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人群分析:俄国再度崛起 美国无可奈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31:47
 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外的朗布依埃(Chateau de Ramouillet)举行了著名的经济峰会,奠下了今时今日八国集团(Group of Eight,简称G8)峰会的雏形。事实上,每年峰会得出的“成果”,某程度都是一如外界之前所预期的,鲜有出人意表事情。

G8峰会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性的,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之前已经拟定并公开的草案,不要预期峰会作出地动山摇的重大决策。不过世界各国仍然很注视此峰会,因为相信它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的合纵连横。

今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举行的G8峰会也不例外。此次会议有三点甚为明显的,其一是俄罗斯确已重返世界强国之列。

尽管俄罗斯国内仍然存在普遍贫困、基建老化陈旧、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政治架构未成熟等问题,但莫斯科决心在国际事务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俄罗斯国防部长兼副外长伊万诺夫(Sergei Ivanov)在俄罗斯《消息报》(Izvestia)发表的“国家价值铁三角”(The triad of national values)一文中,已清楚地表述了出来。这篇文章在本月中旬发表,当天正好是美国总统布什(George W Bush)抵达圣彼得堡的时间。

文章措辞强硬地称,新俄罗斯受国外强权摆布的时代已经终结,还批评西方国家在民主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气氛、一种易于用来颠覆其它合法政府的政治环境”。

最特别的是,伊万诺夫并没有作出太多长篇大论的解释,而是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外交关系上,以往俄罗斯为换取某些外国领导人友谊而要牺牲巨大经济利益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我们不仅有保护自己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需要保护的东西。我们越来越明白到,俄罗斯必须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否则我们不仅得不到民主,还会失去这个国家。”

莫斯科刻意选择在G8峰会前夕发表这番强硬的言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在几个星期前,分析家就已经预料克里姆林宫(Kremlin)将会摆出更强硬的姿态。可以肯定的是,莫斯科显然小心衡量各方面的因素,谋求给这次峰会定调。

鉴于美国对普京“专制主义”的政治造势宣传越来越高调,令到莫斯科别无选择,不得不做出反击。现在回想,多名美国外交官们早前参与了莫斯科一场讽刺普京的戏剧——《另一个俄罗斯》(Another Russia),可能是过了火位了。

普京在接受加拿大电视台(Canadian Television)访问时表示,“这些(民主)议题是外国用来干涉、影响俄罗斯内政外交的工具……只有那些人权纪录完全没有污点的国家才有资格指责别人。”

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采访时,普京更指美国政府一样有操弄传媒,只是手段“更为复杂”而已。如果美国针对莫斯科的政治宣传抨击,只是企图逼俄国在经济等问题上做出让步(这是美国对付俄罗斯的常用手段)的话,这一回是行不通了。

事实上,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以及能源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强硬。普京还旧事重提,批评美国入侵伊拉克。

另外,格鲁吉亚(Georgia)的南奥塞梯(South Ossetia)自治州因亲俄独立运动高涨而导致局势持续紧张,但华盛顿却在这个时候接待格国总统萨卡什维利(Mikheil Saakashvili)到访示好,还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这明显是一次粗野的干预,时机也不好。

美国此举的结果,是令到俄罗斯在摩尔多瓦(Moldova)和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问题上,采取了更强硬的态度。亲俄的阿布哈兹(Abkhazia)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地区,因谋求独立而长期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处于对抗的状态。莫斯科提出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应该给阿布哈兹一个申辩的机会,这如同是在警告格鲁吉亚当局不要试图通过武力来解决南高加索的分裂问题。同时,摩尔多瓦境内的外德涅斯特地区(Transdniester,即德涅斯特河Dniester的东岸地区)在亲俄分离主义者领导下,宣布将在9月17日举行全民投票以决定应否跟俄罗斯统一。阿布哈兹也在酝酿进行类似的公投。

与此同时,莫斯科也准确地评估了当前对俄国有利的因素。乌克兰出现的政治危机以及亲美“橙色联盟”(orange alliance)的貌合神离,对美国的颜色革命策略,构成了一个沉重的打击。

