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武神无弹窗:大唐“花花公子”的千古绝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3:37

大唐“花花公子”的千古绝唱

 文/越楚

    最令武汉人引以为荣的,大概是那座黄鹤楼。

    尽管今天的黄鹤楼与古黄鹤楼相去甚远,但黄鹤楼的文化却承载于斯楼。

    因而,大凡对黄鹤楼历史稍有了解的武汉人,都会感谢一位河南开封人,一位大唐有名的“花花公子”。感谢他晚年的一次顿悟所留下的“千古绝唱”。

    大抵在唐开元十一年左右(公元723年。史料也有说是开元十年,或开元十二年),一位不满20年的风流才子从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赶赴长安,并一举登进士第。

    不满20岁便金榜题名,可谓春风得意。只可惜本该前途无量的他,却爱赌嗜酒,狎妓无度,还动不动换老婆,成了当时官场上有名的“花花公子”。

    因而一生官不过员外郎,相当于今天的部委副司局级干部。

    如果没有晚年登临黄鹤楼时的一次“千古绝唱”,后世也许很少会提起这个名字——崔颢!

    《旧唐书·文苑传》有载:“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惟高适官达自有传。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赌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屡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

    《新唐书》亦有“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一段。

    李邕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出任过北海大守,以留下名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而闻名后世。

    由此看来,崔颢年轻时确实是一个爱赌嗜酒,行为轻薄,到处拈花惹草又屡次三番休妻的“花花公子”。

    他尽管有文才,但也正如史书上所说的“有文无行”,早期的诗作多半就像“十五嫁王昌”那种轻薄尘下的艳情诗而已。

    开元后期崔颢出使河东军幕。边塞艰苦的军旅生涯,终于一改其少年时的轻薄习气。而战争必然带来的死亡,又迫使他去直面人生的无常,并由此引发对生命的玄思。

    从军期间的崔颢,诗风大变,写军旅生活,写边地风光,“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河岳英灵集》)

    天宝后仕途不顺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更驱使步入中晚年的崔颢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启悟。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境,一生失意的崔颢登上中唐时的黄鹤楼,不禁百感交集,一气呵成七律《黄鹤楼》。

    这首诗集登临、览胜、怀古及生命的玄思于一炉,由神话直面现实,由风景联想心景,纵横交织,气势恢宏,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黄鹤楼》应该是金元至明清时期的版本,而唐宋及元初的版本,尤其是敦煌莫高窟遗存中的《黄鹤楼》手抄本与之有几处出入。

    崔颢原诗之尾联应该是:日暮乡关何处烟花江上使人愁。而并非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乡关何处”又通常被人们解释为是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说是那一天傍晚,苍烟落照,诗人站在黄鹤楼头,遥望着河南故里发出了“我的家乡到底在哪儿”的感叹!

    应该说,这样的一种解读只是读出了这句诗的表层意思。如果只是这样一种解释,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境,那么这首《黄鹤楼》或许难以被推崇为唐朝“七律之首”。

    施蛰存先生等认为,其尾联的深层次解释应该是:“我崔某人的生命快到了尽头,但生命之价值究竟何在?灵魂之归宿究竟何在?于是便望着江上如烟花之景致而深深惆怅。”

    因而,“乡关何处”所喻意的是“生命之意义、灵魂之归宿”,“乡关”乃“生命之乡”、“灵魂之乡”。

    从而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中如何才能寻觅到生命之乡、灵魂之乡的玄思和探寻。

    若与前述崔颢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这种解读才真正抵达了《黄鹤楼》一诗所揭示的深刻寓意。

    尽管崔颢并未给世人最终指明生命的意义与灵魂的归宿所在,但透过诗中的意境,已经昭示着作者意欲超越生命个体物的一个探索,也就写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

    而这正是此后以李白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当日乍见之时,撤手叹其不如”的根本原因。

    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此说,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辑录自本人拙著《风雅武汉》(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10月)之“江边黄鹤古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