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旅行日记气垫真假:清华大学国学院新四大导师,三个有南大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55:35

清华大学国学院新四大导师,三个有南大背景。

124.193.152.*

1楼

这几年来,国内高校恢复或创建国学院已蔚然成风。在这背景下,清华大学重建国学研究院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何况别家大学搞国学院,都绕不开也不能不提80多年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如此丰饶的历史遗产,清华不来继承、发扬光大,好像也说不过去。

     老清华国学院有著名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个个都是大师里的大师。这回清华国学院也请来了“四大高手”,分别是陈来(院长)、刘东(副院长)、刘迎胜、姚大力。来清华前,陈来、刘东两位先生任教于北大,刘迎胜、姚大力分别任教于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陈来先生是北大“文革”后培养的首批哲学博士,其他三位都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拿的博士学位,而且都有南京大学的学历背景。

     这也透露出,清华搞国学院也许另有打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的文脉一断数十载。近年来,清华提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恢复并加强文科,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一着棋。只不过,理工强、文科弱一向是清华大学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如何才能扭转现状,重振旗鼓呢?国学院的重建,恰好让清华在赓续传统和迎接今日挑战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所以,与其说清华大学是在恢复80多年前的国学研究院,毋宁说是借此完善学科布局,以实现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关于新老清华国学院之间的传承关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11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也说得很清楚:“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将秉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精神,参与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力求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

     我倒认为,无论是刻意强调新老国学院的传承关系,或者想借此推动清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都可能妨碍新国学院的自身发展。

     老清华国学院的存在,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一场千载难逢的风云际会。彼时最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尚在,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学成归来(陈寅恪、赵元任),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才可能联袂弹奏一曲学术的绝响。

     从这个角度看,新清华国学院的“自认家门”,虽然可以看做是自我激励,却也像抓了把虱子放头上,不小心就会弄得浑身不自在。搞得有声有色也就罢了;搞不好的话,难免被人骂有辱老国学院的威名。这么看来,老清华国学院既是一种标榜,更是压在新清华国学院头上的一块巨石,使不上劲儿很可能掉下来砸了自己的脚。

     重建国学院和创世界一流大学同样不可混为一谈。近年来,提出创世界一流大学口号的国内高校,大多火急火燎,搞得像“大跃进”。这样一来,大学难免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这就很难保证学术机构能够按照自身逻辑开展工作。无论国学也好其他学科也罢,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大抵只能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目前清华国学院并不以教学为主,而是以搞项目、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为主,殊不知,这是否就是为了尽快出成果?

     话说回来,若非如此,这个仅存在四年时间的清华国学院恐怕没那么容易恢复。问题是,这固然是清华国学院得以重建的机遇所在,却也可能成为它的命中克星。学术一旦为功利主义所绑架,被赶上拳击大擂台,如果不跌得头破血流,大概也找不到北了。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吧。陈来、刘东他们要做的是,暂且忘掉老清华国学院的旧日辉煌,轻装上阵,静下心来为国学的未来埋头苦干。(转自新京报)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史家。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哲学博士。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


0

  • 2010-3-14 19:32
  • 回复
124.193.152.*

2楼

     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 “跨世纪人才”。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现担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
     1986-1988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鲁斯学人、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 1995-1996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1997年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1999年任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99-200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2002年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客座教授,2003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人。2006-2007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合作研究访问学人。2008-2009任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
     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学术专著:
     《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
     《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台湾允晨出版公司,1994)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宋元明哲学史》(香港公开大学,1999)
     《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三联书店,2007)《燕园问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东亚儒学九论》(三联书店,2008)
     《宋明儒学论》(香港三联,2008)
     《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
     另编有: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上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十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等。
     曾获得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2)、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2)、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三等奖(2006)、北京高等教育教学一等奖(2004)、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二等奖(2005)等多种奖项。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2009年三联书店将其已出版的专著整合为《陈来论著集》十二种出版。


  • 2010-3-14 19:32
  • 回复
124.193.152.*

3楼


刘东 教授刘东,男,祖籍中国山东。
     1955年生于江苏徐州。
     1966年因遭逢文革而失学。
     1970年升入初中复读。
     1971年旋即分配到翻砂车间做童工。
     此后利用工余时间自修了高中及部分大学课程。
     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
     1982年起任教于浙江大学。
     1984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
     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9年完成研究宋代美学的学位论文。
     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91年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0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
     刘东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其教学和指导方向为“比较美学”与“国际汉学”,他著有《西方的丑学》(1986)、《浮世绘》(1996)、《刘东自选集》(1997)、《理论与心智》(2001)等,主编有《中华文明》(1994),并译有《马克斯·韦伯》(1987)、《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1988)、《卢梭·康德·歌德》(1992)、《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995)。此外,他还撰写过相当一批学术论文。
     刘东出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曾先后到美国爱默思学院(Amherst College)、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美国康乃迭格州立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员或客座教授,他还曾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香港的数十所大学进行学术讲演。此外,他也担任着国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客座教授,以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
     刘东除了大学教育和个人写作之外,更倾全力组织中国的民间学术活动,其中主要包括主持杂志、丛书和讲坛。他为此而兼任着《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主编(译林出版社)、《中国学术》季刊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并主持着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学术讲坛”。此外,他还担任着十数种中外期刊的编辑委员。
刘迎胜
     男,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1997年起)兼秘书长(1988年起),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1998年起)。
     学术专长:
     蒙元史、内陆亚洲史(北亚及中亚)、西北史地与西北民族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
     著述:
     已发表学术论著97篇,其中以英、德文发表7篇,并出版学术专著4部(详见附表)。
     讲授课程:
     在南京大学讲授的本科生选修课与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主要有:
     1.中国古代外来文化与宗教
     2.丝绸之路与中国
     3.中国与周边国家
     4.奥斯曼突厥语语法
     5.蒙元史
     6.波斯历史文献选读
     外语:
     较熟炼掌握英语、德语及波斯语
     可借助字典阅读土其语、俄、法、日语。
姚大力,1949年生,上海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名云南师范大学)史地系。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导师韩儒林教授,1987年在中国社科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受教于翁独健教授。1987年至1997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6年调至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2005年底调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先后发表专题论文三十余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论》等专著,并参加了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由陈得芝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古时代·元时期”的写作。
     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东亚语言文学系当访问学者。
     2005年于日本庆应大学作访问学者。
     先后担任高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