好奇和疑惑投向这里:拉丹在这里是如何生活的,那一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地方会因为拉丹发生怎样的改变?

  最后的居所

  阿伯塔巴德地处山区,在巴首都伊斯兰堡以北大约60公里处。这一地区南部是旁遮普省,东部紧邻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西部是与阿富汗接壤的开伯尔-普什图省,喀喇昆仑公路穿过该市,往北直通中国边境。这里是多民族会聚地区,有克什米尔人、普什图人、旁遮普人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是巴基斯坦少有的降雨丰沛地带,气候宜人。阿伯塔巴德有很多高水平的教育机构,有“学校城市”之称。这个城市也比较开明,有很多女子学校,常常可见围着白色头巾的女生嬉笑着穿街而过。该市同时也是军事重镇,城区和郊区有大量军营,甚至可以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军队的巨大身影中。该地区近些年来相对和平、安定,只是由于阿富汗战争和巴军在附近斯瓦特地区清剿塔利班,很多难民逃离家乡,来这里定居。

  十多年来,美国的追杀如影随形,整日东躲西藏的拉丹,最终却选择了在这里避难。

  按照媒体的报道,拉丹的一名叫艾尔沙德·汗的亲信早在2005年已开始在此地购买土地,为他修建藏身处。当地一位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建房子的时候周围还没有其他人居住,到处都是农田和杨树。据说,当时房主要求房子建得安全可靠,用了大量水泥,而且还建有多个地下室。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楼房从外观看已显得有些陈旧,没有一点“豪宅”的气派,加上院子大约占地3500平米。据当地人介绍,其设计风格是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常见的普什图族样式。最外层是高大的水泥围墙,高四五米,墙头装有带刺的铁丝网。一个绿色大门、两个小门,其中一个小门早已用砖堵上。美军袭击过后,其他两个门也被锁上,并贴上了封条,门口由数名警察把守。院子由一条小路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比较空,主要用来养牲口,以及接待男性宾客,后半部分有一小块草地,一座三层小楼,是主人和家眷生活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允许进入。

  拉丹的死震惊世界,然而从外面看他藏身的地方,看不出曾经发生过激烈交火,楼房、院墙、大门都没有大的损坏,窗户玻璃也没破碎,只有一处墙顶的铁丝网被当晚坠毁的一架直升机压坏,旁边屋顶上还有一些未被清理走的残骸。

  神秘的邻居

  美国宣称已将拉丹击毙,世界为之轰动,但在阿伯塔巴德,更多的是不相信。

  卡迪尔告诉记者,“我只知道里面生活着两兄弟,从来没有想到潜藏着恐怖组织的头目。”在阿伯塔巴德工作的一名年轻人贾米勒说,“我不相信有这种事,这一切都是美国人编造的,他们为什么不公布证据呢?”

  尽管当地没有人见过拉丹,但有很多人知道那座三层小楼里生活着两兄弟,都是普什图族人。而事后的信息显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艾尔沙德·汗及其兄弟,也正是这两个人泄露了拉丹的行踪。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两兄弟一直生活在这里,跟其他人打交道不多,有两辆很旧的白色小汽车,外出主要是买食品和日用品,没有见过这座房子内发生什么可疑活动。他们说,两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一起生活,小孩在附近的学校上学,有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通过目前已公布的视频,可以看见屋内摆设陈旧简陋,可以想见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比较简朴。

  记者在拉丹藏身处外面一处倒垃圾的地方看到,里面有许多药品包装盒,其中有抗生素类药品,还有一些补充能量的保健药品。

  当地官员说,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该国北部很多地区遭到破坏,自那之后,就从各地涌来大批普什图族人定居这里。“以前邻居之间比较熟悉,现在邻里之间可能对彼此情况一无所知。”

  当地居民说,这两兄弟雇了一名当地人,帮助打扫卫生、做饭、喂牲口等。美军突袭行动后,这个人现在下落不明。

  巴基斯坦高级军方官员对媒体说,拉丹的也门籍妻子在被捕后告诉审讯者,5年来她没有离开过他们位于阿伯塔巴德近郊比拉尔镇的住所,拉丹也一直待在那里。

  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拉丹这个住所数年前在修建过程中曾被搜查过。巴基斯坦外交部透露,巴三军情报局自2003年起就对阿伯塔巴德和周边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并在2004年抓获一名“基地”组织重要头目。巴军方则说,美国根据巴方提供的最初信息,最终找到了拉丹的下落,但他们却没有和巴方分享进一步的情报。这一点让巴方感到恼火,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情报方面“存在缺陷”。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2010年8月美国得知拉丹可能藏身巴基斯坦境内一个院落,在随后几个月内持续跟踪,最终确定其确切藏身处。

  凌晨的突袭

  苦苦搜寻拉丹10多年的美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为确保万无一失,奥巴马多次和情报部门、军方高层开会协商,执行任务的海军特种作战群也多次进行夜间模拟练习。根据参与作战人员和美军官员对媒体的描述,2日凌晨,二十多名美国突击队员乘两架直升机,从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两组队员全部降至前半部分院内空地上,与拉丹所住楼房隔着两道墙。突击队员与守卫激战20多分钟后,顺利进入楼房。据称,当时楼内有20多名妇女和儿童。

  突击队员在一层击毙拉丹的信使和他的兄弟。在3层一个房间击毙拉丹和他的一个儿子,拉丹胸口和头部各中一枪。之后突击队员迅速收集屋内相关设备和材料,并将楼内的非武装人员捆绑,留在了现场。

