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视台广告价格:纪念所有为中国航空工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人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2:25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谨以此文纪念所有为中国航空工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人们!

 

    2011年4月17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的纪念日。回望60年的坎坷辉煌路,中国今天能与发达国家一同跻身世界上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5个国家之列,背后是几代航空人的创新拼搏。本报记者杨青采写了几代飞机设计师及他们设计制造的几代飞机的幕后故事,为我们展现的正是中国航空梦想腾飞背后的力量和永不停止的奋进追求。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这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起航。6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从白手起家练修理到买样机请前苏联专家辅导学技术,从生产零部件到与国际航空巨头实现战略合作,从将所有零部件装上样机试验到能设计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无人机等多种航空装备,中国人的航空梦想一直没有停歇。

 

    每一架新型飞机的上天都承载了太多航空人的期望、梦想、眼泪和心血。他们有的积劳成疾,在国人分享战鹰翱翔蓝天的喜悦时撒手人寰;有的则因长期工作在一线无暇顾及亲人病患,留下终身遗憾。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曾非常动情地说过,“一个型号‘干掉’了我们4位‘部长’。”

 

    每一架新型飞机成功首飞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心酸历程。歼-10获得成功后,歼-10副总工程师许德仍在与病魔顽强“斗争”,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因过度劳累曾被医院下过病危通知,成飞公司原总经理杨宝树以及肖党生、袁承昌等人积劳成疾,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飞机设计发展史上,他们的名字已成为永久的符号被铭刻在型号不同的飞机上。每当人们提起中国的飞机,就会想起他们曾经、正在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孜孜以求的身影。他们的默默奉献为60年的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是新中国航空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飞机设计师!

 

    ■一代宗师徐舜寿

 

    歼教-1从提出设计报告到首飞成功,只用了1年零9个月时间,其速度之快,不仅中国飞机设计制造史上没有,就是国外也不多见。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参与航空工业筹备的徐舜寿是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被称为中国的“苏霍伊”。1956年,他主持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1961年作为主要领导,组织和创建第一个飞机设计所。在他直接领导下培育出的飞机设计人员,遍布我国自主设计机型的重要岗位;由他主持、组织和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8、轰-6、运-7……

 

    徐舜寿于1917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清末秀才,英年早逝。3岁时徐随母亲迁回祖籍浙江湖州南浔镇。他有三姐一哥,哥哥徐桑寿,就是后来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徐舜寿从小喜欢数学和理化,高中毕业后同时被南京金陵大学和北平清华大学录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专业。

 

    1937年,徐舜寿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由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委托中央大学开办的航空机械特别研究班,193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位于成都的空军航空委员会技术所研究室,在空气动力学组做飞机性能计算的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确定建立航空工业。1942年徐舜寿报考并被录取派往美国圣路易斯的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实习喷气式歼击机设计。四年后,徐学成回国,经与哥哥认真商量,他去了南京航空工业局报到,选择成都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运输机设计工作。两年后又辗转抵达解放了的北平,从此投入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工作。

 

    1949年11月,国家决定开始筹办航空工业。次年,徐舜寿等20多人准备进入中央重工业部航空局工作。想到即将迎来的航空工业建设以及以后要从事苏式飞机的修理和仿制的国情,他建议大家自学俄语,并和3名同事历时三个月,翻译出舒里任柯的《飞机构造学》,1953年又翻译出版康恩的《飞机强度学》,为新中国飞机设计做了技术准备。

 

    从1954年开始,中国航空工业工作的重点由修理转向制造,在苏联援助下开始仿制新机。1958年7月26日,由徐舜寿担任总设计师的新中国第一架喷气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歼教-1从提出设计报告到首飞成功,只用了1年零9个月时间,其速度之快,不仅中国飞机设计制造史上没有,就是国外也不多见。

 

    ■K-8“牛人”石屏

 

    俄罗斯特级飞行员在驾驶K-8做完一系列特技飞行动作后说:“这是我所驾驶过的世界上最好的教练机之一。”

 

    在石屏的记忆里,尽管自己参与主持了安-2、东风-103、初教-6、强-5系列改型机等多种型号飞机的仿制和研制,但令自己最难忘的还是K-8教练机的研制。这位为飞机制造奉献了毕生精力的K-8“牛人”经历了四年多的摸索研究,到52岁时被任命为K-8飞机总设计师。

