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零售管理软件:尼克松访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4:14
“美国国务院官员受冷落发脾气”
见证人:王立
身份:1972年《上海公报》谈判参与者之一,中国前驻美国芝加哥总领事
年龄:77
采访时间:2009年9月4日
特殊回忆:尼克松说“中国是世界五大政治力量中心,必须要跟中国的关系正常化等等,将来的世界发展要靠这五大力量来决定。”这次讲话等于是在对华关系问题上最深刻的一次。 一开始谈完台湾问题,周总理在国际问题上一下子就引用这个讲话,把这个作为交谈中心了,结果基辛格他们都傻眼了,因为那时候通讯不发达,他们不知道尼克松的讲话。周总理就这个讲话进行发挥,把你们把我们当成五大力量,但我们绝不会称霸,中国是要支持世界各国人民革命。…[详细]

1972年 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葬礼上来了一个不请自到的客人——毛泽东。在葬礼上,他高度评价陈毅元帅的一生,同时说:“要是林彪的阴谋搞成了,是要把我们这些老人都搞掉的。”很多人听懂了话外音:随之,大量老干部和专家从关押,审查和批斗状态下解放出来,回到了工作岗位。
毛泽东没有忘记远在江西当钳工的邓小平,他说邓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他还是舍不得终止他一手掀起的文革运动。历史还要反复。
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周恩来见到他的第一句话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在七天时间里,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锦江宾馆发表了《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给予远东地区的缓和稳固的基础。5月,美苏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和“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和协定,冷战时代的对抗主题转向和平发展与经济竞争。周恩来在接见外宾时,数次以艳羡的口吻谈及正在腾飞的亚洲“四小龙”,然时不与也,“文革派”势力仍然强大,苦撑危局数年的周总理,已经确诊了膀胱癌。
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宣布结束战争状态,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7日,田中在数百位官员和记者的注视下,兴奋地一口气登上了四个烽火台——双方政治家用他们的毅力和智慧,促进了两个有着历史积怨的民族的和解。在此前100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阻力;而此后,来自日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外部主要动力源之一。
在林彪死后,毛泽东又开始选择“接班人”:温和敦厚没有派系的华国锋调北京,成为公安部长;上海造反派主将王洪文,奉召到京“读书”,出席各种会议。
年底,中国选派16名留学生赴英国学习,赴法国留学20人,共派出留学生36人。这是自1966年停止派出留学生以来,首批派出的留学生。
禁闭的国门,在慢慢打开。
——知名媒体人 杨海鹏


朝鲜战争,让中美这两个反法西斯战争战胜国在第三国的领土上结下了梁子。但没有化解不了的仇恨。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陷得越来越深,而中苏这两个最大社会主义国家又不断交恶,以至在珍宝岛还爆发了一场冲突,中美关系的解冻已迎来契机。“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中国重返联合国,信号一个接一个,人们都在期盼着双方最高领导人的直接接触。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八天的访华之旅。在首都机场,周恩来总理热烈欢迎尼克松——“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从这次握手开始,时至今日,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越南战争的泥潭,让美国人在冷战格局中处于手势。尼克松认识到,与苏联交恶的中国人,是值得借重的力量,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早已该被抛弃。毛泽东、周恩来注意到了美国人的想法,于是,利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交往的序幕。

1970年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一起1、形势变化,中美互放“试探气球”
处此背景下,尼克松重新检讨对华政策,得出这样的结论:20年来,美国鼓吹孤立、封锁中国,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在对华利益上蒙受巨大损失,美国再也不能无视新中国的存在。今天,中苏冲突日益加剧,在美国与苏联争霸的斗争中,中国已经成为可以借重的力量。1969年2月1日,尼克松给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写了一个备忘录说:“我们应该对下述一种态度给予一切鼓励,即本届政府正在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详细]

庄则栋与美乒协主席切磋球艺2、乒乓外交:一次偶然而又必然的“邂逅”
“美国运动员向我们挥手,我发现一个女运动员哭了,用手帕捂着自己的嘴。我当时想,几个小时的相处,她们不至于感动得哭呀。后来我才知道,来之前,她们接受了太多的妖魔化的宣传,有的队员甚至真的以为到中国后,工人、农民会拿锄头、棍棒追打她们,中国人都缺衣少食,面黄肌瘦等等。而事实上她们在中国访问的第一站受到了热烈欢迎,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两者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那是一种震撼。”…[详细]
毛泽东拍板“乒乓外交”

毛泽东也是乒乓球爱好者
毛泽东把文件压了3天,反复考虑后还是在报告上画了圈,同意上报的意见。然而,在报告退回外交部后,毛泽东仍在反复斟酌这件事,他联系到自1969年8月起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不断传递过来的信息和美国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的松动措施,看出了美国是真的想在中美关系上取得突破,以改变在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被动局面。…[详细]
庄则栋——乒乓外交“功臣”

