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卡通头像:对付癌症的六字方针“组合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2:39
  • 何裕民
  • 《科学养生》 2008年第8期
  • 本栏目撰稿人何裕民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主任委员。
      
      肿瘤是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医疗实践说明,对付肿瘤,应该打“组合拳”,强调综合措施,辨证施治。在二十多年实践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医、药、知、心、食、体的六字方针,作为一种“组合拳”来实施,效果十分显著,患者5~10年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医患双方和家属也有必要了解这种辨证施治的“组合拳”。
      所谓“医”,就是医师、各种医疗措施。除人们熟知的手术、化放疗外,我还强调肿瘤科医师给予病人的,绝不仅仅是医疗中与治疗肿瘤有关的东西,还可以给得更多。我们的许多老病人常半月、一月或三五个月来看我们一次,或为了改改方,听听建议和鼓励;有的说白了,就想来感受一下圆桌诊疗氛围,听听我们的说法,给自己来打打气!“充充电”!不时来感受一下,回去就心里坦荡踏实多了。其实他们就在寻求一种“归属感”,一种医患间的良性互动。
      所谓“药”,就是我们所给予的中西药物,也是治疗中“组合拳”的主体。当然,我们是以中医药为主:汤方、协定方、片剂等都有。不时还建议配合一些必要的西药,这须以病人确有需求,且代价最小,利益最大为宗旨。
      所谓“知”,是认知、知识、态度。关于癌症,人们普遍存在着认识偏差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精神心理问题。而这些又是促使人们对癌症高度恐惧的根本原因,也是肿瘤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祸根之一。认知疗法认为:只有改变了认识问题,才能形成正确的知识和相应合理的应对过程,也才会有正确的态度。因此,我们把“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师给病人的首先应该是关于癌症的正确认识。
      所谓“心”,就是精神心理。心理治疗绝不是一句空话或一种点缀!它是实实在在,既实实在在存在着,又实实在在有效。这其中充满了伦理、智慧、方法与技巧。
      所谓“食”,就是饮食问题。癌症患者通过良好的营养维持,能够提高和巩固疗效。可根据不同病情、年龄、体质、嗜好等的特点综合调配,忌口不宜过多。应掌握新鲜、营养、清淡、对味、少食、多餐的原则。新近,我们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组织全球专家研讨后所推出的第2版的《肿瘤患者饮食指南》(2007年10月)基础上,融入我们对中国肿瘤患者饮食习惯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并参佐了中国人的饮食行为、习惯与文化研究,编撰了中国版《肿瘤患者饮食指南》,书中分不同癌种解答了饮食忌宜问题。
      所谓“体”就是体能锻炼问题。关于体能锻炼,各地癌症康复乐园组织了心身锻炼功——新郭林气功,均已形成惯例和制度,肿瘤学员们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可分别寻求相近之处的相关组织支持。
      总之,对付较难解决的问题,只能借助“组合拳”。医、药、知、心、食、体等就是应对肿瘤慢性病“组合拳”中的核心内容。
      “求最大善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临床上,癌症异常错综复杂,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癌症,也常常千差万别。对此,应对方略也应该有别,我们强调应早期、中期、晚期有别;治疗应该注意短线效果与长期利益兼顾!
      对于早期,一般比较好应对。这些患者大多是体检中偶尔发现的,若整体身体状态许可,常应强调先以手术、放疗、化疗等有治疗适应征的措施为主。先求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消除可能的隐患。与此同时,中医药零毒抑瘤可积极配合,既能对这些创伤性治疗措施起到“减毒增效”之功,又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整其免疫功能,同时积极防范复发与转移。前者着重于短线效果;调整免疫和防范复发转移则是着重于长期利益。
      对于中晚期患者,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需区别对待。首先,中晚期,特别是晚期患者,若仅仅追求短线的杀死所有癌细胞,完全清除癌症,既不现实,又无可能;且代价巨大,每每得不偿失。因此,短线治疗的目标应定位为首先消解症状,改善或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尽可能控制癌症的进一步发展。能稳定下来就算上策;在能稳定的同时,癌症病灶明显缩小或有所消失,更是上上策。即便暂时不能稳定,但发展趋势明显减缓,也是值得庆幸的。再加一把力,很可能就稳定住了。而长线所追求的,当然是进一步控制或减缓癌症的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我们的经验,用中医药零毒抑瘤为主,如3~4月内发展变缓,5~6个月内癌症发展有所控制,后续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因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长期控制肿瘤的疗效大大优于短期疗效。这可能是中医药对内环境、微环境的调整,以及诱导癌细胞分化,并诱导其凋亡等等大都是一个需要慢火细熬、假以时日的“细活”,3个月内发展变缓,就有可能6个月内稳定,1年~2年后甚至逐步缩小、消失。当然,前提是坚持治疗,坚持医、药、知、心、食、体等的“组合拳”。
      癌症治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越到中晚期,患者的求生欲望越强烈,越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我们接触过大量这样的病人,我们尊重患者对生的渴求,但决不轻易“纵容”他们的治疗要求。因为,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在过度治疗之后,不仅没能延长生命,剩下的日子反而过得十分痛苦。更为沉重的是,为了挽救生命,有的患者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倾家荡产,最终患者带着负罪感离去,给亲人留下生的负担。治病是为了救人,如果患者的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治病”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恶化;生存期也没因“治病”得到延长,甚至因此缩短,那么,病人又何苦为“治病”最后落得人财两空呢?
      其实,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从发现起,治疗可能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对疗效不确切、可吃可不吃的药绝对不开。医生一动笔,患者就要花钱,癌症患者本来已经很不幸,还要花不少钱治病,本来已经是雪上加霜,他们的钱需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医生对每一个病例都要从多角度全面评估病情,然后制定个体化、人性化综合治疗方案。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小的治疗痛苦代价获得最佳的整体效果。即“求最大善果,求最小恶果”,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总之,中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疗重点应该放在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发展,改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其良好康复。“带癌生存”的目标追求也属很有价值的聪明选择。饮食起居同于常人,病情稳定,5年10年长期生存,人瘤“和平共处”,甚至逐渐康复,未尝不是病人长期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