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院学生管理系统:手厥阴心包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20:06:47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穴),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穴),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穴)。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

(1) 天池穴 PC1 Tiān chí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附注]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2) 天泉穴 PC2 Tiān quán
[定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解剖]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伍]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 曲泽穴 PC3 Qū zé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解剖]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的本干。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附注]心包经合穴

(4) 郄门穴 PC4 Xì mén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伍]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郄穴。

(5) 间使穴 PC5 Jiān shǐ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伍]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配腰奇治癫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经穴。

(6) 内关穴 PC6 Nèi guān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7) 大陵穴 PC7 Dà líng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输穴、原穴。

(8) 劳宫穴 PC8 Láo gōng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配伍]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荥穴。

(9) 中冲穴 PC9 Zhōng chōng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配商阳治耳聋时不闻音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心包经井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 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天池 (PC1 Tian chi)


位置: 胸部乳头外侧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当第4肋间隙凹陷处。 《灵枢·本输》:“腋下三寸”;《针灸甲乙经》:“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著胁,直腋撅肋间。” 功效: 宽胸、消胀。 主治: 古代记述:胸满胁痛、咳嗽气急、胸中有声、喉中鸣、头痛、热病汗不出、瘰疬、腋下肿痛、四肢不举、臂痛、目{11}{11}不明。 近人报道:心绞痛、心肌炎、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方例: 腋肿:委阳、天池。 刺灸法: 向外侧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可过深,以免引起气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针灸甲乙经》:“手厥阴、足少阳之会”;《针灸聚英》作:“手足厥阴、少阳之会”。《灵枢•卫气》:“手心主……标在腋下三寸也”。一说为心包募穴。

天泉 (PC2 Tian quan)


位置: 上臂内侧,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头与短头之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曲腋下,去臂二寸”;《针方六集》:“居{3}间”;《循经考穴编》:“看腋间对缝处量下二寸”。 功效: 宁心、宽胸。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心悸、胸胁满痛、咳逆、昏晕、石水、肩背痛、臂痛、足不收痛不可行、目{11}{11}不明。 近人报道:心绞痛,上臂瘫痪。 方例: 肩臂痛:天泉、腕骨。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曲泽 (PC3 Qu ze)


位置: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尺侧缘凹陷处。 《灵枢·本输》:“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神应经》:“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是”;《循经考穴编》:“与尺泽相并,约去寸许”;《动功按摩秘诀》:“在肘内臁正中间”。 功效: 宁心、泄热、降逆、镇惊。 主治: 古代记述:伤寒温病、暑热、口干、心痛、心悸、逆气、呕吐、惊厥、身热、烦心、善摇头、咳喘、痧症、臂肘手腕不时动摇、丹毒、疔疮、疖。 近人报道: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性胃肠炎、中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肘窝囊肿。 方例: 心痛:督俞、膈俞、曲泽。 手臂善动:肝俞、曲泽、神门、太冲。 血虚口渴同施:少商、曲泽。 呕吐:中脘、曲泽、足三里。 中暑、痧症:曲泽、委中(均放血)。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对暑热症可浅刺静脉出血。禁直接灸;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合(水)穴。

郄门 (PC4 Xi men)

位置: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针灸甲乙经》:“去腕五寸”,《循经考穴编》补充“两筋间”。 功效: 宁心、安神、泄热。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心悸、胸痛、咳血、呕吐、呕血、癫狂、惊恐、畏人、神气不足、久疟不瘥、五心烦热、肘臂挛痛、疔疮、胸疽、久痔、鼻衄。 近人报道: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胸膜炎、膈肌痉挛。 方例: 咯血:曲池、郄门、三阳络。 刺灸法: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郄穴。

 

 

间使 (PC5 Jian shi)


位置: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灵枢·本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 功效: 宁心、安神、宽胸、治疟。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心悸、胸痹、烦躁、癫狂、呕吐、咽中如梗、失音不语、疟疾、月经不调血结成块、热病烦心、面赤目黄、腋肿、臂痛屈伸不利、肘内廉痛、肘挛、掌中热。 近人报道: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精神分裂症、单纯性甲状腺肿、乳癖。 方例: 卒心胸痛:间使、神门、列缺、大敦。 疟疾:风池、间使、环跳。 卒狂:间使、后溪、合谷。 喑不能言:间使、合谷。 邪癫:水沟、间使。 失间嗫嚅:天鼎、间使。 刺灸法: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经(金)穴。

