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秘色瓷英文:《国际先驱导报》 : 探访本·拉丹死亡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42:01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 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 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成员们加油鼓劲儿。“圣战者必须发明新的方法、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在“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上月最新监控取得的情报中,他呼吁穆斯林对抗北约及在利比亚的美军。 在美国那副猎杀恐怖头目的扑克牌中,扎瓦希里排在前列。美国政府曾为逮捕他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悬赏金额。扎瓦希里的身价,很可能会随着拉丹的死亡而急剧攀升。 尽管扎瓦希里“继位”呼声很高,但由于他不具备拉丹那样的个人魅力,可能会遭遇“竞争上岗”。 竞争者之一,是“基地”的主要神学家和在阿富汗地区的负责人阿布·叶海亚·利比。利比近年来在视频中的出现频率已超过扎瓦希里,他在视频中塑造出一种博学的形象,谈论各大国际问题。 出生在利比亚的“基地”头目利比今年47岁,据传能说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撰文称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本·拉丹”。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雅雷·布拉赫曼更是形容其“集战士、诗人、知识分子、指挥官于一身,是‘基地’组织内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一代……如果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落网或者被击毙,利比将会是这个恐怖组织的新领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还时常扮演“法官”角色,裁决“基地”内部争端。让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军抓获,但于2005年7月成功越狱。 不管谁将出任“基地”新领袖,该组织仍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长久的痛。 美国下一步怎么走? 美国官员曾说,不论“基地”组织怎么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不会变,在阿富汗的战略也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变。 白宫发言人卡尼3日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击败“基地”组织是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死本·拉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阿富汗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今年7月开始撤军的日期不会更改,但撤军进程仍将依照战场情况确定。 在卡尼之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卡尔·艾肯伯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拉丹之死不代表反恐的终结,美国不会“丢下”阿富汗。 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立场坚定地声明,北约盟友和伙伴将继续努力,确保阿富汗“在和平和安全中发展”,不再成为极端势力的“避风港”。 软硬兼施,是美军的一贯方针。除了表示将继续在阿富汗作战外,美方也开始利用这一机会“劝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借本·拉丹之死,劝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抛弃“基地”组织,加入和平进程。“你们等不到我们离开,你们无法战胜我们,但你可以选择抛弃‘基地’,加入和平政治进程。” 希拉里表示,美国向塔利班传递的信息与从前一样,但“眼下可能产生更大反应”。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地时间2日也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对本·拉丹之死表示欢迎,并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放下武器,与“基地”组织决裂。 继续作战、积极劝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2日通过主席声明,对本·拉丹被击毙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全球反恐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敦促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反恐斗争中保持警惕,加强努力。 安理会强调,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综合战略,加上所有会员国、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遏制恐怖主义的传播,阻止、削弱、孤立和挫败恐怖主义威胁。一些与反恐战争有直接关联的组织和国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国际反应中,伊朗的观点比较特别。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2日说,既然本·拉丹已被打死,那么美国及其盟友的部队就没有任何必要继续留在阿富汗。 