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按摩手法顺序:中国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5:32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的个人经济状况,大致可以按照以下五个群体划分。 这些群体因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通胀形势的发展,面临着各自的主要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这五个群体和他们分别面对的问题,可以大致进行概括:
    
    首先,食品价格上涨让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开始了入不敷出的状态。2010年是“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工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一年。 三聚氰胺“重出江湖”、“性早熟”奶粉又一次续写了乳制品行业的“神话”、转基因主粮曝光让社会“熙熙攘攘”、“地沟油”丰富了市场上的油品供应、饭店中的炒菜辅料和火锅底料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人的“创造性”,饼干蛋糕中的“植物奶油”也引起不小的反响,更不用说人们没有看到的陈米“翻新”和做米粉、像喂饲料一样给家禽家畜大把地喂抗生素、激素、瘦肉精等等各种措施。 在强调创新的世界中,说中国人缺乏“创新”,那是对十五亿中国人的严重误解。在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奖后,有一位网友对奖项的归属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认为诺贝尔奖明显忽略了中国的“贡献”:“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不颁给中国人,这里都已经肌溶解了啊!你们太欺负人了!” 可以说,各种“化学食品”和“生物食品”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为中国人吃饱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即使这样,食品涨价还是以迅猛的方式向人们袭来。 年初的蔬菜涨价,之后是小品种粮食涨价,年中开始的主粮涨价,四季度的食用油等涨价,一波波的涨价潮袭来,让没过多久“安稳日子”的民众又开始了极度焦虑的生活。 在相对贫困的地方,傍晚去菜市场捡菜叶子的贫民显著增加。 而基础食品价格上涨,同时大量食品加工企业和饭店的价格难以相应上涨,反过来促使加工企业和饭店通过采购地沟油、化学原料的配给剂,让食品保持鲜亮诱人的状态,加剧了食品行业化学化的程度。 就这样,食品价格上涨不仅明显影响到中低收入阶层,也让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陷入恐慌之中。 “中产阶级”可以相对容易消化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负担,但是却越来越担心自己吃的食品安全问题。
    
    其次,大多数“中产阶级”心系房价,否则别无依靠。 当大规模通胀开始,并且传导到资产领域,“中产阶级”开始体会到痛苦和忧虑。 “中产阶级”是现在经济的主要支持群体,是维护现有系统的关键力量。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知识精英”群体除了出国的以外,大都利用自己的知识,开始买房买车。 然后,有人告诉大家,大家现在的生活,就像是西方的“中产阶级”。 于是,人们更加支持现有的经济,更努力地工作,希望自己过得更富裕,成为更高级的“中产阶级”。 而且,不少“中产阶级”还通过买房投资,获得了不错的回报,自己的财富感也越强。 房价更让“中产阶级”更觉得自己有盘头,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不过,到2010年下半年,“中产阶级”们开始恐慌起来,虽然财富并没有明显减少,但是明显感觉到自己处于危机之中。 食品涨价和食品化学化,让“中产阶级”从财富增长,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 不论“早熟奶粉”、邮寄进口奶粉收税,还是ipad收税,都让“中产阶级”感受到明显的压力。 因为,“中产阶级”们在努力赚钱的时候,已经无法避免,别人正在用各种方法“抄自己的后路”。 因为,“中产阶级”有太多的后路可以被人“抄”了。 人们都想着赚更多的钱、买房子、给父母买房子、买车、孩子成长和教育、理财投资、医疗保障、休闲旅游等等。 但是,“中产阶级”们发现,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成为别人“抄自己的后路”,然后让别人赚钱的方式。 仅仅燃油税“改革”后的油价上涨,就让“中产阶级”明显感受到用车成本增加的压力。 而且,除了公务员、金融和垄断国企等体制性行业,“中产阶级”从下半年开始明显感觉到日子越来越艰难。 由于收入增加的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窄,再加上油价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各种费用上涨等等各种消费迅速攀升,让“中产阶级”们也面临净收入增幅下降的问题。 所以,大多数“中产阶级”的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投资。 在中国,投资主要由股市和楼市构成,股市已经让很多人丧失了信心,只剩下楼市还涨得不错。 问题在于,房价上涨就那么靠谱吗? 如果对经济有一定清醒认识的“中产阶级”,都会感觉到房地产的潜在危机。 更大的问题在于,“中产阶级”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内部、工作场所、社交圈子等等都要应付,各种负担已经非常严重。 而且“中产阶级”们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在持续恶化。 而现实越来越困难,给“中产阶级”的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中产阶级”的心理和身体都已经到了“临界点”。 如果房价出问题,那么“中产阶级”最后的结局就是“老无所依”,就像1990年代的下岗工人。 所以,从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内心,房价不能降,绝对不能降。 那么,如果房价大幅下降怎么办? 如果房价下降引发经济问题怎么办? “中产阶级”是不敢想像的。
    
