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投资配资平台:曾国藩家训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2:22

曾国藩家训语录

(2011-04-28 13:36:47)转载 标签:

教育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引自《曾国藩绝学》P.3749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引自《曾国藩家书》P.63,71,299,1121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96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169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习劳而神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001856年9月19日第一封教子书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112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0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引自《曾国藩家书》P.216

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引自《曾国藩全集》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54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323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16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引自《曾国藩家书》P. 129,131,181,198

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引自《曾国藩家书》P.668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国藩家书》P.44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吾近写手卷一大卷。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引自《曾国藩家书》

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于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三十二人依次为: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之《圣哲画像记》P.3586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22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43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一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37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已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达亦在此,上达亦在此。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卫身莫大于谋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德,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故不可时时为科弟仕宦起见。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天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899

纪泽所呈寿叙及诗亦尚稳适,惟藻采太少,又欠风韵。试取庚子山《哀江南赋》熟读百遍,当引出情韵,有情则文自生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206

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 读熟读书十页。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弛。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世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曰富,曰贵,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 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7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同治元年四月《日记》

 

 

儒家箴言三百句

 

 l·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辞上》)

    [译文]像天体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2·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周易·乾·文言》)

    [译文]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不能称为圣人)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可称作圣人)

    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象辞上》)   

   [译文]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用深厚的德泽把一切可以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4·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周易·坤·文言》)

    [译文]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善的报应;积累不善 (恶行)的人家,一定会有许多恶的报应。

    5·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辞下》)

    [译文]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急速改正。

    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易·既济·象辞下》)

    [译文]君子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预先加以防备。

    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系辞上传》)

    [译文]两人同心协力,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言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幽香。

    8·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如果不积累善行,便不会有好名声;如果不积累恶行,便不致于丧失生命。

 

目的:为学生找一些理论,扩充弹药库。材料来自网络。

(来自:南孔翰林院  作者:温岭孔子学会  时间:2007-4-26  来自温岭孔子学会)

 

10.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11.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谋虑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1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      (《周易·系辞下》)

    [译文]君子对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对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不断地复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4·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18·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译文]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1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思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罚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四十岁时对世间事物不感到困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事物的规律,六十岁时能分辨任何好话坏话,七十岁时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但又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2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2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2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如果只是冥思苦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8,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9·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会互相劝勉了。”

    3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他还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地方。”

    31.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3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3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3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3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小利。”

    36.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的行为了。”

    3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3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对于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3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4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4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人虚心求教……”

 

4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4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所谓仁,是说自己要想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4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4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4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举了一个例子,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同类的其他问题,便不必再教别的东西了”。

48·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

4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5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50、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5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5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最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

5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比积土成山一样,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山,停止了,是我自己停止的;好比平整土地一样,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前进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

55.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译文]颜渊感叹着说:“老师善于一步步地诱导,用丰富的文献教我博学,又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我的行动,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5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57.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58.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愿干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59.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扪心自问,没有什么觉得惭愧的,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60.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译文]子夏说:“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啊!”

6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62.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译文](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6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水平。”

 

65.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

6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6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6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果断……”

6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过表达不同的意见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是以盲目附和来假装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70.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译文]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有这甲种品格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

71.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7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做法为耻。”

7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7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面临行仁之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7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依照礼义来实行它,以谦逊的言语来说出它,凭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

76.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精良。”

7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8.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小事情不会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79·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时,许多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许多人都喜爱他,也一定要认真地考察。”

80·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 (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

8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清楚,脸要考虑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端庄恭敬,说话要考虑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要考虑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时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要考虑发怒后有什么后患,见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82·(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8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8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习自己还没有懂得的东西,每月复习自己所已经学会了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了。”

8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8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8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发扬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8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事物有根本有枝叶,办事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能接近道 (自然规律)了。

8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8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9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做到每天都新,新了还要再新。

 

91·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 (官)。

9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9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

    [译文]所谓诚实自己的意念,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9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积聚财富有一定的道理。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创造财富要迅速,使用财富要缓慢。这样,国家的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9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做事,不求别人,这样别人便无怨恨之心了。一个人应该上不怨恨天,下不归咎人。"

96·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礼记·中庸》)  

  [译文]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善于叙述前人的事业。

9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译文]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98·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礼记·中庸》)

    [译文]君子虽然平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恪守中正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清平,不改变困境时的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至死也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

99·子曰: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100·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他有没有仁心。"

101·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

102·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要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考虑,明确地辨别,切切实实地去做。"

 

103·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04·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使自己的德行既高尚光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05·子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骄横跋扈,下面的人便不会背离他。”

10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君子的主张和作为,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虽然简约但却文雅,温和中显出道理来。能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

107·孟子对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回答 (梁惠王)说:“……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108·(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109·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回答 (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已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

110·(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无畏刚直、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11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依靠天时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112·(孟子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113·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切地对待啊。”

1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孟子·膝文公下》)

    [译文]孟子说:“荣华富贵不能乱我的心,贫贱困厄不能变我的志,威武强力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大丈夫啊!”  

