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窟宝箱装备大全: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诺贝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8:11
布老虎传记文库·

                                                                             巨人百传丛书——诺贝尔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诺贝尔PDF版本下载 

诺贝尔年谱


  阿尔弗莱德·伯哈德·诺贝尔, 1833 年 10 月 21 日诞生于瑞典首都 斯德哥尔摩。父亲爱默纽尔·诺贝尔,是发明家。母亲卡罗莱娜·安德 里特·阿尔塞尔,是一位贤妻良母。
1837 年(4 岁)父亲破产,去芬兰谋生。
  1841 年(8 岁)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市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父 亲转道去了俄国圣彼得堡。
1842 年(9 岁)10 月,全家迁居圣彼得堡。
  1843 年(10 岁)聘请家庭教师。父亲为俄国军队制造地雷和水雷。 弟埃米尔出生。
1848 年(15 岁)中止学业,进入父亲的工厂,当助手。
1850 年( 17 岁)赴欧美旅行,学习。
  1853 年(20 岁)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生 产的军用品显示出威力。父亲获俄帝国金质奖章。
1855 年(22 岁)最初接触硝化甘油。
  1856 年(23 岁)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战败。俄国政府取消全部 订单,工厂陷于破产。
1857 年(24 岁)首次取得气体计量仪发明专利。
  1859 年(26 岁)父母和弟弟埃米尔回瑞典。发明液体计量仪和改进 型压力计,并且获得专利权。
1861 年(28 岁)《在最明亮的非洲》脱稿。受父托前往巴黎贷款,
筹得 10 万法郎。
  1863 年(30 岁)离开圣彼得堡,回到瑞典。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诺贝尔专利炸药”。
1864 年(31 岁)开始制造硝化甘油炸药。9 月 3 日,海伦涅堡硝化
甘油试验车间发生爆炸,埃米尔等五人当场丧命。父亲从此卧病不起。
  1865 年(32 岁)发明雷管。3 月,在温特维肯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座 硝化甘油工厂。6 月,组建德国诺贝尔公司。冬在克鲁梅尔建厂。
1866 年(33 岁)在美国设公司,建厂。克鲁梅尔工厂发生爆炸事故。
  1867 年(34 岁)克鲁梅尔工厂大爆炸如同一帖清醒剂,促使诺贝尔 发明了性能安全的达那炸药。
1868 年(35 岁)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父子莱特斯蒂特金质奖
章,表彰他们所作出的“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的重大发现”。
1870 年(37 岁)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使用了达那炸药。
  1871 年(38 岁)法国战败。遂获准在法国制造达那炸药。英国达那 炸药有限公司成立。
1872 年(39 岁) 9 月 3 日,父亲爱默纽尔去世,终年 71 岁。
1873 年(40 岁)在巴黎马拉科夫大街购置住宅。
  1875 年(42 岁)发明了一种既安全、爆破力又强的炸药——“爆炸 胶”。
  1876 年(43 岁)春,聘用伯莎为私人秘书。夏秋,邂逅维也纳姑娘 索菲。
1879 年(46 岁)“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成立。移居巴黎郊外的塞

夫朗-利夫里,继续从事炸药的发明研究。
  1887 年(54 岁)经过 8 年时间,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炸药,取名为 “混合无烟火药”。
1888 年(55 岁)4 月,次兄路德维希死于心脏病。
1889 年(56 岁)母亲去世,终年 86 岁。
1891 年(58 岁)离开巴黎,移居意大利西部海岸的圣雷莫。
1893 年(60 岁)聘用年仅 23 岁的索尔曼担任其私人助手。
1894 年(61 岁)在瑞典的波福什建厂,设立实验室。心脏病恶化。
  1895 年(62 岁)在巴黎立下遗嘱,委托索尔曼和里尔雅克斯特为遗 嘱执行人。
  1896 年(63 岁) 8 月,长兄罗伯特去世。 12 月 10 日凌晨 2 时, 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溘然去世。
1897 年 1 月,诺贝尔遗嘱公布于世。
1900 年 6 月,瑞典王国政府颁布法令,宣告诺贝尔基金会成立。
1901 年 12 月 10 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附 录

本书主要人物


  爱默纽尔·诺贝尔(1801—1872 年)本书传主的父亲。建筑师,发 明家。
卡罗莱娜·安德里特·阿尔塞尔(1803—1889 年)传主的母亲。 罗伯特·诺贝尔(1829—1896 年)传主的长兄。 路德维希·诺贝尔(1831—1888 年)传主的次兄。 埃米尔·诺贝尔(1843—1864 年)传主的弟弟,1864 年 9 月 3 日惨
死于海伦涅堡硝化甘油试验车间大爆炸。 雅尔马·诺贝尔 罗伯特的儿子,传主的侄子。
卢德维希·诺贝尔 罗伯特的另一个儿子,传主的侄子。 伊曼纽尔·诺贝尔 路德维希的儿子,传主的侄子。 拉斯·桑特森(1789—1853 年)传主的家庭教师,瑞典人,讲授语
言、历史和数学。
  尼古拉·津宁(1812—1880 年)传主的家庭教师,俄罗斯人,讲授 化学。
约翰·埃里克森(1803—1889 年)瑞典海军工程师,传主父亲的朋
友,侨居美国,传主 17 岁时首次独自赴美旅行,曾在他的实验室学习。 阿斯卡尼奥·索布雷罗(1812—1888 年)意大利化学家,最早发明
爆炸物质——硝化甘油。
  阿拉里克·利德贝克(1834—1912 年)瑞典工程师,传主童年时代 的朋友,后成为传主炸药工厂的得力助手。
保罗·巴布(1836—1890 年)法国工程师,是传主在法国的合作者,
同时又使传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伯莎(1843—1914 年)奥地利作家,1876 年曾经短期担任过传主的 私人秘书,对传主设立和平奖起到过一定的影响,1905 年获诺贝尔和平 奖。
索菲·赫斯(1856—1919 年)维也纳卖花女,她对传主的后半生具
有强烈的影响。
  拉格纳·索尔曼(1870—1948 年)瑞典化学工程师,1893 年开始担 任传主的私人助理,得到传主的充分信任,被传主委任为其遗嘱执行人, 创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基金会。
鲁道夫·里尔雅克斯特瑞典工程师,传主委托的两名遗嘱执行人之 一,为创立诺贝尔基金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 言


诺贝尔,一个响亮的名字。 诺贝尔的名字,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传颂着。 有人说,他是一个“炸药大王”。 有人说,他是“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 有人说,他是发明家、科学家。 诺贝尔本人又是怎样说的呢?
一次,诺贝尔的二哥路德维希,为了编写家史,约他写自传。 于是,从来不愿意谈论自己的诺贝尔,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
颇具风趣的“诺贝尔自传”: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这个可怜的半生物,应该在他哭着出生的时候,就让慈 悲的医生把他闷死。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
最大的缺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的胃口。 最大的也是惟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 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
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既是名人,又是平常百姓。 依据现今的观点,诺贝尔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 他没有文凭,没有学位,惟一接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是在斯德哥
尔摩的一所学校读了两年小学。
  诺贝尔的童年生活、奋斗之路是怎样的?成功奥秘是什么?他是否 有过爱情生活,为何没有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家?
如果您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读读我们这本书吧!
  诺贝尔生前以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利用他大量的科学发明为人类造 福,并且立下遗嘱,死后用他一生辛劳积累起来的大部分财富,设立诺 贝尔奖,继续为推动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
没有诺贝尔,就不会有诺贝尔奖。
  没有诺贝尔奖,诺贝尔的名字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广泛 的传颂。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诺贝尔奖即是诺贝尔生命的延续。
1901 年,也就是诺贝尔去世后的第五年,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嗣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原因所致的
间断以外,几乎延续了近一个世纪。 现在,诺贝尔奖已经深入世界各国人民之心。尤其是物理学、化学
和医学这三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诺贝尔奖,越来越为大多数科学家所青 睐。有人甚至把获取这一殊荣,形象地比喻为“向斯德哥尔摩进军”。 有人说:在我们中国,有两件事情始终过不去,一是世界杯,二是
诺贝尔奖。 还有人说:要是和争夺体育奥林匹克奖相比,科学诺贝尔奖在国内
简直毫无声势,这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为了让读者对诺贝尔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书介绍了有关诺贝尔

奖的申请、评定和颁发方面的最新内容。并且用了相当的篇幅,简要介
绍 1901—1994 年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该项奖自
1969 年开始颁发)这六个方面的诺贝尔奖得主。这部分具有史料价值的 内容,列于本书的附录之中。
  此外,本书还全文收录了诺贝尔的最后遗嘱。它是著名的诺贝尔基 金会和诺贝尔奖的起源。
  顺便提及的是,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诺贝尔科学奖仍然处于零的 纪录。
  其实不然。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在一本由诺贝尔基金会 1995 年出版的《诺贝尔基金会指南》小册子中发现,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博士的国籍,清楚地注明是中国。
这与杨振宁博士的回忆完全相符。
  1995 年 6 月 9 日,杨博士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透露,1957 年他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并未加入美国国籍。他是持中国护照——换言之,是 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的。
  由此可见,我国诺贝尔奖零的纪录早已打破,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 我国最早的诺贝尔奖得主,尽管他们的获奖工作主要是在美国完成,并 且在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
最后,衷心希望青年读者们,能够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发扬诺贝
尔精神,为祖国和全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总 序