庄则栋向科恩赠送杭州织锦
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现在我们要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庄则栋决定走上去。他从手提包里拿出纪念品——黄山织锦,拉着翻译站了起来。“小庄,干吗去?”“和美国人聊聊!”“别去!”“别惹事!”“别理他!”但庄则栋的脚步并没收住,他走到这位名叫科恩的美国运动员面前,拿着织锦对他说:“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国人民不友好,但是美国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详细]

“小球”交往让双方都试探出对方的诚意,“大球”也就顺利转动了。取道中国亲密伙伴巴基斯坦,基辛格博士来华与毛泽东周恩来迅速敲定了尼克松访华。1972年开春,美国总统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毛泽东会见基辛格1、首次正式接触——基辛格访华
汇报最后正谈到公报问题时周总理赶来了。原来基辛格在来北京途中,以后又在会谈中提出,他此次访问势难长期保密,公告须及时公布。为此,需要商议一个共同措词的公告,并商定同时发表尼克松访华之事。周总理表示同意,并指定黄华、章文晋参加讨论和拟定公告草案。对公告内容,毛主席表示,尼克松来访,谁也不主动,双方都主动,公告中也不写我要见他的话,要学诸葛亮留一手。…[详细]
基辛格装病秘访中国内幕

基辛格后来多次来华
经过叶海亚总统的热情帮助,基辛格自导自演的一出外交史上的杰作开演了:在当天下午的招待会上,基辛格宣称自己身体欠佳、腹痛,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当即盛情邀请基辛格到远在山区的总统别墅修养。基辛格借此摆脱了记者的追逐,并于9日凌晨悄悄来到机场,与4位来自北京的外交官乘坐一架波音707客机直飞北京。…[详细]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正值基辛格二次访华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密切联系
对此段历史,基辛格自己的回忆有些苦涩:“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使我难为情。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访问期间,我并没有感到中国人期望在那届会议取胜…[详细]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2、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在祝酒时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起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因此,让我们在今后的五天里在一起开始一次长征吧。不是在一起迈步,而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向同一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和平和正义的世界结构。”…[详细]

《中美联合公报》底稿3、《上海公报》签署
考虑到国际关系的上述这些原则,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详细]
基辛格:“周恩来是最优秀政治家”

周恩来与基辛格
他说,美方提出的初稿共同点写得模糊不清,分歧又用套话加以掩盖,看起来似乎共同点很多,实际却不然。周恩来看了以后说:“没有人会相信这个的。”后来,中方交给我们一份备忘录,它的写法是先把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列出来,然后再谈共同点,这样反而使共同点显得更有分量。于是我们接受了。他深有感触地说:“两国之间公报的这种写法,我以前从未见过。就我所知,在外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实际上这是一份很好的公报。”…[详细]
周总理:“这是为新中国做宣传”

周恩来为中美关系作了大量工作
当时,江青等人把持着中央组织宣传工作的大权,与会的其他人听后,只好一言不发。此事一度中断后,熊向晖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情况。周恩来说:岂有此理!过去美国政府一直敌视中国,现在美国总统要来中国访问,这是历史性的转变。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亿万人民通过电视看到尼克松访华的情况,就会引起思考,增加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这是为尼克松做宣传,还是为新中国做宣传?一席话掷地有声,令人无可辨驳。…[详细]

尼克松登长城4、尼克松二次访华:鲜为人知的内幕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中国人现在就给了这个失去总统职务、而且信誉扫地的人以这样的荣誉”,这就“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和批评”。但是“中国人是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详细]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继任的福特政府却没有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重大难题的信心和决心。直到卡特上台,中国国内也迎来新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迅速前进,1978年建交公报出炉,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代表举杯庆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 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详细]

邓小平在美发表演说2、绝无仅有的壮举:美媒体惊叹“邓来了”
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作为压轴戏,一两百名美国孩子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方落,邓小平登上舞台,热情拥抱并俯身亲吻了唱歌的孩子。他流露的情感如此自然而真诚,在场的不少美国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休斯敦西蒙顿小镇竞技场,策马飞奔的女骑手隔着护栏向邓小平送上一顶牛仔帽。邓小平欣然接受,戴在头上,全场掌声雷动。…[详细]
美国前总统卡特回忆邓小平风采

邓小平与卡特在一起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应卡特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当时我们邀请他访美,他说‘谢谢,一个月后我来美国’,但此后不到几天他就来了。”卡特说。“他是一个极受欢迎的访问者,我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参观了一所学校,一位9岁的学生在舞台上为他献歌,他亲了学校的孩子们。邓小平十分具有幽默感…[详细]
“邓小平力主发展中美关系极富远见卓识”

邓小平向林肯塑像献花圈
“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与必然,同时也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所选择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胜利,”他说。熊玠强调,通过中美建交后所发生的一切,整个世界都清楚地看到了:社会主义中国并不可怕。当年邓小平深入美国人民中间那种和蔼可亲的领袖风范,至今还令许多美国人津津乐道,许多美国人正是通过邓小平访美而对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详细]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至今,走过了风风雨雨,有“蜜月”,也有低潮,但随着两国在越来越多方面领域合作与往来的展开以及中国的崛起,谁都无法否认,中美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尼克松与基辛格在一起1、何慧:论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开创性与局限性
美国的全球战略、国家利益和国内政治的需要,始终是尼克松政府谋求与中国和解的基本动因,但迎接时代挑战,建立名垂青史的业绩,也是尼克松的动机之一。他相信在中美之间敌对22年之后,没有什么比得上使中国重新建立与世界体系的关系更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了。打破隔阂,实现和解,体现出尼克松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和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认识,对华政策也成为他最大的政治资本…[详细]

