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徒弟丫蛋图片:环卫工都有私人游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6:30

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吧:
环卫工也能买私人游艇
一份名叫《商界评论》的杂志与网易财经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都登了此文
http://money.163.com/10/1215/11/6NUKQGCI00253G87.html
此文在《商界评论》的电子版、网络版上的具体地址则是:http://media.caistv.com/html/2010-12-13/276375.shtml
     在温哥华,要论哪个机构办事效率高,我看是垃圾车闪电式的收垃圾过程,前后不到5分钟,有点像消防车演习,“火速”;又有点像好莱坞的劫匪抢钱,不过他们“抢”走的是装在专用垃圾桶里的垃圾袋。
那天是星期二上午,我们在朋友家聊天正来劲,只看她儿子将装垃圾的带轱辘的3个蓝色大垃圾桶,从车库里推出,并排列着摆在独立别墅门前。里面的黑色大垃圾袋里的垃圾,大致分为三类,报纸、杂志纸盒一类,厨房里的垃圾一类,玻璃瓶和塑料制品一类。
     一会儿,环保车呼啸而来,站在车踏板上的“高鼻子”,大块头,一身蓝工装穿得很得体,洗得很干净,脖子上好像还围了条白围脖。车似乎都不曾减速,只见他百步穿杨,两手提起袋子同时扔进车厢,车在长排的别墅间急速穿梭,那环保工人上下雀跃,一溜烟功夫,只留下他长长的口哨伴奏着那驾驶室悠扬音乐响。
     这里不仅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环保队伍,市政府在打造这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中也不遗余力。
     温哥华市从199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提供家庭垃圾分类回收服务。大温哥华地区的科奎特勒姆港市和伯纳比市也已实施家庭食物废弃物回收计划。
     市政府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说,一个普通家庭的垃圾有35%是可用来堆肥的食物废料。这些废弃物被回收后,经过专业企业加工处理,可由垃圾变成堆肥,这样每年有数千吨有机肥可避免进入垃圾填埋场。有机肥代替化肥,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不仅如此,市政府还公布了有关回收食物废弃物计划的细节和操作说明。该计划将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市政府回收未经烹煮的果蔬废料、茶叶、咖啡渣和鸡蛋壳等。这些食物废弃物与家庭割草、剪枝产生的废弃物放在一起,按照既定的回收日程,由市政府每两周收集一次;第二阶段是所有的食物废弃物都可回收,包括鱼、肉、奶类废弃物、面包、谷物食品等。这些废弃物每周收集一次,以减少鱼、肉、奶类废弃物腐烂所产生的臭味和可能招致的虫子。
温哥华的环保计划得到了民众的热情支持,食物废料堆肥是民众为温哥华市实现绿色城市的目标作贡献的一个直接方式。
我目睹的环卫工“抢钱”这一幕“表演”,只是整个温哥华市科学保护环境的一个剪影。
我感叹:“这外国人的心态真好,工作如此紧张,又是最不上眼的活——还有如此高的工作激情,原来他们所扮演的不仅仅是‘城市美容师’这个简单角色啊!因为美丽的大环境是需要我们个性化的人,去首先打理好属于自己的小环境,这便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人文环保。”
谁知我的朋友却笑我“脑残”:这你就不懂了,他们的活儿,一般人想做还不给你做,他们大都是退伍军人,对国家有贡献的老兵,你问工资具体我不知道,那天我带你看的,还记得有私人游艇的那家吗?她丈夫就是环卫工啊!休假的时候,人家到海上去烧烤——待遇高着呢!政府都怕他们哪天一不高兴甩甩手撂挑子啊!
在这里,市政工人们的工资很高,而且享有私营部门员工不敢奢望的福利。原来温哥华这座城市的魅力与相关的科研和环卫工人息息相关啊!
当然居民的环保意识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这里的出租房大都没有家具,因为这里扔掉一件旧家具是让人头痛的事。你想把旧床扔了,扔前必须要把床拆开,板归板,弹簧归弹簧,海绵归海绵,否则,环卫工人不但不收,还请你放回自己的家,不许堆放在外面。一旦有人举报你影响了小区的美观,罚款没商量。
那天我第一次梦见自己站在垃圾车上收垃圾。

