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马里奥制造模拟器:抗战时期的领章与胸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1:55
民国17(1928)年底北伐结束后, 中国政权由北京政府转移于南京国民政府, 在形式上统一了南北分裂之局,军服的服制也开始统一为广州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的中山装样式。各军系军人大盘帽上原先代表北京政府五色国旗的五色五角星,也改为青天白日圆星。


  抗战前各时期的国府标准服制规定,应均有法令基础,目前所知最早的规定,是民国20(1931)年4月13日, 国民政府公布的《陆空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 民国23(1934)年7月24日和次年1月10日, 国民政府又先后更新制定了陆、 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军官衔仍区分为将、 校、 尉3等, 每等分上、 中、 少三级, 并规定军官军佐衔称之上须冠本军种字样。

 


  民国24(1935)年3月, 国民政府将上将分成一级及二级,并增加特级上将(注一),民国25年1月20日,国府又颁布了《陆军服制条例》,正式以国家法律统一了服装及军衔标志。 所以官阶、兵种,这时期皆能由领章上判别。

  


  


   


  领章


  领章为挂于左右翻领头上的一付大方板(注二)。 民国19(1930)年以后,徽号形式改为小长条的领章(4.76x2.22cm)。 方板上以线条及星星区分等级, 这个时期的星是立体三棱体三角星(前清为六角形、 北京政府军则为五角形)。


  


  一级上将何应钦, 袖章上三朵梅花为上将、 双环为一级。 二级无环、 特级三环。


  

 


  校、 尉领章底色均随兵种改变, 步兵为红色、 骑兵黄色、 炮兵蓝色、 工兵白色、 辎重兵黑色、 军医绿色、 宪兵及经理暗红色、 装甲兵则是铬金属色的「克罗米」领章(即英文chromium直译)。至于军校生领章,则为圆形。


  将官领章为全金板,少将1个三角星,中将2个三角星,上将3个三角星,一级及二级上将的领章均为3星, 一般都称为上将, 只有正式场合或文件才分一级或二级; 两者服饰上的区别仅靠礼服上的袖章, 着一般军常服时则看不出将级官等, 但由于上将人数很少(注三), 所以就算外表看不出将级官等, 但心理都知道谁大谁小, 没有识别上的问题。


  校官为金边及两道金贡, 少校有1星, 中校2星, 上校3星。


  尉官为金边及一道金贡, 少尉1星, 中尉2星,上尉3星, 准尉是金边,中有一贡, 无星。


  军士的领章无边, 有一道深蓝横贡, 上士3星, 中士2星, 下士1星。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的领章无边亦无横贡, 以3星、 2星、 1星分级。

 


  胸章


  


  典型的胸章、 臂章和徽章。


  官兵通常称胸章为「符号」(其实就是名牌), 在机关、 学校、 部队有时另有珐琅徽章戴于胸前, 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 报请军委会备案。


  


  左: 部队的胸章,为用织品印就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缝钉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长约9公分,宽约7公分,周围有0.5公分宽的一圈色边,当时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将官的符号是红边,校官是黄边,尉官是蓝边,士兵的符号为白边,等于无边,军官学校的学生符号则为黑边。

  布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栏,三角星多为黑色,星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星后有一黑直贡, 贯穿三角星, 如领章一般;军校学生因尚未授阶是空白的,至于准尉领章上无星,故名牌中此栏也是空白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用年度,由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来人色边判断是否应先向其敬礼,而将级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不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反射动作。


  右: 有的部队还有方形布臂章,缝在左上手臂,内多为部队阿拉伯数字番号,此外亦有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是大同小异的。


  


  士官在星后有一黑直贡, 贯穿三角星, 如领章一般。


  左胸前布质符号及左臂臂章在广州黄埔军校时期就已出现, 而在抗战时期的符号、 臂章通常只是在营区内佩戴, 并开始改为暗号或代号, 须外出至民间时, 有前印名牌后印部队代号的样式, 也有前印名牌后印爱国口号的样式, 外出时将名牌反缝, 具有对民间、 汉奸保密的功能; 到作战前名牌由上级统一收回保管; 在作战的时候, 连师长在内的军官都为了保密, 通常着用与士兵相同的服装; 又因为有作战地境的划分, 地境内全为自己单位较熟悉的官兵, 故领章、 名牌、 臂章全部不佩戴, 而改以白线在名牌处缝上三角形、 方形等符号做基本的判断, 各上级指挥所及友军的确实位置, 只有负责连络的参谋才能知道。


  注解

  注一:直到民国69(1980)年6月公布的《陆海空军军官士官任官条例》取消特级上将前,只有蒋公一人拥有过特级上将阶级。


  


  前清陆军军官礼服, 中等第一级。


  注二:领章最早出现于1904年清政府《陆军官务服帽章记》中的规定, 礼服样式为飞蟒(龙)抱珠和金辫, 以珠子颜色区分等次, 以金辫数区分级别。 宣统三年(1911)更进一步规定, 军常服领章为上注明标(旅)号用兵科色、 下1至3个六角星及横贡之形式。

  注三:民国23年叙阶时, 只有一级上将8人, 即何应钦、 李宗仁、 张学良、 冯玉祥、 阎锡山、 朱培德、 唐生智、 陈济棠; 二级上将19人, 其中有刘峙、 顾祝同、 蒋鼎文、 宋哲元、 韩复渠、 孙连仲、 傅作义、 徐永昌、 商震、 白祟禧、 余汉谋、 刘湘、 龙云等。到抗战前夕, 又定中将加上将衔28人, 这些人大部是预备做集团军总司令的, 如张发奎、 张治中、 陈诚、 薛岳、 熊式辉、 杨杰等;此后直到抗战结束没有加任上将或上将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