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出门招风雨下句?:双须骨舌鱼 与 淞江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8:52
   双须骨舌鱼   农业书屋 收录于2011-04-23     (Silver,Arowana;银龙、银大刀鱼、银带) 

    我国于1990年引进;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
    属中大型淡水鱼类。一般体长300-500毫米,体重400-600克,最大的个体长可达1米。体延长,侧扁。口上侧位。吻须1对。头部和鳃盖部具有大型板状骨骼。鳃为蜂窝状,可用以呼吸外界空气。背鳍与臀鳍较长,位于体后部。胸鳍大。腹鳍位于胸鳍的后方。尾鳍短小。体被大的鳞片,鳞片呈粉红色的半圆形状。体银白色,并含有蓝色、青色等淡混合色,闪闪发光。
    生活在热带的江河湖泊中,喜静,平常在水草丛生环境中游弋,当遇猎食对象时能迅速出击,以鱼、虾、贝为食。6-8龄达性成熟。
    古老鱼类之一,有考古和学术价值。我国多用作观赏鱼类。
  淞江鲈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属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属。俗称:四鳃鲈,媳妇鱼(山东),花鼓鱼。英文名:Roughskin sculpin , Songjiang sculp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头及体前端平扁,向后逐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口大,端位,稍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下颌和犁骨上有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4个刺,上刺大而尖端向上钩曲;后鳃盖骨上有1纵棱,鳃孔大。眼小,侧上位,眼眶两缘高凸,形成眼上棱。体无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黑色斑纹,背部、头部和各鳍上有黑褐色的小斑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恰似四片鳃叶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淞江鲈为东亚暖温带沿海的降河洄游鱼类,喜欢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长至1龄即达性成熟,体长可达120-140毫米,达性成熟的个体于11-12月直至翌年1-2月,降河入海在沿海浅水地带产卵,初期11-12月雄鱼较多,后期1-2月雌鱼较多。性腺在游入海水时逐渐成熟。产卵场在牡蛎礁多的潮间带。在贝壳洞内产卵,2-3月为产卵盛期,洞口多向南,满潮时水温4-5℃,盐度3.0%-3.2%。怀卵量为5100-12800粒。卵粘在穴顶壁上结为块状,由雄鱼守护。繁殖期不索食,繁殖后沿海索食。到6月海中的鱼全部返回淡水河湖内索食。孵出的仔鱼长成幼鱼后于4-5月随潮水又回到淡水河川中生长肥育。稍大在河湖内昼伏夜出。淞江鲈多以?r为食,兼食小鱼。  
我国从鸭绿江口直至福建九龙江口等邻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区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体者以上海市淞江所产为最知名。国外在朝鲜半岛西及南侧和日本九洲的福冈等地也有记录。
  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即大麻哈鱼)和兴湖的白鱼(即翘嘴)并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向来受到诗人雅客的颂扬,自古就留下了“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隋炀帝曾赞此鱼为“金薤玉??,东南佳味”。自东汉至今,淞江鲈驰名于我国朝野,被视为食中珍品和贡品。实际上,淞江鲈为小型鱼类,最大个体不及150毫米,仅淞江地区产量较多,渔??在秋、冬二季。其个体虽不大,但肉质细嫩鲜嫩,无腥气,口感甚佳,尤以产卵期间更为肥腴。它的肝脏和颊部肉块甚为腴美,因而剖杀后,内脏洗净后要塞回鱼腹。淞江鲈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慢性胃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
  淞江鲈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现在已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