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订货:红军老战士-空军通信兵第一任政委周琳烈士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6:37
        在建党90周年前夕,红军老战士、空军通信兵第一任政委周琳烈士传,经由周琳的后代周飞、王友多年的采访、搜集和整理,编写,去年底完成。经老红军、开国将军、空军原副司令员、94岁高龄的王定烈老人亲自题写书名《丰碑》和撰写序言,已经刊印试发行。(此文为:序二)。         周琳,原名周新山、周先松。1914年5月生。1926年参加革命,1932年入党,1962年因战伤复发在北京去世,军委和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一室。        《丰碑》从湘鄂西红色首府走出去的红军老战士周琳烈士传。主要侧面记录和反应了他在大革命时期的艰苦活动,真实地体现出他们那一代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坚持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边区的苦战十年,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苏区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湘鄂西苦战十年,他大仗、小仗无数次,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几次从死神身边爬回来,铸造得他革命意志更加坚强。他曾任红6军警卫连长、党代表、红3军警卫营和7师警卫营营长、贵州沿河独立团长兼政委、红18团党代表、特派员和红5师、红6师、红32军特派员兼保卫部长、长征途中的2、4方面军和32军的收容大队长、120师政训处保卫部副部长、359旅718团特派员副主任兼股长、中共中央巡视团巡视员和华北前线回民支队政委、晋绥军区决死队22团政委、新军工卫旅4团政委和军政学院上干队特科副队长、中央党校一部学员队副队长、新四军5师锄奸部副部长和中原军区锄奸部副部长兼中原公安总局副总局长、干部大队队长兼政委。指挥了著名的“四望山”剿匪锄霸战斗,虽然战斗取得胜利,他自己又受重伤。中原突围打散后,根据军区“胜利第一、生存第一”的指示精神,由南路突围部队打到鄂西北山区,环境有全军覆灭的危险。1946年11月,王树声、刘昌毅等领导决定,将干部队分散隐蔽。周琳、袁林、邝坚、邓利亚、余勋光、李通胜从延安回来的旅、团级红军干部为一组,在宜昌附近向汉口、长沙、南昌、郑州等地分散行动。当周琳走到潜江和沔阳地界,国民党部队盘查严格,难以蒙混过关,加上假路条过期,三万元金圆券用光,他决定在当地隐蔽,发动群众,按照张才千的指示“保存力量,等待时机,潜回部队”。1947年9月,周琳千辛万苦地找回到江汉军区的襄南军分区,李人林、张水泉、杨殿奎等领导经请示军区张才千等,任命他为3团政委兼监沔县委书记、指挥部副指挥长。1948年7月任58军172师12团政委兼汉阳县委书记、指挥部指挥长、湖北省委委员。12团到大冶整训,1949年7月,周琳任湖北军区独立四师副政委,1949年11月,任四野工兵纵队直政部长和51军副主任兼组织部长,1950年10月,任中南空军组干部部长、广州空政干部部长,1957年3月,组建军委空军通信兵部任政委、1958年8月,任空军转业北大荒部队总带队兼政委,1959年2月,空军通信兵部政委。      周琳烈士传出版试发行后,在军内外的老将军、老同志和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群中反应良好,尤其备受建国前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军人子弟们渴求。许多老红军、老八路、老游击队、新四军、抗日联军的后代们都饱含深情地反复看几遍,不少人看到周琳在湘鄂西建党、建军初期,政治上先后被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两次关押和撤职,他并没有对党和红军失去信心;身体上在天门“瓦庙集”七天七夜的战斗中肺部中弹,险些阵亡被抬下火线,攻打桃源、常德的战役中腰部、腿部再次被炸成重伤,他简单处理一下,又指挥战斗在第一线;环境上被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湖匪、恶霸势力层层“围剿”追杀,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钻芦苇荡、躲进深山与敌周旋,没有吃、没有穿、野菜野果野草度饥寒。多次受伤、九死一生,为之受教育、感动、震撼得动容动情,乃至热泪滚滚。         他从1926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农民苏维埃政府、洪湖赤卫队到红独立一师开始,坚定地跟随段德昌、周逸群、贺龙、柳直荀、邓中夏等领袖的身边,做为他们的保卫队员,在牵制与打击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及其“剿共”“围剿”势力,建立与巩固、扩大洪湖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劳苦大众求的光明与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湘鄂西“肃反”扩大化形成“极左”路线给革命带来的巨大损失,主人翁从自身两次遭到“极左派”迫害的角度分析介绍了扩大化的起因、经过、恶果和任弼时同志的彻底纠正全过程。我们党在军队设“特派员”的目的、意义与他的职责角色起的作用,都有介绍。在“肃反”扩大化过程中,致使苏区早期参加革命的数千名中、高级党员干部遭到杀害,给革命和红军造成几乎损失殆尽的境地。同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师的前后经过。他作为与夏曦多次接触和几次正面交锋的当事人之一,告诉我们夏曦在贵州赫章骑马过河,不慎坠入河中牺牲的时间、地点和干部、战士们表现的复杂心情。