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景区门票:《了不起的中国人》 中国经济奇迹从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47:32
  

  中国经济奇迹从何而来

  曾被拿破仑描述为“沉睡的雄狮”的中国,到20世纪末终于觉醒了。在过去30年中,只不过经历了一代人,中国的经济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强国,甚至已经有人开始预言,中国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了。对于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不需要任何的经济数据、图表来进行证实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其个人生活的改变,以及随处可见的巨大变化那里作出证明。

  但是,中国经济奇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自从开始,就不断有人探究中国的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彻底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爆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这是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最大原因。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制度的改善。

  这确实没错。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赞颂中国的经济改革,赞颂农村的包产到户,赞颂工厂的承包经营,赞颂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赞颂开放投资,赞颂各式的产权变革。

  但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转变过程。当中国从严酷而混乱的“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之后,贫穷的现实让人们渴望发展经济,这才有了随后的改革开放。

  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制度,由国家制定一整套指令性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执行,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统统管死,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既不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也不受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律的约束。这种制度的结果是效率低下,竞争力很弱。

  但改革开放的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初期,由于担心人们观念上无法接受,政策上都不敢说搞的是市场经济,甚至不敢说是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是很担心“市场”这两个字的,但是,市场必须是改革的方向,于是便提出一个模糊但却有很强指向性的方针——“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然后到1982年又提出新的方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1984年开始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曾遭到一些人的猛烈批评,但是仍然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广东省,已经在有意识地扩大和发展市场,扩大对外的开放,使得当地经济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适时提出了“黑猫白猫论”,为一些胆大、敢尝试的人彻底松绑,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展现活力。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正式建立起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而全国人民也看到了广东等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些地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开放市场的潮流迅速蔓延到了全中国。一时间,要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成了反映不同地区观念是否开放的最重要的标志。

  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使人们看清楚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走向更为清晰,中国的政治走向也开始变得明朗;私有经济开始迅猛发展,呈百花齐放之势;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式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开始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龙飞凤舞。

  从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转变,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市场规模也不断由小到大,先是沿海5个特区和14个开放城市,之后是全国市场的开放,再之后是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开放。

  具体来说,早期价格改革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前,产品的价格都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的,根本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大小,许多宝贵的资源因此被用到那些不很重要的用途上,甚至浪费掉了。价格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价格必须反映其稀缺程度,这样才不会被浪费。

  紧接着是银行业的改革。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大力推行下,将几个国有政策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从此,各银行开始将赢利作为自己的目标了。而这样也就让地方政府再不能轻易地从银行得到资金;而贷款再也不是政策性的了,每一笔贷款都要有负责人,可以让市场来决定每一笔贷款的优劣。

  价格改革和银行业改革的开展,迫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自谋出路。由于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拿到便宜的原料,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相比非国有企业要低很多,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于是,国有企业也开始改革了,大量职工下岗。但是,此时非国有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避免了因大量人员下岗造成的社会动荡。

  为了改革外贸制度,进出口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外企和民营企业获准成为进出口企业。然后,中国开始积极申请加入WTO,并开始大力鼓励外商投资,设定了种种优惠条件。这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开阔了他们的管理视野。

  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以及同时开始的对各种产权的加强保护等措施,都极大地放松了对经济的束缚,从此让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增长的康庄大道。

  中国正在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经济中。资本的积累速度加快,人均拥有的资本量迅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粗放式的,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学上以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技术进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据相关研究,中国的该指标在1987—1991年基本是水平的,增长不多;从1992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便呈现出直线增长的势头,表明这时以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集约型增长。

  如今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的巨大外贸顺差仅仅是从1994年才正式出现的。在这之前不仅外贸数量很小,顺差和逆差也是经常交替出现。但是就从1994年开始,外贸顺差一直存在并且逐渐扩大。这显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愈发强大。

  更加自由的市场化体系给那些更具潜力的地区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那些条件更好的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制造业,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偏远的农村则相对停滞。

  以上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增长的大致脉络。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有着很多解释,包括一些众所公认的大家之谈,但大多数都是从制度的角度来展开的。比如,我非常尊敬的张五常教授写过《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老人家主要从县际竞争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经济活力的来源。这些都很有道理。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就脱离了世界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了呢?肯定不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教授观察到,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所做的经济工作,与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建议相比较的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过去30年所做的工作几乎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的要求,包括:

  第一,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中国在过去30年中从没有发生过高通胀,最高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4年,是24%,这一点做得相当出色;

  第二,在过去30年里没有进行很多纯粹的再分配,而是通过公共投资在国家内部调配资本和资源;

  第三,在建立竞争性的汇率制度、贸易自由化、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

  第四,产权私有化、取消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壁垒,都已付诸实施;