 

    1934年,出生于江西波阳县贫民家庭的石屏靠政府助学金读完了中学和大学。从南京航空航天学院毕业后,石屏来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南昌飞机制造厂(现中航工业洪都),最终在这里完成了K-8教练机的研制。

 

    70年代初,美、英、法等国相继发展新一代教练机。我国开始了教练机的研制工作。1982年,洪都开始了K-8飞机的研制,专门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石屏担任组长。

 

    1986年,中方同意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新一代喷气式基础教练机,洪都公司派石屏随团前往巴基斯坦进行洽谈。刚到巴基斯坦,对方就通知第二天召开高层听证会。石屏深知此次听证会答辩方案是关键,他不顾旅途疲劳连夜整理材料,终于在次日凌晨5点完成了答辩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各国教练机发展情况,我方新型教练机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基本性能及研制计划,特别是我方教练机优于世界同类教练机的综合性能。

 

    在第二天的听证会上,巴方对报告十分赞赏,并当场拍板,同意出资合作,由中方负责设计研制。同年,石屏被任命为K-8飞机总设计师。石屏的创新设计方案在当时令人拍案叫绝。不过光有创新方案还不够,一架飞机的上天,从总体方案开始,在设计、试验、试制、生产、试飞的全过程中均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风险,甚至失败的挑战。

 

    K-8设计定型后,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内外航展,其中尾冲飞行成为突出的亮点。英、美、法等20多个国家的飞行员在飞过K-8飞机后,一致赞叹其机动性能好,横向操纵品质尤为突出。俄罗斯特级飞行员在驾驶K-8做完尾旋和一系列特技飞行动作后对石屏说:“这是我所驾驶过的世界上最好的教练机之一。”K-8落户巴基斯坦后,表现出众,巴方的一位将军大为感叹:“我们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教练机。”

 

    为了研制K-8,石屏曾累至急性肺炎,吐血在床,即便这样,他还反复嘱咐儿子千万不要让单位知道自己生病的事情。因为工作,长期奋战在一线的石屏没能及时发现妻子患病的早期症状,最终,与自己相濡以沫40多年的妻子永远离开了他。石屏说,他追求的事业里,有老伴未尽的心愿。只有工作,才是对自己和老伴最大的安慰。

 

    ■歼-7教父屠基达

 

    若没有屠基达等前辈的努力奋斗,枭龙飞机的前身——超七早就夭折了,也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枭龙战机。

 

    在新中国歼击机事业史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歼-7教父屠基达是个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从歼教-1、初教-6、歼-5甲、歼教-5、歼-7系列到超七等诸多飞机研制,无一不凝聚着屠基达的智慧与坚韧。这位84岁的航空泰斗不幸在今年2月16日与世长辞,离开了他倾心挚爱了一辈子的飞机制造业。

 

    幼年的屠基达第一次接触的战争就是日本飞机在中国“似乎无人抵抗的轰炸”。1946年,屠基达考入有“东方的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称的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五年后,屠基达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工作。

 

    1956年,已是设计科科长的屠基达被指名调往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担任机身组组长。他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机身的设计,仅仅1年零9个月时间,即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

 

    中国飞行员没有一个不熟悉自己飞行事业的摇篮——初教-6飞机,屠基达就是初教-6飞机的设计师。1958年初,屠基达和林家骅受命担任初教-6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初教-6是年轻的中国设计人员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的第一个机种。初教-6的机身、机翼以及前三点起落架都没有原准机,在保证飞机强度的前提下,屠基达提出“为减轻每克重量而奋斗”。初教-6从设计出第一张工作图纸到第一架原型机上天,仅用了72天。1958年8月27日,初教-6首飞成功,这也是我国目前仍在生产和服役的长寿命机型。

 

    1960年,屠基达被调入正在建设中的成都飞机厂,兼任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四年后,歼-5甲首飞上天,年底通过国家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文革”中,屠基达一边挨批斗,一边主持歼教-5试飞和定型工作。在定型会上,他一人做研制报告、回答提问、一人代表工厂在鉴定书上签字(这在飞机的研制史上,仅此一例),最终在1966年底前完成了歼教-5飞机定型。歼教-5在随后的20多年里共生产了1000多架,至今已培养15000余名飞行学员,成为我国空海军、航校的主要教练机和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用表演机,并出口援外10多个国家。这个机型前苏联没有,后被前苏联列入米格-17系列飞机里。

