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眼电脑监控软件:统计局:中国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20:04:31

中新网5月4日电 国家统计局网站4日晚间刊载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副主任王有捐的署名文章,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的统计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文章说,我国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包括:水电燃料费、住房装潢支出、维修用建筑材料支出、租赁房租、取暖费、物业管理费、维修服务费等,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文章指出,城镇居民居住支出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随机抽选了65600户城镇居民家庭,通过日记账方式搜集资料。按照记账要求,只统计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比如居民实际支付的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现金支出。

在谈及“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这个数据时,王有捐在文章中强调,这是一个人均居住支出数,也是一个全国平均数,综合了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居住支出。另外,这也是租房户和自有住房户的居住支出的平均数。

以下为统计局网站“关于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统计的几点说明”全文: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副主任王有捐:

关于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统计的几点说明

一、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统计口径

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包括:水电燃料费,住房装潢支出,维修用建筑材料支出,租赁房租,取暖费,物业管理费,维修服务费等。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二、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调查方法

城镇居民居住支出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随机抽选了65600户城镇居民家庭,通过日记账方式搜集资料。按照记账要求,只统计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比如居民实际支付的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现金支出。

三、如何看待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这个数据

首先,这是一个人均居住支出数。在研究居住支出时,通常以家庭(户)为单位,如果按户计算,2010年城镇居民户均月住房支出为320元。

其次,这是一个全国平均数,它综合了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居住支出。分地区看,东、中、西、东北城镇居民户均月居住支出分别为375元、278元、267元、286元。分城镇规模看,地级以上城市户均月居住支出339元,地级以下城镇户均月居住支出272元。分收入五等份组看,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城镇居民户均月居住支出分别为:193元、254元、296元、338元和534元。

第三,这是租房户和自有住房户的居住支出的平均数。2010年,在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比重超过80%。对租房户而言,他们的住房支出较大,除支付房租外,可能还要支付水电费、物业费等。但自有住房户不同,他们不需要支付房租,只需支付水电费、物业费等。由于自有住房户占绝大多数,因此,将两类住户综合在一起,计算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实际支出就与人们的感觉有一定差距。

四、如何使用人均居住支出数据


由于目前通过抽样调查获取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是一个综合的数据,因此,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要谨慎使用。在观察研究居民现金支出时,使用目前公布的居民居住支出数据;在综合观察研究居民居住消费水平时,应该参照国际标准,把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考虑进来,此类数据可参考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国民核算资料。

新闻回顾:统计局:中国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

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类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而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的说法,个税工资薪金免征额标准由2000元提至3000元,预计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990亿元,调整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下降到12%左右。

但这样的方案与公众此前预期的5000元免征额度仍有差距。争议的焦点无非是,作为反映全国各类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个税免征额,和现在大家对许多大城市高消费和高通胀水平的直观感受不符。

在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梁俊娇看来,当前众多的争议点似乎把个税免征额逐渐拖离了其本质属性,“她认为”,个税免征额的本质应当涵盖日常生活的基本成本。

住房月支出111元争议

国际通行的个人所得税立法原则是:人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不得征税。而现在3000元的个税免征额是否能够涵盖当前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的基本成本?

按照财政部的解释,3000元个税免征额的计算依据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结果,2010年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3元/月,按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1.93人计算,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性支出为2167元/月。

按平均增长10%测算,2010年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月消费支出约为2384元,依照这个标准,草案拟将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3000元/月。

而导致争议的根本原因,就出在最初的1123元/月这个计算依据上。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类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

而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且不论每月仅需111元是否就能有地方住,仅各类支出所占比重的排名顺序就已经和公众对于自身消费的感受明显不符。“这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梁俊娇表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住房居住支出其实都已经占了城镇居民日常开销的大头,这也是造成不同地区消费水平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而居住消费支出又是怎么算出来的?根据统计局核算司司长彭志龙的解释,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居住类支出的算法和CPI中的居住类支出算法不同,CPI中的居住类支出包括水电气、建房和装修、贷款利率和物业费以及房租4大块,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自有住房服务消费等于当期发生的房屋维修支出、折旧费、 物业管理费之和,略小于CPI的计算范围。

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住房服务消费中的折旧费,即体现了房租的概念。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此前亦解释,统计局的房租计算中并不体现实际房租市场的变化,而是采用房屋成本折旧的办法。

而在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按照多年前较低时候的房产成本价格折旧体现的房租价格,必然会与当下的房地产价格产生较大差异。

“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国家统计局1123元的生活成本标准基本上都可以涵盖最基本的衣、食、行等支出,唯独‘住’则留下一个大缺口,”梁俊娇表示,“3000元的个税免征额是否如实反映了城镇居民住房开支,这就是当前争议点的关键环节。”

发展税前扣除项是关键

广受热议的3000元个税免征额问题实质上并不是高低问题,而是是否包含生活基本成本的问题。而在当前统计方法难以如实反映住房支出,不同地区的居住消费支出又相差较大的条件下,如何计算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又能保证覆盖到生活基本成本的个税扣除标准?