 

 

加拿大法律竟然禁止任何一名百姓自己掏钱看病!加拿大的议员、政客们竟会禁止民众自己掏钱看病!(加拿大法律是议员、政客制定的)[转贴]

  下面这篇文章可能有不少人看过,但可能这其中也有不少人完整、仔细地读完这篇文章,希望这些人能重新仔细看一遍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揭示了这样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原 西方七国集团(冷战后、俄罗斯加入之后现在已变成G8——八国集团了)的成员——西方国家加拿大的政府竟然禁止本国公民自己掏钱看病,如果某个国民自己拿钱出来给自己看病那他可能会被政府告上法庭!

西方穷人生病之后怎么办?
《广州日报》和《看世界》杂志都刊登了本文,广州日报的电子版(网络版、网站)的这个网页上也登有本文:
http://gzdaily.dayoo.com/gb/node/2006-02/07/node_328.htm(打开此网页后稍稍往下滚屏便可看到本文的链接)
  这些年,中国老百姓对“看病难”等问题反映强烈。有调查显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患病而不去治病,原因就是“看不起病”。本期,我们把目光转向西方国家的穷人,看看他们生病了怎么办?
  穷人看病不掏钱
  如果说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国家的穷人真有什么“特权”值得炫耀的话,那就是看病不掏钱!穷人“穷”本身就是“医疗卡”,就是“救命”的盾牌,这项原则即便是对待他们国家的非法移民也同样适用,任何见死不救的行为,都要付出个人精神上的终身痛苦和莫大的法律代价。这是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的基本标志。
  其实,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国家,施行全民免费公共医疗服务的占多数,他们把“患病”视之为整个社会的“产品”,医疗救助理所当然由整个社会来埋单,这就不存在穷人无钱看病的问题。换言之,为国民提供免费的健康、医疗服务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这是文明社会的制度使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育程度无关。
  这其中或许有医疗条件优劣的差距,比如印度人与北欧那些国家的居民同样都秉承“国民医疗是免费”的原则,但享受的医疗服务就有不小的差异。尽管,这种医疗条件上的“差异”,与他们经济上近百倍的差距相比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金钱与人的生命相比,钱算什么!
  美国保“三种人”
  美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极少数几个不为其国民提供“全民基本公费医疗服务”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这种以市场化医疗保险为主的体制,似乎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更相近一些,只不过这种“形似”远不意味着“神似”,对于穷人而言更是如此。
  美国的医疗产业被衬托在一个庞大繁杂的保险市场中。按照法律规定,凡7人以上公司的雇主必须为雇员(甚至包括家属)购买医疗保险。这意味着大部分美国人的医疗问题由雇主出钱(非工资福利)投保解决掉了;钱多得受不了的人还可以加入其他医疗保险品种,为自个儿的身体加大赌注。不属于这两类人的,政府就应负起政府的责任。这些人包括穷人、残疾人和老人,这三个在社会中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的群体,根本不用开列太多的“为什么”:残疾人属弱势群体、老年人病多开销大,而穷人“穷”本身,这些都足以构成整个社会为其提供免费医疗的最充分理由。在美国普通人的大脑里,穷人之所以穷的原因,虽然在政客嘴里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说辞,但穷人因没有钱而得不到医疗救助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了。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默契。
  据统计,美国目前大约有5300多万低收入者,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占美国总人口的1/6强。这就是说,享受免费医疗的群体不但覆盖了美国全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而且绝大部分低收入者也从中受益。美国政府仅此一项年耗资就高达300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政府为承担全部职工医疗保险公司提供的税务优惠)。这个3000多亿美元的医疗救助支出大约相当于我国2004年工商税收收入的总和。
  对美国医疗服务体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医院急诊室被称之为“穷人救命的去处”,也是至今仍滞留在美国的1200多万非法移民“治病救人”的最佳港湾。在那里,任何患者都不会因为没有医保卡或者“钱紧”等等杂七杂八的原因而被拒之门外,这是法律的一道基本底线。那些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无资格享受穷人医保福利的人,看病后遗留的账单,最后都由政府情愿或不情愿地兜了底。
  这表面上看似政府的一种“软弱”、一种“无奈”,很多纳税人也颇有微辞,但社会必须体现这样一种尊敬生命的普世价值观。既然社会能够造就这样一批连“命”都因穷而得不到医治的群体,整个社会就要为其负责,并为之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果连这块遮羞布都荡然无存的话,这就是整个社会的“病态”,终要出大问题。我们来看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针对在美国打工的非法滞留的外国人享受美国的医疗福利的一个最新判例。
  护照到期后仍非法滞留在美国的兹比格涅夫·谢夫奇克,是在美国靠做木工活为生的波兰人。因病被送进医院急诊室,在被医生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后,手术和化疗大约耗费了8.2万美元医疗费。按照美国的法律,在美国的无证移民只有患急症才有资格享受穷人医保。康州社会服务局认为,谢夫奇克不是急症,即使他得不到治疗,也不会立即死亡,政府没有理由用纳税人的钱为谢夫奇克的医疗埋单。谢夫奇克为此提出诉讼。康州高等法院2005年9月12日作出裁决指称,政府医保应该支付谢夫奇克的医疗费。法官们指出,根据医生的诊断,谢夫奇克患有很快会致命的疾病,而这种病已经进入危急阶段。法官弗莱明·诺克特在裁决书中写道:“我们认为,(州社会服务局)认定谢夫奇克未患急症的意见是对法律的狭隘理解。”康州高院作出裁决后发布的备忘录称,无论何种原因,急症患者必须得到无条件的医治。这就是原则。
  