伊朗认为,外国势力已无任何理由在该地区集结兵力反恐。伊朗希望本·拉丹之死能终结战争、流血以及无辜平民的伤亡,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同一天,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对有关本·拉丹之死的报道表示怀疑。他说:“我们不知道有关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美国一直在利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来干涉阿富汗事务。” 反恐是终点还是中点?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警告,“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组织可能会发起报复性袭击。 与布伦南看法相同,即将接任国防部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也预测,“基地”组织仍十分危险,恐怖分子几乎肯定会企图发起报复性袭击,美方应保持警惕。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几乎与打死本·拉丹的消息公布同步,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
    在纽约,警方2日在时报广场、世贸遗址附近及大中央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加强警力,以防止出现新的恐怖袭击。公共交通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地铁站里新张贴了警惕不明包裹的告示。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说,为了保障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他们已与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联邦立法机构一起,制订了安保措施和紧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日来到世贸遗址附近,向民众发布纽约市加强安保的最新措施。“虽然没有情报显示纽约市正在受到某个具体的威胁,但纽约市无疑是恐怖袭击的最大目标,本·拉丹的死讯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纽约警方在得知本?拉丹死讯后仍将反恐任务作为重中之重。”下面,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油价在涨,食品也在涨,我只关心这些。”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苦练“一枪毙命”,靶标上贴的就是本·拉丹画像。路透社一场延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 长期躲在掩体里的本·拉丹十年来都是萦绕在美国人心头的梦魇,拉丹既死,问题是,美国在今天是否比他活着时更安全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晏忠华发自北京、伊斯兰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猫鼠游戏,一方是美国军方精英部队和顶级情报机构的合力追杀,从地面到太空的全方位侦查,终极杀人武器的围剿,以及2500万美元的天价悬赏;另一方,他们不惜血本要剿灭的对象,则是元气大伤,只有贴身护卫追随,患有恶疾的恐怖大亨本·拉丹。 当这场持续十年的追杀以后者被击毙而画上句号时,有关其下落的各种谣言终于画上句号,掩盖这位神秘恐怖头目隐秘踪迹的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去。 错过剿灭拉丹的最好时机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大举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其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美国政府同时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不惜血本要捉拿“9·11”的头号幕后凶手——本·拉丹。 自从1996年被迫逃离苏丹、潜回阿富汗后,拉丹就被塔利班头目奥马尔捧为“座上宾”、获其庇护。而阿富汗战争开打不到两个月,美国获得的所有的情报都表明,拉丹及其部属就藏身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空旷的高原山脊上空,呼啸而过的美英轰炸机像寻找猎物的猛禽;地面上,在美军和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的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装也步步紧逼。 2001年12月初,托拉博拉战役打响,美军动用了威力强大的杀人武器,从FA-18A战斗机、B-52轰炸机、无人机、到能穿透十米岩石的重磅炸弹,将半径600内目标完全摧毁的大型真空炸弹BLU-82……所有这些只为剿杀一个人。 12月3日,20名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被直升机送到托拉博拉参战。2天后,反塔利班地方武装夺取了山脚下的多座洞穴,并占据有利地势,向“基地”武装发动炮击。“基地”党羽只得撤退到更高处的山洞,拉丹在阿富汗最后的据点似乎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就在这个关头,“基地”成员突然挥舞白旗,向地方武装提出停火谈判,他们自称不愿看到穆斯林内部的自相残杀,还希望得到时间交出武器投降。实际上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它给了本·拉丹等其他“基地”领导人金蝉脱壳的最后机会。 