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败家子全本下载:仁在中国,爱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51:27
我原来一直以为幸福和快乐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幸福是你有吃的时候,看到邻居家吃不上饭”或者“以前吃不上饭,现在能吃饱了”。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调查显示:现在有82%的中国人觉得幸福。  中国人比以前确实幸福多了,但这些幸福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的快乐。
美国最近一项各民族快乐指标的调查,在对22个国家总共2万多人中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只有9%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个快乐人。
换句话说,十个中国人中有九个认为自己不快乐。而英国为36%;印度为37%;美国为46%等。这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在鞠躬尽瘁创造幸福后,却没有享受到这些幸福带来的快乐。如果一定要对中国人生活特点概括一下的话,我想最好描述就是“活得太累”,不快乐! 有个富翁就是个例子:在身无分文的时候不快乐,腰缠万贯后也不快乐;在被人家使唤的时候不快乐,到了使唤人家的时候仍然不快乐;在做学生的时候不快乐,到打工挣钱的时候还是不快乐;在国内不快乐,折腾到国外也是不快乐。  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呢?
大家可能会说是因为我们不如美国人那样有钱。
但是比中国人更没有钱的印度人,为什么其中自认为快乐的人要四倍于同样的中国人呢?!再说了,我们这些就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收入比美国平均水平都高,为何还不如那些在美国等待救济的墨西哥人、黑人快乐呢?  本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决定他(她)的一生,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可以决定国家的前途。”  作为热切盼望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中国人,我也隐约感到中国文化中存在一些缺馅,这些缺馅也不时地引发中国文化的危机。
中国文化危机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缺少一种带有人情味的爱。“爱”在中国人口中,似乎是一个很难说出的字。 我们很少听到中国人用“爱”这个字,来表达其内心的感情。英语的“IIoveyou",在英语世界中,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感情流露,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都可以用这句话表达内心的感情。 但中国人中,用中文说"我爱你"却是很少听到的,夫妻之间不多用,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常用,朋友之间更没有听过。
在中国,“爱”这个字似乎是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爱”被用的机会是与在“热爱”连用时,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领袖或某个模范英雄人物等,很明显,“热爱”这个词缺少真情的流露,缺少人情味,与其说是内心感情的表达,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立场的宣告,中国人是太含蓄、羞于启口说“爱”,还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缺少一种爱的关怀。 美国人认为家庭(包括同居的)是快乐的最大源泉。华人常常把事业取代了家庭,推崇的是“修身,齐家”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目标,掐断了快乐的最大来源。 美国家庭夫妻间称呼都是“蜜糖”(honey,也有出类拔萃、讨人喜欢的意思),把家庭的其他成员看这是自己甜蜜的来源。而中国人夫妻之间直呼其名,或者“老公”、“老婆”,如果叫一声“亲爱的”(darling),大家都就会觉得肉麻。“老外还擅长玩情调,把我们认为该存在银行的钱拿来给对方买花以及各种我们认为很不实用的东西,他们还会透资点钱开和家庭烛光舞会之类的,怎么快乐怎么行。

从实践上看,中国社会的许多丑陋都是与人心缺少爱、爱在中国文化中的失落有关。 若我们把中国社会中肮脏丑陋的现象都收集来分析,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因为人们丧失了爱心导致的。
                              
许多人试图论证中国传统中的“仁”就是爱,但“仁”和“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仁”在中国文化中是讲“恻隐之心,仁也。”“人能充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孔子说的仁。 孔子讲“仁”是“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但这里的“爱”人并不是发自内心充满人情味的爱,而是一种对别人同情,人性上的认同,即所喂恻隐之心。儒家的仁从根子上说,是一种“人论之爱”,是以人论为中心的。
 孟子对人论作了归纳,提出五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论只是描述了家庭、社会的各种关系。
 而在这之后,又发展出了“三纲”来规范这些关系。“三纲”为“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这样人际关系就出现了不平等。在这种不平等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中,很难谈到有什么爱。而“仁”在这些关系中倒是有它的地位。“仁”在家庭、社会不平等关系中,位居上者对下者的一种怜悯、同情和恩赐,是一种“恻隐之心”。
 “仁”是上对下的一种态度,通常是不可逆转的。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对仁的缺陷进行过批判,老庄批判儒家,说它所讲的仁是虚假的,违背了人的天然本性。墨子也批判过儒家主张的,只是强调亲疏贵贱的仁爱,不是真的仁爱。 中国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尖锐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仁”、“义”、“礼”、“信”等,简言之,就是“吃人”二字。产生在家族、人论基础上的“仁”,因其历史的局限性,无法为中国社会创造真情无私的爱,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几乎所有的专家对此都是批判的观点甚至是完全否定。  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价值矛盾和心理缺陷,不要和欧美文化比较,在亚洲我们和韩国人(包括日本人)比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人对待弱者,是可以不尊重的,尤其对晚辈施以"教化"时,是几乎不考虑对方感受甚至后果的,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君临天下式的快感。另一面,中国人在强势面前表现为卑下愚懦,一派奴颜,而其心底又是悲愤交加,恨不得杀了对方,夺其子、奸其妻、食其肉、寝其皮,甚至以自暴自残的方式释放心理的积愤。表现极端,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
                                 
在过去一白多年中,中国文化经历危机的过程中,许多人尝试用各种办法更新中国文化,比如教育、美育、科技、革命、西化、精神文化建设、心领改造等等。但是很少人会提到爱,而且爱的来原根基是什么??
西方文化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是其独特的“爱”。西方的人们公开或想信“上帝就是爱”。从东方的“圣贤”和西方“圣贤”们对人们的教导当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到东西方的显著不同。
 西方社会流传着一个广为称颂的故事:有一次,一群犹太人当场抓获了一个淫乱的妇女带到(后来对西方文化理念做出最重要作用的)一位“圣贤”的面前,想对“圣贤”进行试问(想给他出丑),这些犹太人问这位“圣贤”:“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的女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处置呢?”
 这时这位“圣贤”确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圣贤”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一群犹太人互相左右环顾之后,灰留留的走了,只剩下圣贤和那妇女。
这时,圣贤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那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受到惊吓的她小心翼翼回答:“圣贤,没有。”
这位“圣贤”对那个女人说:“我也不定罪于你,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西方人继承了,并且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想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与西方的“圣贤”们相比东方的“圣贤”们确对把人性教化成“非人性”,说什么:“女人是小人也,不可教也....”
 故此看出,西方文化理念中的这种爱是超越了家庭和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普世的爱。西方正统的思想讲“爱人如己”,“人”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家人,也包括邻人,陌生人,甚至仇人。这是一种平等的、普遍的爱。
更加可贵的是,西方文化理念的这种爱的爱并不是一些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可以行得出的行为,是一种实践。 中国与同一个文化圈的东亚的韩国日本不同之处是,明显在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的放面不如韩日,也没有象韩日那样更多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理念。
今天,在我们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曾竟产生危机的时候,我们只是用政治立场和经济发展角度上看待问题。 最近又传出要成为文化出口大国的口号,好的优秀的文化能出口是常理,但是没有人真正从改变自己文化本质中不利于发展的基因开始的,我们还沉淀于祖先5000年辉煌的文明史中不能自伐,但是那些祖先5000年辉煌的文明史都是古代文明罢了。  目前,我们社会中人们所不满的社会上到处都充斥着的“生活陋习”“公共道德的严重缺乏”,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多得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的直接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反而在人们的心领深处罪恶不断滋长的时候,在缺乏“爱”以及“爱”被急切呼换的时候,我们是要寻求答安呢??回答应该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