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4之战神风云决:郑经『郑成功之子』背叛国家窃据台湾覆灭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3:18:16

郑成功之子郑经背叛国家窃据台湾覆灭始末

2011年04月27日

核心提示:然而,郑成功辞世后,继承郑氏政权的郑经却决然背弃其父的遗愿,宣布:“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时因康熙尚幼年,四方兵事不息,朝中也甚紊乱,对台事尚无暇顾及。郑经则把台湾当做自己的一块领土,进行一番治理。

台湾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自古便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台湾通史》作者连横曾详尽考证台湾历史之由来,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台湾自有人类之始我民族便“生斯长斯,聚族于斯”。古往今来,一些阴谋侵占、分割我台湾领土者,皆遭到沉重打击,并以惨败告终。而一些民族败类宣扬台湾非华夏领土,或叛国据守,或投靠大国,出卖主权,也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历史的严正判决和无情嘲讽。清朝康熙年间的郑经便是一个这样的典型。

背父叛国郑经割据台湾

明末清初,荷兰殖民侵略军乘明清战争之乱,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侵略者的杀掠激起大陆和台湾人民的英勇反抗,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郭怀一组织义军抗荷。他在义军面前慷慨陈词:“诸君为红毛(指荷兰侵略军)所虐,不久皆相率而死。然死等耳,计不如一战。战而胜,台湾我有也,否则亦一死,惟诸君图之!”义军群情激昂,皆愿与侵略者以死相决。但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郭怀一在激战中牺牲,义军被残酷杀害四千余人,台湾在荷兰军的蹂躏下,暗无天日。

顺治十七年(编者按:此处雍正十七年应是作者笔误)(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力排诸抗清将领之异议,亲率义军两千五百余人自金门料罗湾渡海赴台,决心收复台湾。在台湾人民的配合下,经三天激战,三战三捷,把侵略军逐至其重要据点亦嵌城。郑成功拒绝了侵略者的一切乞求,迫使荷军无条件献城投降。不久,荷兰殖民主义者又派大批舰队增援,皆被郑成功击败,终于同年底向郑成功投降,被荷兰侵略军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宝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不幸的是,郑成功入台不到半年便因昼夜操劳而病逝,年仅39岁。郑成功在辞世前曾向中外一再声明:“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

然而,郑成功辞世后,继承郑氏政权的郑经却决然背弃其父的遗愿,宣布:“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时因康熙尚幼年,四方兵事不息,朝中也甚紊乱,对台事尚无暇顾及。郑经则把台湾当做自己的一块领土,进行一番治理。郑经的所作所为与其父郑成功治理台湾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阳奉阴违死硬坚持叛国立场

全国解放前夕,陈毅部活捉了蒋军上将总司令郝鹏举。郝是屡降屡叛,坚持反人民立场的反动军阀。陈毅为教育挽救他,曾写四句诗送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然而,郝未听教育,在押期间乘机逃跑,终被押解士兵击毙。郑经的阴险狡诈,坚持叛国,用陈毅的诗作对照他,恰如其分。

在郑经割据台湾期间,清政府始终坚持招抚态度,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为争取郑经转变立场,主动把领土台湾回归国家,从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郑经病死台湾,清政府主动与郑经的重要谈判活动,达十几次之多。并多次致函、派官,争取郑经,但他坚持叛国立场,死不改悔。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郑成功病死,郑经尚据驻厦门,清政府派都司王维明、总兵林中等人前往劝说郑经“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此时,郑经尚奉南逃的明永历为正朔,但却又要求清政府依照朝鲜例,准其只对清廷纳贡而已。朝鲜是清朝的属国,郑经的态度,已把台湾视为独立于华夏之外的国家,叛国行径由此开始。

清政府虽看到郑经叛国,企图割土分地,但仍坚持争取的态度。再派林忠等人到厦门,诚恳希望郑经明晓大义,派人去漳州议和。郑经见清廷催迫甚急,经与属官密商,打算乘受抚谈判之机,整兵入台,长期占据台湾。正如郑经所言:“逆之,则指日加兵,内外受困,岂不危哉!不如暂借招抚为由,俟余整旅东平(指台湾)再作区处。”于是,郑经伪造了土地、户籍、军械等账册及攻城抢得的清朝印信等,一边佯称献地受抚,接受谈判,一边率师入台。果然,郑经人台后立即宣布拒绝谈判,坚持台湾为一独立国家,只向清廷纳贡。

清政府见郑经宣布受抚,而又率部入台,知其“归顺是假”。随后,清廷命福建总督李率泰进攻被郑经占据的厦门,郑经则由台湾返回福建,与清兵交战。郑经一战败北,丢掉厦门,退守铜山。清廷则让李率泰停止进攻,至铜山再次招抚。而郑经仍坚持叛国立场,表示如不让其独立治台“虽死不允”!