  突袭完成后,两架“奇努克”直升机赶至现场增援。临走,他们摧毁一架发生故障的直升机,带着拉丹尸体飞往位于阿拉伯海北部海域的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整个地面行动持续大约40分钟。

  当地一位名叫乌斯曼的大学生告诉记者,空袭发生时他就坐在自家房顶上,当时他听到直升机在附近盘旋的声音,然后听到交火的声音。后来他又听到另外两架直升机先后飞过来。不久还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那应该是美军炸掉“故障直升机”的声音。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军使用的是具隐身能力的新型直升机,装有躲避雷达探测、防红外探测设备。这可能是巴方所说的雷达没能发现的原因。

  巴基斯坦外交部表示,2日凌晨美军突袭行动结束后,拉丹幸存的家人被巴方依法看管,有的目前还在接受医疗救治,他们将被遣送回原籍国。当地媒体说,巴当局目前关押了拉丹的三个妻子以及十多个儿童,他们很可能是在拉瓦尔品第一家医院中接受审讯。更多的谜底,还有待进一步解开。

  死后的热闹

  拉丹被击毙让阿伯塔巴德爆得大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记者源源不断地赶到这里,本地、外地的众多居民也纷纷涌向拉丹曾居住的小楼,有些人甚至是全家一起赶来一睹究竟,使这个地方变得像一个景点。

  由于楼房及大院仍然不对外开放,人们只能在院外观看。拉丹住宅外的一条狭窄道路上人群拥挤,大门外的一片长满杂草的空地上也站满指指点点的参观者。有的人以楼房为背景拍照,有的围着做现场报道的外国记者看热闹。

  一名巴基斯坦官员告诉记者,巴军方已经将美军直升机残骸和屋内的物品转移。由于楼房已经断电,屋内漆黑一片,已经没什么东西。

  由于连日来人来人往,拉丹住所周围的农田里,还未成熟的麦子被踩倒一大片,种土豆的田垄也被踩踏。前来参观的人除了看热闹,也不乏娱乐精神。有的人打扮成拉丹的模样,高呼支持他的口号,很多年轻人和小男孩围在他身边,像是拥戴英雄人物。

  由于人多,小贩们也看到了商机,卖冰淇淋的、饮料的,都过来叫卖。暮色渐合的时候,人们陆续散去。不知道关于这个闻名全球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好奇心是得到满足了,还是有了更多的疑惑。

  而据可靠消息,由于每天都有大批民众前来参观,军方和警察的安保压力很大,出于某种考虑,巴当局近期可能会将拉丹的住宅毁掉。

  拉丹之死疑云

  十年追杀,一朝雪耻。奥巴马宣布击毙拉丹后,美国人欣喜若狂,但各种猜测和疑问也接踵而至。

  对于该事件对美国反恐战争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认为,拉丹死后,美国的反恐战争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相形之下,现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中东的政治风暴走势,反而对未来国际反恐形势影响更加深远。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陶文钊也认为,把拉丹干掉并不意味着阿富汗战争就此偃旗息鼓,但此事“鼓舞了美军士气,同时对塔利班的士气是沉重打击”。

  此前有猜测说,奥巴马现在决定除掉拉丹,有特定的政治目的。而拉丹毙命后,奥巴马支持率暴增似乎也是佐证。对此,朱峰认为,追捕拉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去年8月追踪到拉丹的下落,但直到今年5月才采取行动,这主要是美军一直在等待确凿的信息情报。陶文钊也认为,美军此次采取行动也主要是出于时机上的考虑,没有政治考量因素,“如果为奥巴马大选考虑,可以等到明年”。

  对于美国特种部队直接击毙拉丹,朱锋认为这体现了美国在拉丹问题上的决心。在美国看来,拉丹作为9·11事件主谋的事实已确凿清晰,不担心会引起国际麻烦。将其迅速击毙,其实是美国早策划好的消灭拉丹的“最简洁方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问题专家袁鹏认为,根据确切消息,美国事前准备了两套方案,一个是定点轰炸,但考虑到难以获得目标死亡的确切证据而被奥巴马排除;另一套方案就是派特种部队执行任务。但究竟是活捉后击毙,还是在抵抗过程中击毙,在更确切消息披露之前,目前还难以推测。

  另外,拉丹的藏身地就在政府眼皮底下,巴基斯坦政府颇有点“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尴尬。美军直接进入巴境内猎杀拉丹,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巴基斯坦也大失颜面。

  对此,陶文钊认为,美国虽然怀疑巴政府包庇拉丹,巴政府也责怪美军的跨国猎杀行动,但争吵归争吵,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继续有求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需要美国的援助,因此,双方的合作还是会继续下去。

  袁鹏认为,美国确实是绕开巴基斯坦开展单边行动,还是在猎杀拉丹过程中有某种合作还很难说。根据目前披露的消息,美国出于保密考虑以及对巴基斯坦的不信任,所以对外宣称是单边行动。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悬念,比如飞机从阿富汗飞到离伊斯兰堡很近的地区,难道真是美国直升机的新型隐身技术发挥了作用,还是巴基斯坦的空防系统装作不知道?在执行任务的40分钟,时间应该不算短,在当地重兵驻扎的巴军方难道没有任何反应?

  所以也不排除双方有某种默契:巴方为避免引火烧身,宁可摆出一副“很委屈”的面孔,并对这样的跨国猎杀“很生气”,要求美国“下不为例”!

  (本文由《环球》杂志实习记者李蕊采访整理)

  来源:2011年5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margin-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margin-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margin-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