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盘国家为什么不管:台北賓館憶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02:01
台北賓館憶往《蕭曦清》 April 26, 2011 06:00 AM | 601 次 | 0  | 4  |  | 台北賓館是日據時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於一八九九年興建,至一九○一年竣工,作為總督官邸,一直到末代總督安藤利吉,共有十六任總督在此居住過,並成為當時日本貴族顯要在台灣的社交場地。

就建築風格而言,台北賓館顯然是台灣第一座從西方引進的歐洲宮廷風格的建築。圍牆內的一座巴洛克式樓房,坐北朝南,採用強調對稱與和諧的新文藝復興樣式,一九一一年重新改建,加上了馬薩斜頂、希臘山牆、羅馬柱面和巴洛克式風格雕飾,日本人稱它為「洋館」。

主體建築分兩層,一樓用於辦公,二樓為臥室及起居室。室內雖裝飾成維多利亞風格,但整棟建築裡,沒有一幅油畫;倒是在書齋的牆上,掛著兩幅前日本總督的畫像複製品。

當然,作為日本總督的官邸,不沒有日本元素。「洋館」斜後側就有一棟日本式木建築「和館」。據說是因某一位總督不喜歡西式建築,特意加建「和館」自住,其建築風格與「洋館」截然不同,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巴洛克式樓房的正前方,是一座石砌的圓形噴泉,流水潺潺;周圍綠樹婆娑,碎石小徑蜿蜒。從巴洛克式樓房大門通往凱達格蘭大道與公園路交叉口鐵門的是一條寬廣的水泥路。兩扇鐵門上,鏤刻著兩隻對稱的大蝙蝠,顯然取自中國傳統文化「蝠」與「福」同音的吉祥之意,鐵門的邊緣鏤飾著整齊的「壽」字,藉此象徵「中西合璧」。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占據下的台灣,曾遭到美空軍無數次的轟炸,甚多建築物被毀損,唯獨台北賓館倖免於難。一九四五年,台北賓館一度作為台灣省主席官邸。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都台北,一九五○年正式更名為台北賓館,成了總統府「御用後花園」,舉凡國府高層接見外賓、國慶酒會都在此舉行。外交新大樓落成前,曾一度作為外交部次長和禮賓司的辦公室。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在台北賓館簽署。

二○○○年,台灣政黨輪替,陳水扁當政,此次八年,曾多次在台北賓館約見民進黨派系高層。二○○五年,紛擾一時的「扁宋會」也在此進行。二○○八年十一月,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台,馬英九總統在這裡接見陳雲林一行。

台北賓館與原是日據時代總督府的總統府興建於同一年代,當時盛行牛眼窗,總統府牛眼窗始終炯炯有神,牛眼窗乃是歐洲歷史主義建築慣用的語彙。

台北賓館年久失修,一九七○年,國府斥資新台幣三億元,進行修復,第一期工程是以主體建築為核心,主持修復工程的建築師徐裕健,在修復過程中,發現主體建築上少了一對眼睛──牛眼窗,遂進入屋頂檢視,果然發現內部有牛眼窗的痕跡,於是決定依照歷史原貌復原。

第一期工程完成,晚間路過此地的人,發現台北賓館的屋頂上多了一對特別顯眼的「大眼睛」──牛眼窗。一九七一年,外交部新大樓竣工,也正是外交情勢風雨飄搖之秋,中美洲友邦國家發生一連串政治獻金風波。

講究風水的外交部人士即認定是台北賓館屋頂上的牛眼窗整天瞪著與它隔街正對面的外交部所致,牛眼窗與外交部「犯沖」之說法,在台北外交圈流傳,導致外交當局看徐裕健「不順眼」。於是在涵蓋館內日式後庭園和日式和館的第二期工程開始時,更換建築師,由卓銀永接任。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台北賓館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