  第五,保护知识产权,至少是在朝此方向努力;

  ……

  当然,对改革开放最一针见血的评论,我认为还是由我尊敬的茅于轼老师所说的:“改革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赚钱。过去的方针政策、总路线、工业化、学大寨、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战天斗地,统统都不对,而赚钱是对的。赚钱和其他各种说法的不同点就在于赚钱是一个用价格配置资源的方法,它能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避免浪费……”

  要赚钱就要保护私有财产,要扩大个人自由,要有自由选择,能够创办企业,买卖要大体上公平,还要扩大市场,沟通海外。这一切都为了赚钱服务。所以中国的财富极大地增加了。

  但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制度吗?本人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明显的疑问是,中国的经济制度真的有那么好,那么无懈可击吗?或者说,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比其他国家的好,所以才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对这一点,相信绝大多数严肃的经济学家都是不会认可的。关于中国在经济制度的问题,人们能够举出很多。比如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经济制度上仍旧不够开放,需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深化改革;一些民营企业也在抱怨,在融资等多方面遭到了一些歧视,自身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在一些领域中,仍然存在国有垄断部门。以至于目前有很多人所批评的,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国进民退现象。

  另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依旧力度不够,导致全社会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研发环境;2008年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还不够成熟,推出得有些仓促,并且在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就表示:“特别是因为政治改革、体制改革滞后,各种问题开始表现出来,社会矛盾也有恶化的趋势。也因为过去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体制改革、忽视对过去30年经济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的研究认识,在今天的具体政策制定上,极容易做一些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比如,重新国进民退,重回强制性行政干预,以各类名义大肆征税,强化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推出备受争议的新《劳动合同法》。表面看起来这些现象互不相关,但却都是中国式渐进改革的必然结果,如果再继续下去,可能到哪一天经济倒退了还不一定知道是怎么回事。”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的经济制度没有那么完美,甚至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中国人的坚忍

  既然经济制度并不完美,那为什么中国仍然能够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呢?

  或许我们该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了。我们的经济制度、政策环境与很多国家相比可能还算不上太好。但是中国人却似乎总是能够在这些制度的缝隙中,找到一条可以变通的道路。所谓“绿灯亮了赶快走,黄灯亮了抢着走,红灯亮了绕着走”。当中国人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方法克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质,使得中国人可以克服很多制度上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中国人的勤劳实在令人惊叹!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坚忍、奋斗和节俭等精神的一个民族。

  或许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精神。马克斯·韦伯在其影响深远的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大大赞扬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人们的辛勤奋斗和节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自16世纪起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发展。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视为自己被上帝选择获救,自己在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种“天职观”的激励下,他们勤勉工作,减少享乐,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积累财富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兴起。在目前的知识界,人们也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大国博弈中崛起,与在新教伦理的陶冶下,清教徒的这种勤奋节俭,并且追求冒险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很大关系。然而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普通美国人身上,这种传统的、原始的、纯粹的精神,勤奋而且节俭的作风已经较少了。

  但是这种精神在当今中国人身上从未缺失。中国人最勤奋和节俭,最具有吃苦精神,最听话和守纪律。并且,中国人还最渴望获得财富——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点出乎意料:超过60%的投票者承认自己拜金,超过95%的投票者认为中国人拜金严重。成功学在有中国人的地方总是最走红的,而在许多其他国家却不会这样。

  种种事实都说明,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中国人的勤劳,我们能举出太多的例子。比如,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太多这样的创业者: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对工作充满了外人难以理解的热忱——如果是在外国,这样的人通常都会被称为“工作狂”——在其他国家,这样的工作狂人你很少会看到,但在中国却比比皆是。中国人不太懂得享受生活,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也并不高,但在发展经济方面,世界上没几个国家是中国人的对手!

  在数年之前,身为一名记者,我曾经和海信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先生聊过一次天。大家知道,海信在南非投资了一个工厂。于是,我们聊天的内容就涉及海信在南非的这家工厂。我当时问,南非工人的效率如何,与中国工人相比又怎样?不出我的意料,杨云铎回答说,如果按照中国工人的标准衡量,当地工人的工作效率还是比较低的。实际上,一名中国工人的工作效率差不多相当于五六名当地工人。

  在这之前,我还与一位在印度尼西亚做过管理的朋友聊过该话题。他告诉我,在他所在的工厂里边,有一道工序是要将一个铁圆盘上的螺丝的螺丝口紧固,如果将这项工作交给一名中国工人来干,那么只需15分钟就可以做完;而如果让当地人来干,假如你不在场监督,那么一个上午过去了,你再回去看,那个人也许还蹲在地上拧螺丝呢。

