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现在怎么样了:1772年的巧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竞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58:05
1772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清朝乾隆皇帝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命纪晓岚等学者一百六十多人开始编纂中国古代乃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这一全书历时十年完成,荟萃了乾隆时期以前我国历代主要典籍,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也是在这一年,一部历时二十余年的煌煌巨著《百科全书》在法国正式出版。《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西方各门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成就,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它高扬自由、科学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缩影和思想武器。

同为中西方最重大的文化盛事,但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气质,反映的思想和文化品格却又太多的不同,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索和启迪。

两部“全书”的同时编纂和出版,虽是巧合,却也必然。当时乾隆在位已三十七个年头,社会更加安定,统治更加稳定。而“盛世修史”在中国也是一个传统,乾隆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博得“文治之盛”的美名,同时也是要统一思想,排除异己,使统治更加巩固,因而下决心开创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而十八世纪的欧洲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但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迫切需要攻克堡垒。同时,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牛顿三大定律,物理学、植物学、地理学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启蒙”和思想解放注入了活力,在此条件下,《百科全书》应运而生。可以说,《四库全书》是“御纂”、“钦定”,是封建君主炫耀文治的结果,而《百科全书》是社会特别是启蒙运动作家反对愚昧主义,反对专制、特权、神权,追求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结晶。

《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编纂过程中,都历尽艰辛、阻碍、磨难。《四库全书》因为受命“圣谕”,其编纂路径、体例、书目取舍、录入标准等无不由乾隆亲自裁定,纪晓岚等在编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乾隆皇帝的监督注视之下。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字狱最多的朝代,而清代以乾隆为最甚。在《四库全书》编纂的十多年里就发生文字狱达四十八次之多,几乎是整个乾隆年间文字狱的一半,因此纪晓岚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稍有差错就遭呵斥、交部议处等等,所编的“全书”有时面目全非。据统计,在长达十多年的编修过程中,禁毁图书达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和篡改,对其中不利于满清的文献都遭到大力剿灭,打着“整理古书的旗号反古书,打着保存文化的旗号反文化”,不仅不利于启发民智,而且帮助统治者禁锢思想。《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也引起了教会和专制政府的极大仇视,他们称它是 “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在编纂过程中曾两度遭到当局的勒令中途停止,有人被关进了监狱,有的被迫流放国外。但狄德罗毫不妥协,以惊人的毅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独立支撑,终于大功告成。可以说,《四库全书》的编纂出版过程是“寓禁于征”,在封建皇权压力下屈服、禁锢思想的过程;而《百科全书》是在与教会、当局奋力斗争,传播启蒙圣火,呼唤理性阳光,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过程。

《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五百多种,七万九千余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大多属于人文学科,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而像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等可算自然科学等所占比重较小。即使这样,它也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百科全书》当时由狄德罗等编纂二十八卷,参加编写的主要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魁奈等一大批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全书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知识,汇集了当时各门科学知识,总结了自然科学成就,提倡了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普及了文化教育,更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东方和西方,就这样通过《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悄然展开了文化的竞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一方的编纂者只是渊博的学者,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而另一方则多是反专制,反迷信,反神权的斗士和伟大的启蒙者;一方保存了知识,另一方传播了思想;一方弘扬了传统,另一方创新了价值;一方思想保守,另一方思想解放;一方“彰千古同文之盛”,另一方意在打破“旧制度”,唤醒民众……也许两部“全书”更有象征和暗示的意义:《四库全书》之后,大清王朝颓势逐渐显现;《百科全书》为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问世不久,美国于1776年爆发了独立战争,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从此中西方则沿着不同的道路走了下去……

作者:捷楚,博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