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规划:国外论述林彪其人 - 海浪的声音 - gr6600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1:11
国外论述林彪其人 [转贴 2006-11-18 19:16:54]    字号:大 中 小 国外论述林彪其人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主要领导人,“开国七大领袖”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8月)以后中共的二号人物“副统帅”。斯大林称他为“天才战将”(无敌元帅);蒋中正称他为“战争魔鬼”(黑土地之狐);而毛泽东则称他为“不懂事的娃娃”,这是战争初期毛泽东的称呼;“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之首(林彪,白崇禧,粟裕,半个是刘伯承-----因其一目失明故算半个)”。

目录 [隐藏]
1 家庭
2 大革命时期
3 抗日战争
4 国共内战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6 进入权力核心
7 在文化大革命中
8 国外身亡
9 身后
10 建军思想
11 相关条目
12 外部链接



[编辑] 家庭
林彪原名林育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林家大湾(今黄冈市)。

父亲林明卿,母亲陈氏,林彪是家中第三子。
三个妻子:汪静宜(指腹为婚,未正式结婚);刘新民(张梅),1937年在延安结婚,1942年1月在苏联离婚;叶静宜(叶群)1943年在延安结婚。
儿子:林立果(叶群所生)
女儿:林晓霖(张梅所生),林立衡,即林豆豆(叶群所生)

[编辑] 大革命时期
林彪于1921年春进入了由恽代英筹资创办的“竣新”学校,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各种进步思潮的兴起,林彪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随后进入武昌的“共进中学”学习。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只有十六岁。十八岁时南下广州,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陆军第四期学习军事,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张浩)、林育南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是林彪走上革命道路的指引者。   

1926年林彪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随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由叶挺独立团于1926年底改编而成)参加北伐战争,任见习排长。1927年3月,林彪升任七十三团三营七连连长。四月,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期北伐,进军河南,同北洋奉系作战。在国民政府宣布清共之后,林彪离开国民党选择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他随本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升为连长)。随后,参加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林彪初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逐渐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朱德、毛泽东所赏识,提升很快。到1929年春,红四军主力转战于赣南、闽西时,林彪升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师长级)。随着红军的发展和编制的扩大,1930年6月,林彪升任红军第四军军长,年仅二十三岁,1931年11月成为中革军委委员,1932年3月,25岁即任中国工农红军绝对主力红一军团军团长,他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并成为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他的指挥下红一军团所向披靡几乎百战百胜,他也被誉为“红军之鹰”,是毛泽东最为钟爱和倚重的战将。

他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智取腊子口等作战的胜利。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编辑] 抗日战争

115师指挥部在平型关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为副校长),1937年8月22日成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林彪任实力最为强大的师115师师长兼115师军政委员会书记(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率部进入山西省西北部。同年9月25日,指挥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了日本军队板垣征四郎师团第21旅1部及辎重部队,并击退了日军增援部队。据当时公布的战报,此役“击毙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抗战初期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毛泽东盛赞115师“为中国人民打了个争气仗”。蒋介石表示:“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平型关一战使林彪成为了抗日期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同年11月,他又指挥343旅在广阳伏击了另一支日军部队。

1938年3月1日,林彪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东洋战马,带着师直属队10余人,路经阎锡山的第十九军防区。该军哨兵误以为林彪一行是日军,向其开枪射击。子弹击中林彪,伤了脊神经。从此他逐渐形成了怕水、怕风、怕光等毛病。是年底,被送往苏联治伤。期间林彪向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汇报了中国革命的情况和国共关系,陈述了苏日条约对中国国内发展的影响,协军事小组与共产国际方面会谈。在1941年11月回国以前,林彪还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部分工作,蒙斯大林赠枪赠笔。

民间传闻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林彪曾致信斯大林,对德军进攻苏联的战略进攻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并提出了一套如何打赢苏德战争的系统构想。斯大林万万没想到中共党内还有这样的军事人才,立即亲自接见了林彪。林彪向斯大林面谈了自己对战局的看法,斯大林听后大为赞赏,称林彪为天才战将,并向毛泽东建议愿以3个师15位将军换取林彪留在苏联指挥苏军作战。毛泽东没有答应,电令林彪即刻回国。[来源请求]

1942年,林彪回到中国,继续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参加了重庆谈判和延安整风运动。有抗大的学员回忆说:“林校长外表看起来一点不像个将军,个头不高,身体消瘦,但他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人物……”1945年4月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编辑] 国共内战
1945年10月由延安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起初在国军将领杜聿明和孙立人的攻势下,林彪主力被打败,丧失了长春,甚至有意放弃哈尔滨。但在“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下,林彪所部解放军逐渐在东北农村生根。1946年7月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七七决议”。1947年后,指挥夏、秋、冬攻势,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大量歼灭了敌人,迫使国军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互不相连的大城市中。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11月,率百万大军入关,担任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指挥平津战役,攻克天津,1949年2月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1949年春,指挥所部进军中南。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书记、华中军区(12月改称中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至1950年8月,指挥所部,先后进行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 广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解放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