  如果多和那些与其他国家工人接触过的人聊聊天,你就知道,这些说法没有丝毫的夸张。

  实际上,中国的工人是世界上少有的,听话、顺从,工作认真、勤勉,有主动性,有责任感,而且没有多余的要求。因为我们身在国内,早就已经习惯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听话、顺从而且勤勉的中国工人了,所以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的这些工人有多么可贵。只有当我们实实在在地接触到外面的劳工之后,才会明白中国的工人是多么令人尊敬。

  就在我写作此书的时候,美国《时代》周刊也刚刚揭晓了其评选的2009年年度人物,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却也在情理之中的是,“中国工人”登上了亚军位置,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一个群体。对此,《时代》写道,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个勤劳坚忍的普通工人。

  《时代》周刊的评价,以及无数这方面的事例,其实都反映了当下中国人的某些精神气质。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气质,造就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奇迹。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都是由无数个单个经济单位的竞争力所累积构成的。正是由于中国有着比其他地方更勤劳的民众,也就是说我们有着更勤劳、更进取的工人、农民、商人、企业家,等等,加上又拥有了合适的经济制度,因而我们就有了比其他地方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有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这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也就是我们的产品和劳务总是可以大量出口,又总是能够飞快地替代大量进口的根本原因。这是支撑中国经济的脊梁。

  在同等情况下,我们往往可以做得更好。

  我还曾听一名浙江的企业家讲述过一个故事。在浙江,有许多生产类似割草机或者是高尔夫球场输送车这种相当边缘的设备的企业,而且很多效益都非常不错,在行业内有着霸主一般的地位,成为“隐形冠军”。他说,很多这样的浙江企业家都有一个认识:当他想要进入一个新行业的时候,总是会先去考察下这个行业有没有中国公司已经参与。如果没有,他就会进入;如果有,那他就坚决绕过。因为,其他国家的企业,无论是什么样的,哪怕实力再强大,他们都不担心,相信自己的竞争力会很快超越这些企业。只有“中国的公司实在太难缠了”。

  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所透露出的信息中找到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至少它应当反映出一点,那就是它足以说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强大和顽强,它的竞争力甚至连同样出身中国的公司都感到麻烦和头疼。

  我还曾经在网上看过据说是一名印度人所写的帖子,里边说的问题很实际:“一些合资企业为什么到中国办厂?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最低。而这样的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没有中国人牛马般吃苦耐劳的精神……印度的农业技术比中国落后,这主要是印度农民懒造成的。要是印度农民有中国农民这么能吃苦,印度农村肯定要比中国富裕。”

  但问题是,恰好中国有这样一群能吃苦,极其勤劳、坚忍的人民。

  00

  比较中的结论

  本书是一本探讨中国经济奇迹原因的书。不过除了在前言部分有所交代之外,本书并不多谈制度方面的问题,因为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相关的记述已经汗牛充栋,讲得太多了。因此本书也就不再用大量笔墨对此进行渲染论述,而是更多立足于中外生活形态和状态的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关键之所在。

  正如前文所说的,我当然相信,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多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并不是说仅仅有中国人的勤劳就一定能创造出这样的经济奇迹。如茅于轼老师所说,中国人一直都很勤劳,这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在以前却总是很穷,过得朝不保夕。后来我们的制度改变了,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道路,然后中国人便开始变富了,并且创造出了如今的奇迹。

  如果要严谨地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即中国人坚忍勤奋的精神,再加上远较过去开明的市场经济政策!

  哪怕其他国家拥有比中国更好的经济制度,他们的发展也都不如中国,除了上面举出的中国工人令人惊叹的工作效率之外,中国人也实在太能干了,实在太能“见缝插针”了,只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够放开中国人的手脚。实际上,我们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一步步地放松管制、束缚,给民间更大空间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所造就的一个个奇迹大家都有目共睹。可以说,虽然国有企业仍然占有大部分的资源,但是,是谁在与国际上那些强悍对手面对面的死拼中不断地进取并获胜的?是谁造就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出口的?是谁在最残酷的市场第一线血拼,冲杀出一条血路的?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民营企业!虽然民营企业有很多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贡献更大!而国有企业却基本集中在那些资源更充足的、有更高门槛的领域中。

  有这些能自发成长的民众,我们完全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信心。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人的勤奋和这种勤奋精神产生的原因。