曾参与托拉博拉战役的一位“三角洲”特种部队军官化名道尔顿·傅雷(和“三角洲的愤怒”谐音)后来在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上透露:12月13日,当他打算带领部下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拉丹的残部时,却遭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友军的枪口居然对准了自己。等到通过协商化解了矛盾时,时间已经过去12个小时。 随后,特种部队从望远镜中侦察发现,一小队武装分子沿着山坡走进一座洞穴,其中很可能就有拉丹和他的保镖。傅雷立即呼叫空军支援,附近的多架美军战机赶来对洞穴展开几轮狂轰滥炸。几个月后,美军搜索洞穴时发现了“基地”武装分子的尸体,其中却没有拉丹。傅雷相信,拉丹本人很可能肩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但不至于致命,空袭结束后他在保镖和当地阿富汗人帮助下逃到了巴基斯坦边境。 傅雷至今仍对美国和联军错失捕杀拉丹的良机耿耿于怀,他指出特拉博拉战役的三大致命错误:首先美军错误地认为巴基斯坦的边境牢不可破;其次,特种部队曾建议在离开特拉博拉地区的道路上空投地雷,但遭到北约的拒绝;此外,对阿富汗地方武装的过度依赖,都给拉丹留下活路。 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 事后据一些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供认,本·拉丹离开托拉博拉山区后,向东逃去。他们翻过积雪覆盖的白山山脉,进入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带。从古至今,白山都是一片无人区,其海拔最高处4700多米,远远高出周边地貌,山形陡峭,即便是夏天也是毫无生机的贫瘠景象,当2001年的冬天拉丹带领余部从这里穿行时,一路作伴的只有严寒和风雪。   在此之后,拉丹的真实踪迹似乎从地球上抹去,各种未证实的说法令真相更模糊,有关拉丹死讯的谣言更混淆视听。从2001年底起,至少出现过6种拉丹死亡的传闻,从葬身美军空袭,到死于肾病、在地震中丧生,虽消息的来源方都言之凿凿,但每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只会给这个恐怖大亨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离开阿富汗之后,本·拉丹到底藏身何处,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其中最流传最广的情报是,拉丹躲藏在巴基斯坦北部崇山峻岭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受到地方部族的庇护。 2005年11月,一封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的信被截获,信中指出本·拉丹和“基地”高层当时正藏匿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瓦济里斯坦地区。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其署名阿提亚,他也是“基地”组织的一名高级成员。阿提亚告诉扎卡维:“把你的信使送到瓦济里斯坦去,他们就能见到领导的兄弟,我现在正和他们在一起。”信中还提到拉丹和“基地”正处于“虚弱”时期。 2008年10月,CIA局长迈克尔·海登声称拉丹就藏身在偏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但他现在非常孤立,而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自身的安全上。海登坦言:“对这个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地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搜索绝对是一种挑战,而拉丹能够活下来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想尽办法不被发现。” 尽管上述这些官员都言之凿凿,但这场有关拉丹究竟藏身何处的猜谜游戏还是让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怎么也猜不出谜底。对此,《华盛顿邮报》曾无不讽刺地指出,在美国政府投入无数人力物力,反恐战争开打数年后,美国情报机构仍无法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拉登依然“全无踪迹”。 在一些关键时刻“现声” 一方面,美国的情报高官不得不承认,不知拉丹的确切下落;与此同时,拉丹就在眼前。过去十年来几乎每年,拉丹本人的视频或音频就会在网上出现,向全世界提醒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托拉博拉一战“大难不死”的拉丹似乎强大到脱离实体的存在,如幽灵般在暗中窥视这个惧怕他的美国。 后“9·11”时代的拉丹俨然已成为全球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他最令人震撼的一次现身是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段长达18分钟,配有英文字幕的视频中,拉丹首次承认是自己下令发动了“9·11”恐怖袭击。与上一次2003年9月在电视上露面的憔悴形象相比,他显得健康而精神饱满,完全不像是长期困居山区岩洞里的样子。画面中的拉丹似乎有意身披金黄色斗篷,在诵经台上宣读一份讲稿,后面的背景是一块棕色的幕布。情报官员称,拉丹对美国大选横插一脚,并非有意影响谁当下一届美国总统,而是为了显示他才是世界局势中的重要人物。 拉丹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紧跟国际局势的变化。2009年,他指责奥巴马总统未能履行其从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拉丹最后一次“现声”是在今年1月,向法国政府隔空喊话,要求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人质离开我们的兄弟之手,取决于你们的部队离开阿富汗。”拉丹说:“你们的总统拒绝撤军……他的态度会让你们付出高昂代价。” 反恐专家认为,拉丹的高调现身对恐怖分子的鼓励和煽动作用很大。