郭锷权


  一个对人类充满美好遐想和机遇的 21 世纪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 来。21 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是高科技知识爆炸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 才,人才的关键是素质。素质从哪里来?有人说,3(语文、数学、英语)
+ X= 素质。素质= 传记人物的 EQ 情怀。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翻阅《巨人百传丛书》书稿,不难发现多数巨人的伟业始于风华正
茂、才思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我们的丛书记录着以下巨人们创造的令人 赞叹的辉煌业绩:美国飞行之父、16 岁的莱特兄弟已是多种专利的小发 明家;诺贝尔 24 岁首次取得气体计量仪发明专利;爱迪生 29 岁发明电 灯;居里夫人 31 岁发现钍、钋、镭三元素;达尔文 22 岁开始环球旅行 并伏案构思巨著《物种起源》;克林顿 46 岁出任美国总统;比尔·盖茨
28 岁成为全球电脑大王,并评为 1998 年度世界首富;普希金 24 岁开始 创作传世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读着巨人们的一本本使人激动 不已的奋斗史,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使人肃然起敬, 这一切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无疑具有启迪、教育和诱惑力。正是基于这 一点,我们编撰了这套丛书。获悉《巨人百传丛书》即将付梓,北京大 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天津 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先后寄来 了热情洋溢的信,对丛书出版寄予殷切的期盼和高度的评价。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生说:“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
朋友推荐《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有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 是智慧上的愉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说:“每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
大人物,都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说:“高山仰止。巨人是人类的精英。
世纪伟人南开中学最杰出的校友周恩来以及毕业于南开中学的四十多位
院士校友和各界杰出校友们的业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说:“仔细阅读这套丛书,犹如
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感受他们的理想、信念、胸怀、情操,
这将帮助你学习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业??” 有必要说明的是,《巨人百传丛书》的读者对象为初、高中学生和
部分大专学生,因而在传主和传主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考虑,如果 有挂一漏万或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原谅。

1998 年 6 月于盛京

诺贝尔

第一章 童年
1 斯堪的纳维亚 欧洲北部,纵卧着一道长长的山脉。茂密翠绿的大森林,覆盖着整
个山脉。山的西麓,地势陡峭,东麓地势平缓。 这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山的东部有一个国家,叫瑞典。
  瑞典和邻近的挪威、丹麦,这三个国家,同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三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都属于印欧语系斯堪的纳维亚语支。
  斯堪的纳维亚的最南端,有一个地方,名叫斯科讷,是瑞典的一个 县。
  在斯科讷县的东诺贝洛夫,有一位名叫奥勒夫的农民,他养育了一 个爱好音乐、求知若渴的儿子。
这个孩子取名彼得·奥勒夫森。长大后,他离开了农村。
  17 世纪 70 年代,彼得·奥勒夫森来到瑞典乌普萨拉求学。1682 年, 他考入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在注册时,将他的姓名改为拉丁文姓名: 彼得勒斯·奥莱·诺贝利厄斯。
大学毕业,取得法律学位后,诺贝利厄斯在乌普萨拉附近的一个县
法院,受聘为法官。 他对音乐的爱好,为他提供了进入上流社会和文化家庭的敲门砖。
接着,在 1696 年,他和乌普萨拉大学校长的女儿温德娜,一个学识渊博
的女才子,结为伉俪。 他们生育了几个孩子。
其中最小的一个儿子,奥洛夫·珀森·诺贝利厄斯生于 1706 年,颇
具艺术天资,后来成了乌普萨拉的微型画画家和学院派绘画大师。 奥洛夫·珀森·诺贝利厄斯的儿子,没有步其父亲的绘画道路,而
是选择了医学。
他成了一名外科医师,还在耶夫勒做过地区级卫生行政官员。
  1775 年,他在战争时期作为军医服役时,把他的诺贝利厄斯大姓, 改成了叫起来更顺口的“诺贝尔”。
他膝下的大儿子,爱默纽尔·诺贝尔,是位有名望的人,也就是本
书传主阿尔弗莱德·伯哈德·诺贝尔的父亲。
           2“发明狂” 爱默纽尔·诺贝尔,1801 年出生于瑞典商业港耶夫勒。
他从小聪明过人。 可是,他却不愿意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地读书。由于他身体强壮,
臂力很大,机智多谋,年仅 14 岁就当上了海员。 随着远洋帆船的每一次出航,他见到了地中海国家和远东的风土人
情,视野不断扩大。
  当他经历了三年充满冒险的海上生活之后,于 1818 年回到了自己的 故乡。他突然萌发出要做一名建筑家的念头。
  
  于是,他在耶夫勒学了一年的建筑艺术学,接着南下,来到首都斯 德哥尔摩,在工艺学院建筑系继续深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原本就对绘画和机械建筑极有兴趣的爱默纽尔·诺贝尔,在学校的
表现尤其突出,曾经得到学院的三次“优秀建筑家”奖。 他还兼任学院机械系的设计员和助教,并且数次获得建筑和机械制
造方面的奖学金。 爱默纽尔·诺贝尔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他在斯德哥尔摩完成过许多建设项目和市政建筑工程。起初,他同 别人合伙,不久后便自己独挑大梁了。
  他还设计了“活动木屋”,造过各种式样的浮桥,研制出性能各异 的机床,??
1828 年,他发明了“诺贝尔机械运动”,并且获得了专利权。 所谓“诺贝尔机械运动”,是一种将循环运动改变为前后运动的新
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后来造出了具有 10 个滚轮的碾压机。 爱默纽尔·诺贝尔从此作为一名发明家而初露头角。 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行,而迷恋于发明、实验、研究。 他似乎生来就酷爱发明,想那些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发明那些世
上罕见的东西。
一次,他设计了一种橡皮囊。 设计思路是很有意思的,打仗时士兵带在身边,可以用它盛东西;
当士兵渡河时,将橡皮囊充气,立刻就能变成一艘橡皮船。
  他为此筹来资金,建了一座小工厂,开始生产这种橡皮囊。可是, 尽管他作出了种种努力,瑞典军队却没有购买这种新式装备。
他的发明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很难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还不时
招致他人的反对。 左邻右舍看到他挖空心思地去琢磨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都纷纷议
论说:
“爱默纽尔真是个发明狂。” “谁找了这么一个性格怪僻的丈夫,不倒霉才怪呢。” 可是,爱默纽尔·诺贝尔根本不把这些蜚语放在心上。他一点也不
气馁,继续做他的实验,搞他的发明,尽管失败一再尾随着他。
  这可能是他生来便有的一种乐观性格,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自 信,并且具备丰富想象力的缘故。
  看来,爱默纽尔只能作为一个发明家,而远非一位精明的经济学家。 这也为他的下一代,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借鉴。

3 母爱


  爱默纽尔·诺贝尔 26 岁那年,即 1827 年,娶 24 岁的农家女卡罗莱 娜·安德里特·阿尔塞尔为妻。
  卡罗莱娜出生于瑞典南部的斯莫兰县,她的父母都是当地勤劳的农 民。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具有无穷的智慧和精力,颇富幽默感。她讲 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
  
所有这些优秀品德,后来都强烈地影响到她的孩子。
1832 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住宅和全部家什。 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到斯德哥尔摩北郊,一幢楼房的后屋,这幢楼
就是现在这座现代化城市中心的北方街 9 号。
  第二年,1833 年的 10 月 21 日,一代奇才阿尔弗莱德·伯哈德·诺 贝尔,降生于这么一户贫困的普通人家。
  阿尔弗莱德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纤弱多病,动不动就感冒, 发热,要不然就痉挛性发作。
先于他来到这个家庭的,还有他的两个哥哥。 大哥罗伯特·诺贝尔生于 1829 年。 二哥路德维希·诺贝尔生于 1831 年。
  虽然两个哥哥需要照料,但是母亲只好拿出她更多的爱来关怀、抚 育阿尔弗莱德,以便让这盏明灭不定的生命之灯,能够继续点燃下去。 当别人几乎全都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伟大的母亲,依
然自信,一定能够养活这个孩子。 最终她取得了成功!
  阿尔弗莱德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代特别喜欢写诗。他在 18 岁时, 写了一首题为《谜》的自传体诗,回顾他的童年旧事。现摘录其中几段:


我躺在摇篮里行将死去, 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护在我的身旁, 虽然希望渺茫, 她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连吸吮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接着是一阵抽搐, 直把我送到死亡的边缘, 我体验到了死亡的痛苦, 又感受到了死亡的极点。 好不容易长大了, 病弱仍然一直伴随着童年。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 我生活的地方, 仿佛是陌生的,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我这颗与童年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4 卖火柴的小男孩


