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前龙马哥哥:红军在粤北突破前三道封锁线为何未出现大伤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13:42
2011年05月06日 15:17 来源:南方日报参与互动(7)  【字体:↑大↓小】


《随军西行见闻录》单行本出版后广为流行,一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明月出版社出版时,书名被改为《从东南到西北》。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粤北绵延起伏的山岭,松涛阵阵,山谷幽静,全然不见77年前战斗的踪影。
1934年10月25日,红军长征从赣南进入粤北,经南雄、仁化、乐昌、连县四县,期间,突破了敌人设置的三道封锁线。11月13日,红军离粤,向湘南前进。
在湖南到广西的湘江边突破蒋介石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时,长征红军打了突围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 湘江战役,伤亡逾半。相比之下,红军在粤北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却未出现大的伤亡,这是为何?
省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林益“揭秘”说,这得益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为红军“让道”。长征前,红军已与陈济棠达成“让道”秘密协议,在粤北的18天中,红军未遇顽强抵抗。
',1)">
 
红色记录
陈云化名军医,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
1936年3月,作者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在巴黎《救国时报》和《全民》杂志上相继刊载,系统地介绍了红军将士的惊世之举。这是目前所知的关于长征最早的报道之一。
廉臣是谁?抗战初期有人以为他是美国人,如明月出版社1938年出版时,署“(美)廉臣著”。直到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时,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第一次说明廉臣是陈云的笔名,并以作者陈云的名字公开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全文。
长征前夕,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随红五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攻占泸定桥后,中共中央决定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同共产国际的联系。陈云从四川省天全县离开长征队伍,通过各种关系经成都、重庆到达上海。此时的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已连续4次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认为陈云很难在上海立足,指示他去苏联。
8月,正值上海酷暑季节,陈云在赴苏前的这些日子里,写下了追述红军长征的文字,这就是此后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在这篇文章中,陈云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廉臣”之口,以旁观者的身份,盛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红军翻山过河、英勇作战等感人场景。
“廉臣”这样写他为毛泽东、朱德治病:“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到我,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像,完全不同。”
陈云极为巧妙地借“军医廉臣”之见闻,写出了当时被国民党称为“赤匪”的红军及其领袖的真实面貌:“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此均为毛泽东、朱德之特长。故在赤军中,毛泽东有诸葛亮之称。”“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饭食一律平等。赤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兵士相同,故朱德有‘火夫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赤军领袖自毛泽东、朱德起,从无一人有小老婆者;赤军军官既不赌博,又不抽大烟。赤军军官未闻有贪污及克扣军需者。”
由于亲历长征,又善于抓住种种细节,陈云的文章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感染力。
《随军西行见闻录》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建议结集成一册出版。1936年7月,单行本首先在苏联出版,随后很快走俏于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国统区也广为流行,一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明月出版社出版时,书名被改为《从东南到西北》。
长征前夕红军与陈济棠秘密和谈
据目前披露的历史资料,陈济棠不仅为红军“让道”,还悄悄送给红军大量军火。白军与红军本水火不容,为何会在粤北“一团和气”?
林益介绍说,长征时,陈济棠经过苦心经营,把广东变成了他的天下,人称“南天王”。蒋介石发起第五次围剿时,任命他为“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知道这是“一石二鸟”之计,想使他与红军两败俱伤,蒋介石再坐收渔利。于是他借“剿共”之名每月向蒋索要60万银元作战费,在前线却不肯积极进攻。
1934年9月间,陈济棠看到中央苏区形势危急,担心蒋介石“剿共”得手后大军南下,进入他的地盘,于是秘密派出秘使到瑞金与红军谈判。此时,中央红军已准备突围,周恩来决定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力争与粤军达成协议,为即将开始的长征开辟道路。
秘密谈判进行了三天三夜,最后达成五项协议: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二、解除封锁,互相通商;三、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联;四、必要时红军可在陈部的防区设后方医院;五、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陈部撤离40华里,红军人员进入陈济棠的防区用陈的护照。
蒋介石威胁“按兵不动”将“执法以绳”
1934年10月10日晚,8.6万红军踏上了英勇悲壮的长征之路。
陈济棠为做样子给蒋介石看,也为防止红军在粤北停留,或真的从粤北进入广东腹地建根据地,频频调兵遣将予以防堵:令余汉谋派出两个师一路尾追红军;将驻广州花县的警卫旅用火车和汽车急运至粤北仁化,抢占沿途诸要点,并广筑工事;将自己的行营前移至粤北曲江,坐镇指挥。
但这些都是虚张声势。红军过粤北期间,陈济棠给前方部队的任务是“保境安民”;规定的战场纪律是“敌不向我开枪不准射击;敌不向我攻击不准出击”。
从10月14日傍晚到18日傍晚,红军向粤北突围转移。陈济棠按照“秘密协议”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40华里的通道,使红军较为顺利地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进入南雄。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即令陈济棠在粤北组织第二道封锁线给予阻截。陈令部下到仁化、乐昌、汝城附近设防,但下属军官同时也得到命令:“让出红军西进道路。”同样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于11月4日又顺利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
急不可耐的蒋介石再次颁布紧急“堵剿”电令,在第三道封锁线上修筑了数百座碉堡,加强防堵。在这个过程中,红军认真执行“秘密协议”,不进入广东腹地,只沿粤北西进。于是,红军一路未遇粤军顽强阻截,又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
蒋介石不禁恼羞成怒,给陈济棠拟写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此次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不予截击,贻我国民革命军以千秋万世之污点。着即集中兵力27个团,位于蓝山、嘉禾、临武之间堵截,以赎前衍。否则,本委员长执法以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