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丽亚的祝福值多少满:给孩子一片晴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51:28
社会在不停的发展,人却在喧嚣中变异。老、大、小沉醉于物质条件优越的改变中,兼大欢喜,快乐幸福的生存着。有时,竟忘乎所以了,不经意间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甚至于丢掉了一些本质的东西。表面看,似乎在顺其自然,在适应社会之潮流中而乐享其成,在舒逸安然的生活中,忽视了“居安思危”。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续着家庭演绎的“样板戏”,在更多的自在与依赖下,更加的忽略了自己对未来人生挑战的能训,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一个无为的自我。故撰写此文,以醒悟世人,让自己的孩子站起来吧!
  ——题记
  
  任何一个时代,为人之父母,有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鳯、出人头地呢?
  父母的心愿固然美好,然而,孩子却背道而驰了,最后让父母承受一个事与愿违的结局。明智的父母在伤痛中很快会醒悟:“是吾之过也!”不明智的父母却在恼火中不停地指责:“是社会风气的责任!是学校、老师的无能!”
  究竟是谁之过呢?我们不妨放眼去看一看吧!
  
  一位父亲经常坐在麻将桌旁,嘴里叼着香烟,双手搓着同条万,吞云吐雾,连吃带碰,麻将声声脆,嬉笑连天响……他不知道在隔壁房间学习的孩子,能不能静心,会不会走神?
  一位母亲在女儿上一年级时,早餐还用勺子喂,上初中时还替女儿在学校担任轮值,上高中了还替女儿垫鞋垫,连内裤也舍不得让女儿洗……她不知道女儿今后离家求学,能不能独立生活?
  一对离婚的夫妻,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换来亲情,争相在孩子面前献殷勤,每到周末就轮流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吃麦当劳,肯德基;平时看到孩子明显的缺点也不批评指正,执意偏袒;给零花钱时,父、母争着各给一份……他们不知道会不会导致孩子胸无大志,坐享其成,玩世不恭,虚度时光?
  父亲是玩家,母亲是溺爱,离婚夫妻献殷勤……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还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蒙上阴影。
  
  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举动、家庭的破弃等原因,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葬送了、夭折了!不仅成为了家庭的累赘,还成为了社会的动荡。不是吗?你看:十岁以下的孩子,那股蛮横,那股霸气;二十岁以下的男少、公主们,吸烟、聊天、早恋,成群结队,打架斗殴,无所事事,过着仙人般的生活;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大姑娘学业无成,游手好闲,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干不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样的现象:
  之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大多不是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子女,而是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市民和农民的子女,且升学的比例居高;一个班上成绩特别优秀的往往不是干部的子女,更不是大老板,大老总的子女,也不是那些百般迁就、百般溺爱的子女,多数还是普通市民和农民的孩子。
  之二、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时,成群结队的女生都是父母护送到校。当母亲为女儿铺好床,套好被罩,收拾完生活用品,准备打道回府时,女儿却面对全新的该自己动手的饮食、寝洗等生活傻眼了。
  之三、很多十七八岁甚至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不会洗衣服,大姑娘不会钉扣子,单车链掉了,叫老爸,开水烧沸了,叫老妈,而玩车,玩牌,跳舞,蹦迪,上网,购物等比谁都精通。
  ……上述之怪现象,的确屡见不鲜。
  
  我认为: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赌不起,输不起,必须从小好好雕塑他们,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真善美告诉他们。父母是孩子最贴身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学样的楷模,要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从小明白事理,幸福、健康地成长。
  因此,建议做父母的做到三点: 
  一、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
  父母作为孩子最贴身的启蒙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必要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读书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以钱物满足学习条件。其实不然,孩子学业的成败,学习条件的好与否,不完全取决于钱物的多与少,而是取决于孩子读书的动力、思想、理想和志向;取决于家庭对孩子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家人和学校对孩子心智引导的作用。金钱只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不是万能的。运用得好,能为孩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运用得不好,还会成为孩子读书、上进的绊脚石。这里不是说越有钱的孩子越不会读书,只是越有钱的孩子越追求享受,而过早享受的孩子一般都没有读书的动力。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楷模,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般有钱的父母嗜好麻将玩牌,喜欢自身的保养,花钱如流水,享受着洋溢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不会过多地问津,就算长有三头六臂的学校、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教不出好成绩来。 
  二、给孩子一种自理的生活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人类最博大最无私的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爱就有害,这种爱与害没有截然的界线,极度的爱再往前走几步,也许就会变成害。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隐藏在心底!要保留在心间!如今,有的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极端的宠爱,大事小事全包揽,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干一干,把孩子惯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了孩子细小的生活常识也不懂,小事做不来,大事不会做,自理能力相当薄弱。当孩子要远离家门去求学、去独立生活、去打拼的时候,几乎成了生活的“残废”和“白痴”。面对一连串的“?”号,有的孩子措手不及,有的孩子只怪父母在家时保留几分。谁之过?无疑是父母的溺爱把孩子给坑了。其实,每个孩子无论家境怎么好,将来总要工作和生活,总要面对社会,总要自立门户。甚至还要应对未来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磨难与灾难,总不能让父母操办一辈子,依赖于父母过到老。与其让孩子长大成人涉身于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一筹莫展,还不如放开手脚,大大方方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练就有自治的本领! 
  三、给孩子一种积极的自立精神。
  中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有识之士,无不把培养孩子“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精神作为重要的家教之一。清代“扬州八怪”之中的郑板桥,虽然晚年得子,但对儿子从不溺爱,常常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他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自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到他的床前.郑板桥已经断气了。儿子悲痛欲绝时,突然看到桌子上有一张父亲的字条,上面写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郑板桥对儿子的举动洽是他无言的最真诚的最伟大的爱!郑板桥给儿子的最后一刻意义深远。他告诫我们,只有让孩子学会自立,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根基,才能有益于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树立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 
  著名作家茨威说;“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一个人站起来。”
  做为父母,不仅仅要把孩子培养成学习尖子,有用之才,更应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双脚坚稳地站在生活的激流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能动地创造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实践能力,从容的应对人生路上那难免的风风雨雨。创造一个孩子,其实就是在创造一个父母。让自己的孩子站起来吧,做一个有所价值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有所贡献的人。 
  蔚蓝晴空,鸟飞万里。给孩子一片晴空,就是给孩子一个展翅翱翔的空间,一个灿烂美好的希望,一个幸福美丽的未来,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找到健康的定位和理想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