  18 世纪是瑞典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时期。后来因蒙受拿破仑战争的惨 重打击,导致了 19 世纪初期瑞典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
  
这种状况给瑞典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向国外大移民。 据当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个 500 万人口的国家,竟然移走了一百
多万人。 爱默纽尔的建筑承包业务一再背运,他已经跌入了困境。债主们不
间断地上门逼债,他不得已宣告破产。 尽管爱默纽尔性情倔强,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可是后来他还是
认真地思索起来了: “为什么如此奋斗,还是事事不能如愿以偿呢?”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瑞典好像不是发明家可呆的地方。如果到国外去,我的才能或许 会有用武之地。”
  于是,爱默纽尔在 1837 年只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先是去了芬兰。 父亲走后,母亲在几位有同情心的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在离家不 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小店,经营乳制品和蔬菜。依靠由此得来的微薄收入,
维持一家人的贫困生活。 大哥罗伯特晚年曾回忆说:
  “我最辛酸的记忆之一,莫过于这个时期出现过的一段小插曲:有 一次,妈妈给了我一枚 3 分钱的硬币,要我去买晚饭吃的东西,而我却 在路上把这枚可怜的小硬币给弄丢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 岁的大哥罗伯特和 7 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
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那个特别寒冷的年头里,也站 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阿尔弗莱德,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苍白,而且文静得多。
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 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着: “卖火柴啦!” 可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不堪。 他那时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 瑞典曾有“火柴王国”之称。 在世界火柴发展史中,瑞典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9 世纪 30 年代,黄
磷火柴流行欧洲。瑞典早在 1836 年就创办了火柴厂。
  但是,这种黄磷火柴不仅有毒,而且容易引发意外的燃烧。于是在 瑞典,有人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赤磷代替燃点很低的黄磷,并且以配料 “隔离法”使涂在火柴杆上的燃烧剂,只能在涂有发火剂的火柴盒上划 燃。这就是安全火柴的发明始末。
  阿尔弗莱德一边体验着卖火柴的经历,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 埋下了发明的火种。
       5“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诺贝尔三兄弟,和睦相处,亲如手足。
阿尔弗莱德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自己羡慕不已。
“妈妈,我能去上学吗?妈妈,你说呀。” 不知什么时候,他又来到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身旁,这句话他已经

问过许多遍了。 母亲看着他瘦弱的身躯,窄小的脸庞,皮肤白里透青,禁不住用双
手温柔地扶着他那瘦削的双肩,轻轻地告诉他说: “阿尔弗莱德,只要你把身体弄好,上学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 七叶树的叶子,快要落光了。
1841 年的秋天,阿尔弗莱德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小学,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
学。
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惟一的一所学校。 他当时虽然年幼多病,上课常有缺席,但他学习特别勤奋,认真,
刻苦。
  身体不好有时没有去上学,他就在家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和课本,或 画画,或写作文。
  看到母亲终日忙个不停,阿尔弗莱德总想帮助母亲做点什么。而母 亲总是说:“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你们不要担心钱 的事情,要去学习你们感兴趣的东西。”
  不论父母作出多大牺牲,也要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阿尔 弗莱德父母的一贯想法。
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景色绮丽。
这是一座水上城市,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市郊青山耸翠,绿水泱泱。 风和日丽的季节,阿尔弗莱德喜欢独自到田野、小丘、河边去,静
静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之中。
浓郁的双眉之下,一对晶莹闪烁的蓝色大眼睛,凝视着远方。 天空的色彩,浮动的云朵,因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一草
一木,都令人感到生命的神奇,真是千姿百态。
  他在孤独的环境中,渐渐地培养了自己观察大自然的爱好,并且从 中体验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他对他的朋友说:
“我在少年时代就研究过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6 父亲来信 七叶树的叶子,又一次落光了。
冷风吹得光秃秃的树枝嗖嗖作响。 诺贝尔三兄弟,每人手里拿了一份成绩报告单,兴冲冲地回家来了。 “妈妈!您看,成绩更好了。” “我真高兴,得马上写信告诉你们的爸爸。” 阿尔弗莱德由于生病,上课出席率最低。但是他勤奋努力,结果全
部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在同年级的 82 名学生中,只有两人取得 了这样好的成绩。
  1842 年 10 月的一天,全家人望眼欲穿地盼望着的父亲来信,终于送 到了。
随信一起送到的还有许多急需的钱。

父亲在信中说: “让你们久等了。在国外的这五年时间,我时刻强忍着对你们的思
念,拼命地干活。我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你们一定会为我高兴吧,我 已经建了一座小工厂。
  工作方面,订货单不断增加,已经不成问题了。我现在已经购置了 一幢很大的房子,这是赠送给你们的见面礼。请尽快到圣彼得堡来,让 我早点见到你们健康的面容!”
  原来,父亲自 1837 年离开瑞典后,起先在芬兰的图尔库。他在那里 做过建筑师、营造师、各种实验员,经历了许多磨难。在他的身后,留 下了一排排当时风格的各式建筑,就是他在那里活动的见证。
  但是,不足之处,这个国家似乎也不太愿意接受有天才的发明。他 心想:
“是不是又走错了地方。” 父亲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俄国军人的身上。 这个俄国军人是父亲在芬兰时认识的。19 世纪 40 年代初,父亲同他
一块儿去了俄国的圣彼得堡。 还是在瑞典的时候,父亲就发明了地雷和水雷。这些东西能够在“陆
地或海洋,将进犯之敌消灭在相当远的地方”。
  他曾经把这些发明,连同设计图纸和样品,提交给当时的瑞典武装 部队。然而使他感到极度失望的是,军方对此毫无兴趣。
当他辗转到圣彼得堡时,他又开始劲头十足地恢复这些实验。
  一次,在当地有影响的头面人物的帮助下,他的实验表演获得了成 功,得到军事当局的夸奖,还奖给了他一笔奖金。
爱默纽尔利用这笔奖金,加上他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1842 年开办
了一家机械工厂,即“奥加列夫与诺贝尔(经准许的)铸造车轮厂”。 这家工厂除了生产地雷和水雷以外,还制造了那时相当有名的“诺 贝尔型轮轴切削车床”,以及炮车和各种机床。就是俄国最早的中央暖 气热水管,也是以爱默纽尔的设计为蓝图,在这家工厂制造的。后来出
现的各种暖气装置,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母亲也许是因为太突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她一遍又一遍地 读着父亲的来信。
可是孩子们却欢喜若狂,他们想到第一次去外国,要在异邦生活,
兴奋得一刻也平静不下来。 这时,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刚刚过完 9 岁的生日。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的经历和体验是一生都难以忘却 的。
  后来,已经功成名就的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的记忆,犹如写在黑板上的字,是不会消失的。” 大凡名人都有相同的感慨。
  1973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在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也 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我认为,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对于他今后在科学和哲 学方面的发展,竟然如此重要。”
  
第二章 圣彼得堡

1 家庭教师


  1842 年 10 月,诺贝尔一家离开瑞典,乘坐帆船,在海上颠簸很久以 后,才到达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上的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始建于 1703 年,是当时沙俄的首都。1924 年列宁逝世后, 曾改名为列宁格勒。
一家人坐在马车上,绕过宽阔的广场,来到一个恬静的高级住宅区。 新家是一座很大的、漂亮的住宅。 庭院中,绿树成荫;喷水池内,鱼儿在畅游。 同斯德哥尔摩那狭小、破旧的老家相比,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但是,父亲时刻没有忘记对诺贝尔三兄弟的教育。 按照俄国当时的风气,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不去学校读书,而是跟着
家庭教师学习。 况且,诺贝尔三兄弟即使去上学,因初来乍到,也听不懂用俄语讲
的课程。 父亲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位优秀的瑞典教师拉斯·桑特森来讲授俄
语,同时传授语言学、历史、数学,以及其他各门科学知识。
  孩子们粗通俄语后,父亲又改聘了一位俄国教师尼古拉·津宁。他 是一名化学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他为诺贝尔三兄弟打 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
父亲很有眼力,他早就指出:老大——罗伯特最富天才,老二——
路德维希具备经商的魄力和能力,老三——阿尔弗莱德则勤奋过人。 正是这“勤奋”二宇,始终是诺贝尔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诺贝尔在学习外语时,尤其勤奋,认真,刻苦。 譬如他在学习法语的时候,为了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他先将
德国名著译成瑞典文,再转译为法文,然后再认真核对两次翻译的手稿,
反复比较、查对,一旦发现错误就加以改正,直到完全熟练掌握为止。 他把这种学习方法,又推广到学习其他语种之中。结果他通晓了俄、
法、德、英等多种外文。
他借助这些语言工具,能够熟练地阅读科学著作和文学名著。 他对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
泰等人的著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他还非常崇拜英国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甚至在他晚年时,也能清楚
地背诵其中的一些章节。
2 耳儒目染 诺贝尔一家来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年,1843 年,弟弟埃米尔出世了。
  埃米尔是个结实的孩子,性格也很稳重,和诺贝尔的关系最亲近。 一家人都很喜欢小埃米尔。可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将来悲惨的命运 在等待着他。
1846 年,父亲建立了一座更大的工厂,生产蒸汽机、水管和铁器制

