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牙石规格高度:镜中诗心——漫谈陈复礼摄影作品中的诗美意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4:45

镜中诗心——漫谈陈复礼摄影作品中的诗美意境

日 期:  2008-6-25 17:19:06

    秋夜,灯下,我又一次翻开陈复礼先生赠给我的那本《往日时光》,这是一本复礼先生与另三位老摄影家的大型摄影作品精选画册。面对复礼先生那一幅幅诗意浓郁的作品,我深受作品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所感染,虽然这些作品已读过多次,然而她每次都带给我清新的感受,令我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陈复礼先生的摄影艺术,以及他对摄影事业的卓越贡献,为世人所公认,诸多评论家也为此作过大量系统的学术性的评述,我作为一名热爱陈复礼先生作品的美术作者,仅从我个人的角度,就我的主观感受,尝试谈谈陈复礼先生作品中那动人的诗美意境。
    读复礼先生的摄影作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一种诗美的陶冶。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包含着引人人胜的美学哲思,带给观者美感和启迪。令我折服的是,它并不在于名山大川,也无须气势磅礴,往往是——
    平凡小景  诗情洋溢
    当第一次看到《白墙》时,那简洁、明快、清新的画面带给我的意外惊喜和视觉美感,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那蓝、白、黑鲜明单纯的色彩和浓郁的民族建筑特色产生了动人心魄的美。虽然这本是一处平凡的小景,是江西景德镇一带常见的景物,可摄影家的慧眼却发现了它,经过了艺术创造,这幅《白墙》,也不再是现实中的小景,它被浓缩成一首含蓄的抒情诗。画面上秃枝衬着白墙,白墙后映蓝天,墙上有微妙的光影变化,使单纯中蕴含着丰富。好一个澄净、高洁、脱俗的境界。
    《霜叶红于二月花》给观者的视觉冲击力不亚于《白墙》,画面下半部分的空白衬出了上半部的丰富,上部分跳跃着红、黑、白的色彩。这幅作品摄影家只截取一段小屋檐,而这一小段屋檐却展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几个残缺的瓦当说明这屋子已十分古老,古老的屋檐下盘绕着虽经风霜变红却生机勃勃的叶片,有一种内藏的生命力在舒展着,或许这便是摄影家对自然、人生的诠释。欣赏这幅作品有如读一首哲理小诗。
    至于那幅《荷塘清趣》,它带给人的感受是宁静和深沉,平静的水面上没有茂叶繁花,唯有右上角交叉错落的荷叶倒影和左下方的一对红蜻蜓,其构图同样令人耳目一新,池塘虽是静谧的,但静中有动,蜻蜓依恋着荷塘,使恬静的荷塘生动活泼起来一这是亲切感人的诗行。
    有位评论家说过:一切好的作品都近于诗。陈复礼的摄影,正是镜头中流出的诗。在这些充满诗意的摄影当中,起着深化主题、升华诗境作用的是——
    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在一件作品中,有如作品之魂,绘画如斯,摄影亦然。有人称复礼先生的摄影是“神来之镜”,我想正因为复礼先生作品中不乏那精彩的点睛之笔,令整幅作品的内涵得到很好的表达,有了深度,产生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我甚至这样理解,一件作品成功与否,在于它有没有独到的点睛之笔。
    我们所熟悉的《千里共婵娟》,那一轮高悬的明月可说是此作的点睛之笔,摄影家在构图和用光上颇具匠心,当观者欣赏这幅佳作时,立即被画面上的静态之美、对称匀衡之美所打动,随着被引入那静穆的境界,并由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引发遐思。
    《黑猫》是复礼先生摄于1981年的作品,作品充满着返朴归真的美,画面上无论是陈旧的铁壶、燃烧的炭火还是那只似懂人意的黑猫,都令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据说这是陈复礼先生跋涉山间在猎户家拍下的,作品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着人情味。那燃烧着的红色的炉火,不仅在黑色为主的画面上添上亮丽的一抹暖色,而且还烘托了夜的氛围,起到点睛的作用。
    另一幅题为《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作品也是感人之作:深夜,春雨如丝如缕,湖边的小楼透出桔红色的灯光,而灯光无疑是点睛之笔——有了这灯光,便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与“听”春雨的联系和照应。这幅作品,同样唤起观者的种种思索,读后有意犹未尽之感。灯光,它突出地强调了主题,也增强了情调。
