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金猎人免费完整版:唐代张少悌高力士墓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3:47
张少悌 高力士墓志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高力士墓志。墓志为青石质,长一百一十三厘米、宽七十九厘米、厚十六厘米,正面刻有铭文近二千字。志文为潘炎所撰,文采华丽,详述高力士一生;碑刻为唐代书法家张少悌所写,字体楷行并茂。专家称,高力士墓志的出土可补史料之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从千年墓志铭看高力士的重大历史功绩 曾北洋

一、关于高力士千年墓志铭的出土

有关高力士的存世石碑,原先仅有墓道碑一块,由肃宗之后的代宗根据玄宗遗旨所立。奉旨撰文者为唐代尚书驾部员外郎潘炎,书写人是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张少悌。此碑可谓关中名碑,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本人的珍贵文物。可惜在200多年前已经断裂为三截并流失民间。直至八十年代初才被有关部门陆续找出,但碑文上半部已经字迹模糊。复原后因碑文半数毁容,其史学研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至1999年7月间,陕西蒲城高力士墓再次被人盗墓,经有关部门同意,紧急对该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出土文物中,最有史学价值的就是主墓室内,随高力士棺椁深埋地下越千年的高公墓志铭一合。墓志盖上阴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墓志”,盖下是约0.8米宽,1.2米长的青石阴刻带行书风格的楷书墓志铭。铭文竖排45行共1435字,除少许字外,基本保持完好。奉旨撰稿与书写者也是潘炎及张少悌。潘炎是中唐清廉正直、才华横溢的大臣,而张少悌则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如果说高公墓道碑相当于现代的“公开刊物”,而高公墓志铭则是“内部刊物”;前者多讲赞美之语,后者则是好坏直说,公正评价。由此可见,后者具备更真实更可信的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的国宝级文物。

当时,《南方日报》发表消息称高力士墓在陕西蒲城被保护性发掘,高力士是广东茂名人。受茂名市委领导和报社委托,我等一行三人,于1999年10月28日飞赴西安,随即由《陕西日报》社派出专人专车,送到120公里外的蒲城高力士墓保护性发掘现场。现场仍在继续施工中,经有关部门破例同意“高力士乡亲”进入墓室,我们如愿以偿地进行了二天的实地考察采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当时尚属保密的高公墓志铭的照片。当年11月初,拙作《千秋功罪今评说》和部分照片在《茂名日报》发表,但出于采访时的有关承诺,高公墓志铭照片及原碑文(当时我兄长曾石江已读文断句)未曾刊载。

《高公墓志铭》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由与高力士基本同朝代的人(当时认识高力士的人),在高力士完全失去权力后所撰写的。其真实性、可信性,远在唐以后历代以及近、现代人撰述的正、野史之上。

二、从墓志铭看高力士的身世

无论新、旧唐书或二十四史中的唐史,对高力士的身世都有述说,可信度也很高。而高公墓志铭的出土,则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身世之迷。“冯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屡迁,不常厥所,章再通越,遂为强家”从碑文可悉,他的祖先为现今河北人氏,当初也是东迁西搬,居无定所。直至后来到了当时的百越之地广东,才成为当时当地的强家望族。墓志铭虽然没有直述其家族强盛的原因,但旁证了其家族兴盛,与他们善于和当地俚族首领冼夫人家族结合的结果。到了高力士的曾祖冯盎,已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拥有“颐指万家,手据千里”的实权了。他有智癸戈、智戴、智代土等三个儿子。“耿公知而内举,请以分忧,朝庭许之。癸戈为高州剌史,戴为恩州剌史,代土为潘州剌史”。后来,潘州府君让位给儿子君衡(即力士父),成为“父没子继南州故事”,并得到朝庭的批准。不料由于“按察使”严刑迫供和诬告造反,高力士“家遂籍没”。未满十岁的冯元一,由广东历尽万水千山被递解到都城长安,阉后入宫,“赐姓为高,改名力士”,当了太监高延福的养子。其少年时代的艰辛可想而知。而武则天了解其身世后,也有意栽培他。“将之别令女徒鞠育,将复公侯之庆,俾加括羽之冫余,令受教于内翰林”。高力士终于“学业日就,文武不堕,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自文林郎官博士转内府丞”。艰苦的磨练,使他在“事君之难请言其状,尽礼者或以为谄,纳忠者时有不容,直必见非谓之铲上,严又被惮不得居中。古所谓为臣不易者,以此。”的困难条件下做到“蕃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能够长期处于“居中”地位。

