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年龄:美欧忙烧钱 俄罗斯忙数钱 (利比亚局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2:53

   美欧忙烧钱 俄罗斯忙数钱(利比亚)

     2011-04-08

   2011年初,如果有人预测说俄2011年的财政平衡情况将从赤字直接转为盈余,那此人肯定要被所有的俄经济学家笑掉大牙,并被讥讽为“痴人说梦”。但短短的3个月之后,俄财政状况却居然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新拐点”,这并不是俄罗斯的“创新经济”突发功效,也不是俄罗斯的“现代化战略”凸现威力,而是俄罗斯多年来一直依靠的石油价格又一次突然上涨,这对俄而言无疑是“天上再掉馅饼”。

   但明眼人都很清楚,这个“大馅饼”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东和北非地区扔过来的。自今年初开始,当美欧被中东和北非地区接二连三的政权更迭和“固执己见”的卡扎菲闹得焦头烂额之际,而作为油气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却正在从中东乱局推高的石油价格中“坐收渔翁之利”。当美欧忙着对卡扎菲大打出手之际,俄罗斯却在那里赚得“盆满钵满”。
                 高油价给俄罗斯带来“飞来横财”    4月1日,俄罗斯财政部高官透露,2011年第一季度,俄罗斯“乌拉尔牌”石油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平均价格达为每桶102.57美元,远远高于2010年同时期的75.2美元/桶。这样一来,目前国际能源市场上俄出口石油的价格不仅远远高出了俄财政部制定2011年度预算时的基准价——75美元/桶,而且也高于俄财政部对中期石油价格的预期值——81美元/桶。

  俄权威经济人士对本报记者称,俄罗斯出口石油的价格达到近3年来最高值,这意想不到的巨额“计划外收入”很可能最终填平俄2011年财政预算中的窟窿,这对俄高层而言是“意外之财”。

  其实,就在1个多月以前,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于2月28日向俄总理普京汇报工作时还称,今年俄联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将不到2%,这明显低于2011年联邦预算中预计的3.6%的水平。而面对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的“大好形势”,库德林近日又不得不再次改口称,“如果石油能够稳定在高价位,那么俄今年的财政预算很可能实现‘零赤字’。”而俄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科列巴奇甚至更为大胆地预测道,“如果俄政府不再增加预算外财政支出的话,那么俄今年很可能实现财政盈余,盈余额将达到俄GDP的1%左右。”

  另据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仅在3月18日至25日一周之内,俄罗斯的国际储备就增长了40亿美元,从5000亿美元增加至5040亿美元。而今年1月底时,俄罗斯的国际储备为4793.79亿美元,两个月的增幅为5.14%。这样,俄罗斯当前的国际储备已接近国际经济危机以前的最高水平。此前,俄于2008年8月中旬的国际储备曾达到5981亿美元。实际上,正当美欧在利比亚“烧钱”之际,俄罗斯却借着利比亚的局势“数钱”。

俄在利比亚:“堤内损失堤外补”

   3月28日,作为暂时从利比亚市场撤出的俄罗斯企业,俄罗斯第六大石油公司“鞑靼石油公司”对外公布了因利比亚局势突变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该公司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从目前看,该公司在利比亚的初步经济损失为1亿美元。有专家据此预测,如果该公司不得不最终完全从利比亚市场撤出的话,那么其损失额至少要达到2—2.2亿美元。对此,该公司总裁鲁斯塔姆·明尼哈诺夫曾透露,“如果利比亚政权更替,那么鞑靼石油公司与利比亚现政权的合同很可能被作废,公司很可能因此损失2.4-2.6亿美元。”

  一位俄罗斯经济咨询师对本报记者表示,利比亚局势的突变让在利境内投资的俄企业无一幸免地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损失,大家的区别只是损失额的不同。据本报记者了解,利比亚局势突变前,俄罗斯铁路公司正在为利比亚政府修建连接希尔特和班加西的一条长550公里的铁路。俄铁和利比亚方面于2008年正式签署合同,其合同总额为22亿欧元。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石油开发公司2011年2月才与意大利的埃尼能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准备共同开发利比亚境内的油气区块,其合同额为1.6亿美元。

  实际上,俄与利比亚除了上述能源和工程合同之外,还有一大笔军售合同。俄罗斯技术出口公司负责人切梅佐夫近日透露,由于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俄国防出口公司不能再根据已签署的双边合同向利比亚出售武器,很可能丢掉总价值为40亿美元的军售大单。

  但一位熟悉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朋友却对本报记者十分自信地说,“俄罗斯在利比亚损失的经济利益,完全可以通过利比亚和北非局势动荡带来的高油价中得到成倍的补偿。此外,中东和北非局势的动荡,让欧洲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这些国家不得不向俄罗斯求助,希望俄扩大对欧洲市场的天然气和石油出口,这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上的‘稳定供应者’的形象。”据悉,国际油价每桶每涨1美元,俄罗斯国库就会多进帐20亿美元。由此可见,俄罗斯并不是中东和北非局势的受害者,而更像是受益者,而且是多重受益者。