对莫斯科有利的客观因素还包括:车臣(Chechnya)叛军首领巴萨耶夫(Shamil Basayev)被击毙,车臣安全局势逐渐稳定;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成功进行首次公开招股;以及俄国经济全面兴旺。正因为经济逐步复苏,俄罗斯当局才宣布将提早在今年8月21日前偿还巴黎俱乐部(Paris Club)债权国的所有债务,并决定实现卢布(ruble)的自由兑换,要求能源等战略出口商品以卢布计价。更为重要的是,普京的民意支持率高达70%以上(相比下布什只有30%)。

因此在今年的G8峰会上,克宫倾力展示着俄罗斯正在迅速增强中的独立性,以及重返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的决心,令那些对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仍然存有轻视想法的论者无言以对。

一直对普京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Economists)周刊这样写道:“西方国家能怎么办?回答是,办法不多。90年代,俄罗斯经济衰弱,的确需要外来的帮助。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西方对俄罗斯将不再具有如此巨大的经济影响力,除非石油价格出人意料地下跌。”

“在政治上,外来压力也有可能引起反弹。由于克里姆林宫的政权再次得到巩固,因此俄罗斯必然只能由内而外的发生变化──甚或根本不会有变……如今的最佳策略不是围堵,而是谨慎接触(wary engagement)。”

事实上,布什前往圣彼得堡之前,曾在德国北部城市斯特拉尔松(Stralsund)表达过同样的看法:“对于同普京总统打交道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谁也不愿意被别人教训。要想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就不能总是公开批评别人。你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必须以一种尊敬的方式。这样才能坐下来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我将继续以这种方式处理与普京总统的关系。”

虽然华盛顿决定在G8集团内部对俄罗斯采取“谨慎接触”的策略,但俄美之间仍然存在文化、政治和战略上的矛盾,而且在不久将来都很难得到解决。对此,一位中国学者提出了十分深入的分析。

上周一,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撰写的文章。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应如何与G8集团打交道。

文章写道:“从当前情况看,中国与八国集团若即若离比较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近期加入八国集团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八国集团作为一个‘富国俱乐部’显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预留适当的空间。而且八国集团还有一套政治和经济标准,在这方面中国与八国集团的立场近期难以调和。”

“俄罗斯与八国集团的交往史反映出这一磨合的过程漫长而痛苦。俄罗斯1998年出于政治需要加入了八国集团,却沦为该集团的‘二等公民’,至今在经济问题上仍没有多少发言权。因此,俄罗斯迫切希望趁着此次作为八国峰会东道主的机会,成为该集团中平等的一员。”

事实上,圣彼得堡峰会过后,问题仍然未解,俄罗斯方面看来也预期到这个情况。是以八国峰会一结束,普京就与独联体(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ce States,成立于1991年底,成员包括俄罗斯、塔吉克、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库曼、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吉尔吉斯)国家首脑上周末在莫斯科进行非正式会面。

当然,在谈论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时,将所有西方国家视为“铁板一块”、口径完全统一的阵营,未必合适。事实上,这亦是今次圣彼得堡峰会中第二个显著特点。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俄罗斯在世界舞台重新崛起。在今次峰会中,虽然焦点都落在俄罗斯的复兴,以及美俄关系“降温”,但为何峰会上美国对俄手腕显得如此软弱?关键正是跨大西洋阵营内部的立场分歧。

欧洲并不缺乏雄图野心,但目前欧洲内部确是乱哄哄,连给自己一部欧盟宪法也未能做到。欧盟缺乏统一的外交政策,除英国外,欧洲国家多数对美国企图称霸中东和中亚感到不安。总统布什近期对欧洲进行的外交访问,依然未能改变欧洲民众对美国外交的反感。虽然布什企图重振美德关系,但法国却再一次倾向坚持自己独立的声音。

在对待俄罗斯问题上,美国最终未能与西方发达国阵营(包括日本在内)达致“共同语言”。很多欧洲国家担心北约角色不断膨胀开始感到忧虑。

欧洲也对乌克兰在布什力推“颜色革命”后变得动荡感到不快──这个在两年前仍是后共产时代经济增长最快的前苏联成员国,如今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

