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尸录湘西1954txt下载:中国式的家庭为什么少和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1:03
关于中国式的家庭,我们最早是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领略过了,四大家族的生存方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后就是大观园里的贾府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阴险毒辣,大家脸上笑着,脚下却使着绊子。后来又读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里面的旧式大家庭,仿佛如大观园再世,在这里的大家庭里,表面和睦,恩爱有加,实际上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不容忍,常常只是面和心不和,内中充满的是血与泪。

其实这些旧式大家庭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家天下的皇家。皇家因其据有三千宫女七十二嫔妃而拥有最大的家族成员,同时也是最阴险恶劣的,所谓宫廷流血斗争,其实也就是皇帝家族成员之间的内部斗争。如果人们能够看看明代那些事,再看看雍正王朝,就知道兄弟姐妹一旦到了皇帝家族里会变成什么玩艺。

但是,现在人仍然很少想到,在中国人的大家族的虚伪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所隐藏的丑陋险恶人际关系。为了争权夺利,兄弟姐妹父母之间常常作你死我活的争夺战。所谓的人情暖暖,常常是演戏给外人看看而已。中国人的家庭,真正的面目则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中国式的旧家庭中,无论家庭大小,结构复杂还是简单,有钱还是没钱,中国式的家庭真正和睦的极少。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可怜。富则饱暖思淫欲,穷则贫贱夫妻百事哀。人穷则志短,马瘦则毛长。中国人的家庭和睦、快乐的终归是极少数,而且那也是一种幸运,中国人的家庭总体上是不和睦,不快乐,幸福感很少。这是一个事实。

中国的家庭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的儿童很少是出自和睦快乐幸福之家的。富人的孩子在家里受溺爱,嗲声嗲气。穷人的孩子自小就蓬头垢面地在街上转。他们都自小生活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无休止的纷争、吵闹与打斗之中。然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他们的骨血里又带上这种暴力争吵的早期心理创伤长大之后,再去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制与演绎这种人生悲剧。如此代代相传。所以,一些聪明的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婚姻家庭大事的意见时,常常要求门当户对,要求察看对方三代之内的情况,那多少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之谈。
中国式的家庭,少和睦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家庭其实也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中国自古就把建立家庭,养育儿孙,看成有如现在办一家公司一样的经济目标,因此,“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成了中国人的千古铁律,这里显然,养儿与积谷的性质是一样的。养儿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儿子在父母眼里,不过是一种投资途 径。因此,养育孩子,除了盼望有点出息,将来可以光宗耀祖有点精神荣誉感之外,最为直接而实惠的就是将来作为一种经济投资行为。因此,孩子在父母眼里虽然有时也会得到百般的疼爱,但是,这种疼爱与一个老农民疼爱自己种的粮食,一个土财主爱惜自己的钱财一样,有着同样的价值与意义。人权是没有的。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多么的天经地义。因为,既然儿子只是父母的一种投资,一种工具,那么作为父母有权随意支配自己的工具也是情理与逻辑之中的事情了。既然这是一种投资行为,那么,投资定然是要关注与计算投资成本与回报率的。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所爱,也是对财产的一种爱,而不是天然的父母之情,儿女之爱。中国家庭里的父母,极少有把养育孩子当成是一种天伦之乐的,这本来应该是人生乐趣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是当成了一种负担, 好一点的就是当成一种责任。其实无论是负担还是责任,都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本身是没有乐趣的,乐趣来源在于孩子长大成人,不但有出息,而且还有孝心,最好能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倘然这种回报的希望因孩子无太大的出息,或者孝心无法实现,则感觉此生养育这孩子真是亏大了,或者再期望孙辈会有出息,对于一个中国式的家庭来说,儿孙的失败才是彻底的失败,在中国古典故事中,孤儿寡母,如果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就是再苦再累,再受屈辱,那母亲也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子往往会很有出息,因为屈辱的环境,迫使孩子超常地想出人头地,那种做人上人的欲望之炙热是可想而知的。