品。这家工厂在俄国的国营和私营企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 几年后,父亲就把在瑞典欠下的债款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家庭日
渐昌盛起来。 父亲的工厂在河对岸。
诺贝尔做完功课后,总要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乘船到工厂去。 父亲只要有空,便带着他们在工厂中到处转。把机械的构造原理详
细地讲给他们听,有时还让他们亲手操纵一下。 当时,沙俄皇帝尼古拉,出于对俄国将来的考虑,想拥有威力强大
的武器,所以对父亲的地雷研究很感兴趣,并且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诺贝尔还亲自目睹了地雷实验。 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飞沙走石,烟雾弥漫。地雷爆炸实验成
功了。
  然而,孩子们都相当担心,因为地雷实验经常伴有爆炸产生的种种 危险。父亲却很有胆量,并不那么惧怕危险。他告诉孩子们说:
“如果做到沉着、谨慎、认真进行实验,就决不会出现危险。” 诺贝尔在同他这位精力充沛、大胆无畏的父亲的接触中,深深地受
到父亲发明创造精神的感染。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 “我长大后,也要当个像父亲这样的发明家。” 虽然诺贝尔没有上过大学,但社会和生活本身就是他的大学。 他曾经说过,生活无疑是艰难而忧虑的,但是“我却把它看成是一
份珍奇的礼物,大自然母亲亲手赋予我们的一颗宝石,我们应当将它精
琢细磨,直到它熠熠发亮使我们的辛勤劳作获得报偿”。
1848 年,诺贝尔 15 岁。 这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要回瑞典,他们三兄弟同时停止了学业。 不久后,父亲让诺贝尔在自己开办的工厂里当助手,料理一些事务。
3 欧美之旅 父亲在美国有一位朋友,名叫约翰·埃里克森。
他是瑞典海军工程师,曾发明热式发动机,还改进了螺桨推进器。
后来,他设计了“莫尼塔号”新型船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这种船舰 使北军取得了胜利,埃里克森也因此而扬名。
  由于埃里克森的兴趣和发明,多与机械化战争以及蒸汽和热力技术 有关,而这些技术又正是诺贝尔父亲在圣彼得堡的机器工厂所应用的, 因此,父亲决定让诺贝尔去美国,学习某些设计的思路,顺便考察各国 最新的科学和技术。
1850 年,17 岁的诺贝尔,首次独自开始了冒险旅行。 这不能不使得他的母亲再次为他牵肠挂肚。 一番话别后,诺贝尔充满信心地向他的父母点了点头,启程了。 他首先去的是德国。接着去了丹麦,然后又绕道去了意大利。后来,
他终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国首都巴黎。 在巴黎,他拜访了大学的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并且结识了不少
科学家,通过他们,勤奋好学的诺贝尔,了解了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技新

成就。
  告别巴黎,他来到英国,参观了这里的世界博览会。旋即前往美国 纽约。
来到纽约,前来迎接他的,正是他父亲的朋友埃里克森先生。 在埃里克森的实验室,诺贝尔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许多新的研
究和实验方法,大大开阔了视野。 诺贝尔学习勤奋,求知若渴。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都能
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当时还流传着一则这样的佳话:
  有次吃饭的时候,诺贝尔还在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竟然错把饭 桌上的小餐刀当作汤匙舀汤喝。
  埃里克森先生在惜别之际,曾经对这位有着远大前途的青年说:“你 的天资极好,只要你有勇气,勤奋努力,一定会成为卓越的科学家。我 企盼着你成功。”
诺贝尔,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还是当个科学家,用我的发明成果为人类造福。” 对于这次远足旅行,诺贝尔在 1851 年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我在青春年少时, 毅然离别家乡, 远渡重洋, 到异国旅行;
漫漫大海并未使我留连, 因为我胸中的海洋更加浩瀚激荡! 我来到巴黎,
此处也是一片汪洋。 情欲卷起了惊涛骇浪, 触礁沉船的残骸, 充塞了真正的海洋。 任何人要在这污泥浊水中寻欢作乐, 都须将礼品贡献给那个迷人的偶像, 直到他幡然醒悟, 看破偶像身后的堕落景象。
           4 苦涩的初恋 人们在解释为什么没有数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时,往往喜欢谈论诺贝
尔与瑞典数学家米塔格-勒夫内同时向一个佚名的女士求爱的故事。
  故事中说,诺贝尔成了情场上的失败者,于是诺贝尔通过把数学排 斥在获奖范围之外来进行报复,从而使米塔格-勒夫内永远不能获得他所 设置的任何一种奖。
然而,这个传奇故事并非事实。 它是杜撰的。因为任何标准的数学史记载中,都没有见到过这个故
事,而且所有数学史研究者,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出处。

正如前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拉梅尔所说的: “诺贝尔之所以把数学排斥在获奖范围之外。是因为他指望以一种
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方式造福于人类。” 正是在这次历时两年的世界旅行中,诺贝尔有过一次真正的初恋。 这次初恋,对于诺贝尔来说,既是终生难忘的,却又是苦涩的。
1851 年,18 岁的诺贝尔,在巴黎的一家实验室学习。 巴黎是世界艺术家和文学家荟萃的地方,有许多剧场和美术馆。她
是诺贝尔一生中最钟爱的城市,曾经被他称作是“光明之城”。 但是初次来到,当一天的学习结束,回到旅馆,只剩下孤零零一个
人的时候,一种寂寞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这种时刻,能够驱走他心中寂寞之感的是文学。 他尤其喜欢雪莱的诗,为那些爱好和平的优美诗句所感动。他不仅
读,有时还自己动手写诗。一首长达 419 行的自传诗《谜》,就是在这 种情况下完成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 在一次晚会上,诺贝尔邂逅了一位来自祖国瑞典的女郎。这位皮肤
白皙、年轻貌美的金发女郎,在一家小药店工作。 诺贝尔向她倾吐了自己的隐衷,表露了自己的失望和沮丧。这位北
欧佳丽被感动了,她千方百计地给他以鼓励。
从那以后,他们相爱了。 在塞纳河畔,在公园的林阴道旁,他们经常约会。他们有说不完的
话,在他们之间充满着欢乐。
有诗为证:


我怀着从未有过的喜悦, 又一次同她见面了。 从那以后多次幽会, 我们已经难分难舍。


  不幸的是,这段恋情不长。因为女郎身染肺结核病,突然离开了人 世。
年轻的诺贝尔心灵受到剧烈的创伤。他极度悲痛,精神颓丧,整天
独自躲在屋子里,犹如生了一场大病。 后来,他终于战胜了这一不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已经懂得去研究大自然这本书,去领悟其中的篇章,并从它那
深邃的学问里,汲取一种抚慰,来消除我的忧伤。”
5 克里米亚战争 诺贝尔结束了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回到圣彼得堡。
母亲最先跑过来,紧紧地拥抱着离开她两年的儿子,百感交集。 弟弟埃米尔又长高了。 父亲的工厂比以前扩大了三四倍,已经改名为“诺贝尔父子机械铸
造厂”。

  看到这一切,诺贝尔高兴极了。同时,使他感到纳闷的是,仅仅两 年的时间,诺贝尔工厂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19 世纪中叶,土耳其已经成了欧洲列强分割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 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
  这样,俄国军队就急需武器装备和现代化,大批量的订货,促进了 诺贝尔工厂的兴隆发达。
  父亲亲自设计,利用他自己制造的机床,还从瑞典招募工人,设法 生产了大量的军用材料。
  诺贝尔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主要负责检验化学药品,改良地雷和水 雷,研制新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即使有时感觉到身体不适,他也从未声 张过。
  俄国第一条铁路使用的铁器制品,第一批推进器,军舰上的大炮和 蒸汽机,还有快速火枪等,都出自这家工厂。
  1853 年,诺贝尔的父亲爱默纽尔,由于他在俄国工业中的“勤奋和 技艺”而获得了帝国金质奖章。
水雷本是爱默纽尔进入俄国时所持的一张王牌。 他曾经协助俄军,在芬兰湾圣彼得堡的战略要地布设水雷。后来,
这一措施有效地阻止了英法舰队的进攻。
  记载这一布雷系统的书,其书名是《无需陈兵设垒的海道港口防御 体系》,现在仍然被珍藏着。一般认为,该书的法文原文很可能出自他 的儿子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之手。
阿尔弗莱德因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
他接受了母亲和两个哥哥的意见,暂时停止了研究工作。 母亲劝他到瑞典的祖母家去,等病好了以后再回来。 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瑞典,尽情地享受着斯德哥尔摩的瑰丽风
光。同工厂林立、空气污浊的圣彼得堡相比,这里简直成了天堂。
他的病情渐渐好转,准备返回圣彼得堡。 这时,祖母对他说,回去时一定要在德国停留一段时间,那里的温
泉非常有益于健康。
  阿尔弗莱德因此到了德国,在温泉疗养了一些时候。他还顺便用德 语同当地人交谈,提高自己的德语会话水平。
随后,由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匆匆回到了圣彼得堡。
  1853 年 10 月,俄土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也企图控制土耳其,霸占 中近东地区。1854 年 3 月,英法对俄宣战。同年秋,英、法、土联军在 克里米亚登陆。1855 年俄国战败,1856 年 3 月签订《巴黎和约》。
1853—1856 年的这场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亦称“东方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 33 岁的女护士南丁格尔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
她率领 38 名护士奔赴战场,不论是对敌方还是友方的伤员,都热心看护 救治。她的工作博得了各国的好评和赞誉。南丁格尔去世后,人们把她 的诞辰日——5 月 12 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示对她的纪念。
  随着《巴黎和约》的签订,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沙皇尼古拉一世 也到他的祖先那里报到去了,新政府撕毁了全部订货合同。于是,这家 拥有一干多名雇员的大规模工厂,突然遭到了厄运。
对于这场战争,22 岁的阿尔弗莱德,在 1855 年 9 月 13 日寄往瑞典