115·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便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如果不用音乐方面的六律,便不能校正五音;……如果不实行仁政,便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116·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他们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

11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118·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119·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顺应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120·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就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支持了。获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积聚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121、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

 

122·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123·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他的实际,君子以此为耻。” (《孟子·离娄下》)

124·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恭敬他。”

125·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性命是我要珍惜的,义也是我要拥有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可以牺牲生命而选取义。”

126·(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127·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乏他的身体,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称心如愿。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128·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做一项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是在我本身之内(即强调发挥善性,注重修养)。”

129·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130·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131·(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不得志时便修养自己的高贵品质,得志时便为天下之人做善事。”

13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13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134·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135·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财富用度就会不够。”

136·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 (国家)为次,君主最轻。”

137·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尽心下》)

    [译文]山坡上的小路很窄,经常去走就会成为大路。如果间隔一段时间不去走,茅草就会堵塞它了。

13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译文]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修养自己的道德,好像做一件精美的骨器、精良的玉器一样,认真地加工制作。

13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卫风·木瓜》)

    [译文]他送给我木桃,我回赠他美玉。这算不得回报,表示永远相好。

140·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诗·小雅·棠棣》)

    [译文]妻子儿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弹琴。一家兄弟团结和睦,融洽无间快乐无比。

14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诗·小雅·伐木》)

    [译文]鸟儿嘤嘤在叫,想找到同类相和。看那天小鸟都寻找自己的朋友,何况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

14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有它的特殊之处,可当砺石雕琢我们这里的美玉。

143·父令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小雅·蓼莪》)

    [译文]父亲啊,生了我。母亲啊,养育我,抚摸我,爱护我,喂大我,教育我,照顾我,关怀我,出入抱着我。我要报答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比天还大。

 

14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小雅·车辖》)

    [译文]仰望高山顶,走在大路上 (对德高望重者表示仰慕)。

145·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尚书·大禹谟》)

    [译文]任用贤人不要对他存二心,去除邪恶果断不犹豫。

146·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译文]自满的人会受到损害,谦逊的人会得到益处。

147·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译文]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便能安宁了。

14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尚书·太甲中》)

    [译文]老天爷造成的灾害,还可以避开;如果自己造成的灾害,那就不能逃避了。

149·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泰誓下》)

    [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去做。

150·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

    [译文]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道德;沉迷于玩好之物,也会丧失意志。

151·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译文]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

152·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周官》)

    [译文]做善事,就会心气和平,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行欺诈,就会费尽心机,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

15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译文]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欲,百姓莫不敬怀信服。

154·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官》)   

[译文]一个人功劳崇高,主要体现在他的志向上;一个人业绩广大,全赖他勤奋努力。

155·有容,德乃大。 (《尚书·君陈》)

    [译文]一事当前只有可以容人,才体现他崇高的道德。

156·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过火。

157·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15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159·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

    [译文]一个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160·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恳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6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 (理想社会)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增进和睦。”

162·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内则》)

    [译文]孝子赡养父母,要使他们心情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备礼乐愉悦他们的耳目,使他们的寝处安适,用他们爱吃的食物尽心赡养他们。

163·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礼记·内则》)

    [译文]父母去世以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要想到会给父母留下好名声,就必定会做出成效来;将要做恶事的时候,要想到这会羞辱父母的名声,就必定不去做。

16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16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然有好的熟鱼熟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正确。

166·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16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8·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 (《礼记·乐记》)

    [译文]面临疑难的事能当机立断,这是勇敢的表现;见到利益能恭让,这是重义的表现。

16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的身上了。

170·子云:“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往往不先说话,而是先干实事;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不一定干出实事来。”

171·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发现善事称别人,出现过失自己承担。这样,别人对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172·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礼记·坊记》)   

[译文]君子往往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考虑别人然后考虑自己,这样,在民众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173·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174·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表记》)