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分支而言,拉丹虽然没有直接领导,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可以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在2007年的一段录像中,拉丹要求美国改变政治制度,皈依伊斯兰教,这可被视为发动恐怖袭击前的警告;拉丹称赞“9·11”劫机者,则是在号召其他追随者的“悲情信号”。 频繁的“现声”不仅没有让拉丹暴露一丝行踪,对布下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也是莫大的嘲讽。为在离任前拿下拉丹,小布什总统多次敦促军方和情报机构加大投入。如他在“9·11”六周年前下令CIA“广撒网”,大幅度增加追捕拉丹的情报特工人数。但美国反恐专家指出,关键的问题在于,朝哪儿撒网? 奥巴马接过布什手中的剑 即便网中看不到猎物的踪影,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总统都未曾懈怠,权力交接后,猎兽的利剑被磨得更加锋利。5月1日击毙拉丹的行动由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和CIA共同进行,其中的JSOC由美国陆军精英三角州部队和海军精英“海豹”部队的800名成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追踪定位恐怖威胁,对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将其消灭”。 JSOC——恰恰是这把奥巴马从布什手中接过的“剑”,最终刺中了美国的头号公敌。 2004年年初,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为协助追杀拉丹而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这份文件被称为AQN ExOrd,也就是“基地网络执行命令”。它给了JSOC更大的权限,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斗区域之外的地方执行命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扩大JSOC的行动范围。一位匿名的军方官员这样说:“毫无疑问,奥巴马政府的JSOC比近代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强大。” 在各种纷繁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线索中,终于有一条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大约在2007年,CIA确认拉丹最信任的信使之一,并跟踪其行动。之后。他们又耗时2年,发现了该信使和其兄弟活动的区域。今年一月,CIA顺藤摸瓜找到了信使和他的兄弟都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栋豪宅里。这栋豪宅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能力。同时,宅院的厚墙也引起了CIA的怀疑。随着监控跟踪的步步深入,蛛丝马迹越来越多。CIA发现,该地区的其他住户都将垃圾放到门外,而惟独这栋豪宅是在内部焚烧处理垃圾。而且,这栋豪宅也未安装电话和互联网。 今年2月,美国情报人员终于非常有信心地确认本·拉丹和他的家人都藏身于此。5月1日,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在浓重夜幕的掩护下朝阿伯塔巴德进发,40分钟枪战后,拉丹的逃亡之路走到终结。 数小时后,当奥巴马总统通过电视讲话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后,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眼眶深陷,留着浓密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不会再向全世界发出威胁,但真正的幽灵远未离去,世界各地本·拉丹的追随者和恐怖主义蔓生的毒瘤不会轻易消散。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拉丹已被美军击毙。路透社 5月4日,约百名拉丹支持者聚集在巴基斯坦一广场,一边高喊反美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路透社 “后拉丹时代”的三个问号 没有了本·拉丹的“基地”就像一只“受致命伤的老虎”,仍能暴起伤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孙闻发自华盛顿、布鲁塞尔本·拉丹之死是反恐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但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并未因本·拉丹死去而消亡,相反,美国因此面临的恐怖威胁呈现上升趋势。 喝完庆功香槟,新的潘多拉魔盒就已经摆在了西方政府及其情报机构的面前:谁是拉丹的接班人?“基地”组织又将走向何方? 谁是拉丹接班人?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59岁的埃及外科医生扎瓦希里浮出水面。 被形容是“基地”主管组织事务最高领导人的扎瓦希里,也是拉丹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可谓一对“患难兄弟”。两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当时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持在阿富汗对抗前苏联的穆斯林游击队。1993年,扎瓦希里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5年后该组织与拉丹领导的“基地”合并。  在“基地”组织中,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扎瓦希里丝毫不过分。如果将拉丹比喻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那么扎瓦希里就是“宰相”。作为“基地”的首席战略家,扎瓦希里也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 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的主谋,都直指扎瓦希里。曾有反恐专家提醒,这个被称作“拉丹大脑”的二号人物才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袭击以来,扎瓦希里发表了数十次谈话,并多次通过录音向西方国家发出警告。“我们制造不出与西方媲美的武器,但是我们能够破坏它们复杂的经济和工业系统,耗尽它们的力量……直到它们落荒而逃。”今年2月,扎瓦希里曾如是为“基地”