遭美军轰炸的我驻前南使馆2、前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回顾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接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带头对我们搞制裁,企图以压促变,并售台150架F-16战斗机,使中美关系陷入低谷,我们顶住了压力,并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我于1993年4月出使美国,1998年2月任满回国,亲身经历了在最惠国待遇、银河号事件、李登辉访美、人权、西藏等种种问题上对美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也亲眼目睹了中美关系的逐步恢复和改善。…[详细]

奥巴马在中美战略对话上致辞3、奥巴马:中美关系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奥巴马说,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中美关系将塑造21世纪。本世纪没有任何一种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会超过中美关系。”最后,他引用阐发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话,再次强调中美定期高层对话的重要性:“只要有人走,山上是很容易走出一条山路的,但如果没人走,也很快就会野草丛生。我们现在的对话,就是要让中美关系这条路越走越明。这将关系到我们子孙的将来,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未来。”…[详细]
1、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和国元帅陈毅逝世

陈毅追悼会
1972年1月6日 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华
人民共和国元帅陈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陈毅,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详细]
2、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至机场迎接尼克松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来中国访问。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28日,在上海
发表中美双方联合公报。中美双方联合公报的发表,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日后不断扩大交往开辟了新的前景,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详细]
3、国家计委提出“四三”引进方案

四三方案的策划者周恩来
1972年2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家计委等部门共同提出的《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在这份报告
中,国家计委提出了进口43亿美元的外国成套工业设备方案,简称为“四三”引进方案。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了156项工程技术项目,为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大革命”…[详细]
4、中日邦交正常化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田中角荣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25日,田中一行到达北京,周恩
来、叶剑英、郭沫若等人到机场欢迎。 25日至28日,周恩来与田中角荣进行了4次会谈。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田中角荣,双方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29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详细]
5、马王堆汉墓女尸出土

马王堆汉墓女尸复原图
1972年7月30日,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在这座古墓葬里,尸体、官椁及
大批的随葬物,都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这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以及医药、防腐等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详细]
6、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第一枚实用氢弹发射成功
我国彝族飞行员杨国祥于1972年1月7日,驾驶强·5甲飞机,成功地投掷了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使这次核试验获得圆
满结果。 1971年12月30日,在我国西部靶场作实用氢弹的投掷试验,由于挂弹推脱机构出了故障,三次均未投下,因而强·5甲不得不带氢弹返场着陆,而1972年是日是在充分优化和训练纯熟条件下完成使命的。…[详细]
7、大量老干部、专家结束批斗,回到工作岗位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30年前,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主席总结我们党内斗争的历史经
验,提出了一条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主席反复强调指出:“要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犯了错误的人,大多数是可以改的”,“打击面要小,教育面要宽”。要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详细]
8、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访华拍片

安东尼奥尼来华拍片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留给我们的记忆很多空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
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拍摄前后的风波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碰撞,而是当时“极左”思潮和西方纪录电影观念的冲突。正如安东尼奥尼所说的,“其实《中国》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详细]
9、青蒿素单体提取成功

农民采集青蒿素原料
中药青蒿治疗疟疾最早见于公元340年间的东晋《肘后备急方》,作者是东晋医学家和炼丹化学家葛洪(281-341AD)。
青蒿素的发明就是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l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正是我们…[详细]
1949年:开国大典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5年:海陆空三军大授衔
1957年:马寅初《新人口论》遭批判
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 石油实现自给
1961年: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从善战犯获特赦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5年: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
1967年:八个样板戏风行中国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3年:邓小平复出
1975年:杂交水稻通过鉴定并推广
1977年:恢复高考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1989年:希望工程启动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3年:粮票制度取消
1950年:抗美援朝
1952年: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研制成功
1958年:大跃进、全民炼钢与人民公社化
1960年:中苏交恶 苏联撤走在华专家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
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出土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逝世 四人帮被粉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1982年: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198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1986年:863计划启动
1988年:价格、工资改革和抢购风
1990年:上证所、深交所成立
1992年:邓小平南巡
1994年:第一届甲A足球联赛开幕
1995年:想要富先修路
1997年:香港回家
1999年:一头撞进E时代
2001年:北京赢了 中国赢了
2003年:SARS危机考问中国
2005年:“超英”的一个半世纪
2007年:唱响“民生主题”
1996年:悲欣软着陆
1998年:中国有颗坚强的心
2000年:共同富裕:重铸改革民意基础
2002年:谁想动国资的奶酪
2004年:酣战“GDP崇拜症”
2006年:2600年的“皇粮”废除了
2008年:在风暴眼中傲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