    [译文]情理要真诚确实,言辞要妥善得体。

175·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

176·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君主因为有民众的拥戴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177·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实在在,行为循规蹈矩,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178·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礼记·缁衣》)   

[译文]可以说出来,但是做不到的,君子就不说。

179·(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说话必须首先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180·(子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不以金玉为宝物,而是以忠信为宝物。”

181(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处于危险境地,但他的意志却不可改变。”

18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会去贪图金钱和地位。

183·(子曰:)“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避曾经怨恨过自已的人。”

18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18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18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187·《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18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189·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190·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191·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孝经·三才》)

    [译文]所谓孝,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民众以此为法则。

192·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

    [译文]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寒冷。

19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译文]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发作起来;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蚊龙就在这里生长起来;聚集起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19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废,连腐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雕刻如果坚持不懈,金属和石头也能刻得动。

195·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译文]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19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仪,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仪,就不会成功;国家不讲礼仪,就不得安宁。

19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

    [译文]公正产生光明,偏私产生黑暗;端庄产生通达,诈伪产生闭塞;诚信产生神明,夸诞产生惑乱。

19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荀子·不苟》)

    [译文]君子尊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献媚;依照正义的标准,直接举出别人的过失,也不是诽谤挑剔。

19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荣辱》)

    [译文]正义在先私利在后的,光荣;私利在先正义在后的,耻辱。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途穷。

20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201·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

    [译文]公道通畅,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202·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译文]天道 (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导致混乱的办法来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20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译文]加强农业,厉行节约,天 (大自然)就不会使人贫穷;给养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道治国,不出偏差,天就不会使人受祸。

20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苟子十天论》)

    [译文]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当作物质收养起来而制裁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

205·拘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荀子·性恶》)

    [译文]弯曲的木材,必定要通过正木器的蒸烤、矫揉,才能够挺直;钝的金属,必定要通过石头的磨砾,才能够锐利。人本性恶,必定要通过师法的教诲,才能够纠正;得到礼义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

206·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译文]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

207·剑虽利,不励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韩诗外传》第三卷)

    [译文]刀剑虽然很锋利,但不常去磨它,就砍不断东西;人的资质即使很好,但不去学习,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

208·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译文]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209·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译文]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体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

210·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译文]君子说话坦率,做事公允,不以花言巧语去谋取财富,不屈节做事而谋取地位。

21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价值却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21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得到别人的一百斤黄金,还不如得到季布对人的一个承诺。

213·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扬雄《法言·学行》)

    [译文]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的精华,通过朋友之间的互相切磋来加以提高,通过一些宣传途径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这正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

214·无验而言之,谓妄。 (《法言·问神》)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就随意说出来,这叫做胡言乱语。

215·或问信,曰:“不食其言。”   (《法言·重黎》)

    [译文]有人问什么是诚信,我说:“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216·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法言·修身》)

    [译文]喜好大而不朝大的方向努力,这就不算大了;喜好高而不向高处努力,这就不算高了。

217·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班固《白虎通义·性情》)

    [译文]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1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译文]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219·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人享贞。  (《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天公正无私,春夏秋冬四时在不断运行;地公正无私,各种生物不断生长;人公正无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宁幸福。

220·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22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集·后出师表》)

    [译文]对国家的事我要恭敬、谨慎,用尽全力去做,一直到死才停止。

22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集·诫子书》)

    [译文]一个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如果不瞻泊 (追求功名利禄),便无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静地修养自己,便不能够达到遥远的目标,

22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传》)

    [译文]有高远志向的人,最终会做成大事的。

22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译文]大丈夫在世,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砖瓦那样得以保全。

225·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集·与子俨等疏》)

    [译文]一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收获,于是高兴得连吃饭也忘掉了。

2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译文]与好人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店铺,日久天长,自巴也变臭了。

227·一伪丧百诚。 (《颜氏家训·名实》)

    [译文]一次弄虚作假,就会失掉你的全部真诚。

228·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谈论文章,加深体会,如同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如同收获秋实。

22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徵《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巩固树根;想要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源头;思虑国家如何能够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和仁义。

230·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王通《中说·王道》)

    [译文]廉洁奉公的人成天乐呵呵的,无所他求;贪得无厌的人经常愁眉苦脸,觉得钱财还不够多。

231·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中说·魏相》)

    [译文]一个人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一个人无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这样,那种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2·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中说·魏相》)

    [译文]不贪求学得多,所以必定有所收获;不拉杂地什么都学,所以能明自书中精义。

233·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认为(以下引用当年孔子的话)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23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杜少陵集·前出塞》)

    [译文]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可以改变安守贫困的节操呢?

