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彩网融资3000万美元:实力派画家郭煌:花卉写意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9:53

著名画家郭煌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画家郭煌的写意花卉,正是经过他心灵、情感浸染的具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美学意象,把观赏者引入充分想象的美的空间。在这里,无论是冷烟疏雨中的菊,还是和风淡荡中的藤萝,都不是自然界春光秋色的客观摄取,而是秘响旁通地让观者从画家的心声中,产生外观和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享受。

郭煌是六零后优秀画家,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写意高研班,接受美院名师张立辰、邱振中等教授的传道和解惑,孜孜以求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数年来,他坚持与古为徒,在中国写意花鸟的美学理念里运思挥毫。郭煌的艺术深度就是随着这些线式的履历循序拉长。

与古为徒明画道

“与古为徒“是中国画入门的必要途径,是认识中国化精神和把握造型手段的唯一法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辰甚至用“吃好第一口奶”来启发中国画者一定要在中国画传统上下功夫。郭煌专攻中国画多年,深谙导师的不倦教诲,是关系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因而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多元化的审美趣味、必将产生多元化艺术的时代,郭煌坚持以古为师,把自己的艺术根植于传统。青藤的狂放、石涛的雄阔、八大的奇倔、吴昌硕的苍厚他都涉及并深入研究。他对吴昌硕草篆之法画藤、石鼓文之法圈梅的艺术启示力深深痴迷,他数载坚持临摹前人笔意,但向来不为古人的成法所拘,反而一日有一日境界,自得一番趣味。

临摹是一门功夫,一个画家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临摹,但临摹又往往被人误解是没什么创造性的被动涂鸦。但经过若干个青灯孤影的陪伴,亦步亦趋地走过苦涩的对临,渐进原作,迫近意临,使自己的临作和古人的原创形神重叠时,画家自己的审美趣味也被调动起来。此时画贴的神采、技巧都已全面把握,了然于胸、以心驭笔,连自己的一些理解也不由自主地融入进去,这个破茧化蝶的过程艰苦而漫长,但郭煌对自己钟爱的先辈们的作品,常年反复临摹,没有松懈,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临摹中得到乐趣,增强了功力。

在郭煌的工作室中不乏临摹吴昌硕、石涛等名家笔意的画作,可见他对师古和继承传统是情有独钟的。他在邱振中教授的启迪下,从临金文、汉隶、到二王及近代吴昌硕等大师的笔法笔意,领会中国画以书法线条为根性渊源的骨法用笔;作画上,在张立辰教授的授导下,从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吴昌硕、任伯年等大师的作品入手,在日复一日的临摹中渗悟中国画传统审美的内在结构和笔墨情趣。他临摹石涛笔意创作的《蔷薇》,那种野趣况味深得石涛之风骨。在这幅画作中,郭煌不仅创意地用篆书笔法表现枝干的沉实,还用行草的笔法表现花、叶的灵动。把蔷薇的花、叶、茎等物象轮廓勾画的灵润鲜活,动静得体,即从自己的感觉来追随石涛的笔意,让观者的感觉始终徘徊在虽似、但又不似之间,画的笔意是石涛风骨,但已深深打上郭煌的烙印。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具有“气韵美”。这其中的“气”是要靠艺术家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来养的。元人陈绎曾说得妙:“养气之法,宜澄心静虑,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物化,与吾心为一,则此气悄然而生”。郭煌置身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蓄锐多年,陶冶情操,气质不断升华,得中国写意画之真气。故临作自有洗尽铅华、健朗浑朴、庄重典雅之大家风范。

外师造化得心源

郭煌的写意花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都是很感性的、概括的、能够给观者唤起美感的画面。作为画家,郭煌对中国写意画的痴情,完全是发乎他自身对事物体察入微的本能。他把艺术之根扎于传统,又让它在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发芽壮大。他的创作状态,始终是以满怀生活的激情,通过对物象细微的体悟,以纯正的笔墨语言,看似漫不经意的挥写,却给画面营造出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生机盎然的情趣。《香林紫雪》、《三角梅》、《菊有黄华》等一系列作品,都是抓住自然景物因季节转换而出现的新的物象符号,透过自己的某种感情和愿望,以扣人心弦的画语,把人带入一种静谧淡逸的意境。

中国写意画注重画家情感的抒发,不仅要求画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还应具备对生活和大自然挚爱的天性,这样才能绘出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画面。郭煌师古人,更尊崇造化。他北上南下,读书写生,体悟生活,拜大自然为师,入乎其内,与烟雨、清风、花木交心畅意,从自然界丰富而又繁芜的长篇中,提取最能表达自己具体感受的一章。他尤其善于用文学家的视角在自然界这本大书中,扑捉各类角色之间在冲突、矛盾、最后趋向和谐的故事情节,感悟那种微妙的美感,然后把这种美移动到宣纸,让画面在宁静中散发出一种感人肺腑的冲击力。例如在郭煌的画作构图中有这样的意像:几株紫菊正开得兴致,忽然冷寒来了,夹杂着嘀嘀嗒嗒的雨点,打在花瓣上、叶上,这些菊,开始是不畏的,但经过迟疑、茫然的静观和思考,最终还是心甘情愿地弯下腰低下头,因为“岁岁重阳”是大自然的定律,任谁也不能更改——郭煌这幅题名《冷烟疏雨又重阳》的画作,可谓独具匠心,寓庄于谐,这不仅是画家告诫自己“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可循,师古师造化就是定律”的座右铭,还给观者以“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逆天而行,终得不善”的启迪。

