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赵氏:中国大陆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26:09

国内外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对比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三聚氰胺含量标准:2011年4月20日,五部委就三聚氰胺问题发布公告,规定除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毫克/公斤,其他所有食品均不得超2.5毫克/公斤。[详细]
植物奶油(反式脂肪酸)含量标准:无标准。
  在中国,植物奶油正在大规模、无限制地使用。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油炸薯条类小吃含有植物奶油;约90%的冰淇凌、80%的人造奶油、71%的饼干均检出植物奶油。[详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重金属含量标准:我国在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砷和铅的限量指标,砷为200ug/kg,铅为200ug/kg,在此范围内的重金属含量均视为安全,镉则没有相关标准。[详细]
【我谈食品标准】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三聚氰胺含量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1毫克/公斤,而其他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2.5毫克/公斤。[详细]
反式脂肪酸含量标准:2003年,丹麦率先规定:从当年6月1日起,丹麦市场上任何含反式脂肪酸超过2%的油脂都被禁止。同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规章指出:自2006年1月1日起,食品营养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的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详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重金属警戒线:瑞典的研究机构发布,雀巢婴儿米粉这类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检出砷、铅、镉,最大检出值分别为33ug/kg、13ug/kg、11ug/kg,可能致婴儿中毒。[详细]
【我谈食品标准】

编辑有话说:三聚氰胺含量的国际标准中,还规定了动物饲料中三聚氰胺的限量;而我国20日颁布的新标准里却没有提及,接轨并不完全。多年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虽然只有九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

部分食品出口与内销标准对比

我国部分食品出口标准甜味剂安赛蜜添加标准:加拿大对进口水果罐头中甜味剂安赛蜜的最高限量为0.007%,即0.07克/千克。
茶叶农残量标准:2007年,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了欧盟及德国新农残标准,更新后茶叶农残检测项目共计227项。2006年,日本将进口茶叶农残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
生乳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标准:在丹麦、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即100克生乳中蛋白含量在30克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倍。
【我谈食品标准】我国部分食品内销标准甜味剂安赛蜜添加标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什锦水果罐头安赛蜜的最高用量为0.3克/千克,是加拿大相关标准的4倍多。
茶叶农残量标准:2011年1月发布《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量》,其中有7种农药涉及茶叶,茶叶农残检测项目从9项增加到16项。国内合格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就不行。
生乳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标准:按照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乳品新国标规定,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规定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规定的每毫升50万上升到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我谈食品标准】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四大疑问

1.食品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

  卫生部21日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基本一致,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符合率超过70%。

  2008年毒奶粉事件,事隔3年才能正式规定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客观存在。[详情]

评食品标准2.为何部分食品标准三十年不变?

  我国的标准化法1989年开始实施,修订工作开展近十年,新法仍未出台。

  《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准复审周期不超过五年。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白白让造假企业钻了空子。[详情]

评食品标准3.食品标准的制定为何有企业赞助?

  制定食品标准,国家补助有限,数据收集所需花费往往是企业赞助。

  企业提供赞助必定会对标准的制定掺杂“意志”,使其成为低标准的受益者。健全和提高我国食品标准,当务之急是保证标准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详情]

评食品标准4.食品标准低与国人膳食结构有关?

  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认为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公民的膳食结构密切相关。

  根据公民膳食结构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诸多问题,重金属标准低是因为国人爱吃重金属?反式脂肪酸没标准是因为国人爱吃反式脂肪酸吗? [详情]

评食品标准

39视点:急功近利危害食品安全

39视点:急功近利危害食品安全

今天,相关部门给出了我们种种解释,我们也看到了各方为解决问题作出的种种努力。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提高标准,直接意味着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力度、企业必须增加生产成本、百姓也必须有所分担。可在整体社会“逐利”之风的影响下,企业希望小本万利,民众希望物美价廉,政府亦不可能全盘承担。那么,究竟有谁能为我们长远的“优质生活”牺牲眼前手到擒来的利益?

中国人难为食品安全买单

扪心自问,即便是明知与健康息息相关,可到底能有多少国人愿意为高品质的食物多花一毛五分钱?得不到民众的体谅,又有多少企业愿意自己咽下提高质量所需的成本?面对一片质疑声,政府又该如何协调物价飞涨与品质下跌的矛盾。得失之间,我们作出过太多错误的选择,急功近利的中国人,何时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为人的品德、为商的品质、为政的品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