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丝祙脚尖透明图:芷江奇女子王一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08:25
        芷江奇女子王一知

     沈从文在他的散文《芷江县的熊公馆》,曾这样的描述他在芷江古城看到的景象。

    “我到芷江县,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民国八年想不到的是有一次,我正在那些脸上生有连鬓胡子,手持明晃晃尖刀,作庖丁解牛工作的壮士身边看街景时,忽然看到几个在假期中回家,新剪过发辫的桃源女师学生,正从街头并肩走过。这都是芷江县大小地主的女儿。这些地主女儿的行为,从小市民看来其不切现实派头,自然易成笑料;记得面前那位专诸后人,一看到她们,联想起许多对于女学生传说,竟放下屠刀哈哈大笑,我也就参加了一份。不意十年后,这些书读不多热情充沛的女孩子,却大都很单纯的接受了一个信念,很勇敢的投身入革命的漩涡中,领受了各自命运中混有血泪的苦乐。我却用熊府那几十本林译小说作桥梁,走入一崭新的世界,伟大烈士的功名,乡村儿女的恩怨,都将从我笔下重现,得到更新的生命。这也就是历史,是人生。使人温习到这种似断实续的历史,似可把握实不易把握的人生时,真不免感慨系之!”

    其实,这里的所谓大地主女儿中,就有王一知,原名杨代诚,女,190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典型书香门第的封建家庭。她父亲杨凤笙少时曾与熊希龄是沅水校经堂的同窗好友。后来留学日本,回国后,熊希龄任民国国务院总理时,杨凤笙被邀担任国务院主事。辞官后回家乡芷江县城仍以教书为生。他虽受过东洋高等文化教育,但他仍是满脑子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

    王一知十四岁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只身赴湖南桃源县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王剑虹,丁玲是她同学。民国8年(1919年)在“五四”运动鼓舞下,投身革命洪流,年仅17岁。民国10年师范毕业后,在向警予创办的淑浦小学任教。民国11年到上海平民女校半工半读班学习,接触了陈独秀、李达、张太雷、沈雁冰等革命者,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四九年上海解放不久,王一知奉命接管吴淞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吴淞中学复课、培养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她鼓励下,吴淞中学有数以百计的奉辛学子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1950年后,王一知调任北京京华中学、北京101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1991年12月6日,王一知因病去世,终年89岁。

    她是中国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建国后成为知名的教育家,致力于中学教育三十年,桃李满天下。李铁映、伍绍祖、施光南等曾是她的学生。

    王一知的爱情婚姻,很复杂曲折。据郑超麟回忆录《政治与恋爱》如此记述:

    “我回国后,党内第一件恋爱大风潮是张太雷闹的。当事人都不是回国的莫斯科学生。江浙战争停止后,太雷把他的母亲、老婆、孩子送回常州去了,自己一个人住在慕尔鸣路房子里,夜里在民国日报馆当编辑,此时,中央宣传部连同《向导》报编辑部都搬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恋爱成功,另租房子同居,慕尔鸣路空出许多房间。施存统一家便搬来居住。这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有太太,有孩子,客人来时很有礼貌招待过新年还打麻将。存统聚精会神对着麻将牌,慕尔鸣路房子改变了过去布尔塞维克巢穴的作风。(可想及)
     “ 可是,渐渐地张太雷和王一知(存统夫人,存统在《觉悟》上发表文章,常用她的名“一知”或“半解”)谈得投机了,二人常常去逛大世界或天韵楼。有一天夜里,在民国日报馆编辑室里,存统伏案号啕大哭,哭了很长久。叶楚伧、邵力子摸不着头脑,存统自己又不肯说。不久,一知就和太雷正式同居了。太雷此时是CY新任总书记,我知道有许多人攻击他,使他不能安于工作,但我不知道是哪一部分同志攻击他,也许是上海大学学生。有个时候,我听说,中央要派他去外蒙古,做中国共产党常驻代表。秋白说:‘这是充军了。’由秋白说情,这位CY总书记派去广州替鲍罗廷当翻译。他携带一知同去,存统的孩子也去。存统跟发了疯一般。这是一个神经质的人。他住进医院,上海大学女学生钟复光写信给他,表示同情和愤慨。慢慢地,这位施光亮先生就“复亮”起来了。(施存统又名施复亮)”

    王一知的同学王剑虹与瞿秋白成婚仅半年,不久因肺病死去,年仅22岁。随即瞿爱上了杨之华。原来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爱了一个高丽姑娘,冷淡了杨之华,之华遂给她的女儿取名“独伊”,以表示她的悲哀,而且自己离家去上海大学读书。秋白此时新丧偶,他的爱人姓王,是丁玲(当时名蒋冰之)的朋友,害肺病死了的。他和之华怎样恋爱起来的,我们都不知道。有一天,约在黄仁案发生,秋白和何世桢同时离开上海大学以后不久,我们晨起读报,忽然看见《民国日报》上有三个奇特的广告: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杨之华脱离恋爱关系’;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恋爱关系’。”(其中的“王”就是王剑虹。原名王淑璠,四川酉阳人。1917年考入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二七年12月上旬王一知带着孩子到达香港,原想等待广州起义结束后与张太雷团聚的。没想到起义的第二天,张太雷就献出了年仅二十九岁的生命。起义失败后王一知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1928年初她又回到上海。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常常来看望她,帮助安排生活。王一知重新振作了精神,受命与龚饮冰一起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成为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的上级领导。为了革命工作,王一知与龚饮冰结了婚。1945年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专门用车把龚饮冰、王一知和其女儿伊红接到红岩分别进行了接见。中央学校常务副校长龚育之先生就是龚饮冰的儿子。因为王一知在党内的名气很大,所以有一次毛泽东主席见到龚育之时说:“我认识你妈妈,她当年在广州是个风云人物。”龚育之忙说:“那是我的养母不是生母。”

    王一知与施存统养育一子,与张太雷生有一子张知春,知春终生未娶。与龚饮冰无后。这些复杂曲折的人生故事,后人有难以理解处,但历史就是如此。所以称王一知为张太雷夫人,似有不妥。因为,之前她嫁于施存统,之后又嫁与龚饮冰。而且与张太雷同居时,张太雷家里已有夫人而且养育二女一男。陆静华是张太雷的夫人。1918年夏与张太雷结婚。 1920年生长女张西屏,1922年生次女张西蕾,1923年生儿子张一阳。因此,人们称道王一知是太雷的美丽聪明的事业伴侣。其实就是小老婆。革命者的勇气可嘉,洒脱可敬。

    王一知著有《五四运动引导我走向革命》和《回忆太雷》。她与张太雷生活在一起大概有两年多一点时间,他们是真正的自由相爱。她给张太雷事业的支持、生活的照顾和精神的愉悦,是典型的革命伴侣。王一知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新女性,她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她受幼年时期的影响,她的内心特别钟爱教育,所以后来她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来完成过去没有完成的夙愿。不愧为一个充满激情、积极能干、永不停步的时代新女性!

    1979年的春天王一知曾经到过常州,寻访张太雷的足迹,常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可见她对太雷的用情很深,非同一般。沈从文在《记丁玲》文中,涉及到丁玲这两个同学的人生遭遇。其人已逝,空留足迹。名城芷江,有此才女。千秋而下,可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