林彪率领的四野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东北、南至海南岛及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彪身体虚弱。1950年反对毛泽东出兵朝鲜的计划,毛泽东点将林彪,他称病拒绝。另有说法是毛泽东为了削弱林彪的权威而谎称其生病,让彭德怀代之出兵朝鲜而使的一石二鸟之计。1951年11月任军委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第二副总理(位于陈云之后,邓小平之前)。1955年4月补任弼时与高岗之缺,与邓小平一起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9月,他被授予元帅军衔,位列朱德、彭德怀之后,排第三。1959年9月接任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58年5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部分评论家分析,这一时期的林彪,主要实行的是“韬光养晦”策略。林彪曾手书:“张良范蠡,急流勇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心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林彪历任中南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编辑] 进入权力核心
1959年庐山会议助毛泽东批彭德怀,说彭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是冯玉祥式的人物”,“在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但同时对长征时自己给毛写信的事作了说明,表明非彭指示所为。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在刘少奇等人检讨三面红旗的问题时,林彪支持毛泽东的立场,说出现问题正是未能全面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结果,由此愈加得到毛的信任。此时,由于建设国家根本理念的不同,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已经非常明显。在接下来的文革期间,林彪开始了他新一轮的政治生涯。在这期间林彪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兼国防部长,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胜利,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都与其有关。


[编辑] 在文化大革命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林彪成为中共中央第二号人物,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即为唯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7年主导出台了“军委八条”维护了军队在文革中的稳定。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林彪的名字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被称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林副统帅”。1969年3月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10月间下达了“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指挥全军进行了对苏的战略调整。

红卫兵“大串联”时期,林彪与毛泽东一起在天安门八次接见红卫兵,并高举《毛主席语录》发表讲话,对红卫兵表示大力支持。

许多评论认为,在文革期间,林彪联合江青等势力,以毛泽东为后台,与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老干部集团作了激烈的斗争。一些最近的研究成果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林彪并没有笼统地把广大老干部作为打击对象,而是被动地被毛泽东卷入了文革,实际是文革中的“逍遥”派。


[编辑] 国外身亡
根据中国官方说法, 1970年庐山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上与毛泽东意见相左,毛泽东疑其有异志。林彪在刺杀毛泽东失败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英制“三叉戟”和其妻叶群、其子林立果出走。飞机于蒙古境内的肯特省首府温都尔汗坠毁。机上人员全部身亡。史称九·一三事件。对于林彪之死,官方说法是飞机燃油耗尽而坠毁。也有不少人认为对该机的致命一击来自外部力量,比如苏联防空部队的打击,机内被放置了定时炸弹等等。

根据大陆官方资料,林彪是文化大革命的策动者之一。刘少奇被打倒后,林彪继任成为中共二号人物(原为刘少奇),以毛泽东继任者的身份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但林彪预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引起毛泽东的警觉,于是策划571工程(武装起义的谐音),准备武装夺权。事件失败后,林彪在9月13日凌晨坐飞机出走。

另有评论认为,这一事件根源在于林彪和他的老部下们对文化大革命不满,并在庐山会议上发出怨言,对张春桥等人进行抨击,毛泽东反击后,林彪拒绝做自我批评而使事态恶化。在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期间,他和各地军政领导人通气表现出对林彪的不信任,并且突然回到北京后,林立果、叶群认为毛泽东可能会采取行动,故而匆忙决定出走,并欺骗林彪登上飞机,踏上不归之路。

林彪的死亡在公布后极大的震撼了中国各阶层。很多人认为林彪事件是他们反思文化大革命,反思毛泽东崇拜的开始。林彪之死也直接制造了邓小平复出政坛的机会。


[编辑] 身后
1973年,中共中央决定永远开除其党籍,并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198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通知。林成为反革命集团首犯。

关于林彪死因的研究,众说纷纭。关于林彪的评价问题,在九十年代后渐趋客观。对其在“国共内战”中的功勋,官方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而林彪作为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受到了众多军事爱好者的重视和崇拜。

关于对“林彪反革命集团”完全客观评价的问题,也成为近期政治,学术的一个热点。客观评价林彪问题的最大障碍是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如果不能对毛泽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林的客观评价是不可能的。


[编辑] 建军思想
林彪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1960年2月,把毛泽东在1939年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串联在一起,叫“三八作风”。

1960年2月27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将来的战争是要按电纽的。2.战争准备中间最迫切的、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我认为就是解决武器,特别是搞尖端武器。3.今后的战争已不只是靠步兵,而靠空军,导弹。空军的在战场上做用会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时侯会成为致胜手段。应当优先发展空军。”这表明,林彪建军的战略意识是很超前的,在海湾战争后,中国军方才真正意识到“高科技战争”的威力,科索沃战争后才真正意识到现代战争形式的转换,才强调科技建军,特别是空军、海军,但这都是在战争已经成了现实后才开始的思想转弯,比起林彪的战略意识和对未来战争形式的预测,就差的很远了。但这也仅是思想上的初步转换,还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直到现在也没有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空军”的建军战略。林彪40年前就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空军”,他们在军事战略方面落后林彪多少年直到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1962年提出“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这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向,也是整个军队建设的方向。”“四个第一”的实质即“突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