    第三,民营企业的实体经营“急转直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倒闭。 经过2008年淘汰之后,很多民营企业在2009年的状况明显好转。 2010年,很多做实业的老板们在上半年仍然充满信心,不论生意好还是一般,都觉得比较有指望。 尤其是出口加工企业,更是让人出乎意料。 人民币升值并没有给外贸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上半年的出口相当不错。 而下半年开始,很多企业更是火爆,有的订单排够了一年,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 当时,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用工荒”,越来越难以招到工人。 而外贸的火爆,也部分调动了内贸企业的信心。 不过,到了下半年之后,老板们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材料价格暴涨、工人工资成本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等让企业老板头痛的问题。 棉花一顿从去年的1.5万元左右,突然之间启动,不歇气地涨到3万元;鸭绒从15万元一吨涨到了30万元。 而且,随着这些天然材料的上涨,合成衣料也大幅上涨,导致大量原材料存货不足的纺织企业停工。 对于仍然能够运营的内贸企业,必须对产品涨价。 而产品涨价和商场租金、各种税费上涨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商场中天价的服装鞋帽,让已经钱包扁下去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虽然一些外国客户能够接受价格上涨,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不稳、工人工资成本不稳、人民币汇率不稳,外贸生产厂家随时都要调整报价,调到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而剩下生意仍然很好的企业,没想到遭遇到了“减排限电”,很多无法正常生产、无法满足客户订单。 快到年底的时候,不论内贸的消费萎缩全面袭来,外贸的不少行业需求也明显减少,给“多灾多难”的后半年划上了一个年尾句号。 经历了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冰火两重天”之后,在上半年没有“全身而退”的民营实业,绝大多数感觉到生存艰辛,而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淘汰出局。 老板们开始感慨,方向走错了,即使再努力,效果往往也不会好。 因此,不少闷头做工厂的老板们,经过多年的现实“教育”,也终于开始实现“转型”。 有的全关了实体工厂、有的只是维持现有的状态,然后拿着手里的现钱进入“投资市场”,具体地说,主要就是楼市。 中国富豪榜的绝大多数都涉足房地产,大多数上市公司也涉足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是其主要的收益来源。 所以,楼市是坐着赚钱、赚大钱。 这个与做实业站着和趴着赚钱、赚小钱、经常还亏损,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因此,越来越多的老板进入房地产市场,“跟着市场赚钱”。
    