 

    1969年末,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屠基达担当起歼-7改进改型重任,改进的歼-7Ⅰ型飞机在1973年试制成功,1975年4月设计定型。随后,已担任成都飞机厂总工程师的屠基达先后兼任了歼-7ⅡA、歼-7M型飞机总设计师。

 

    歼-7M型飞机是歼-7系列中改进最成功的一种,具有平视显示、高精度快速射击和对地攻击、雷达探测距离大并能抗多种干扰、通讯电台先进等多种功能,并开始能携带近程格斗导弹,总体性能比歼-7Ⅱ型飞机跨进了一大步。

 

    1984年至1993年间,屠基达主持了歼-7CP、超七的国际合作设计,为超七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们常说,若没有屠基达等前辈的努力奋斗,枭龙飞机的前身——超七早就夭折了,也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枭龙战机。

 

    ■歼-10之父宋文骢

 

    在当时我国军用战机落后国外先进水平不止20年的情况下,歼-10战机的设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听了邹家华(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汇报后,提出投资5亿元,要搞一个新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机,即歼-10。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歼-10立项研制,代号为“十号工程”,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负责研制。时年56岁的宋文骢领衔担任歼-10总设计师,他此前曾担纲设计歼-7Ⅲ战机。

 

    当时,国外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开始装备并应用实战,我国航空工业面临的现状是水平低、基础差、人才断层明显,军用战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不止一个20年。据介绍,从第二代机电液压传动,到第三代数字电传,飞机操纵系统跨越相当大。从气动外形布局到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从综合化航电系统到计算机辅助设计,歼-10战机的设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1986年歼-10的第一张草图完成,直至战机首飞成功交付空军,18年间,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已是位74岁的老人。

 

    1998年3月23日下午,凝聚中国飞机制造业十多年心血和研发者太多情感的歼-10终于要起飞了。原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曾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感受,他说:自己的脑袋一片空白,现场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试飞员的妻子一个人坐在那里强忍着眼泪悄悄等候。这天,首席试飞员雷强身穿特制的橘红色飞行服,走向战机。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跃出地平线,刺向蓝天。战机绕着机场飞了三圈后,雷强发现油料还有剩余,就请示再飞一圈。20分钟后,新型战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整个机场一片沸腾。

 

    据老一辈航空人回忆,那天晚上的庆功宴上,欢庆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相识的不相识的都相互祝贺,喝酒的不喝酒的都频频举杯。人们知道再过两天就是歼-10战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的生日,大家精心准备了蛋糕。在庆功宴上,平日严肃的总设计师宋文骢激动万分:“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歼-10的试飞也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试飞员李中华在万米高空以向下25度的角度,全加力、超音速向下俯冲。到距地面不到千米高度时,迅速拉起操纵杆,飞机机头瞬间扬起,重新驶入天空。这一飞,创造了国产飞机在大气层最快飞行速度的纪录,超过了运载“神六”的火箭在大气层中1300公里/小时的速度。随后,歼-10还实现了空中启动和空中对接加油。

 

    歼-10另一个风险性较强的试飞项目是空中实弹打靶试验。试飞员徐勇凌两次驾机升空,导弹发射成功。剩下最后一枚导弹打靶,目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超音速靶机。徐勇凌将发射按钮一按,导弹喷吐着长长的火舌,直接钻进靶机尾喷管里,凌空爆炸。至此,国产第三代战机定型试飞圆满画上句号。

   

    战机背后的故事

 

    ■歼-6:从遭遇两次重大挫折,到一度成为中国天空的“霸主”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长达20年的时间,歼-6飞机一直都是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歼-6之前,不管是歼-5还是歼教-1,研制过程相当顺利。歼-6遭遇的两次重大挫折,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未曾经历过的。或许今天我们应该庆幸,当时年轻的航空工业没有放弃歼-6,而是选择再接再厉超越挫败。

 