23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少陵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读通了万卷书之后,写起文章来就像有神助一样得心应手。

23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昌黎先生集·师说》)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问、解除疑难问题的人。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解开。

23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译文]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

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238,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   (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译文]每吃一顿饭,便要想一想农夫劳动生产的艰难;每穿一件衣,就要想一想农妇纺纱织布的辛苦。

23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孟东野集·游子吟》)   

[译文]对于春天阳光般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240·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卷一0》)

    [译文]英烈之士之所以和平常人不一样,就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4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译文]一个人应该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4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史·胡瑗传》)

    [译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243·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欧阳文忠集·答李翔第二书》)

    [译文]善良的人,如果一天不对他进行教育,就会失去好品德而沾染上恶习;品行不好的人,如果不断地教育他,就会使他走上行善的道路。

244·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欧阳文忠集·朋党论》)

    [译文]一个人所恪守的是道德和正,所履行的是忠诚和信用,所珍惜的是名誉和气节。

24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

    [译文]多听取各种意见就能明了事情真相,偏信单方面的话就会受蒙蔽。

246·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司马文正公集·谏院题名记》)

    [译文]要牢记大事,舍弃细微之事,先办急事,缓办不急之事,一心为国家谋利益而不图私利。

247·道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远。  (《司马文正公集·知非》)

    [译文]真理好比一座山,越攀登觉得越高峻;也好比一条路,越走觉得越远大。

24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东坡七集·晃错论》)

    [译文]古时候那些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凡的才干,还一定有坚定顽强、不可动摇的意志。

249·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译文]廉洁奉公的人,是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人,是百姓的盗贼。

25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周濂溪集·爱莲说》)

    [译文]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却不沾污泥,经过清水洗涤,美丽动人而不妖艳。它中间空,外面直,不蔓生,不生枝,清香远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应随意地玩弄。

251、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周敦颐《周子全书·诚下》

    [译文]诚信,这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基础,人的所有正确行为的根源。

25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

    [译文]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自己做事,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使过去的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以延续,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启太平之基。

253·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

    [译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顺顺当当就是福。德行是福气的基础,福气是德行发展的必然结果。

254·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新五代史·杂传》)

    [译文]礼和义,是治理民众最大的法规;廉和耻,是立身做人最大的节操。

255·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 (《二程文集》卷五)

    [译文]当政的原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256·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二程文集》卷五》)

    [译文]天下大治,是因为得到贤才;天下混乱,是因为失去贤才。

257·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二程语录》)

    [译文]一个君子学习时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进步。不天天进步必然天天后退,从来没有既不进又不退的事情。

258·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  (谢良佐《上蔡语录》)   

 [译文]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才能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25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从书本上得到知识终归觉得肤浅,要真正懂得事物的原理,非亲身实践不可。

260·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会;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朱子语类》卷一三)

    [译文]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261·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译文]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 (待人接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对人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行为的意思。

262·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译文]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263·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264·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265·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译文]做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学问才能积少成多。如果学到中途便停止,那就前功尽弃了。是止步还是继续前进,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266·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陆九渊集》)

    [译文]一个人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弃自已,自己委屈自己。 

267·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渭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非信?         (《陆九渊集》)

    [译文]忠是什么?忠就是不欺骗。信是什么?信就是不说谎。人如果不欺骗,走到哪里能不忠?人如果不说谎,走到哪里会得不到信任?

268,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文]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把门户修整好;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找水喝。

269·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文l别人有了喜庆的事,自己不能产生嫉妒之心;别人遇到祸患的事,自己不要产生庆幸之心。

270·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叶适《水心先生文集·赠薛子长》)

    [译文]一个人有志向却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即使如何讲仁爱,也是没有益处的。

27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样是死,应该为正义而死,留着自巴这一颗红心照耀历史。

272·口念书而心他驰,难乎有得矣。 (薛瑄《读书录》卷二)

    [译文]口上在念着书本,而心里别有所思,这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    (《读书录》卷三)

    [译文]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捐其躯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乐为。 (方孝孺《逊志斋集·云敞赞序》)

    [译文]牺牲生命而有利于天下,这是君子所乐意去做的。

275,师道立则善人多。 (《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译文尊师之道得到确立,天下的好人就会越来越多。

27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忠肃集·石灰吟》)

    [译文]我好像一块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甚至将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

277·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阳明全集》卷二六)

    [译文]一个人不树立志向,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口的马。小船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能到哪处去呢?

