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堂官网:大亞灣周邊人口冠全球 75公里內住2800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8:16

大亞灣周邊人口冠全球 75公里內住2800 專家警告忌過度自信

(明報)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07:25

【明報專訊】英國    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昨發表分析報告稱,全球約有5億人口居於核電廠75公里半徑範圍內,屬核災的潛在危險區。其中,香港鄰近的大亞灣和嶺澳核電廠附近的人口密度更冠絕全球,連同700多萬港人,有達2800萬人在這個範圍內居住。文章引述外國專家指出,「過度自信」令專家忘卻審視核電廠安全,一旦核危機爆發,數百萬人面臨危險。香港的核專家則表示,港人無法控制周邊核電廠興建,希望港府加強資助核研究和人才培訓,彌補缺陷。

《自然》與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的分析報告,引述法國    核專家Mycle Schneider指,核災風險需根據不同因素評估,包括天災地震風險、維修品質、定期監督等,而國家人口密度並不直接構成風險。不過,《自然》指出,一旦發生像日本    福島核電站以及1986年烏克蘭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嚴重事故,數據可預測多少人到時將面臨危機。

數據助預測事故時臨危人口

分析指出,若以半徑75公里範圍顯示(福島核事故發生後,美國呼籲僑民的疏散範圍為80公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周遭人口冠絕全球,達2800萬人,香港人口全在這影響範圍內,佔其中四分之一。當中,大亞灣2個反應堆發電量為1888百萬瓦特;嶺澳的4個反應堆則為3876百萬瓦特,後者與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電量規模相近。至於僅次於廣東、美國紐約    州印地安角核電廠75公里內有1700萬人居住,與印度    北方邦的納羅拉核電廠的1600萬相若。

30公里內 美人口最多

若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疏散區,即核電廠半徑30公里內計算,數據顯示,現時全球約有9000萬人居住在範圍內。以國家劃分,中國、德國    和巴基斯坦分別有逾900萬人在範圍內居住,僅次於美國的1600萬人。倘比較30公里內居民數量,全球211座現役核電站中有三分之二即約140座核電站,居民數量超過福島今次核災被迫撤離家園的17.2萬人。

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會長LaurentStricker曾在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後提出,反應堆位置應是安全考慮之一。他坦言,「過度自信」是現今核專家的大忌,令他們有所忽略,「專家必須抵抗自滿」。有專家則提醒,核安全涉及投資、勇於接受評估,且需著重細節。

港專家:本港須作適當安全規劃

本港核子專家胡仲豪亦同意核電廠選址應細心審視,「是否一定要這麼近民居?一發生事故疏散便會造成特別大困難」。他坦言,福島事故前,市民未必關心核電廠選址,但內地必須長遠規劃。他稱,明白若選在西北地區,傳送電力或會造成困難,若未來香港周邊落實興建大量核電廠,本港亦作出適當安全規劃。

城大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指出,由於本港無法控制內地興建核電廠速度,本港亦有潛在危險,「港府在福島核事故前,連演習也欠缺,我們周邊全是核電廠,是時候我們要多加關注」。他又表示,港府和大學有責任培訓相關人才,預防任何災難的可能。

明報記者 鄭穎瑩 蕭輝浩

珠三角10年建50反應堆 料需數千專才

(明報)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07:25

【明報專訊】香港核能學者呂堅指出,未來10年,香港鄰近地區將興建至少50個反應堆,預計需要數千專業人才,因此,內地與本港加強培訓人才相當重要。他表示,港府應在福島核事故之後,投放更多資源在核電專業和安全發展,否則一旦有大型核事故發生,本港難有專才應變。

曾在法國    研究當地核電發展、城大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接受訪問時表示,以現時廣東珠三角    的發展速度,未來10年將有逾50個核反應堆興建,「這無可避免。廣東一帶人口密集,但可以供應電力的煤漸少,環保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亦受地方所限,核能較為可取」。

無權限制數目 參建利港安全

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呂堅認為,港府就培訓人才確立目標刻不容緩,「既然核能有必要,本港將來又會有50個類似的『潛在危機』在附近,(我們又)無法控制興建數目,因此參與核電廠設計、安全發展等,都有利於本港安全」。呂堅舉例說,福島核事故後,中國核能安全相關機構,已要求國內專家在兩年來由300人增至1200人,反映內地也未必有足夠專家應付事故;而香港即使現在開始培訓,也要數年後才有首屆專科畢業生。

呂堅去年加入城大後,期望開辦核能風險及管理的課程,並在2月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提交建議。他表示,福島核事故後,部分人或會更擔心在核電廠工作危險,不過,他強調核電廠設計本為安全,加強培訓人才正是希望未來的設計可更完善。

核子專家理大    講座教授胡仲豪亦預計,未來20年珠三角地區,連同科學家、核專家、維修人員及工程師等總共需逾2萬人協助發展核電廠,「而且,屆時部分核電廠會老化,完善保養也極為重要,與其被動地應付,我們極需要培訓專業人才參與,起碼可提高核能發展的透明度」。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