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石色配什么颜色好看:道德:谁去关怀有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5:35

道德:谁去关怀有钱人?

 

/ 基督日报记者/2011年04月30日06時33分 Posted.

作者:道德(现于美国加州侍奉、学习)


温州人越来越有钱,温州教会也是越来越富裕,因此温州教会的教堂盖得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但突然发现教堂里参加聚会的有钱人却是越来越少了,虽然盖教堂的时候他们出钱最多。好几位在商界表现出色的商人,早期都曾积极参与教会的活动,甚至有的更是音乐或讲台服事者,但如今,教会里不见他们踪影,更不见他们在他们的商业行为中实践信仰要求。

对于如此信仰软弱者,按照常规,我们常常马上定论:此等人“贪爱世界过于爱神”,将来结局必如“无知财主”等等。本文带着“谁去关怀有钱人?”的质问,要求教会负起对有钱人流失的责任,并诉求教会建立对全教会(包括有钱人和穷人)和全人(包括身、心、灵)的教牧关怀。

有钱人得不到关怀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世俗价值观会告诉我们说,有钱就会买到幸福,有钱人理当是幸福之人,因此不需要关怀。但是据有关资料表明,有钱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比没有钱的人高,幸福的指数并不是和金钱的多少成正比,财富并不是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圣经也会告诉我们说“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传5:10)。所以有心理咨询师提醒说:“有钱人普遍因拥有庞大的财富而出现难以调适的心理机能障碍,因此,人们对这些富豪们,实应比照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给予关怀。” 由此可见,有钱人得不到关怀在显示一个事实:我们对钱财的认识不够!

你可能会质疑说“围绕有钱人的人越来越多了,怎么说他们没得关怀呢?”如此质疑确实说明着一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也不能否定有钱人没得关怀的事实。那些围绕有钱人的人(甚至有的是传道人)在突然之间变得特别有爱心,即谦卑又温柔。但平时不那么谦卑、温柔的事实会告诉我们说,这种“爱心”更是奉承心态。于是,有钱人就变得更可怜了,他们的受尊重并不基于生命本身的价值,而是基于他们口袋中的钱财。当生命(神的形象)价值无与伦比之原则被应用的时候,一个生命受人尊重或尊重什么人,都不应该是金钱或物质方面的“授”与“受”的问题。原来有钱人得不到关怀也在显示一个事实:我们对个人生命不尊重!

当然,在信徒和传道人中也有很多真正的生命关怀者,他们可以是真正的牧者。但是他们却对有钱人敬而远之,一方面,他们可能在自我检查财富之后,表现出了某一种的不自信;而更多的可能是,怕有人说他们在奉承有钱人,所以刻意远离有钱人。因此,有钱人领受了又一次的可怜,围绕他的没有真正关怀他,而真正要关怀他的人因为他有钱而不去实践关怀行为。但是保罗的坦荡心怀真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他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因此,对照保罗,让我们确实知道原来有钱人得不到关怀是因为:我们的关怀心态不够坦荡!

但是,有钱人也是人,他们的安全感并没有因为有钱而得建立;他们的柔情也没有因为有钱而隐没;他们人性中需要救赎的恶,更不会因为有钱而消失。所以,我们需要本着坦坦荡荡的心态去引导、安慰、督责有钱人。无论从生命的价值和教牧的实践,都需要传道人对任何人表达关怀。无论何人,仅仅因为有钱或没钱被我们忽略关怀的话,都在说明我们对生命和事奉的不尊重。

在对于有钱人的关怀实践上,我们首先要在属灵生命上给予关怀。如果我们都同意生命价值不在乎钱财的多寡,我们就可以本着“我尊重你的生命而不在于你的钱有多少”的心态去建立正常的教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体恤情怀可以让我们建立适合他们的查经班和团契,根据他们适应的时间和场合,使他们能够自然的情境下领受道和分享信仰经验。

不可否认的是,有钱人的所遇见的试探比一般人要多要大,因此我们需要格外关心他们心中的信仰挣扎,并给予真理的属灵指导。此外,我们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得到某些商业伦理成功者的见证分享。我们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交换事业经营心得。但是,试探多也意味着失败软弱的机会也多,所以“鼓励”、“安慰”和“指责”都应该成为对有钱人的关怀方式。这里要指出的是,“指责”的关怀实践是最被人忽略的,因为如此“关怀”后的压力可能会是巨大的。但是,对爱的执着和对真理的坚持,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勇气去实践“指责”关怀。我们也盼望那些拥有基督信仰的软弱有钱人,也能在被指责的过程中感受来自教会的教牧温暖!

当正常的教牧关系建立之后,对有钱人的关怀也可以表现在教导他们分享资源的事情上。教会需要有钱人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财物资源和人才资源(一般而言,有钱人之所以有钱一定有其过人之处)。这种资源要求却不能成为关怀目的,因为爱从来都不该成为手段。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基督教信仰的有钱人来说,导引他们提供资源为神所用,也是一种关怀。所以,根据各有钱人的灵性与真理造诣,教导他们奉献观念并传递分享意识,都是对他们生命关怀的具体表达,因为我们在提供蒙福的渠道。

确实,贫富差距的社会事实造就了社会上的“仇富心态”,而物欲主义更一直还在教会门外徘徊。而今天的教会教牧,需要带着牧养意识,以坦坦荡荡的胸怀,不亢不卑的态度以及殷殷勤勤地努力去实践关怀行为,不管他是否是有钱人!

(本文发表于《惟真》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