的一封信中,写道: “这个地方当然不会给我留下任何一种愉快的回忆。”
6 破产 诺贝尔父子工厂迅速转产,只生产蒸汽机这种产品。
父亲爱默纽尔,为航行于伏尔加河和里海的首批班轮设计生产了 20
台蒸汽机,但是工厂仍然处于困境而难以自拔。 因此,精通外语的阿尔弗莱德被派到伦敦和巴黎,去见那些可能愿
意提供贷款的银行老板。 可是,非常不幸,他空手而归。时为 1858 年。
在那些毫无同情之心的债主摆布下,爱默纽尔只有再次宣告破产。
  同 1837 年那次破产一样,父亲又一次一贫如洗。不同的只是二十多 年后,他的头发更白了。
1859 年,父亲和母亲,带着小弟埃米尔回到了瑞典。 父亲为了尽可能地挽回一点局面,把熟悉工厂事务的三个儿子留在
圣彼得堡。 两个哥哥罗伯特和路德维希致力于工厂财务的管理,而阿尔弗莱德
则沉浸于机械和化学实验。
  这些实验是阿尔弗莱德过去所进行的,由于生病和为工厂到处奔 走,而几度中断。现在,他有时间重新开始从事这些实验工作了。
这些实验的首批成果,是取得了三项最初的专利权,即 1857 年的气
体计量仪,1859 年的液体计量仪,以及 1859 年的改进型气压或流体压力 计。
不过,这些发明都没有很重大的价值。
  当他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研究时,同时兴致勃勃地阅读了大量的外 国文学作品。
1861 年和 1862 年,他先后写下了《在最明亮的非洲》和《姊妹们》
两部作品。 后来,二哥路德维希受工厂买主的委托,在原来的工厂当了厂长。
不久,他的儿子出生了,也是诺贝尔家庭中的第一个孙辈,取名为伊曼
纽尔·诺贝尔。 大哥罗伯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种很适合做陶器用的土,
很快办起了一个小型的陶器制造厂。他还买了一艘旧帆船,把它改造成 了芬兰湾的游览船。接着,他娶了一位芬兰姑娘,去了芬兰。

第三章 硝化甘油

1 索布雷罗


  19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期,欧洲正处于工业大发展的前夜。 蒸汽机的发明,从动力上解决了这种工业大发展的技术前提,但是 工业所需要的燃料和原料,如煤炭和各种矿石,以及为工业服务的运输
业,如修隧道、清理河道,这些都迫切要求高效的炸药。 众所周知,传统的黑色火药,即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自从
公元 7—8 世纪中国隋唐时期发明以来,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英法等国 在 14 世纪中叶才开始应用,直到 19 世纪。
  黑色火药的威力较小,又不易引燃导爆,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发展的 需要。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爆破动力。
  1855 年还是在圣彼得堡的时候。一天,圣彼得堡大学的两位教授前 来拜访诺贝尔工厂。
  一位是诺贝尔以前的家庭教师,著名的化学家尼古拉·津宁博士, 另一位是药学家尤里·特拉普博士。
他们带来了一小瓶粘稠的油状物质,并告诉诺贝尔父子说,这就是
爆炸力极强的硝化甘油。 他们接着说道:
硝化甘油是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布雷罗在 1847 年发明的。
当时,在实验过程中,索布雷罗的实验室全部被炸毁,他的脸部也受了 重伤。此后,他便停止了实验。因为对硝化甘油的恐惧,几乎没有人再 去研究它。
说完这段发明经过后,津宁博士拿起小瓶,往铁板上倒了一小滴硝
化甘油。他用火点了一下,硝化甘油便“呼”地一声,燃烧了起来。 然后又往铁板上倒了一滴,用铁锤轻轻地砸了一下,在这一瞬间,
只听得“啪啪”几声,引起了猛烈的爆炸。
  从此以后,诺贝尔便和硝化甘油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他后来所 有与炸药有关的重大发明,都是以硝化甘油为基础的。
诺贝尔发迹后,为了感谢硝化甘油的发明者索布雷罗,曾经以优厚
的薪金聘请他为瑞士和意大利诺贝尔工厂的顾问,直到他去世为止。
  1888 年索布雷罗逝世的时候,诺贝尔还在索布雷罗的故乡意大利阿 维葛利阿纳的诺贝尔工厂中,竖立了一座索布雷罗的半身塑像。
          2 诺贝尔专利炸药 硝化甘油,是将无水甘油掺入到浓硝酸与浓硫酸的冷却混合物中制
得的。
  至于它的化学构成,无论是发明者本人,还是同时代的化学家,都 不完全清楚。只是在后来,有人将它的分子式定为 C 3 H 5 O 3 (NO 2 ) 3 。 另一方面,它又被制成片剂,称作三硝酸甘油,通过舌下给药,用
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

  诺贝尔的父亲爱默纽尔,自从 1859 年离开圣彼得堡,回到瑞典后, 他便在斯德哥尔摩市郊的海伦涅堡,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打算研究 硝化甘油。
  由于缺乏实验所需的资金,父亲不得不让当时还在圣彼得堡的诺贝 尔,再一次去巴黎设法贷款。
  1861 年,诺贝尔来到巴黎,终于得到了法国“动产信贷总协会”提 供的一笔 10 万法郎的贷款。
  第二年,爱默纽尔按照索布雷罗的方法,生产了硝化甘油。然后, 他在黑色火药中掺入 10%的硝化甘油,从而产生了一种威力很大的新式炸 药,他把它称作“强力炸药”。
  但是,他的“强力炸药”实验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这种炸药很容 易自发爆炸,很难对它的引爆进行控制。
  此时的爱默纽尔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愈来愈感觉到体力不 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两个大儿子都已经结婚,有了家室。而能够立刻回到瑞典来帮忙的, 也只有阿尔弗莱德了。
  1863 年,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告别了他生活了 21 年的第二故乡—— 圣彼得堡,踌躇满志地回到了瑞典。
诺贝尔同样注意到了硝化甘油。
  不过,他的思路同他父亲有所不同。他父亲的想法,仍然是把原来 低效的黑色火药作为爆炸物的主体,而把硝化甘油仅仅看作为引爆的辅 助因子。
而诺贝尔则把硝化甘油作为爆炸物的主体,把黑色火药仅仅看作为
引爆的辅助因子。 诺贝尔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不知不觉,实
验已经做了 50 次。
风险与成功并存,幸福与灾祸交织。 终于有一天,“轰”然一声巨响,恰似天崩地裂,实验室内外,浓
烟滚滚,屋里一片狼藉,柜子、书架、桌台,全被抛得远远的。
许多人闻声赶来,惊慌地叫喊:“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可是,不一会儿,诺贝尔从烟雾弥漫的瓦砾堆中爬了出来。他满身
灰尘,鲜血淋漓。大家都在担心他的伤势,要他去住院。他一跃而起,
用血污的手拍拍破碎的工作服,高兴得热泪盈眶,狂呼:“我成功了! 我成功了!”
  这就是他在 1863 年完成的第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即所谓的 “诺贝尔专利炸药”。
  根据 1864 年和 1865 年登记的专利权表明,这种炸药的最初组成方 式是这样的:
  液态硝化甘油装在一个金属管或其他密闭的筒状物内。在这种密闭 容器内,放进一个装有黑色火药的小木管,再从小木管的盖子上塞入一 根导火线。点燃导火线,使小木管内的黑色火药爆炸,最后引爆整个炸 药。
  以后,诺贝尔又对这种炸药作过多次改进,并且在 1865 年,用雷酸 汞代替黑色火药引爆,这就是后来一直沿用的雷管。
  
  差不多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引爆原理”,为嗣后研究其他各种 炸药的爆炸特性,奠定了可靠基础。
  直到 20 世纪,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仍然把诺贝尔的这项发明,说成 是“自从黑色火药发明以来,在爆破科学方面最伟大的进展”。
  迈尔斯 1955 年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诺贝尔部研究史》中,曾经写 道:


