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限量版气垫色号:“残山剩水”还是“大江大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15:00
            

李敖今年七十六岁,著作等身。皇皇四十卷的《李敖大全集》,虽然主题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基调——吹牛。自二〇〇七年退出政坛以来,李敖淡出人们的视线,每隔一年半载,就抛出一本新书。兔年伊始,李敖又推新书《大江大海骗了你》。这一次,李敖不仅要自我吹嘘,还要分身出另一个人来和自己对话,“相互吹捧”。他很得意地说:“龙应台太笨了,她写《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下简称《大》),花了四百天;我太聪明了,我完成《大江大海骗了你》(以下简称《骗》),只用了四十天。”

李敖以“史家”自居。几十年了,他的武功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从大学时代开始,李敖的特长就是搜集资料。后来毕业,入伍归来,写文章、打官司、暴得大名,都靠这一手。他尤其擅长在别人列举的资料堆中,找出各种错误,并以“看病”为名(如《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证明他自己的证据是最正确的。

比如,李敖给《大》中所写的“长春围城”看病,指出不少偏差,都颇为令人信服。但李敖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下判断的态度过于凿凿然,有时候甚至是指天问地式的厚此薄彼。这种态度,一方面表现出李敖的自信;可同时,熟悉李敖的读者也难免会怀抱疑问。李敖自己不是常举例说吗?国学家钱穆早年信誓旦旦地考证孙武与孙膑为同一人,后来山东出土“孙子”墓,证明两者不是一人,使钱贻笑大方。李敖说话的时候,难道就不怕将来有更多的史料现世,证明他是错的吗?更何况,读李敖的文章会发现,他平时最多引用的是各种“回忆录”。“回忆录”这种“自传”是最不靠谱的,它不像“日记”是当天之记录,因写作时间离事发时间久远,且往往又是传主本人所写,极易夸大或捏造史实。

故此,我往往只将“回忆录”当“文学”而非“史学”来读。这样的阅读态度或许不对,但我实在不能自已。同样,我也是怀着看“文学”的态度来读《大》的。说句题外话,龙应台写作应该比李敖“轻松”得多,她不用背负“史家”的沉重包袱。甚至于,龙应台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在读《大》时,我有时候会不自觉将它当成现实主义小说。

李敖在《骗》中批评龙应台最多的话,是说她误将“残山剩水”当做“大江大海”。他说:“要弄清真相,要从高层人物下手才行。高层人物掌握动态与动向,从他们身上,才能看到全局。”(页99)照李敖的思路,写“大江大海”当然不能只写些老兵啦、难民啦之类的“小咖”,而应该写阎锡山、杜聿明、余英时之类的“大咖”。李敖著书一生,统统纠缠大人物。大人物有他写了,小人物总也要有人写。每一本书,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既然龙应台写作的初衷,就抱着书写“小人物”的态度了,当然不可能写到“大人物”。

一本书不能因为没写到谁就受指责。倘若可以的话,是否可用同样逻辑指责李敖的《阳痿美国》呢?没错,他是把美国建国以来四十四任、五十六届总统全骂了个遍。但是苛刻的人是否可以追责:“你为什么没骂副总统,没骂国务卿,没骂大法官……呢?”显然不能,这也太刻薄了。

更何况,小人物虽无法左右历史动向,但毕竟也是遭遇历史的人,是时代的体验者,不可说没有为之立传的必要。好比写中国文化,儒释道固然不可忽略,因之是主流;但关(老爷)财(神庙)土(地公)之类的民间信仰,也是必不可缺的。只有“关财土”而没有儒释道,是舍本逐末;但只有儒释道而没有“关财土”,同样是以偏概全。因此,断不是李敖用一句“龙应台完全罩不住这种大题目”(页336)可以定论的。

然而,李敖的狷介使他看不起他人的劳作(除非可以用来作为他的论据),舍他之外,一切皆为不必要。实际上,从“尊重”的角度看,最好应该把他人之劳作看成对自己劳作的“补充”,而非对立。这样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好的。不过,这肯定只能沦为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李敖,当然不可能这么想,更不会这么做。

李敖并在书中不断责怪龙应台只见“现象”,不问“原因”。对这个问题,首先我猜想龙应台本来就只是在写“现象”,不冀告诉读者“原因”是什么吧?其次李敖这种文论观点,好像把作者推到“神”的高度,把读者视为不懂事的小朋友,一切现象、分析、推论、结果都要作者手把手教给读者,读者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而没有主动追问与思考的能力。

其实,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不是纯粹的“你告诉我”的过程。在阅读中,读者有义务认真思考作者所写的每一句话,用“思考”来达到和作者“互动”的关系。而那种扮演“上帝”,传递知识,“你说我听”的创作心态,未免有些落伍了。

不过,李敖有一句话说得对。他说:“(龙应台)碰到李敖,她栽了。”(页346)李敖是一个好读者,他用两个小时“解决”了《大》后,有本事挑出《大》的这么多毛病(有一些是低级的技术错误,比如把翁照垣将军的名字写成了“翁照桓”,又如把满洲国写成了“满州国”),李敖又那么较真,专门出书。假如每一个读者都有这本事,做作者的应该庆幸罢。诚如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最后我想说的是,龙应台的《大》在短期之内自然是不可能出简体字版本的。既然如此,李敖的这本《骗》最好也就别出大陆版了。若出了,肯定有人要被笑。当然,被笑的不是作者李敖。是谁?我们都知道。恰似在一个不能使用facebook的地方,研究facebook的书成为畅销书、关于facebook的电影受人追捧、facebook创始人成为“万人迷”一样,耐人寻味。我期待有一天,《大》和《骗》能同时出现在大陆读者面前,让读者自行比较。否则,再伟大的“大江大海”,也不过是“大江大海”而已,与我们这些“残山剩水”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