内关 (PC6 Nei guan)


位置: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灵枢·经脉》:“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考穴编》:“大陵后二寸,正对外关。” 功效: 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 主治: 古代记述:胸痛、胸闷、心痛、胃痛、恶心呕吐、食难下膈、心悸、虚烦、癫狂、善惊恐、心悲、健忘、失智、疟疾、肠鸣泄泻、脱肛、胁肋痛、自汗、腹痛、胸满痞胀、脾胃不和、目昏、目赤黄、腋肿、肘臂挛痛。 近人报道: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要是激动起源失常)、高血压、休克、头痛、脑动脉硬化、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郁证、胃肠炎、妊娠恶阻、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损伤、失眠、晕车、晕船、晕机、醉酒。 方例: 心脏诸虚、怔忡惊悸:心俞、内关、通里、阴郄。 肚痛:公孙、内关。 胸满支肿:膈俞、内关。 腹块:内关、照海。 冠心病:膻中、内关、足三里。 低血压:素髎、内关。 脑血管病:人中、极泉、内关、三阴交。 休克:内关、足三里、涌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关、委中、委阳。 刺灸法: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大陵 (PC7 Da ling)
位置: 腕掌横纹中点,当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 《灵枢·本输》:“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针灸甲乙经》:“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千金要方》:“一云掌后第一横纹后两筋间”;《动功按摩秘诀》:“在手掌横纹正中间”。 功效: 清心、宁神。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心悸、心烦、胸中热、胃痛、呕吐、吐血、癫狂、{91}症、喉痹、耳鸣、疟疾、舌本痛、善笑不休、目赤黄、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手挛不伸、疮肿搔痒、指麻。 近人报道:心肌炎、胃炎、失眠、肋间神经痛、腕管综合症。 方例: 短气:尺泽、大陵。 喉痹嗌干:偏历、大陵。 口气:人中、大陵。 心痛:上脘、大陵。 小便赤如血:关元、大陵。 刺灸法: 直刺0.3~0.5寸,不宜过深,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输(土)穴;原穴。 劳宫 (PC8 Lao gong)
位置: 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的掌中纹处,握拳屈指时当中指端所指处。 《灵枢·本输》:“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针灸甲乙经》:“在掌中央动脉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屈无名指取之”,《针灸资生经》:“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十四经发挥》:“以今观之,莫若屈中指、无名指之间取之为妥。”现多从《针灸资生经》。 功效: 泻心火、清血热。 主治: 古代记述:热病、心烦、胸胁痛、咳、呕吐、口疮、舌烂、口臭、癫狂、善怒、尿赤、衄血、食噎不下、掌中热、黄疸、目黄。 近人报道:癔病、疲劳乏力、舌纵不收。 方例: 胃翻心痛:章门、劳宫。 黄疸:后溪、劳宫。 便血不止:会阴、劳宫、太白。 刺灸法: 直刺0.3~0.5寸。禁直接灸,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荥(水)穴。

中冲 (PC9 Zhong chong)


位置: 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距指甲游离缘约1分许。 《灵枢·本输》:“手中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补充:“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太平圣惠方》:“中指甲后一分”;《针灸大全》:“中指内端”;《咽喉秘集》:“在中指内甲角”;依《针灸甲乙经》等书记载,则定于中指桡侧,指甲廓桡侧角后旁一分凹陷处。 功效: 清热、开窍、利喉舌。 主治: 古代记述:昏厥、热病、心烦闷、心痛、中风昏迷、舌强肿痛、中暑、小儿夜啼、咽喉肿痛、头痛如破、身热如火。 方例: 舌下肿疼:廉泉、中冲。 身热如火、头痛如破:命门、中冲。 刺灸法: 浅刺1分或点刺出血。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井(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