278·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阳明《传习录》)

    [译文]谦虚是各种善事的基础,骄傲是各种恶事的根源。

279·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洪应明《莱根谭》)

    [译文]责备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够承受;教诲别人行善 (要考虑对方的水平)不要期望过高,要使对方能够做到。

280·人才不甚相远,只看好学不好学,用心不用心耳。  (吕坤《呻吟语·问学》)

    [译文]人的才智本来相差不是很大,是否成功只在于他们好学不好学,用心不心罢了。

281·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精神怠弛,则百兴俱废。  (《呻吟语·治道》)

    [译文]一个人如果精神振奋昂扬,各种事情都能办好;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各种事情都要办坏。

282·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  (《呻吟语·修月》)

    [译文]说话的罪恶没有比造谣诬蔑再大的了,做事的罪恶没有比苛刻再大的了,居心的罪恶没有比阴险再大的了。

28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

 [译文]学习一定要取得心领神会,学业贵在自有专长,并能精通。

28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

    [译文]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有责任啊!(后人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5·有败诈,无败诚。    (黄宗羲《宋元学案》)

    [译文]只有行事欺诈而遭受失败的,没有真诚处世而遭受失败的。

286·以道言之,选贤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

    [译文]拿道来说,选择贤人、推举能人来辅佐和治理国家的人,这就是把天下看作公的人啊!

287·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李 《二曲集》卷一)

    [译文]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288·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译文]我们这些人向好处学习,改掉过错的行为,无论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来。

28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集·赴登程门口示家人》)

    [译文]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

29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

    [译文]中华大地正需依靠一场大变革来焕发起蓬勃的生机,而当今 (在清王朝统治下)到处黑暗,很令人悲哀。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打破一切条框、界限,降下众多的治国人才。

29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

    [译文]花朵虽然落下,但并未成为无情之物,它回归大地,而且化为春泥来养护树上的新花。(寓前人的努力,为后人铺路)

292·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魏源集·默舰》)

    [译文]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做出高洁的节操,这就叫做四项不朽的事。

29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教子书》)   

    [译文]一个人的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明理才能变化人的气质。

294·三代以来至秦一变……汉唐以来至今而又一变。……欧亚诸国之为治,亦由渐而变……孔子处于今日,必不得不一变。  (王韬《 园文录外编·变法上》)

    [译文]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到秦朝,是一次大变革……汉朝、唐朝以来到今天又是一次大变草……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治国方式,也是一步一步变来的……假如孔子处于今天,也必然随着形势来改变。

295·生民之大要者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智虑之强,三日德性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不备而生民不忧,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振也。         (严复《原强》)

 [译文]天下的百姓主要有三件事,是强是弱是存是亡,没有不依这几点的:一是血气体力是否强健,二是是否聪明智慧,三是是否有道德仁义。所以说西方研究思想、研究社会的专家们,无不是以民力、民智、民德三个方面断定这个民族、种族水平的高低。有三者都不具备人民不为此忧愁的,也没有三者都具备而国威不振的。

296·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

    [译文]一个国家只崇尚农业就必然守旧、不开化;如果一个国家提倡工业,就会天天创新,天天增加智慧。

297·天下往归谓之王,天下不往归,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译文]天下的人都到你那里去,拥护你,你就是王。天下人不到你那里去,不拥护你,已经聚起来的人也散了,这种人就是一个光杆的人。

298·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谭嗣同全集》三三九页)

    [译文]国君是枝叶,人民是根本。国君是给人民办事的人,大臣是帮助国君给人民办事的人。国家的赋税取之于民,这些东西正是给人民办事的基础。如果收取了赋税却不给人民办事,那就该将不办事的人换掉,这正是天下共通的道理啊!

299·方今中国所短者。不在智谋而在贞信,不在权术而在公廉……则惟有道德者可以获胜。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译文]当今中国所短缺的,不在于人们缺少智慧谋略,而在于不讲求节操、信义;不在于缺少手段、本领,而在于缺少为公、廉洁的品德……只有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够做到。

300·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惟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梁启超 《与夫子大人书》)

    [译文]中国几千年的腐败,祸害到今天,推论其中的重大原因,都是从一些人的奴隶性而来。如果不除去这种奴隶性,中国万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