    在洛杉矶,警方2日加强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安全防范,以应对可能的报复性恐怖袭击。警方同时呼吁民众提高警惕,举报任何可疑活动。
    貌似“群龙无首”的基地组织,正在酝酿着什么?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如果说本·拉丹为“基地”组织内部带来统一,那扎瓦希里更可能带来的是分裂。
    在没有本·拉丹的时代,美国是否能够终结“越反越恐”的反恐怪圈?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亚宁长期关注反恐问题。他认为,击毙本·拉丹是全球反恐行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就扭转全球反恐态势而言意义不大。
    “本·拉丹早就做好了被打死的准备。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本·拉丹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一是发展并进一步散播他的恐怖主义理论,二是建成遍布全球的恐怖组织网络。”
  谈到“基地”组织在过去10年中形成的新特性时,亚宁说,“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高压下,“基地”组织变得更为分散,其分支机构遍布中亚、西亚、北非,甚至非洲腹地。 本·拉丹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路透社 拉丹死了。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王丰丰发自伊斯兰堡、华盛顿阿伯塔巴德,位于伊斯兰堡以北一百公里,从该地区中心往东3公里,是一个叫比拉尔的小镇。这里山青水秀,人们过着安逸而懒散的生活。这里的人谁都没有留意身边的一栋三层建筑:除了围墙高一点,院子大一点,它跟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房子的主人深居简出,几乎不与邻居交往,周围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就在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40分钟的密集交火,却让美国暗暗准备了十年。美国人心中积攒了多大的仇恨? 最新的美国《时代》周刊特刊的封面把美国人的深仇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阿拉伯人头像被打上了一个大红叉,除了刊名没有任何文字。这是该刊历史上第四次在封面刊发打大红叉的人物头像,前三次是希特勒、萨达姆和扎卡维。 这一次的阿拉伯人头像,就是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其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美国乃至世界不共戴天的仇人。 十年间的故事,原本复杂、敏感而神秘,连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都难以厘清,但是在这40分钟后,似乎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这关键的40分钟,已经写入世界历史。但是,它能否像十年前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子塔那般,将历史带入另一条轨道? “不相信本·拉丹住在我身边” 比拉尔小镇看似平静,却已经被美国情报人员盯上,美国人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他们追寻了十年的本·拉丹及其家眷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人甚至建造了一栋完全相同的建筑,让海豹突击队反复演练战术至炉火纯青。   收网的这一天到了。在前往飓风灾区视察的途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随即,数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悄悄飞抵伊斯兰堡附近一处基地。据说,去年夏季,美国直升机在帮助巴基斯坦抢救洪灾时,曾停留于此。事后,美国白宫透露,美国直到去年8月才发现阿伯塔巴德的这座楼房。可以推测,那时美国在救灾的时侯,或许顺便侦查了这座楼房。   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10分左右,这个小镇的电突然停了,这在巴基斯坦是常见的现象。18岁的大学生乌斯曼闲来无事,坐在自家屋顶。他意外地成了突袭本·拉丹行动的目击者。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1时10分左右,他看到两架直升机在附近一所女子学校上空盘旋,约20分钟后,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两架直升机很快飞走,再过了约20分钟,他看到有两架直升机飞过来,低空盘旋,随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其中一架直升机坠毁。 旁边的一位居民补充说,当时直升机把一些武装人员空投到了这座楼的周围,此时从楼内射出一枚火箭弹击落了一架低空盘旋的直升机,“那声爆炸巨响,整个村子都砰了一下。”当时漆黑一片,居民说根本看不清楚那些人是什么人。直升机被击落后,交火又密集持续了5至10分钟,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事后,据白宫披露,共有20多名海豹突击队参加了行动,在40分钟的短暂战斗后,共有22人被打死或者被俘。美国官员说,除本·拉丹外,还有三男一女丧生,一名男子可能是本·拉丹的儿子,另两名男子为本·拉丹的随从。