  通过对起爆冲击波性质的研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运用雷管作为炸药的引爆 装置,这在炸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显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现。而且整 个现代爆破实践,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
          3 胞弟埃米尔之死 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终于不负全家人的期
望,考上了瑞典名牌大学,乌普萨拉大学。
  也许是因为诺贝尔家族的血统关系,更多的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 响,埃米尔也非常喜欢化学。
1864 年的暑假,埃米尔回到了家乡。
9 月 3 日,一大早他就进了新建成的海伦涅堡硝化甘油试验车间。 诺贝尔和他的父亲,为了签订一份重要的合同,这一天要到斯德哥
尔摩去。
临行前,他们再三叮嘱埃米尔: “埃米尔,我们想你很清楚硝化甘油的特性,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你们放心去吧,这里交给我好了。” 这是埃米尔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就在当天中午,诺贝尔和他的父亲,正在洽谈合同时,收到一个令
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试验车间爆炸,速归!” 等到他们从斯德哥尔摩赶回来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目不忍睹
的悲惨景象。
  硝化甘油试验车间变成了一片烧焦的瓦砾,五名助手当场被夺去了 生命,其中包括年仅 21 岁的埃米尔。
平时总是面带笑容的母亲,此时变得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勉强支
持着照看父亲。 诺贝尔感到悲痛,懊悔!
  他想,如果当时不离开,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醒,可能就不会发生这 种事情了。
  诺贝尔真想放声痛哭一场,但是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因为父亲和 母亲更需要他去安慰,因为还有更多的担子要落在他的肩上。
这场灾难,不仅在斯德哥尔摩,而且在全瑞典都引起了恐惧与惊慌。 晚年丧子,这对于当时 63 岁的爱默纽尔说来,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
打击。不久后他便中风了,半身不遂,长年卧床不起。 诺贝尔一家人,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然而,这位倔强的父亲,在精神上并没有倒下。他在自己的卧室里

完成了几项颇有远见的设计。 这位天才的建筑师,同样是一位热心的爱国者。甚至在他侨居俄国
之前,就提供了适合瑞典国防需要的小发明。不幸的是,他的这些小发 明没有得到瑞典当局的重视。
据他自己所言,这也是促使他侨居国外的一个原因。
  他在 1865 年至 1872 年长期患病期间,还编写了三部带有精美插图 的著作:
《我国道路的经济防御(地雷)》
《群岛的经济防御(水雷)》
《对本国国防的建议(1871 年元旦给瑞典人民的献礼)》 这三部书的内容,都是他关于地雷和水雷的发明,及其在防御体系
中的应用,多年来的研究结晶。
  此外,他最后在 1870 年发表的关于三重叠原始思想的著作,提出了 超越时空的设想,而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纯粹的空想。
  爱默纽尔曾经预言,将交叉放置的薄板,经过加压使它们胶合在一 起,以及将废弃木料通过蒸汽压集起来的方法,将会受到全世界工业的 重视。
他列举了他认为可以大规模制造的几百种商品,如各种家庭用具、
手工制品和生活用品。 他还采用详细的草图,阐明了怎样使用胶合板来盖房、造船;怎样
用它制造一种木质管道系统,以便从尼罗河引水灌溉撒哈拉大沙漠;以
及怎样为地震区、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两岸的居民点建造一种可以 移动的轻便薄板房。
他的这些设想,在以后的世界建筑业和家具业里,以三合板的形式
得到了证实。
         4 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海伦涅堡的灾难,使诺贝尔失去了惟一的胞弟。父亲又卧床不起,
债台高筑,人们责难。 甚至大哥罗伯特也写信劝他:“尽快离开这个讨厌的发明,因为它
只能带来许多灾祸。”
  但是,父亲卧床不起仍然坚持搞设计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诺贝尔,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他丧失勇气,令他裹足不前。
  诺贝尔,这位坚忍不拔的发明家,此时最大的愿望是:尽快恢复硝 化甘油的实验生产,让诺贝尔专利炸药进入市场,并且赢得公众对它的 信任。
  1864 年 10 月,诺贝尔重新做了几起示范表演,按照他的方法所生产 的硝化甘油,在爆炸力方面,的确远远超过普通的黑色火药,因而终于 取得了瑞典国家铁路建设局的信任。
  随后,在斯德哥尔摩的隧道爆破工程中,又成功地采用了诺贝尔的 硝化甘油炸药。
硝化甘油的应用得到正式批准。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进行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了。

  可是,由于上次的爆炸事故的出现,现在很难劝人往这么一个冒险 生意中投资。
  诺贝尔的姑母,埃尔德夫人,通过关系,设法让斯密特先生对诺贝 尔的发明感兴趣。
  这位斯密特先生,是当时斯德哥尔摩的有名富贾。他曾在南美发了 大财,在斯德哥尔摩的工商界里,是位出人头地而且又是目光远大的人 物。
  结果,很快便由诺贝尔、诺贝尔的父亲、斯密特先生和另外几个人, 共同创建了第一家“硝化甘油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当时拥有 12.5 万克朗的资本,其中流动资金仅为 2.5 万克 朗。
  由于政府禁止“在居民区制造和储存硝化甘油”,并且遭到邻居们 的普遍反对。诺贝尔最后只好把目光落到了梅拉伦湖,造一只驳船停泊 在湖面上,在船上办起了工厂。
  他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森林环抱的梅拉伦湖的湖面上,终 于建造了一艘装备简陋的带棚盖的驳船。工人在驳船上,使用极其原始 的方法生产硝化甘油炸药。
可是好景不长。
  附近的船只又提出了抗议,反对这种危险的生产操作。加上到了冬 天,湖面上冷风凛冽,大雪纷飞,无法在船上正常工作。
1865 年 3 月,诺贝尔决定把工厂迁到陆地上。经过很多挫折后,终
于在离梅拉伦湖 16 公里远的无人地带,一个叫做温特维肯的荒郊,建立 了全世界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此后的 50 年间,1865 年至 1915 年,这座工厂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
增大,一直提供了各种诺贝尔炸药产品。 在这个工厂经营初期,年轻的诺贝尔不仅是工厂厂长、工程师、资
方代理人,实际上还兼任推销、出纳和广告等各方面的工作。
勤奋,工作,这两条一直是诺贝尔的生活指导原则。 他不知疲倦地四处奔走,到采石场和矿山,表演他的爆破程序。 同时,他还向用户邮寄使用说明书,推销公司的产品。这种做法,
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他还聘请了他童年时代的好友,阿拉里克·利德贝克工程师,参加 工厂的筹建和机器制造工作。
  后来,他们又一起在世界其他地方发展,建起了很多重要的工厂。 他们之间富有成效的合作,使得他们保持了相互理解和终生的友谊。
5“征服市场” 现代管理词汇中,有许多术语都是从军事方面借用的。
高明的企业家往往认为,征服市场是一种极其适当的战略思想。
  当年,从瑞典温特维肯硝化甘油工厂运往各地的炸药产品,通常是 装在铁桶里,或者装在大玻璃瓶内,外面再用柳条箱护着。
用户和运输人员对这种炸药的特性缺乏常识,往往漫不经心。 因此,人员死伤,运输工具、仓库和工厂被炸毁的情况,不断发生。

  随之而来的是,诺贝尔的公司和新占领的市场时常遭到严重影响。 于是,诺贝尔决定,必须在世界各国取得专利权,以便尽可能地在 靠近使用炸药的地方,或者至少是在使用炸药的那些国家设立新工厂进
行制造。 他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炸药的主要买主,是采矿、铁路建筑和土
木工程。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德国,因为那里的采矿和铁路建筑需要进行大量
的爆破。这显然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恰恰在这个时候,诺贝尔收到了一份来自德国的邀请信,让他前往
汉堡,洽谈有关联合生产硝化甘油炸药的事宜。 诺贝尔安排他的得力助手阿拉里克·利德贝克工程师,照料温特维
肯工厂。
1865 年 3 月,诺贝尔迁居汉堡。
  同年 6 月,诺贝尔在汉堡组建了他的第一个国外公司,即“阿尔弗 莱德·诺贝尔公司”。
  这家公司的合股人,除了诺贝尔以外,还有一对瑞典商人,温克勒 两兄弟,威廉·温克勒和西奥多·温克勒。还有一名汉堡律师,班德曼 博士,他同德国矿业和金融界有良好的联系。
1865 年冬。
  诺贝尔在易北河畔盖斯特哈赫特地段的克鲁梅尔,选定了一个建厂 地址。
厂址位于一个野草丛生的边远山谷,但是地势很好。它的正北面不
远处,就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大的进出口航运中心——汉堡。 克鲁梅尔工厂开张时,拥有 50 名雇员。 工厂四周,还建造了围墙,高达 3 米,墙厚 4 米。 这里生产的硝化甘油,通过马车、铁路、船舶运送到德国各地,用
于铁路工程、矿山开发等各种和平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接着,奥地利、比利时、英国、美国以及后来的澳大利亚等国家, 也都主动地向诺贝尔的工厂订货。
1866 年春,诺贝尔把克鲁梅尔工厂的生产安排妥当后,便动身去美
国旅行。 在诺贝尔的时代,尽管出现了很多方面的进步,旅行者却仍然处于
原始时代。
  他把火车狭窄的车厢,称为“我的转动的监狱”。那时乘坐火车长 途旅行并不舒服,而是充满了颠簸、煤烟和灰尘。
  他经常晕车,还要携带装有炸药样品的手提箱。为了开拓市场,他 饱尝了这种颠沛之苦。
无情的国际生意,就好像进出于一片莽莽丛林,高深莫测。 当时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刚刚结束,美国正处于狂热的恢
复和发展时期。建筑泛美铁路,向西部正在兴旺的黄金和石油产区扩展, 都离不开炸药。
  诺贝尔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在 1866 年开设了一家大公司,也 就是“美国爆炸油公司”。
与此同时,诺贝尔在美国,还取得了制造和使用硝化甘油的专利权。