  在本书第一章里,主要介绍了中国企业和产品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的由来,即中国人有着让外人无比惊讶的勤劳;在第二章里,我对中国人的勤奋精神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勤奋是被一种非常强烈的发财和成功的欲望所驱使的。因此,我从中国人对成功学的热衷延伸到这种勤奋精神的由来。另外,渴望发财、追求财富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其实这正是是中国人取得如此经济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实际上,上两个世纪里,美国之所以能够从最初还是一片蛮荒的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与同时期美国人渴望获取财富,因而分外勤奋坚忍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我还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勤奋主要与儒家的励志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另外很突出的一点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的民众都特别注重学习和教育。古代中国曾经非常繁荣发达,但缺陷是没有尊重科学和技术的传统,导致西方在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的时候,中国的发展逐步落后了。但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代国家都克服了这些缺陷。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尊重科技了,而注重学习和教育的传统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中国人的勤奋,加上注重学习和教育的传统,使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这也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追赶上来。

  注重学习和教育的传统,以及渴望发财、成功、出人头地的欲望,也让个体的中国人在各种竞争性的场合都取得了成功。无论是温州人在欧洲、美国快速积累起来的财富,还是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急速增强,以及中国劳动力素质的迅速提高,根本上都出于以上因素。

  在前两章,我们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人这种勤奋精神产生的根由;后面的几章则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特别是与其他国家国民行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是多么令人惊叹。比如在第三章,你将看到,这种勤劳不仅仅只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阶层中,而是在我们所有的国民身上都有体现。其中还有让德国人都为之惊叹不已的中国工人所创造出的辉煌业绩。在第四章中,还可以看到温州人在欧洲商业市场上的扩张行动,在欧洲的重要城市里,温州人已经成为当地商业阶层的重要一员,并不断地“挤压”着传统的犹太商人的领地,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勤劳作风在曾经最发达的国家都能取得极大的成功,这是真正的了不起。在第五章中,介绍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中国人来到了非洲,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怎样一步步地成为非洲的富裕阶层。百万中国人都已经成为非洲当地上层社会中的一员。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群来自河北,既没有文化,也没有任何经商背景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如何在非洲的土地上致富——归根结底来自于他们的勤劳。第六章介绍的是,在传统的东南亚国家里,华人所取得的巨大财富,以及这些财富获得的原因。中国人总是能够在异乡他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中国人是多么的了不起。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说明了,在公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具有多么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动性和活力。这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最靠得住、最可以倚重的力量。

  显然我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中国人的种种了不起的行为,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人就不存在缺点。在第七章中,就集中介绍了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些总是为其他国家国民所诟病的行为,包括中国人的暴发户心态,中国人不讲究公德之心,中国人总是过于贪财,等等。在海外,虽然中国人大都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因为,在我们身上的确还存在着大量让人眼红的种种问题。

  虽然本书中有大量的对中国人在工作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赞美,但笔者绝非一名种族主义者或者民族主义者。实际上,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我也认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思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大敌。也因为此,我特地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对民粹主义思想的危害进行了一些阐述。

  民粹主义的思想总是以非常蛊惑人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它混乱了我们的思想,以粗暴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观念。而民粹主义思想的盛行,正在使得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等出现倒退,包括各种激进思潮,还有要求更多干预的声音和诉求,以及某种类似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的兴起,甚至一些人对战争的叫嚣。如果这样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将会是我们国家的灾难。

  本书中,我主要引用了大量在国外的中国人的实例。我们早已经熟悉了自己的生活形态,从来没觉得自己及身边的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我们了解身边的一切,了解我们自己的社会,所以我们总是认为这个世界上,社会的形态、人与人的相处、人生态度等自然就应该是像我们身边的生活这样的。但如果我们看看外边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我们中国人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国外的中国人可以更加直接地与外国人进行对比。实际上,只有当和外界对比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与别人的差别——中国人是多么得勤奋,多么得能吃苦,多么得能干,并且还超级节俭。

  大概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本书特别流行,并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和回应。书的名字叫《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是柏杨。该书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污秽的“酱缸”,并把中国一百余年落后的原因归咎于祖先创造的文化——特别是儒教。

  如今看来,这肯定是太片面了。

  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不断有人提醒我,当前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是多么艰难,多么不如意,希望我能够添加这方面的内容。我想,这些艰难和不如意确实是存在的。正如《环球时报》上发表的文章《过劳死威胁中国白领》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白领们在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们‘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同时还要时刻费心地揣摩老板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警惕同行的竞争。这些都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都是事实。

  但是中国确实也正在逐步变好。而且,我们还正在努力让它变得更好!

  最后重申一遍,我们有如此肯吃苦、勤劳、坚忍不拔的民众,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牢不可破的财富!也因为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抱有充足的信心。

  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快速的增长。就我个人预计,至少达到目前韩国的人均GDP水平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会放缓(这一方面是根据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和历程作出的,另一方面也是我个人估计的我国潜在的国民劳动生产率水平——即我国劳动力潜在的竞争力水平——可能在那个阶段将达到一个峰值)。而到那个时候,我国也将会步入较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的经济以及民生就不存在问题了。比如房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