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状怎么写:宣威 我的家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5:37
宣威  我的家乡
昆船科技 崔 伟
我的老家在宣威,地处云南东北部的一个县城。
它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
大家可能一听到“宣威”就会想到宣威火腿。的确,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中国三大名腿之一,是国优名特产品。宣威火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清雍正五年就远涉重洋,销往海外,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因而,宣威又成了著名的云腿之乡。
宣威火腿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资料记载,宣威这块厚重的红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迹———格宜尖角洞文化遗址。至秦,本境已开通五尺驿道。三国时代,本境留下蜀国兵将驻扎的“诸葛大营”。明朝,重修古驿道,古驿道旁留下了“山高水长,水流云在”的摩崖石刻以及傅友德南征的“古战场”、“古炮台”、“烽火台”遗址。“南方古丝绸之路”途经宣威,证明宣威在远古时代就具有相当程度的商业文明。所有这一切,都印证了宣威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宣威火腿同样如此,其历史之久远,竟令人难以查清其起源于何时。相传,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腌肉,且孔子喜食。到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宗泽发明“火腿”,火腿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于宣威火腿,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详其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设宣威关,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称“宣威火腿”,流传至今已有近三个世纪的成名史,其声誉驰名中外,被美称为“华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获火腿之乡的美誉,真可谓:“火腿文化源远流长,西南重镇商机无限”。据《宣威县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绪年间,曾懿编著《中馈录》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据此及有关史料推断,宣腿之生,最迟明末即成,雍正时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东南沿海,民国初年,以浦在廷先生为首的火腿公司已将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
说起宣威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及宣威的文化遗址和古建筑了。上面提到的诸葛大营,就是宣威城东河东营村,三国蜀将李恢建立的。另外还有许多,诸如尖角洞新石器时期遗址、颍川营遗址、红军长征时,红九军团驻地遗址等等。但是要是说宣威人自己也很熟悉的就要数小庙山和东山寺了。
东山寺又名松鹤寺,始建于明初,由祖师殿、灵官殿、大士阁、白斋洞、回廊、海会塔等主要建筑物构成,是佛、道教合一的建筑群落。原寺主要建造在悬崖峭壁上,后因多次大火,经多次修复之后,现原悬崖寺庙已仅残存部分,主要寺体已迁至山腰那块神奇出现的平地上了。寺内古木森森、庭院重重,又有清泉喷涌,于山腰峭壁之上有平地、清泉,实为一大奇观也。
游东山寺,最适宜沿小路蜿蜒而上,虽然坎坷,却有无穷妙趣:那赫赫然如刀削似斧劈石壁,裸露着太阳炙烤后的红色,俨然一道天然屏障巍巍然倾斜欲倒却又丝毫不动,令人挥汗惊叹不止;茅草葳蕤处又见石壁千形百态,观之如虎啸有声如龙腾有云,如万人集会如千佛合掌而立,如山水人家琼楼玉宇。更喜有老树斜生于岩畔,一股清泉飞泻而下,山风吹来,清泉扶摇而上成倒洒之状,水珠点点似金钱万斛,这就是前人以“峭壁凌空处,飞流看倒悬”的诗句称颂的奇观“倒洒金钱”。
东山寺以树为衣,以水为镜,千年“梅王树”、森森古柏林浓荫蔽日;九龙池水清澈见底,添寺院许多灵气。游人流连于寺院,处处可见画栋雕梁于婆娑影影中翼然而出。祖师殿内,佛像栩栩如生,香烟袅袅,木鱼声声;回廊依山势而建,游人步行其间,才上又下,左回右折,似无穷尽。
海会塔则古朴雅典,庄严肃穆,为东山寺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