在关键的能源安全问题上,欧洲国家很难赞同美国的对俄政策。在八国峰会前夕,日本、德国都与俄罗斯签署了巨额能源合作协议。

7月12日,负责开发萨哈林2号项目的萨哈林能源公司(Sakhalin Energy)与一家日本公司签署协议,将从2011年4月开始的15年时间里,每年向该公司供应5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萨哈林能源公司还在开采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两个大型油田,原油和天然气的储量预计为1.5亿吨和5,000亿立方米。

7月1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俄国天然气垄断企业)宣布与德国主要公用事业公司E.On AG签署股份置换的框架协定。根据协议,俄罗斯公司将获得E.On AG的匈牙利天然气分公司及旗下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公司的股份;为此,俄罗斯将西伯利亚Yuzhno-Russkoye天然气田中的部分股份转给这间德国公司。作为俄罗斯最好的天然气气田之一,该气田有7-1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能为耗资105亿美元的北欧天然气管道项目提供能源。

普京有充分理由对八国峰会最后通过的能源安全宣言感到满意。他强调:“在以前,能源安全被认为是确保能源稳定供应;现在,我们终成功说服了我们的伙伴,认同能源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能源生产、运输和销售。”

很显然,在与俄罗斯进行的能源对话中,美国谋求领导泛大西洋联盟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今次圣彼得堡峰第三个值得留意之处,就是它对国际事务的“反应”。从这角度而言,伊朗和中东问题确是抢尽了风头,原先估计会用来批评俄罗斯的多个话题,例如前苏联地区“民主停滞不前”、俄罗斯对弱小邻邦的外交政策等,通通都被搁在一边。

更有趣的是,当布什在峰会上将当前以黎冲突的所有责任,都推到真主党(Hezbollah)、叙利亚和伊朗身上时,俄国并不是唯一感到难以认同的八国集团成员。其它与会领袖一方面谴责绑架以色列士兵的行径,但另一方面也批评以方的响应“过火”。

在解决中东冲突问题上,普京表示,俄罗斯并未关闭与任何方面对话的大门,间接地突出了美国的孤立处境。他说,俄罗斯与哈马斯(Hamas)、真主党有“定期接触”,有助于落实八国峰会的中东问题解决方案。就像仍担心人们还未能从这段说话的言外之音,普京还补充说:“伊朗是该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它的利益应得到尊重。这样,才能促使其发挥影响力,为改善地区形势而努力。”

普京还称,以色列的行动,并非仅仅想解救被绑架的士兵,而是背后有更大的动机和目标。他特别强调,只有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国际(维和)部队才能部署到黎巴嫩,而俄罗斯也将参与这一进程,不过“我们须先取得涉及冲突各方的同意”。

在圣彼得堡峰会上,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六国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得到了再次阐述,并受到了与会人士的支持。不过普京在峰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今谈论制裁伊朗,有些为时过早。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现在提起此事,或会对目前的对话带来不利影响,我宁愿不谈此问题。”

总的来说,在八国峰会舞台上,美国的“指挥棒”不再拥有以往的权威,美国也暴露了自己对左右中东局势没有太多手段,在能源安全和伊朗核问题上,也没能令八国集团朝自己的路线走。

最后,圣彼得堡峰会对全球未来有何启示呢?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给出了较为生动的答案。在上周五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首次访问莫斯科时,曾问他应注意哪些问题。克林顿希望听听他的意见;他答道,心怀尊敬地对待俄罗斯,俄罗斯人不喜欢被人随意地拍拍后背。戈尔巴乔夫仍记得当时他这样说:“今天情况如此,明天情况可能已不再一样。但我们一定将再次崛起,如以往的历史一般。这个观念,牢牢扎根于俄罗斯人的心里。”

作者M K Bhadrakumar在印度外交部任职29年,曾担任过印度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1995-1998)和印度驻土耳其大使(199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