对此专家建议,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许不在免征额本身,而在于设计合理的税前扣除项,“提高起征点并不能真正体现税负公平,各种专项扣除才是实质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个税扣除制度中扣除项目一般包括成本费用、生计费用和个人免税三部分内容。其中生计费用即指维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费用,是扣除制度的核心内容。世界各国大多根据赡养人口、已婚未婚、年龄大小等因素进行扣除。

中国的个税税前扣除项目只包括按国家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及个人对公益事业的部分捐赠等。而一些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等,税前扣除项目已经多达20多种。

“我们现在的税前扣除项目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医疗、养老等开支,”梁俊娇表示,“将来为什么不能把其他的基本开支纳入免税项目?”
梁俊娇举例,比如对于棘手的居住消费支出问题,可以考虑将居住消费支出作为一个税前扣除项,即参考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发票抵扣原理,每月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中除了扣除基本的个税免征额外,再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居住支出证明,另外扣除该纳税人当月的居住消费支出,最后进行计税。“这样就可以解决全国各地住房支出不一的问题,未来房地产价格即使有变化也可以即时根据当下的开支来进行抵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频繁修改免征额标准的问题,”梁俊娇表示,“而根据当前的住房联网登记信息,掌控居民住房支出的技术障碍也不是非常大。”
======================================================================================        有朋友抗不住大城市的生活压力,遂生离意,毅然携家带口回到了老家。然而所谓二线城市的生活压力不见得就小了很多,在房价高高在上,在开发商们也到二线城市掘金的当下,朋友原以为可以全款的房子,最后还是活生生地变成了按揭,沦为了房奴。然而,朋友发现,有了房子之后,生活成本大大增加了,生活水平也“被”提高了,甚至比之前在大城市里租房子还更有压力。

    鸭梨山大,似乎成了大多数混迹在城市里的人群的真实写照。而像我这位朋友,正是这茫茫人海中的一员。或者是这样,所以当我们看到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的时候,才会让人有那么一种想笑,又想哭的感觉。

    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表示,2010年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3元/月,而这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类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而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正是这111元/每月的住房支出,让人很是疑惑。每月平均支出111元就想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有个安身之地,用脚指头想想也觉得不现实。随便拉个人来问问,都不行。除非这主一直住的是天桥,地下通道来着。

    而对于这让老百姓很是疑惑的住房支出数据,统计局却有他们的说法——统计局核算司司长彭志龙的解释,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居住类支出的算法和CPI中的居住类支出算法不同,CPI中的居住类支出包括水电气、建房和装修、贷款利率和物业费以及房租4大块,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自有住房服务消费等于当期发生的房屋维修支出、折旧费、物业管理费之和,略小于CPI的计算范围。

    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住房服务消费中的折旧费,即体现了房租的概念。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此前亦解释,统计局的房租计算中并不体现实际房租市场的变化,而是采用房屋成本折旧的办法。

    这样的解释诚然无法让人心服口服。就光是看食品、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住房这四者的排名就觉得不靠谱。要知道,在我们身边,住房支出占了日常生活支出的大头的,比比皆是。

    莫非统计局给我们的111元是传说中的美元?或者我们都被平均了?也甚至统计局不是咱们人类的统计局,而是来自火星来着!反正,月支出111元的住房,离我们太远了!李志起 世界已习惯听到从中国传来令人惊愕的数字 继200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接近11%之后,中国第三季度的GDP还是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4%,世界已经习惯于听到从中国传来令人惊愕的发展数字,但以百分比出现的GDP增长率并不能总是全面地描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

  2001年重返世贸组织后是5年的投资高潮,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翻了一番,GDP达到近2.2万亿美元。去年,中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到2010年,如果中国能够保持8.5%的年增长率,GDP将达到3.2万亿美元左右,挺进世界第三,即将赶上日本。一些人认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名义GDP将超过美国。

  据预计,多年的强劲出口势头使得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中国台湾、泰国和印尼等的经济总和。中国的政府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库券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债券总额约为5270亿美元。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三贸易大国,每年的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价值约1.4万亿美元。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的顺差预计将超过1500亿美元。巨额的双边贸易顺差将继续使西方的贸易强硬派发狂。

  农矿消耗喂饱中国的工业及其需要大量的农矿产品——大陆的需求使得从澳大利亚到巴西的出口商的公司收入大幅上升。虽然中国只占全球经济的5%,但大陆却消耗了全球20%的铝和铜、约30%的钢、铁矿石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而且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据世界银行的最新资料,大陆的排放量在截至到2002年的10年间增加了33%。中国的城市名列空气污染最糟糕的城市行列,酸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大约20%的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地区,中国70%的河流和湖泊情况危急。中国的环保部门警告说,如果中国不转而采取清洁能源和清洁的工业方式,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污染排放量将翻两番。

  据美国能源部估计,曾经是能源出口国的中国大陆到2020年预计将进口其75%的所需原油,消耗10.6%的世界石油。所以中国开始了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核能建设运动。预计未来14年大陆将在约30座新反应堆上投入500多亿美元。目前正在运营的有9座。
多年的强劲出口势头使得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将超过1万亿美元
 1990年以来,上海兴建的摩天大楼足以覆盖曼哈顿地区,从太空时代的写字楼到居民楼。上海的建筑热让一些人担心地产泡沫的出现。在飞速进行2008年奥运会建设的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城市深圳,居民和商业住宅的价格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与此同时,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的住房的供应量却相对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