                         美国搞“有限介入” 俄罗斯玩“有限超脱”
         也是出于这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综合考虑,与美国对利比亚局势的“有限介入”不同,俄罗斯对利比亚局势玩起了“有限超脱”的战术。

  在联合国安理会对针对利比亚国内局势的1973号决议进行表决时,此前曾表态强硬的俄罗斯并没有动用否决权,而是投了弃权票。对此,俄总统梅德韦杰夫3月21日对记者透露,“俄刻意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的第1973号决议投票中行使否决权。”他说,“我们是有意这样做的,为此我向外交部下达了指令,它们得到了执行。”3月30日,俄外长拉夫罗夫甚至表示,“如果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利比亚的决议中明确阐述使用武力的界限,那么俄罗斯原本是可以支持这一决议的。我们曾提议给出具体的表述,但很遗憾,决议的起草者们非常着急……”

  对于俄官方对利比亚局势这种“不积极介入”的做法,俄罗斯国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悉,就在联合国安理会对1973号决议表决之前几个小时,俄驻利比亚的大使恰莫夫就突然被梅德韦杰夫解职。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在解释这一十分罕见的人事变动时称,恰莫夫“因未能恰当地代表俄罗斯利益”而被解职。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俄高层做出对1973号决议投弃权票的内部阻力并不小。

  而作为俄政府总理普京于3月21日就直截了当地说,“安理会决议是有缺陷的,该决议允许所有一切,令人想起中世纪时期对十字军东征的呼吁。实际上这等同于允许入侵主权国家。”普京表示,“俄罗斯政府不从事外交活动,我们的工作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虽然利比亚政权制度没有任何一个方面符合民主国家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就可以干涉别国的内部政治,甚至是那里的武装冲突,从外部保护某一方。”不过,普京的新闻发言人随后就强调,普京总理的上述看法是“个人看法”,而梅德韦杰夫的说法是俄官方的“唯一立场”。

  分析人士认为,“梅普组合”这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双簧”做法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俄罗斯对利比亚问题的矛盾心理:如果俄对1973号决议动用了反对票,那么这将影响俄近两年不断努力营造的俄美关系“重启”的大好局面;如果俄对1973号决议投了赞成票,那么又与俄罗斯一直坚持的外交原则反差过大。所以,梅德韦杰夫解释的是俄罗斯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普京强调的是俄罗斯不得不坚持的坚定原则。但在权衡利弊之后,俄罗斯选择了“有限超脱”的策略,选择了“实用主义”。

   其实,俄罗斯官方这种“有限超脱”的策略也是得到国内大多数民众理解和支持的。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3月2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俄罗斯人不支持对利比亚采取国际军事行动。但有56%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应该对利比亚局势保持中立,不介入这场冲突”。

  但细心人很发现,俄罗斯的“有限超脱”并不等于“完全超脱”。3月25日,梅德韦杰夫主动给美国总统奥巴马打电话,讨论利比亚局势局势。据俄总统新闻局的消息称,“梅德韦杰夫特别指出,必须防止平民死亡,同时首先应该达到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规定的目标。” 而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在近两个星期的新闻发布会中利用每一次机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俄罗斯的立场。3月30日,拉夫罗夫在与奥地利外长施平德勒格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我深信,停火和立即启动谈判是当务之急。我们与奥地利一致支持非洲联盟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提出的相应倡议。” 拉夫罗夫表示,“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利比亚国家的未来应当由利比亚冲突双方来商定,应当由利比亚人来决定,不要来自外部的干涉,而外部力量应当给这一进程予以帮助。”这表明,俄罗斯始终没有放弃对利比亚局势的话语权。

  很显然,俄罗斯不可能对利比亚问题“完全超脱”,因为那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相称,但俄罗斯也不会为了维护所谓的大国形象而在利比亚问题与美欧来“硬碰硬”。对于美国的“有限介入”,俄罗斯玩起了“有限超脱”:如果卡扎菲被美欧推翻,那么那张“弃权票”在某种程度上曾给美欧对卡扎菲动武开过“绿灯”,美欧应该“感谢俄罗斯”;如果卡扎菲坚持住了,那么那张“弃权票”在某种程度上曾给卡扎菲以“道义上的支持”,卡扎菲应该“感谢俄罗斯”。所以,就是这种“有限超脱”的策略实际上给俄罗斯营造了一种“可进可退”的有利外交处境。

  而正当美欧忙着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之际,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期又先后造访俄罗斯,并与俄方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强调俄在维护中东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在中东和北非格局大变动的时代,俄罗斯不可能被“边缘化”。美欧可以在没有俄罗斯的参与下对卡扎菲动武,但美欧不大可能在没有俄罗斯的参与下重新规划中东和北非局势的未来。这也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为3月22日在会见到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时表示,俄罗斯愿意担任利比亚问题中间“调停人”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