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抽奖有几个女主角:药家鑫案对每个父亲的警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8:34
柯云路:药家鑫案对每个父亲的警示


一个钢琴十级的大三学生出了车祸后,证明了自己的手不仅能够熟练地弹琴竟也能熟练地杀人。他的同门师妹在网上留言: “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在畸形教育体制主导下,祖国有着全世界数量增长最快的大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理念、方式的严重缺陷,重文凭、轻能力,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化、轻人格塑造了太多扭曲的精英后备军,他们聪明、勤勉又功利、狭隘,健全的体魄下隐藏着一颗冷酷的心……最近,我在一本杂志中看到一篇写“狼孩”的文章,这个“狼孩”并非民间故事中被狼群养大的人类的孩子,而是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在“慈爱”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一个单纯无知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蜕变,最终成为凶狠的“狼”的?

药家鑫案给父亲的警示

文/柯云路

 

“狼孩”是怎样育成的?

 

这是一个工人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出生后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抚养。长到五岁才被接到父母身边。为了补偿孩子童年的缺失,善良的父母发誓让其享受最好的生活。他们倾其所有,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种呵护使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不仅享有大量的零食玩具和衣物,脾气也越来越大,稍不顺心就又哭又闹,乱砸东西。

转眼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动辄把同学打得鼻青脸肿。上到中学越发任性,屡屡发生把同学打伤的恶性事件。父母稍加管教,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无奈之下,父母只好选择放任,致使其更加无法无天。网络的风糜使这个孩子很快沉溺其中,为了在游戏中一逞“霸业”,获得更高“级别”,一个月竟挥霍两万多元。这样的孩子自然不会好好读书,逃学成了家常便饭。他不仅整日在社会上游荡,还结交了一些小流氓。

那是一个黑暗的夜晚,吃喝玩乐花费已达10万之巨的儿子又一次回家要钱,并对已败下阵来的父母扬言:“不给我钱,你们谁也别想活到天明!”此时的家早已被这个孩子折腾得一贫如洗,面对气焰嚣张的儿子,父母只能以沉默对抗。在要求得不到满足之后,失去理智的儿子挥刀将父母砍成重伤。走投无路的父母最终合力将儿子杀死。

不管怎么说,杀人也是大罪,更何况杀死的还是亲生儿子。

这对父母经受不住内心的煎熬,终于双双自杀。

这是一个令人震颤的悲剧。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再到出生长大,父母花费了多么大的心血,又寄托着怎样的期望?关于这个孩子的成长,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他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变成欺榨父母的“狼孩”,文中也做了粗略介绍。

我们在这个狼孩身上,看到了父母无原则的宠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适当的宠爱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从小缺乏道德准则的教育,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毒化。据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常常命令父亲趴在地上,自己骑在上面,让父亲当牛当马地爬行。儿子一边揪着父亲的头发鞭打,父亲还要学牛学马地叫着。再长大一点,孩子一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打骂父母,父母不但不进行批评和制止,还加以纵容,以为这不是大问题。

 

童年的行为模式是成年后人生模式的预演

 

这就是违背道德原则的教育。

举一个简单例子,孩子在外面玩耍,抢了小朋友的玩具,这时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告诉他与小朋友相处的方法。想玩小朋友的玩具不是不可以,但要和小朋友商量经小朋友同意,也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换着玩。

告诉孩子用商量和交换的方法与小朋友相处,这是培养孩子长大后的处世行为能力。

可惜有些家长不是这样做。任被抢的小朋友在一边哭闹,也舍不得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甚至会对失去玩具的小朋友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呀?

这样的父母从小在培养孩子什么呢?

等于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是可以抢夺的。

有的孩子在外面玩,一不高兴动手打了小朋友。对于这类错误,父母虽然不必把孩子也打一顿,但至少应该有所批评,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向小朋友道歉。有的父母在孩子打了小朋友之后非但不批评,私下里还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勇敢,很得意。他们也许表面上会对被打小朋友的家长轻描淡写地道两声歉,转过头来却在家里说,我们家的孩子把谁谁打了,他年龄比对方还小呢,但是力气大,打得过对方。

这又是一种违反道德准则的教育。

种种违反道德准则的纵容教育,小时候看着对孩子好象不是个事,但将其放大,孩子小时候可以抢夺小朋友的玩具,等他长大了,其行为就可能导致暴力抢劫。孩子童年时骑在爸爸头上抓爸爸头发拍爸爸屁股,父母还咯咯地笑,以为很好玩。孩子发脾气打爸爸一拳或骂妈妈一句,父母没有警醒,反而加以纵容。孩子长大了就会动辄辱骂甚至殴打父母。

像这个故事中的狼孩,为达到罪恶目的用刀子威胁父母而凶相毕露。

这与孩子童年时期的行为模式是一模一样的。

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好人还是问题人,是童年行为模式的再版,是童年行为模式的放大。

童年的全部家庭教育,都在演示孩子长大以后的故事。

过家家是很多小孩子常玩的游戏,有些女孩过家家时喜欢抱个洋娃娃、再带几个年纪更小的孩子组成小家庭,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做做饭唱唱歌。她一会儿安排这个小朋友干这个,一会儿安排那个小朋友做那个,一副有条有理的小母亲形象。这样的女孩长大了,很可能就是很贤惠很有责任感的女性。反之,一个孩子小时候到处摔摔打打,把洋娃娃往水里一扔或者用脚踩踏,父母看了哈哈一笑,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在生活中也是个难于相处人,以后成了家,会惯于摔摔打打,对于家庭没有正确的经营概念。

儿童时代的全部行为,哪怕是游戏,都是对未来人生旋律的一种铸造。

童年的行为模式,是成年后人生模式的预演。

童年时期反复做一种游戏,重复一种生活的模式,长大后就会成为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童年的影响特别深刻,各种印记一旦在大脑中刻下,非常难被抹去。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父母让他获得争抢小朋友玩具的快感,他长大后就有一种不可扼制的抢东西的冲动。孩子童年时打了小朋友,不仅未受到批评和惩罚,反而得到赞赏,这种快感会成为印记,使他成年后遇到问题时产生犯罪的冲动。

如果父母从小教育孩子,有了礼物分给小朋友一半,使他懂得这样的行为规范,孩子成年后就会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个原则会成为他处理问题时的本能反应,成为人格化的东西。他现在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朋友,全部源于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狼孩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近年来,当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在攀比中成为弥漫社会的一种气氛,相应的社会文化在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倾斜——孩子要享受最舒适的生活,玩具要现代,眼界要开阔。许多孩子从小就到处旅游,坐飞机住饭店,以此为炫耀,智商也要做种种最尖端的开发;另一方面,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如何正确应对社会,包括行为准则、行为能力的教育则大大地缺失。

人们不但不在这方面攀比,而且蔑视这些东西。

以为教给孩子这些是陈规陋矩,是过时的教条。

结果怎样呢?你现在纵容孩子垃圾到处扔,他长大后就是一个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你现在让孩子到处欺负小朋友,他长大后就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侵害他人,甚至欺侮父母。

所以,当社会文化向一个偏向倾斜时,我们的家长很容易犯对孩子缺乏准则教育的错误。

孩子有了问题,家长应当反思,是自己酿下的苦果。

当“狼孩”只出现一个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太个别了,可以不引起注意。当出现几个,甚至还不止几个,连很多父母都后悔莫及的时候,我们就要比较重视,整个社会应该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包括社会文化提出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