    复礼先生这样的作品很多,诸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红叶,《冬韵》中的积雪等等。他通过画面上的形象,有如绘画中的“画眼”,集中、生动地表达或概括主题,表现了摄影家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除了挖掘题材,精心创作,复礼先生在给作品命题上也颇下功夫,他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使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
    锦上添花的标题
    标题是一件作品的构成部分,往往可看出艺术家的修养。复礼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饱读诗书,他的标题文采闪烁,独运匠心,其中不乏取自唐诗宋词的佳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品的意境,犹如锦上添花,耐人寻味。
    比如题为《日出江花红胜火》、《霜叶红于二月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千里共婵娟》、《感时花溅泪》等等,均为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或许复礼先生是喜爱这些诗句而借用诗的意境进行选景拍摄,抑或是景物触动了摄影家的情思和灵感,巧用诗句来点题。由于人们对这些不朽名句都十分熟悉,因此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这些恰到好处的标题引起共鸣。
    由于复礼先生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并善于从古典文学瑰宝中汲取营养,因此他的标题如随手拈来而立意新颖,如《多少事欲说还休》、《莫辜负三春杨柳》、《作如是观》、《四十年来家国》等等,好标题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借用古诗词作标题的不少作品中,复礼先生还特地题款钤印,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调、画意摄影的风格,和谐统一,相映成趣。    、
    综上所述,陈复礼先生作品除了题材清新、手法独到、诗意盎然、标题精美等之外,最突出最具魅力的特色还有——
    撞击心灵的视觉美感
    作品的形式美首先是通过观者的视觉而进人心灵的,读者常常惊叹摄影家何以能把人们常见的景物拍出不寻常的面貌来。这来自于摄影家丰厚的文化素养、深厚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的技巧和长期的生活积累,来自于摄影家对大自然的眷恋之
情和对生活的挚爱。
    当我们读《冬韵》的时候,会感到那古老灰黑的屋脊与晶莹剔透的白雪对比产生的扣人心弦的力量,会因为那单纯而丰富、宁静而生动的形象赞叹不已,会折服于摄影家的长焦镜头,因为这局部特写使人们看到冬天诗一般的韵致。
    当我们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和《白墙》时,那强烈的视觉美感和一闪的灵光使你眼前一亮,那大面积的留白,和单纯而鲜明的色彩对比构成了强烈的形式感,成为复礼先生画意摄影中的成功杰作。
    当我们面对《千里共婵娟》时,视觉的感知使我们体会到这是活脱脱的中国诗词意境,对称的构图上,月光缓缓流动,水面和苇草沉静无声,让人沉浸于一种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情景里。达到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可以说很大程度在于它大胆清新的构图所产生的视觉美感。
    陈复礼先生那幅拍摄于50年代的《两修女》和70年代的《火焰山》,也都以强烈的视觉美感撞击读者的心灵。两者的地平线都压得很低,上部分别是大块的天幕和山体,《两修女》中近处的两位装束、动态一致的修女同远处不规则的人群互相衬托,产生了装饰美和趣味美,加上它的黑的魅力,令人难忘。在《火焰山》中,大片桔黄色的山土,占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画面,让你感到烈焰热浪铺天盖地而来,宛如身临其境,可见形式美感的冲击力何其之大也!
    鲁迅先生认为:艺术家“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者是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摄影家也正如此。
    当我们欣赏陈复礼先生这些精湛之作时,我们感到正徜徉在著名摄影家为我们创造的充满诗美意蕴的摄影世界里,仿佛看到老摄影家半个世纪以来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他那高尚的思想境界。我们衷心感谢陈复礼先生,年近八旬还豪情满怀地按动着快门,不断地用镜头写下礼赞自然、讴歌生活的诗篇,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