在自然生活中写生,让郭煌感到莫大的享受。因物而兴感,因感而悟理,常常让自己陶醉在“恍然大悟”的喜悦中,因而他的每一幅作品也都长了画心和画魂。他在西双版纳写生的《又是一年春风绿》,生机和困倦交叠的美人蕉,经过四季的交替,新春初生的蕉叶蓬勃而出,无端地就会让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另一幅《雨后娇艳露华浓》,也是以一种花语和画语凝合的张力刷新着观者的眼睛。总之,我们读郭煌的画,明显地感到他确实是当代中国写意画家中的高手,他创作的每一幅画面,大至一树紫藤,小至三两株炮仗花,都因自己的理想与感情同客观景物相统一而产生的意境,和化繁为简、露藏适宜的谋篇,让人游目驰骋。

师己心以求宁静

内美静中参。涉足中国写意画学习和研究多年,郭煌诚心师古人,师造化,耕耘不辍,作品日趋成熟,深得导师、业内行家和社会需求者的好评,可谓收获不小。这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郭煌常常以“恳诚观我”之心,来反观内视,自我洞见,以求在画坛这个神圣的江湖保持一份静宁淡泊之心。

在当下,文化价值在整个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冲击下成了无处安放灵魂的客体,艺术市场的繁荣,也完全打破了画界的平静,很多画家也随波逐浪,凌驾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制造一些艺术风格缺失的作品来媚俗,迎合市场,误导国人的审美。而郭煌的常常“观我”,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他时时反思、事事反思,所以,他从来不为各种“时髦”所动,一心恪守着传统底线,洗净杂念,心无旁鹜,读古典诗韵,参书道画理,画中国写意,学古典诗词,用传统文化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以主观的意像打开情感心扉的能力和写意画风格。所以,郭煌的每一幅画作,无论内蕴的感情和表达的意象是如何丰富,都不沾染外在的虚浮,观賞者的心首先是被画面的“静”所牵制,先驱散你一身浮躁之气、两袖风尘,然后才使你享受斑斓多姿的诗情画意。

潘天寿谈艺录中有“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之说,郭煌的作品就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境界。他的《紫气》、《红梅》、《三角梅》等一系列暖基调的画作,很干净的纸色背景,只是截取了招展花枝的局部,逸笔草草中荡漾三两处工致严谨的线条,巧妙的颜色搭配,浓淡适宜的着墨,一脉一萼不沾俗艳轻浮,清雅沉着间,这些花木的清寂意趣如暗香弥漫,让观者也静美若斯。如果不看画面,我们就会很亢奋地把这些表达意象和大红大紫的热烈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用平常人约定成俗的审美,判断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景象,所以一般人的心灵,就很难达到虚寂平静的状态。而艺术是洗练和提升平常人心灵的,可以引导人做纯粹的人。郭煌的画作就是以这样的“静”美,让你修养人格,回归本真,淡定沉实。

以心养静、以静养画是郭煌作画的信仰。一幅完美的写意画,应是诗、书、画同彩的。写意画的虚静之美,不是单纯体现在画面物、景的表达意象上,构成画面有机组成部分的题款及其书写也是关键。所幸郭煌脑子里诗词积累很多,随手拈来的题画诗,都诗境明丽,语言新巧,和画面相融相合。例如作品《香林紫雪》的题款:“霞衣缨络来何处,蕊珠初放啄楼曙,谁把长藤挂紫霄,系住春风莫教去”;作品《红梅》题:“兴来磨就三升墨,写得梅花倾刻开,骨格纵然清瘦甚,品高终不染尘埃“。这些诗句,不仅记录和表述了他在创作中的艺术观念、创作场景,同时也是他思想感情的延伸和升华,像静美之花散发着幽香。郭煌执写的题画诗多为行书,用小字轻松写出来,自然含蓄,沉静优雅,有晋人风采,展示了郭煌对王羲之书法的心领神会。他用笔及其熟练,使转圆润流畅,线条流动准确到位,墨色和美浑穆,清润丰腴,加之寓动于静,静中生动的气韵美,深含富而不露的贵气、虚壹而静的仙气。

总之,郭煌是一个优秀的本色画家,才智和天分俱佳,其个性化写意语境的形成,得益于他长期坚持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不懈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书画的研究、以及外师造化的修炼,其艺术气质充满着健康、平和、包容和开放的时代气息。眼下,画家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郭煌会在本色的追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受众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中国写意画。(杨娴娉)

红梅

又是一年春风绿

紫气

炮仗花

霜华晚拂绛云冠

雨后娇姿露华浓

香林紫雪

金秋十月满架黄

菊有黄华

三角梅

佳果(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