还记录了余秋里将军战场上被敌人子弹打断胳膊的情景。贺炳炎胳膊被打断锯掉后与周琳(周新山)相互鼓励的感人语言。正像王定烈老首长在“序言”中写道:“周琳同志是一位老同志,曾在段德昌、周逸群领导的洪湖赤卫队和贺龙元帅领导的湘鄂川黔边区苦战十年,做过段德昌、谢觉哉、柳直荀、邓中夏等人的保卫队员,被极左派代表人物两次撤职。但是,他主张正义、坚信理想、立场坚定,作战英勇,为保护领袖,为保卫湘鄂西苏区和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1935年11月,红2军团响应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实施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周琳同志担任红2方面军红5师、红6师、红32军特派员兼保卫部长,他肺里留着没有条件取出来的子弹,腰和腿部多处藏着弹片,承担贺龙、关向应、贺炳炎、王尚荣、谭友林等交给的特殊任务。红2、4方面军和32军在甘孜会师后,周琳同志担任三支主力部队的爬雪山、过草地的收容大队长。我那时(王定烈首长)在4方面军33军和后来的红5军,和周琳同志走在同一条长征路上,周琳同志一直拖着伤腿、捂着伤口,与伤残抗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带领的一支由'老、弱、病、残、伤、孕、收、葬’组成的特殊队伍。周琳同志是三大主力部队最后一个走出草地、爬完雪山默默无闻的指挥员。”书中记录了周琳带领的收容大队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死的气概,生动地展现老一辈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死亡在前的环境斗,迸发出的大无畏精神和气吞河山的豪迈气势。但是,他亲手和带领的大队长征途中收捡回千百名死亡线上挣扎的红军战士的生命,亲手和带队安葬那些痛死、饿死、累死、冻死、摔死、淹死的三百多名无名烈士,没有土,用草掩盖、用松枝掩盖烈士的遗体时,他已经麻木了,已经没有眼泪了。收容大队在过松潘草地时,途中遇到红六师侦察连和十几个掉队的女看护战士们,相互那种既悲壮又远大感人至深的对话,让他铭记一生。他原名周先松,由于段德昌的口音,致使他加入队伍后,大家都喊他周新山,直到1944年11月南下抗日支队出发之前,为了肩负组织的秘密使命,由社会部长康生、中组部长彭真、晋绥军区司令贺龙等批准改名:周琳((注:还有一个代号,已经无从查找)。南下支队的几千人极少数人知道他叫周琳,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原突围的一个行动小组的人,仍然知道他是锄奸部副部长兼公安总局副总局长、干部大队长兼政委周新山。真正叫周琳是从1947年9月后,直到解放后,贺龙元帅、王震、萧克、谭家述、成钧将军们还是叫他周新山。解放后不少老人找周新山的下落,包括2005年才去世、一起突围的后来在井冈山管理局局长袁林,也一直在西北军区、西南军区老部队找周新山的下落,大家也认他为突围后牺牲,周琳也没有机会与老战友们解释他就是周新山。       1950年,周琳对长征收容大队一段写下:那些路上捡到的烈士们遗体身上没有标记,雪山、草地没有土来掩埋烈士们,我们只能把他们用杂草和松枝盖上,用大雪覆盖下面的碎石头垒砌小小的石碑,压上今天早已不见的红军帽、早已腐烂的那杆长枪或者那支号令全军的冲锋号!还有今天,雪山上、草地里早已见不到了的烈士们的脚印、血迹和那最后的敬礼,最后的几声致敬的枪声......!当我们听到这些,想到这些,看到这些,怎不能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同时而更为震撼!他们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就是我们的先驱,我们为他们呼唤,为他们洒泪!为他们歌功颂德!成钧、吴富善、朱云谦、陈志彬、王定烈等老首长们先后说过:周琳同志参加革命早,曾经是我们的领导和首长,他为人宽厚低调,适合做政治工作和干部工作,他为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的壮大成长,为军队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出毕生贡献!他暂短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一生......是我党优秀党员、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他是为革命而来,为革命而去,没有给家庭和子女留下任何有形的物质财产,只留下'三枚二级八一、二级独立、二级解放勋章’和共和国的国土上、党旗、军旗上流淌着殷红的血迹,给后代们留下了永远敬仰的光辉伟大烈士的形象。         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追忆与缅怀那些为党、为国、为民捐躯的革命先烈们、革命前辈们!把他们留下的宝贵品德和崇高境界,视为我们民族的永久的巨大精神资源,传扬他们的精神,做为党和国家当今与将来的行为财富动力,促进民族复兴,无愧于烈士们的流血牺牲,无愧于共和国的过去与将来。黄金有价,丰碑无价!让红军的精神永远传扬,让中华历史永远辉煌!“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饮水不忘掘井人,革命精神永继承!        此文献给: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们!革命先辈们!献给党的90周年生日!                                                                                                    新 山河长歌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