有报道说,死去的女子可能是本·拉丹的一位妻子,她被一名男性武装人员当作人体盾牌。被抓的人里面包括本·拉丹的两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 巴基斯坦多家电视台5月2日发布了一张据说为本·拉丹遗体面部的照片:额头和左侧太阳穴可见血迹,右眼闭合,左眼眼白部分可见,头发凌乱,嘴微张。不过,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更巧的是,阿伯塔巴德的技术人员阿塔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微博直播了突袭行动。其“推特”帐号Really Virtual一夜成名。在微博上,他抱怨从凌晨开始就被直升机的噪音所打扰,“走开,不然我用大苍蝇拍拍死你。”接着他说,当地发生爆炸,窗户震动,有一架直升机坠毁,有一家人死去,有士兵封锁并搜查一栋楼房等。第二天醒来,当看到新闻时,他才知道自己凌晨看到的一幕,就是本·拉丹被击毙的过程。   “我还是不敢相信,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就跟我们住同一个村子。”一位当地居民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从伊斯兰堡出发,需要驱车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阿伯塔巴德,这是一处夏季的度假胜地,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经济较发达,还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著名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院就座落在这里,与本·拉丹藏身的比拉尔镇仅隔着几条街道。   本报记者几次试图靠近本·拉丹的住所,想要看个仔细,都被把守的巴基斯坦士兵拦住。从远处看,房子被一排红色帆布遮住,可能是巴军方希望掩盖美军直升机的坠落地点。有一名士兵站在房子的屋顶上,其他士兵则驻守在楼房的周围,外围则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   这里没有人见过本·拉丹,也没有人能想到本·拉丹会藏在这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两个普什图族人,他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本·拉丹最信任的一个信使以及他的兄弟。事后的消息显示,也正是这两个普什图族人泄露了本·拉丹的行踪。   本·拉丹是什么时候搬进这座楼房的?名叫卡迪尔的居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本·拉丹的这个住所是2003年匆忙建起来的,建在一片农田里,和周围其他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卡迪尔说,他当时被雇用去建造本·拉丹的这个房子,记得房子建有很多地下室。建房子的包工头向他们解释说,房子的主人和一些人有仇怨,所以需要保护自己。不过,卡迪尔干了一周后,包工头很快告诉他,“明天你就不要来了。”   卡迪尔说,本·拉丹那个住所大约有7至8米高,由混凝土浇筑,房子周围建有很高的围墙,上面还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四个角落都设有瞭望塔,但只是偶尔才看到带枪的人员在瞭望塔上放哨。卡迪尔回忆,他从来没有见过有阿拉伯男女进出过这座楼,只见过一些西北部落地区来的普什图人。 阿伯塔巴德处于哈扎拉地区,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地区人有着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当地居民关于建房的时间说法不一。另一位在比拉尔镇生活多年的村民说本·拉丹的房子是5年前建起来的。他记得是一个叫做阿沙德·汗的人买了这座住宅。近几年,为躲避战乱,不断有人从附近的斯瓦特河谷地区搬迁至此,村子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   当地居民描述说,住在楼房里的这些普什图族人总是独来独往,在院内焚烧垃圾、让小孩出来买食物、每日参加祷告但从不与人闲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不远处就是军校,周围居住的军官也不少。难道本·拉丹相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也不难理解,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一时难以相信,本·拉丹居然会像一个退休的富商或官员一般,携带家眷堂而皇之地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还以数千巴基斯坦军人为邻。 美国耗费8个月锁定山间宅院   事实上,美国情报部门从去年8月到现在,足足花了8个月的时间来证实本·拉丹住在此处的准确性——最终锁定这个巴基斯坦山间小镇。那么,如此隐蔽的本·拉丹究竟是如何泄露行踪的? 在随后两天,美国政府官员逐步将突袭行动台前幕后的点滴一一托出,证实这是一次耗时长达数年的“放长线、钓大鱼”行动。 顺藤摸瓜。美国重点关注的,是本·拉丹和外界联系的渠道——信使。据说,由于担心行踪泄露,本·拉丹不用电话,不用网络,只靠信使传递消息。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徒口中,挖出了本·拉丹的信使的化名和相貌特征。此后,就一直通过各地情报人员留意这位信使的踪迹。   白宫官员介绍,大约4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在巴基斯坦发现了这名信使。他们发现,这名信使行踪诡秘,平时有事没事都采取很多反侦查措施。这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名信使仍然和本·拉丹保持着接触,否则他没有理由如此谨慎。   直到2010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并发现这名信使名下这处楼房。  这处楼房引起了美国人的怀疑。这座楼房占地大约4000多平方米,呈钝角三角形状,大约是周围其他宅院的8倍大。除了占地多外,这座宅院还有诸多奇特之处。