家里养了一个失败的孩子,简直就如做了一桩亏空极大的生意。因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常常就在于比较中产生。年轻时比妻子漂亮、丈夫英俊,中年时比事业成就,老年时比孩子有出息。这每一个阶段都是极容易产生家庭矛盾的。孩子出生即如一桩买卖开始,至于将来这桩买卖会不会亏本,那是以后的事情。而且,明知大多数的生意都不可能获得暴利,但是,作为中国式的家庭还不得不做。即使是亏本生意,也还是乐此不疲地做下去。因为这后面还有圣人之言,不敢轻易违逆的。孟子有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或许正是这句话拯救了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不绝。如果一个家庭养育孩子是那样沉重的负担,而且了无生趣,那么最好的出路就是自觉自愿地断子绝孙。但是,中国人之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通过“百忍成金”,使得代代相传,实在没有人敢担负“至不孝”的罪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这个“后”,还专指男孩子,女孩子无论多么优秀,都与这个“后”无关。这使得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成家,不得不立业,不得不养儿,即使现在养老与防饥的问题都陆续通过社会福利与退休金、养老保险的方式解决了,圣人的话还是不敢违背的。在中国,一个人,即使做了官退下来之后对自己的安慰,也仍然 是“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

中国式的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在家庭内部,金钱与财产的使用真是有一点准共产主义的味道。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他的。有钱大家一起使,有饭大家一起吃,表面看来,好像也是其乐融融的样子,与国外的那种家庭AA制, 夫妻父子财产界限分明的冷酷无情做法似乎大不相同。其实,在中国,兄弟姐妹为争一点祖传的家产,常常闹上法庭,打得鼻青脸肿,甚至刀光剑影,生死相向,这种人间家庭悲剧几乎是每天都在上演着。全然忘记了血肉相连的亲情。这种情况事实上远比国外的要多得多。中国家庭的所谓爱,后面其实只是财产的精确计算。爱的方式,其实也就是多给点钱。没有钱,也就没有了爱。家庭温情后面,其实是赤裸裸的金钱奠定的基础。做中国人之所以难,首先难在于中国式的家庭。为人不自在,自在不为人。为什么?因为中国自家庭起,人就不是个人,而是家族关系中的人。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其生命就被贴上了某些标签。他就必须肩负起光宗耀祖的重任。活着就是沉重,自由与幸福那不是中国家庭的概念。

中国式家庭所产生的异常复杂的亲戚关系,也是让中国家庭和睦少的重要原因。冰心在其《中国人的严谨的亲属称呼》一文中(同下书,第277页。)曾经这样感叹过:“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有时同学的长辈来了,她就向我介绍说,这位是我Aunt,或者说这位是我的Uncle,我也只客气地各她或他握一握手,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亲属关系。在中国,这两个字的覆盖面可太广了!Aunt可能是伯母、婶母、姨母、舅母,甚至是表伯母...... ,Uncle呢,也可能是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甚至是表伯父。当我的父母,把他(她)介绍给我们时,我们都得深深地鞠一个躬。其实,不但是亲戚,父母新的好友来了断,我们也是张伯伯、李伯母、王阿姨地叫得亲热得很!”