    第四,体制狂欢是2010年的突出特点之一。 根据《经济观察报》年底的消息:“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8.1万亿,全国财政支出达到8.9万亿。全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均超过了年初的预算。年初,财政部发布的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73930亿元,支出84530亿元………据悉,2011年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预算提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8.9万亿元,全国财政支出9.8万亿元。” 而将近一年前的消息表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1月10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说,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 %。” 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还在加速,在2009年财政收入比2008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再度实现的更大幅度的增长。 另外,据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内土地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比2009年)增幅达70.4%。 财政税收和土地出让金两者相加,2010年政府总收入已超过10万亿元。财新网进一步测算指出:中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远超30%,接近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然,比财政收入更强大的是财政支出。 依靠财政的主要单位,总是担心钱花不出去,难以拉动内需。 所以,即使财政赤字,也要在2009和2010年底分别突击花掉2万亿。 另外,2010年又继续印钞达到12万亿左右,给房地产、国企和铁公基以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把刚修好的路挖开,然后再修路,创造出强大的GDP。 虽然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印钞的速度有所减弱,导致房地产行业比较清淡,但是房地产商们非常镇定。 2009和2010年两年的楼市火爆,让房地产商们积累了雄厚的财力,有能力度过房地产“调控”,看到新的印钞“曙光”。 房地产商们雄厚的实力更反映在“逆市扩张”的力度上。 到2010年下半年,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火爆交易,让整个社会对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充满信心;而更让人们感到“鼓舞”的,是快到年底时,地方土地拍卖更加强劲。 通过买地、卖房、盖房的整体流程链操作,成功实现了对地方的输血,显著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另外, Wind资讯显示,2010年总募资金额达到10016.32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球首位。 这个数字一举超越2007年7985.82亿元的历史纪录,而且更是让2009年的融资额4466亿元“相形见绌”。而且,这个数字还主要由IPO、增发及配股融资三部分组成,还不包括已经流通的“大小非”随时可以卖出离场的数额。 当然,在国家的支持下,以汽柴油价格的坚挺为代表的央企产品服务价格上涨,也是体制狂欢必不可少的部分。 体制狂欢让广大体制内的人们尝到了甜头,更加支持经济增长政策。 而这种信心和支持也意味着,公路上跑着越来越多的豪华汽车,富人身上名牌手表、服装、手提包等代表的钞票分量越来越沉。 那么,对于获利颇丰的体制内的人们来说,如何在2011年扩大利益“战果”,实现更好的生活享受,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
    
    第五,农民习惯性被人们遗忘。 下半年,粮食价格开始上涨,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阴谋论”也趁机抛出,说国际粮商控制了中国的粮食,要人们反对国际粮商渗透中国市场,并且支持中国的粮食企业。 当然,“阴谋论”并没有告诉人们,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粮食系统还基本上控制在中国粮食储备单位和央企手中。 而这个系统的运行下,以主粮种植为主的农民,其收入在十几年明显停滞。 种粮收入低,就意味着农民们种粮缺乏积极性。 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深入,进入建筑业的农民工工资越来越高。 一个人出去打工两个月可以赚到5000元,差不多等于在家种十亩田地的收入。 既然农民们能够通过打工赚钱,那么没有多数人愿意再以种田为主业。 所以,很多农村种粮以“3860”部队为主,够自己家粮食就差不多。 而且,由于种粮收入低,所以农田水利建设就只能省了,种田甚至越来越多地依赖靠天吃饭。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西南大旱等不同地区经历了“自然灾害”之后,人们有理由担心粮食减产。 虽然根据国家的数据,中国的粮食连年丰收,而且库存很多。 但是,到粮食收割的时候,当粮食储备单位和粮食加工企业像往常一样收粮的时候,缺发现粮食收不上了。 所以,不同单位和企业开始加价收购,造成主粮价格快速上升。 这样的状况造成了国家的担忧,因为一旦粮食收购价格快速上升,通货膨胀就失控了。 于是,国家开始了控制措施,要求粮食储备单位停止收购、粮食加工企业限制收购,而且通过行政措施控制菜价。在这样的情况下,粮价被有效控制住了,停止了大幅上涨。 民众看到粮价和菜价停止了上涨,心理上也感觉安全了很多,人们认为粮食价格控制卓有成效。 当然,人们在考虑自己的粮价和菜价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到农民的收入。 而因为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等各种农资价格还在上涨,在这样的措施压制住粮价之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低。 而且,国家以行政手段抑制菜价之后,不少农民也开始减少了蔬菜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