三、高力士维护朝野和谐稳定功不可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墓志称“内侍设监,自公始也”。高力士确实首开了宦官干政的先河,为后来各朝代的“宦官弄权”留下制度上的稳患。但是,“内侍设监”并非高力士自己任命自己,而是出于当时皇帝对他信赖,是封建社会制度必然的弊端。懋官只是说他:“事有嫌累,微瑕有玷”。而事实上,高力士为当时的朝野大局和谐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作为宦官,他属内官,权力再大也不可能直接处理指挥朝政。他的职能作用,相当或近似于现代的“秘书长”,是下情上达的桥梁。他追随玄宗50年,由少年陪读到支持玄宗登基,由开元盛世到盛唐的没落,他都忠心耿耿。墓志说“玄宗至道大圣皇帝,中夜提剑,迟明登天,斗杓未移,氵尔气如扫,攀龙附凤,公实亲焉。录其翼崴之勋,遂有骤迁之命。”可见,在太平公主之乱中,高力士全力拥戴太子玄宗“登天”执政。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瞡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之治」。墓志铭称赞高力士追随皇帝“布四海之宏纲,承九重之密旨,造月柔之议,削藁之书,不得而知也。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意为他协助皇上制定、落实全国安定发展的宏图大计,承担皇上密旨的撰写重任。将一些初步拟定的旨意、议案,改造表述得比较柔和,将一些繁杂文书,删节削简,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大家都不得而知的工作。他为人宽厚大量,业务水平优秀,具备宣抚才能,乐于助人,得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好评,大有古人的风范。

“王洪之乱,辇毂震惊,禁军一举,玉石同碎。公亲执捋鼓令于颜行。曰‘斩级者无战功,擒生者受上赏。’亻叔扰之际,人无横酷者,由公一言也。”墓志铭上这段话,生动再现了高力士临危不惧的过人胆略。当时,由于高力士果断大叫一声:“杀人者没有战功,活捉人者受上奖!”,结果没有出现血腥屠杀的现象,维护了大局的稳定。“胡羯僭逆”安史之乱,玄宗出逃成都,在“跋涉艰难”之际又经历“蜀有南营之叛”,也是高力士“公讨而平之”。

在玄宗当政,大权在握时,高力士识大体顾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安史之乱后“皇帝再造”,当玄宗被尊为“太上皇”,无权无柄,完全失势后,高力士并没有附势趋炎,而是忠心不二,追随服侍。直至“上元初遭谤,迁谪安置巫州,知与不知皆为叹息”。宝应元年,新上台的代宗通知高力士回京,他半路闻知玄宗、肃宗“二圣”死讯后,“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俄易箦而长辞”。高力士“舆榇至京。恩封赠开府仪同三司杨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书王命褒之也。公以宝应二年四月十二日安厝。”古代大臣死后,能够根据先皇遗旨陪葬皇陵,是一种极大的荣耀,是先帝肯定的“忠臣”。而玄宗的泰陵,获遗旨陪葬者仅高力士一人。这是历经盛世又逢动乱,对世态炎凉深有体会的玄宗,给予高力士的充分肯定。墓志铭以潘炎所作一词结束。

词曰:五岭之南歌大冯,桂林湘水神降公。君门九重阊阖通,开元神武复英雄。云天雨露恩渥崇,惟展筹谋心膂同。五十年间佐圣躬,无瑕遇谪迁巴东。来归未达鼎湖空,抚膺一绝如有穷。魂随仙驾苍穹,讠莹山足茂陵中。君臣义重天地终。

本人并非史学专家,但我相信,高力士千年墓志铭的出土,能够澄清不少当年的史实是非,肯定了高力士的历史功绩,并为高力士作了极有力的“正名”,也基本达到了“用刊青垄之诏长记黄陵之侧”的目的。

(本文作者系主任记者、广东新闻书画院茂名分院院长)

张少悌 高力士神道碑

局部

高力士神道碑。据史书记载,高力士死后,唐玄宗遗诏命陪葬于玄宗陵寝———泰陵。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高力士墓前立碑一方。在历年战乱中,碑石遭受破坏,清乾隆时,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中曾提及“唐内监高力士墓碑石刻中断、每行只存二十余字”。说明此碑在二百多年前已残缺,只存上半部分。值得庆幸的是,1971年在蒲城县金粟山泰陵附近,找到残碑的下半部分,现已接对完好,高力士碑碑身为纯色大青石,高四米,宽一点五米。碑文共三十行,每行五十五字,共1650字。碑额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督都高公神道碑。”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篆写。正文为翰林待诏张少梯书。此二人均系当时著名书法家,笔力苍劲。

碑文分三段。第一段写高力士的身世:“公本姓冯讳元一。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广菅潘州人也。其先祖冯盎,五岭之望族。皇唐初督都广韶等一十八州,封耿国公。公童龄入侍玉阶,则天圣后知必成器,赐以佳名,教以美艺。”说明高力士出身于名门望族,幼年入官,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与唐史记述系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所进,后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一说,不相符合,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第二段记叙高力士的经历:“武后故,韦氏窥大宝,已成祸梯,公实勇进,提剑而起。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持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说明武则天死后,高力士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取得了玄宗的信任重用。

最后一段叙述高力士晚年:“及后出流巫州,然忠臣之心,常在官室。后闻二帝升遐,绝浆七日,衔哀而死,终于朗州龙兴寺,年七十有九,士民闻之,皆为流涕,主上恩深,赐扬州大督都,遗诏陪葬泰陵,没而不朽。”说明高力士的“忠臣之心”。玄宗对他也是恩礼相加。这块碑文的重新发现,将有助于客观公正地重新评价高力士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