    1957年,歼-5刚刚上天一年,中国航空工业的生产任务非常繁重。1958年,歼-6开始试制,同年,“大跃进”拉开大幕,各行各业都要“放卫星”,航空工业也承受了巨大压力。在人们空前的热情或说是狂热之中,歼-6甲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1959年初首飞成功,这样的高速度无疑是当时的政治需要逼迫出来的,然而造飞机并非放鞭炮那样容易,涉及到装备部队这个环节,问题开始出现了。

 

    歼-6甲于1959年4月通过鉴定验收,由于质量问题严重,并未在国土防空中发挥任何作用,被闲置到1963年。后来,急于求成的“五九式”更为凄惨,试飞结果表明,不仅性能没有达到设计指标,甚至连基本的飞行品质都未能保证,强度不足导致飞机飞行中严重抖动。部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飞机,几百架飞机生产出来却交付不出去。当时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的贺龙元帅,在视察时极为震怒,提出对歼-6甲和“五九式”的研制要“一刀两断”、从头开始。

 

    歼-6甲和“五九式”的挫败,导致随后的几年内,国产超声速战机仍然是空白,我国空军只能靠进口的米格-19S弥补缺失。但中国的超声速战机依然要研制,1960年-1963年,歼-6甲基本型飞机研制成功。当年9月23日,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重新研制的歼-6甲飞机首飞成功。次年6月28日,首批生产出来的飞机交付部队使用,被正式命名为歼-6。

 

    在歼-6重新研制的同时,中国已开始考虑研制歼-7。不料曾被认为是过渡性产品的歼-6在其后20多年里,成为中国天空的“霸主”。从中国空军诞生之日起,与歼-6有关的时间占了七成。在其漫长的服役期中,歼-6不止一次上演了击落先进敌机的精彩一幕。

 

    1965年9月20日,美军一架F-104C入侵海南岛,海军航空兵大队长高翔驾歼-6迎击,将F-104C当场击落,飞行员菲利普·史密斯跳伞后,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领空被击落并活捉的美国飞行员。

 

    60年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6。印巴战争中歼-6共击落1架米格-21、8架苏-7和3架英制“猎人”战斗机。

 

    ■歼-10:首飞前的“三滴油”

 

    1998年3月23日,周一,当天下午14:40,第一架歼-10飞机凌空高展。当歼-10试飞员雷强驾驶歼-10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时,全场沸腾,很多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喜极而泣。

 

    然后人们不知道的是,因为首飞前发现了“三滴油”,歼-10战机的首飞日期被推迟了12天。原定3月11日首飞前的晚上,年轻机械员张凤贵在组织的最后一次发动机开车过程中发现,在发动机试车喷口转换的瞬间,漏下了不易被人察觉的三滴油,这三滴油很小,几乎是稍纵即逝,再看又没有了,而照常规漏油应该是不停地渗漏。

 

    是不是自己看花了眼?张凤贵立即警觉起来,发现滴油的部位是发动机高温区,如果产生漏油将会引起发动机失火。他揉了揉眼睛,调整了一下位置继续半蹲在发动机下部细心观察。

 

    蹲了很久,以至于小伙子腿脚都有些酸胀了,可是滴油处仍然没有任何异常。难道是自己的错觉?他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了。正犹豫间,突然一滴油又从他眼前疾驶滑落。此后随着又有几滴油从发动机里慢慢浸出、滑落、滴出,张凤贵立刻将此情况上报指挥部,指挥部迅速向北京做了汇报,北京指示暂缓歼-10首飞,查明漏油情况。人们开始连夜排查,发动机被八次拆除、八次装上,终于在一次发动机开车过程中,通过视频内窥系统将瞬间的漏油过程捕捉并记录下来,漏油点找到了!原来是发动机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工艺空没有被堵上,油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往外漏的。张凤贵也因发现了关键的“三滴油”而在圈内被雅称为“张三滴”。

 

    1998年3月23日下午,当歼-10战机首席试飞员雷强从飞机上下来时,当时的中国一航试飞院负责人与他抱头痛哭,在场几乎所有人都禁不住相拥喜极而泣。作为我国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10是“共和国军工战线科研人员花费近20年心血磨砺出的一把捍卫国家安全的利剑,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歼-10是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正式装备部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建制、系统地形成了战斗力,西方将歼-10划分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认为它是中国第一种装备部队的国产第三代战机、第一种真正兼有空优及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国产战机,歼-10的后继改进型正在逐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