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莲娜绿宝瓶精华 味道:拿什么纪念那些抗战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5:05

拿什么纪念那些抗战烈士?

标签: 芷江  飞虎队  受降地  和平节  2011-04-15 18:59

    

 

 

 芷江游记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从战争中得到了仇恨,另一种从战争中学会了和平”,我非常肯定中华民族是后一种。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中华大地这块美丽的土地滋养了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用宽容之心包容了无数入侵者,用和谐意志同化了无数荒蛮之地。

 

芷江这个城市就是这种中华历史的见证地,那儿耸立着华夏第一“血”字坊,边上就是中国战区受降旧址,也正是在这里抗日战争画上了句号,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下了句号。在那个血海风云时代中,芷江这个湘西小城承当了难以想象的重任,美军飞虎队和中国空军在此迎击日寇空军,数十万的中国民众曾不分昼夜抢建飞机场,战火中它失去了大部分悠久古老城区,却换来了无法估量的胜利成果,这正是全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那段历史,也让芷江成为世界和平圣地。

 

有位美国旅游家对我说过:“湘西美城有两座,一座是凤凰,一座是芷江;前者如美女,后者乃英雄“,这的确颇有道理。凤凰那弯曲的街巷如美女的娇气扭捏,而芷江的宽敞明快如英雄的豪迈情怀,凤凰的美丽在于不经意地流露出湘女那多情的神采,而芷江的美丽在于坦然释放出一个大国民族的祥和气派,这何尝不是每个到访者情趣盎然的理由。当我刚下飞机就感到芷江有种灵气,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祥和宁静的画卷,湖色山光,草青云白,这与沿海城市大相异趣,即使我曾游览过五十多个国家也深感奇特。正是在这个机场,当年中美联合空军共同抗击日寇,留下无数可歌可泣故事。

 

来到抗战胜利纪念馆已是黄昏时分,远远便望见了在霞光中的太和塔,在青山绿野中分外显眼。踏上了那座著名的“血“字碑台阶,细读碑文,碑上几乎包括所有中国抗战领袖人物的题词,让我不禁想起那牺牲的三千五百万同胞,催人泪下,感慨万千,心中更悠然升起胜利的喜悦。两边青松翠柏,四面青草艾艾,熏风袭来,一群白色和平鸽划空飞过打破了寂静,我心里不由地背诵起一首诗来:”八年血战得胜利,芷江太和慰英灵;喜庆中国添圣地,护佑世界爱和平”。和平,这个词我们说过无数次,但站在这”血“字碑下说出来却另有一种感受,那正是一种死而复生的感慨和虔诚的期盼。

 

随着讲解员来到了“受降旧址“,一幅巨大的历史油画展现眼前,让我感到当年的受降往事正在眼前发生着。讲解员是位湘西姑娘,她略带湘西口音的讲解让我品味出湘西人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情,秀丽中的隐忍,坦荡中的豪迈,简明扼要的解说不但让故事情节栩栩如生,更让我渐渐明白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当年我曾路过日本的”靖国神社“,看到一群身穿旧日本军服的老男人正喧嚣着什么,走近才明白他们正在学着帝国旧军人排列操练,一旁还有人摇晃着当年帝国军旗呐喊:”大和必胜,日本必胜,天皇万岁“。更让我愕然的是一群身穿日本和服的少女,她们把一只只纸做的日本军机发放到空中,同时口中唱着日本的旧军歌,有时脸上堆出职业性的微笑,请求路人加入她们的队伍。当时有位美国人见到这光景问我:”中日都是亚洲大民族,到底有何区别?“,我心中颤抖了一下,眼中依然望着那群放飞机的日本女孩,久久深思却没有回答。这时,讲解员清脆的声音把我从往事中带回现场,看着眼前这位中国姑娘,我不由地问:”你同情日本大海啸受难的人们吗?”她稍加思索,坦然地回答:“日本人很会预防灾难,却曾经给我们制造了巨大灾难;他们制造灾难的效率很高,而我们原谅仇恨的效率很高,因为我们中国人有无比的自信和力量,谁也比拟不了”,她的眼睛是如此清澈而坦然,眼中闪耀着自信的光亮,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那些日本女孩哀怨委屈眼神中所没有的吗?

 

我望着东边的太和塔,在霞光之下,它如同一座安详无语的巨佛,默默在霞光中冥想;它也如上帝的身影映在这大地上,散放着关爱仁慈的芬芳;天下灵气,灵气天下,亿万众生高山仰止,万里江山尽聚其中;民族之生生不息,民智之涣涣升华,中华真气所在,同胞命运祥瑞所在,太和塔的荣光所在。我仿佛听到天上传来微微轻歌,正见到一群和平鸽飞绕着太和塔前,一位老者默默地祷告着,一个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着,万物祥和,人人安宁,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理想境界的写照吗?也许我永远无法体会日本民族那种“效忠精神”和“忍者血气”,也许我不能融入西方人那种“个人至上”和“独我世界”中去,但此时此刻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儒家的社会责任感,佛家的仁爱慈悲心,道家的天人合一豁达胸怀,拳拳求道之心,昭昭求理之志,以德报怨,高而不傲,贫而不卑,任劳任怨,锲而不舍,中华美德何其博大精深。我想起那位美国人在日本靖国神社前问我的问题:“中日民族有何区别?”我如今的答案是:“我们不在乎别人怎样想怎样说,中国人永远追求自我道德修炼与完美,追求和平与正义”。

 

来到受降亭北边的小丘上,望见一片桃花丛,后面是层层叠叠的绿田,田中点缀着村屋,田埂上走着挑担子的村姑和孩子,还有只小狗在他们前后来回欢快地奔跑着。此刻回头再次望向那闪耀着金辉的太和塔和纪念碑,心中释放出无限感恩之意,感谢那些为和平牺牲的人们,也感谢那些纪念牺牲者的人们。我忽然想起要感谢那位出色的讲解员,她已消失在晚霞之中了。于是,在离开前我抄了一首清人钟彝描写芷江的诗,以表谢意:

西南重镇说沅州

只看筹边第一楼

鼓节五更传竹箭

月明千里照金瓯

霜清江岸莹如洗

云净天河淡欲流

最喜烽烟销息后

暮茄声断儛溪秋

也许当年这位的清朝诗人万万想不到如今芷江的“第一楼”何等模样,却竟然巧合地预言了太和塔那“明月千里照金瓯”景色,让我感受到古人和今人共处一堂“最喜烽烟销息后”的情景。当我再次抚摸那纪念碑时,如同在抚摸一个伟大英雄的肩膀,它让我们牢记血的历史,更不会失去宽宏仁慈的和平信念。芷江,就如此给我上了一堂人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