体制有“窟窿”
  当然,在西方经济国家那些被诙谐为“死人也当活人治”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加拿大的医疗体制就是人们聚焦的一个话题。在加拿大,穷人和富人享受相同的免费医疗服务是其全民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拿大不允许有私人医疗机构,也不允许个人花钱看病。这就是说,想自掏腰包享受医疗服务反而有可能被告上法庭。更具噱头的是,在加拿大,不但住院免费,而且还能免费享受营养搭配科学、兼顾治疗各种疾病的“病号饭”。
  但加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医院里那顿“免费大餐”的吸引力太大,以至于人们稍有不适就去看医生,无病呻吟者众,导致医院人满为患,很多重症病人反而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为他人在医院里寻找一张合适的床位,倒成了一份收入不错的职业。(每个国家都向百姓征税、每个国家的人民都要交税给政府,但为什么采取这一政策的是  人民还没当家作主的西方国家的官方?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利也有弊、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再好的事物永远都有需要完善、需要不断改进与进步的地方,加拿大政府是好心办了有一些负面效应的小“坏事”,这个典型的西方的资*产揭急政府处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分忧的迫切之情还是很令人感动、很值得我们敬佩的——楼主附评)
  我们看到,即便是在那些富裕的国家,“觉悟”这种东西往往也还是靠不住的。最近,加拿大最高法院作出的一项裁决,有可能为加拿大私人医疗服务市场拉开一道门缝。这项裁决认为,政府禁止私人医疗保险的游戏规则有违人权宪章之嫌。不言而喻,这一裁决对该国实施公私医疗双轨制体制奠定了一个法理基础。
  美*联社驻欧洲记者2005年9月15日在丹麦发出的一篇报道则更具“幽默价值”,残疾人在丹麦的嫖娼开销竟然也由政府埋单。丹麦政府开出的这付“性与残疾人”的处方,要求丹麦的性工作者以积极的姿态向残疾人提供性服务。丹麦政府社会服务部门认为:“残疾人与妓女交流很重要,性工作者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丹麦政府提出的佐证是,残疾人由于孤独、社会歧视和缺少“性福”等原因(残疾人往往难以娶到老婆或找到女友[或男友],而且往往他们难以找到工作或是薪水低,所以丹麦这个北约成员国的政客[官员]由于过于关怀残疾人、过于关心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性福”所以才会出台这一政策——楼主附言),患心理疾病的人是正常人的3倍,政府如果每月为残疾人性需求固定报销一些费用远比让这些人免费看心理门诊划算。可是,政府这种做法,让不少人痛心疾首,丹麦著名心理学家迈克·丝蒂安女士就说:“这样的护理岂止是病急乱投医!简直是乱弹琴!”
  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