中国的复杂人际关系,是来源于复杂的家庭与亲戚关系。这一点从中西方称呼上的不同就可以知道。中国人的亲属称呼是复杂而严谨的。为什么要分得这样细?因为分得这样细可以定出亲疏。每一个称呼后面,都可能是一桩有效的买卖,那些复杂而精细的称号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交易符号。中国圣人定出的仁爱,其实是有等差的。有等差首先就反映在亲属与家庭成员及其派生出来的称呼上。这些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常常是最重要的人脉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是由家族中的这些复杂关系决定的。出身于名门望族或者嫁进豪门,或者成为权贵的乘龙快婿,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好的功成名遂的捷径,女的则以嫁进宫中,成为皇后贵妃,男的则以考中状元成为驸马爷,当上皇帝的乘龙快婿作为极品的成功之道。许多望族的诞生大多经由此路。
但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由一事,败亦由一事。在有那么复杂的称呼的地方,也就有着同样复杂的矛盾。有利益的地方就容易有纷争,利益越大,权力越大,争斗也就越厉害。大到皇亲国戚,小到小家碧玉,莫不如此。中国的家庭的经济功能如此之强,则公司所有的一切人际矛盾,中国的家庭都有。西方家庭经济归经济,亲情归亲情,反而清爽得很。有更多的纯真的爱。他们的爱情,相比而言就更具有纯真的一面。其表达的方式,常常也比较清纯,只是在教堂里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而中国无论婚丧还是嫁娶,都是重要的生财之道。以前放出的人情债,要借此机会连本带高利统统地给予收回。 酒要喝到乌烟瘴气,话要说到肉麻,非要闹出个鸡飞狗 跳,鸡犬不宁不可。若是有权势人家的嫁娶喜丧,还是攀龙附凤的良好机会,在这里交结权贵,广结人脉,许多升官发财的机会都蕴藏其间,同时对于有权势的举办方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摆阔显富的良好机会。人生在世,此时不露更待何时?平时低调、委屈求全、装龟子做孙子,低调处世,就是为了终有一日能够在这样的时刻扬眉吐气,飞扬跋扈,装腔作势,在中国的家庭里世世代代有多少类似的人间悲喜剧在持续不断地上演着,数千年绵延不绝。

这样的人间悲喜剧在中华大地上演了数以千年,即使在外久居的华人华侨,有许多都对自己的祖国念念不忘。国外虽然山清水秀,但是孤独寂寞,清静无为,因此“好山好水好无聊”,而自己的家乡,即使脏点乱点,也是“好脏好乱好享受”,内心空虚的人最怕的就是“清静”二字。因此,无聊的人常常无事找事,有权势的痞子,配以无聊的帮闲文人,你方唱罢我登台。从家庭走到社会,世世代代乐此不疲。

因此, 家族越大越好,人丁兴旺,家大业大。然后如此庞大的家族式生存,学会做人当然就是头等大事。因为一切奥秘都在做人之上。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拍的,会拍的不如会送的。在中国,做人的原则莫不过如此而已。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做人的第一要务,莫过于要练好自己的舌头,学会在嘴巴上抹蜜。说出来的话,大家热衷于听,你的好处就会源源不断。因为,大家在心悦诚服之中,心甘情愿地把钱与权送给你。那就是顶级和谐境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千百年来,中国人就相信这个。忍让、圆润、狡猾,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都在就说胡话,炼就一身精细而精妙的处事哲学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复杂的家庭矛盾与人际矛盾就会造成不和谐。要在中国式的大家庭里造就出和谐,还真是要有一点中国式的生存方式。汉字“和谐”也,嘴多言多,人多嘴杂也。闲言碎语、流长飞短,指指点点,总是难免的。因此,这里的处世奥妙就在林语堂先生曾经讲过的一个盛唐时代的故事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唐代张公艺以九代同堂为当时世人所艳羡。一日,唐高宗有事到太山,临幸其居,问其所以能维持和睦之理,公艺索一纸一笔,书“忍”字百余为对。天子为流涕,赐缣帛而去。中国人非但不以此为家族制度之悲郁的注解,反世世代代羡慕张公之福,而‘百忍’这句成语,化成通俗的格言,当书写于朱红笺以为旧历元旦之门联。只要家庭制度存在,只要社会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上,即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以一个分子的身份生活于和谐的社会关系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何以须视为最高德性,而不可避免地培育于这个社会制度里头。”(林语堂著:《中国人之德性》)

其实唐代有这样的经验并不算早的,早在孔子那里,就有经验总结出来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说到底,中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自古都是忍出来的。俗话说 “忍”字头上一把刀,像张公艺那样为了一个“九世同堂”的美誉,死要面子活受罪,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去追求一种世俗的面子,这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说到底世俗功利、专制权威、家族体制,对个人的自由与生命灵性的扼杀,是中国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