比如,院子有两座建筑,分别是靠近大门的一个两层小楼和里面的一座三层小楼,这两座楼之间还建有内墙隔开;院门也有两道。以匿名身份向媒体介绍细节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安全,同时隐秘居住者的身份,确保房间内的景象不为外部所见。另外,这样显眼的建筑内没有安装电话和互联网,与外界沟通依靠信使。 这一切,让美方越来越相信,本·拉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不过,一直到最后时刻,奥巴马总统的团队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里住的就是本·拉丹。不过,奥巴马在经过一夜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行动。 整个突击行动中,都通过突击部队携带的摄像头在白宫作战室进行了全程直播。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等多名高级官员一道观看了行动的全过程。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形容说,这可能是当时在场不少人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分钟漫长得像是一整天,大家都摒住呼吸,几乎没有人发出声音。直到整个行动完成,所有的美方人员都安全撤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确认被击毙者的确是本·拉丹,美军作战人员在行动现场,让屋里其他人辨认本·拉丹,并传回视频让美国的专家们对比遗体容貌和本·拉丹的照片。最后对尸体进行DNA检测,彻底确认了遗体身份。 在5月2日早些时侯,美军将本·拉丹的遗体运往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海葬,葬礼在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举行。之所以选择海葬,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本·拉丹的遗体。但有报道指出,海葬有悖于伊斯兰教。 给美巴留下一串问题 直到行动完全结束,美军行动人员撤回到阿富汗后,美国政府才正式通知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点令巴基斯坦媒体十分愤怒。而美国却反咬一口,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做出解释,本·拉丹为何能在军校旁边居住了这么久,质疑巴基斯坦军方可能早就直到本·拉丹就住在自己身边。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说:“考虑到拉丹藏身的地点、时间之长、那处设施显然是为拉丹量身定做,以及该设施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中心区域很近这几点,我认为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部门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相互不信任,再次浮出水面。 自从“9·11”之后,美国情报人员一直追踪着本·拉丹的行踪,并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合作,但效果不佳。两国情报机构缺乏信任,中央情报局(CIA)认为ISI同瓦济里斯坦地区的普什图人有着种种联系,而且普什图人曾经把本·拉丹当朋友。搜索多年,关于本·拉丹行踪的可靠线索并不多。   近年来,美国一直声称拉丹藏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巴方通常会予以反驳。按照阿富汗官员先前的说法,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本·拉丹和其他多名“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被围困在阿东部的托拉博拉山谷,美军战机对他们的藏身地进行了轮番轰炸,阿富汗军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势,本·拉丹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但是,本·拉丹最后却在忠于阿富汗军阀毛尔维·尤努斯·哈利斯的阿富汗军方指挥官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托拉博拉山谷。随后,本·拉丹和他的亲信设法逃到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落地区。 如今,拉丹已死,但他身后给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下一串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情报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但又不免互相猜忌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反恐战争还怎么打?基地会不会对美巴展开新一轮攻势,都是一个问号而非句号。     而眼下,没有了本·拉丹的阿伯塔巴德终将回到当初的平静。“本·拉丹?谁在乎他?他是属于美国的。”一个当地居民躺在一辆破烂的汽车
  “纵观‘9·11’以来‘基地’组织策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运作过程中具有日益显著的非集权化倾向,其在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并不依赖其中央领导机构。”
    不难看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游击化”运作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反恐行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caa32010005rh.html) - 探访本路拉丹死亡之地_国际先驱导报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