康熙五年(1666年),招抚大臣孔元章上疏清廷,建议以投诚将领和郑经在大陆的亲戚为说客,至台湾说服郑经,清廷允准。于是,孔元章选择郑经的投诚部将数人,持郑经舅父董班舍亲笔信,由招抚使刘尔贡、马星率领,赴台劝降。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七月返回,带回了郑经分别给孔元章和其舅父的书信,这两封书信进一步表明了郑经割据台湾的立场。给孔元章的书信中郑经强调台湾已“非属中国版图”,他做台湾皇帝“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让清政府以平等国待之,互通信使,互相通商,方可使“彼此无虞,波浪不惊”。致其舅父的信中更明白宣称:“今日东宁(指台湾),乃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幅帧数千里,粮食数十年……何羡于中土哉!”并说,清政府若以苍生为念,应“以外国之礼见待”,否则,只能是白费气力。其分割台湾野心昭著,气焰十分嚣张。

第二年,孔元章认为郑经仍有招抚希望,要求亲自赴台谈判。康熙允准后,在台一个月,无功而返。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清除鳌拜集团,亲理朝政,对台湾问题仍然主张招抚。派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至泉州与靖南王耿纪茂商量招抚之事,随后派员持诏书至台湾。而郑经拒不接旨,强调台湾“远在东海之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集数十万军队北犯。郑经应吴三桂之约率兵由台湾攻袭东南沿海,占领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城。康熙派康亲王杰书率军入闽,夺回了漳、泉,汀三州,但仍派员与盘踞厦门的郑经谈招抚问题。郑经根本不听招抚条件,回函直言“幸遇诸藩举义,诚欲向中原共逐鹿,……人心思汉,则此一戎旅(指自己的部队)反可转祸为福!”杰书读信后,再派属员去厦门,要求郑经回到台湾,不要掺和在吴三桂的叛乱之中。郑经不思改悔,坚持不退兵,福建总督姚启圣指挥部队攻克漳、泉所属各县,郑军大败。随后,姚启圣再次奉劝郑经:前所提条件朝廷多已允准,与其在闽与朝廷争地,不如回台湾做你的草头王。郑经仍不理睬。

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秋,“三藩之乱”已经平息,郑经失去了靠山,清廷也有了对付郑经的力量。姚启圣进兵厦门,一举收复,郑经见大势已去,遂败归台湾。在此情势下,清廷仍致书郑经,表示以前答应他的条件仍然算数只要他不再窜犯大陆,“不称臣、不入贡亦可”。

上述史实说明,清政府对郑经的确仁至义尽,而郑经坚持分割台湾,并对大陆的土地另有扩张野心,其死硬立场难以更改。

顽固不化一朝覆亡

郑经失败逃往台湾后,对前途失去妄想,情绪消沉,不理政务,终日以酒色嬉游打发时光。因连年征战,台湾社会发生危机,经济困难,士卒丧气,统治集团内部很快出现分裂。重臣陈永华与冯锡范殊死相争,大将刘国轩拥兵自重。不久,陈永华自行辞职,很快死去。朝中诸臣各怀观望,兵将皆有“故土之思”,不愿分割台湾。

康熙二十年正月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郑经见大势已去,在极度颓丧中一命呜呼。郑经死前,以其子郑克臧监国,死后由他承位。而两天后,冯锡范便与诸弟合谋杀害了郑克臧,拥立年仅12岁的郑克塽承位。郑克塽是冯锡范女婿(郑克臧是陈永华婿),冯锡范大权独揽,作威作福,台湾的政局已坏到极点。接着,台湾全岛又突发灾害,洪水淹没粮田,颗粒不收,疫病踵接,死者枕藉,兵匪肆虐,社会陷入危机之中。郑经手下的高级将官,纷纷率兵投奔大陆,地位仅次于冯锡范的左武卫何祜也与清方秘密联系,以待清军复台时作内应。康熙面对此种形势,重新起用施琅,准备武力收复台湾。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经过充分准备,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六月二十二日,澎湖发生激战。经一天鏖战,打死刘国轩麾下武官三百余员、兵士1.2万余人,降者五千余人,焚毁其大船二十余艘、一般船只百余只。

经此短短一天的战斗,郑军已是全军覆没,仅刘国轩等数名高级将领乘小船逃回台湾。

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人台。十八日,郑克塽带领文武官员缴册降清。从此,台湾回归祖国。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由台湾达北京,皆受到优渥待遇,俱得善终。郑氏三代,成功为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而郑经坚持背父叛国,遗臭万年,为后来胆敢叛国者立为永久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