  但是,当时美国的企业经营方法,极为松散,而且不讲信誉。诺贝 尔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又缺乏深刻的了解。加上他在美国的合股 人朱利叶斯·班德曼,也就是诺贝尔在汉堡的合股人班德曼律师的一个 兄弟,原来竟是一个蹩脚的顾问。
结果,使诺贝尔在美国遭受了不少挫折。 这样,诺贝尔不得已便将美国的专利权转让给了另一家新公司。 这家设在旧金山的新公司,名叫“大火药公司”,起源于加利福尼
亚金矿,工人给这种高效炸药起的绰号“大火药”。 此后不久,诺贝尔又在旧金山的西郊,里士满,即现在的金门公园,
兴建了一座工厂。工厂雇员中,大部分是中国华侨劳工。

6 克鲁梅尔工厂大爆炸


1866 年一声巨响。 诺贝尔建在德国克鲁梅尔的硝化甘油炸药工厂,由于大爆炸而毁于
一旦。 正在美国进行考察的诺贝尔,匆匆赶回德国。 他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两年前,海伦涅堡试验车间的爆炸,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弟弟身亡,
父亲中风,债台高筑,前途迷茫。 今天的克鲁梅尔工厂爆炸,给诺贝尔带来的,则是命运的抉择: 是承认失败,收拾摊子;还是改进技术,作出新的发明。 诺贝尔毅然选择了后者。一切从零开始,反败为胜,终将取得事业
的成功。
仔细回想起来,克鲁梅尔工厂的爆炸,似乎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的时候,人们是小心谨慎的。可是,接触多了,
便习以为常,警惕性自然放松了。
时间一长,见怪不怪了。 有的搬运工人,甚至把渗漏出来的硝化甘油,当成普通的油,注入
到车轴里面,或者当擦皮鞋的油使用。
  到了冬天,硝化甘油冻结成固体状,有的人用铁棍子去砸它,有的 人还把它掺在灯油里用来取暖。
如果是熟知硝化甘油性能的人,听到这些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
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酿成爆炸事故。 在德国,有一个矿工去买用于矿山爆破的硝化甘油炸药,稍有马虎,
就招致本人和店员被炸得粉身碎骨。 奥地利的一个炸药仓库,不慎发生爆炸,死伤十余人。 一艘停泊在巴拿马港口的船只,工人往岸上卸货时,硝化甘油炸药
偶然掉入海里,船只被炸毁,船上十多个人被炸死。 还有,在纽约的一家饭店,服务员发现客人存放的行李冒出黄烟,
大吃一惊,连忙将行李提到外面。 就在这时炸药爆炸,马路中央被炸了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附近住
宅的玻璃被震得粉碎。 美国军火制造厂的厂长,杜邦将军,甚至乘机煽动说:“谁使用硝

化甘油炸药,谁就必然要丧命,只不过是早死还是晚死的问题。” 其实,诺贝尔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从 1863 年开始,他就“充分地意识到液态硝化甘油的缺点”。 在纽约时,他曾经申请过一项有关在硝化甘油中加进甲醇的专利发
明。
  实际上,这种设计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为他的思路仍然没有跳 出液态火药的框框。
克鲁梅尔工厂的爆炸,无疑是一帖清醒剂。 从这次爆炸事故出现后,诺贝尔才决心把思路转向固态火药。

第四章 达那炸药

1 硅藻土+硝化甘油


  1866 年克鲁梅尔工厂大爆炸,留给诺贝尔的是一片废墟。就在这片 废墟上,诺贝尔重建了一个简陋的小型实验室。他在实验室里,安置了 铺盖。接着,便夜以继日地开始了紧张的实验工作。
  他首先考虑到,为了便于运输和安全操作,应该把液态的硝化甘油 制成固态。
他想: “把硝化甘油同黑色火药、火棉或火药纸混合起来。” 但是,这一思路曾经是他父亲走过的失败之路。
  “如果把硝化甘油吸入到多孔的非爆炸性物质的孔穴内,而且这种 物质又不影响硝化甘油的化学性能,这样准行。”
  他用纸、纸浆、木屑、砖屑、炭粉、石膏粉、干粘土等各种东西, 做过无数次试验。
这些东西的效果都不理想,最后,他才想到硅藻土。 硅藻土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质。它是硅藻的细胞壁沉积而成的生物化
学沉积岩,呈浅黄色或浅灰色,质软而轻,多孔,易磨成粉末,具有极
强的吸收能力。 诺贝尔经过反复试验后,获得了比较合理的配方: 三份硝化甘油加一份经过煅烧和筛选的硅藻土。
按照这种配方,制成了硝化甘油和硅藻土合为一体的固体火药。剩
下的问题,就等着实验它的安全性能了。 首先将它从高处抛下来,没有问题。接着将它置于铁板上,用铁锤
砸,还是没有问题。如果是以前的液态硝化甘油,这样做早就发生强烈
的爆炸了。 可是,这种新炸药的爆破力又如何呢。
硅藻土硝化甘油炸药的可塑性很好。诺贝尔把它做成棒状,直接放
入炮眼内,用雷管引爆。结果爆破成功了。 经测试,它的爆破力要比纯硝化甘油低四分之一,但是仍然比普通
黑色火药高四倍。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会因为震动、撞击、加温而自
发地引起令人震惊的爆炸。
1867 年。 诺贝尔亲自到德国的克劳斯塔尔、柯尼舒特和多特蒙德三座矿山,
进行了成功的爆破示范实验。 随后,他为这种新型爆炸物申请了专利权。
同年 5 月,又获美、英两国的专利。9 月,获得了瑞典的专利。 诺贝尔给这种炸药取名为“达那炸药”。 “达那炸药”的“达那”一词,在希腊语中是“强力”的意思。

         2 莱特斯蒂特金质奖章 “达那炸药”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以前曾经对硝化甘油
         
怀有恐怖感的人,曾经指责、反对诺贝尔的人,都很快改变了看法。报 纸也开始赞扬诺贝尔,称他是“一位不向任何艰难困苦低头的青年发明 家”。
  这个时期,社会上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诺贝尔有一次发现硝化甘 油从容器中漏出来,被包装箱里的硅藻土所吸收,形成了一种生面团似 的东西。于是,他从中获得了启发。
  但是,在这种说法出现后不久,诺贝尔就在许多场合,郑重其事地 宣布,并没有发生过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
他说: “我的确从未在任何场合,注意到硝化甘油偶然渗漏到硅藻土里的
事,而这种硅藻土竟然装得如此之多,以至于能够形成一种可塑的或湿 润均匀的材料。这种想象中的事,必定是出自某位把猜测当作事实的人。 “导致我采用硅藻土制造达那炸药的原因,是它在干燥后出现的体
积膨胀,自然还有它在经过实验后所表明的多孔特性。 “因此,达那炸药并非由于偶然的原因产生的,而是由于从一开始,
我便注意到了液态炸药的不利方面,并且着手寻找一种克服这一缺点的 方法。”
达那炸药的发明,既不是突如其来、垂手可得的东西,也不是某种
浪漫的巧合的结果。而是像诺贝尔所有的发明一样,说得更恰当一点, 是坚持不懈的研究与勤奋努力的结果。
1868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诺贝尔父子俩莱特斯蒂特金质奖
章,以表彰他们所作出的“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的重大发现”。 其中对爱默纽尔的颂词是: “表彰他在使用硝化甘油作为一般性炸药方面的贡献”。 对阿尔弗莱德的颂词是: “表彰他作出了达那炸药这样一种更为实用的发明”。 瑞典皇家科学院创建于 1739 年。该院颁发莱特斯蒂特奖的宗旨是:
鼓励那些在艺术、文学或科学领域中出现的杰出成就,以及那些对人类
具有实用价值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这种奖在当时是很有权威性的一种奖励,它与后来设立的诺贝尔奖
十分相似。而且瑞典皇家科学院后来还被诺贝尔指定为,负责颁发诺贝
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诺贝尔机构。 此时的爱默纽尔,虽然长期卧床不能动弹,但是他在有生之年,荣
幸地获得了祖国给予他的最高奖赏,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 另外,由于他的儿子阿尔弗莱德在事业上的成功,因而过上了没有
经济忧虑的好日子,心安理得地享了几年清福。 在荣誉面前,阿尔弗莱德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父亲。 他在信中写道:


  父亲,热烈地祝贺您。我的达那炸药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有一些成就的话, 那也是因为从小受到您的指教,最后才取得这一发明的。


  阿尔弗莱德不禁想起,自从圣彼得堡诺贝尔父子工厂破产后,回到 阔别二十多年的瑞典,自己同父亲,还有当时健在的弟弟埃米尔,在一
  
间狭小、昏暗的实验室里埋头实验,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景。 海伦涅堡试验车间的爆炸声,使他失去了惟一聪明可爱的弟弟,老
父从此卧病不起,?? 阿尔弗莱德不禁潸然泪下。
3 爱迪生与达那炸药 达那炸药这一新产品的出现,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当时年仅 21 岁。此时他正在波士顿西部联
盟电报局工作。
  一日,爱迪生在阅读了 1868 年的一份技术刊物后,在他自己的日记 本上写道:


  去年,瑞典科学家阿尔弗莱德·诺贝尔改进了一种方法,把硝化甘油溶入到不 起化学反应的物质里,因而能够比较安全地处理这种爆炸物。


  爱迪生兴奋地告诉他的助手亚当斯说,他完全被诺贝尔发明的达那 炸药的惊人性能“激动起来”了。
在亚当斯的帮助下,爱迪生决定对达那炸药的性能作一番研究。
爱迪生接着写道:


  我们测试了我们认为分量很小的一点,但却产生了如此可怕和预想不到的结 果,以至令我们感到惊恐不已。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拥有的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累 赘而又很大的珍品。清晨 6 点钟。我把炸药装进一个汽水瓶,系上一根绳子,用纸 包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弃于国土偏僻处和华盛顿街区的下水道内。


  自从达那炸药进入世界市场之后,过去一些由于过分费钱费时而不 可设想的工程,例如矿山、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工程,几乎立即上马 了。
其中仅以诺贝尔生前进行的几项大型工程为例,就有在 1872 年至
1882 年间完成的圣哥萨特铁路线上的隧道工程;1876 年和 1885 年纽约 市东河海尔盖特河道上水下礁石的爆破清除工程;1890 年至 1896 年间进 行的多瑙河铁门段河道的疏浚工程;1881 年至 1893 年间希腊科林思运河 的开凿工程;等等。
  尽管如此,各国当局对达那炸药仍然心有余悸,并且制订了种种限 制措施,禁止这种以硝化甘油为主要成分的达那炸药进口。
  另一方面,那时从科学家到包工头,都对达那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 可是,最大的主顾——矿主,却仍然很保守,他们宁愿使用危险性 较大而爆破力也较大的液态火药。因为他们认为,液态火药的价格便宜,
而达那炸药只不过是被冲淡了的硝化甘油。
  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报刊上看来,世界各地的科技界和销售界,对 此争议很大。
  大概经过了七八年的时间,达那炸药才真正站稳了脚跟,真正控制 了市场。
  
  从 1875 年诺贝尔自己列出的年产量数字,可以清楚看出逐年增长的 趋势:
1867 年 11 吨
1868 年 78 吨
1869 年 185 吨
1870 年 424 吨
1871 年 785 吨
1872 年 1350 吨
1873 年 2050 吨
1874 年 3120 吨 然而,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诺贝尔既得到过许多朋友和同事的大
量帮助,也遭到过不少合伙者和助手的拆台,使他丧失了很多资金,失 去了很多市场,从而给他带来了种种烦恼。
  通常他所发明的这些技术,其本身并不复杂,别人很容易仿制。因 此,尽管他的许多专利曾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他的合法权益却难免 不被侵犯。
  再加上他不信任律师。在他的一生中,他自己就没有聘请过常任的 律师。他经常亲自参加复杂的法律谈判,结果又往往败北。对于这种尔 虞我诈的行为,他感到十分恼怒和愤慨。
他把这些人比作“寄生虫”。
在给一位同事的信中,诺贝尔写道:


  在大多数国家里,人们可能并不列举类似物质的使用。所以,假如有人要为自 己的一项发明取得一个平常的专利,那么他就需要在同一个国家里至少取得两打专 利。例如,一个人要在英国各个殖民地及其重要岛屿上都取得专利保护,那么他就 需要涉及 40 个国家。也就是说,为了取得一项发明,需要搞到 40×24=960 项专利。 即使取得了如此庞大数量的专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对发明的保护仍然只是一种 幻觉。因此,我准备给化学改良品的专利申请取一个这样的名字:“发明者为了鼓 励寄生虫所付出的税收”。

4 德国公司


  诺贝尔自从 1865 年 3 月迁居德国汉堡,6 月组建了“阿尔弗莱德·诺 贝尔公司”,冬天开办了克鲁梅尔工厂。
  可是在 1866 年,克鲁梅尔工厂的一声巨响,使得当时正在美国考察 的诺贝尔,不得不急忙赶回德国。
  后经达那炸药的发明,克鲁梅尔工厂的恢复,接着出现了一个空前 发展的新时期。
  从 1865 年至 1873 年这段时间,诺贝尔的住宅和他的实验室,一直 设在工厂的所在地——克鲁梅尔,而“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公司”的营 业办公室,则设在汉堡。
  克鲁梅尔工厂生产的达那炸药,通过汉堡,这个欧洲当时最大的海 港,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各地,很快又销往欧洲和其他海外市场。
直到 1870 年,世界各地陆续建起了新的工厂,基本上达到了自产自

销,这种供货业务便停止了。
1870 年,克鲁梅尔工厂再次发生爆炸。
6 年后工厂重建。 工厂的规模比原先扩大了。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公司”经过改组后,成为一家生产达那炸药 的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仍然设在汉堡。
  由于达那炸药的销路看好,尤其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的用户大量 增加,这家公司第一次改名,称作“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达那炸药有限 公司”。
公司的规模继续扩大。
  除了原有的克鲁梅尔工厂以外,还包括 1868 年在扎姆基兴建的工 厂,和 1873 年在普雷斯堡完成的大型工厂。
  改名后的这家公司,由于不带“诺贝尔”的名字,产品销路一度受 挫。于是,又将公司的名称改为:
“达那炸药有限公司,原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公司”。 嗣后,诺贝尔不断改进技术,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专利发明,基于这
些专利发明新产品,工厂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公司的信誉越来越高,很多人都愿意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因而公
司的股金也就不断增长。
公司开张时的资本为 350 万马克,1888 年增至 500 万马克,1898 年
为 900 万马克, 1908 年为 1200 万马克, 1918 年为 3 600 万马克。
1919 年至 1923 年间,竟然逐渐增加到 2.5 亿马克的资本股票,以及
0.5 亿马克的优先股金。不过,这显然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 济所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造成的。
1925 年,这家公司成立 60 周年之际,公司股金已稳定在 3 000 万马
克。
  在这家汉堡公司发达后不久,诺贝尔还为奥地利和匈牙利另立了一 家公司,即“诺贝尔达那炸药有限公司”,其总部设在维也纳。
值得提及的是,克鲁梅尔工厂,这座曾经将诺贝尔手中的发明转变
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爆炸物,从而使诺贝尔赢得了大量财富的工厂,在经 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工厂的炸药产量急剧下降。
这个工厂当时拥有雇员已达 2700 名。
  虽然遭到了战后经济萧条的严重影响,但是不久便完成了工厂转产 的问题。
  工厂里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利用未遭破坏的机器和实验室,来制造 和平时期需要的产品。
接着,在克鲁梅尔,又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研究实验室、两座新工厂。 一座工厂生产人造丝,另一座工厂制造“维斯特拉”化纤。这两种
纺织纤维产品,都是以低硝处理的纤维素为材料织成的。 这些新型产品,对后来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些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技术问题,则都是依 据诺贝尔在 1893 年至 1894 年间在意大利圣雷莫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开创
性研究和设计,才得以解决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鲁梅尔工厂发展到了拥有 9 000 名雇工,

德国最大的弹药厂。
1945 年 4 月的一天。 克鲁梅尔工厂在一次空袭中,被一千多枚重型炸弹摧毁。而这些炸
弹所采用的炸药,也正是以诺贝尔自己的发明为基础而制造出来的。 战后,在废墟中,人们找到了为纪念达那炸药发明者和工厂创始人
而耸立的诺贝尔塑像。此时的它,已经弹痕累累,遍体鳞伤,双眼流露 出忧伤的神情。
         5 普法战争与法国公司 诺贝尔从年轻时开始,多次到过法国。
1851 年他 18 岁那年,就在巴黎的大学实验室学习,并且留下了他那
刻骨铭心的一段初恋。
  1858 年,面临着破产的父亲,让通晓法语的诺贝尔来到巴黎贷款。 诺贝尔不幸告贷无门,空手而归。
  事隔三年之后,诺贝尔又一次来到巴黎求助。这次幸亏得到了法国 “动产信贷总协会”的 10 万法郎贷款,最终发明了“诺贝尔专利炸药”。
在以后的旅行中,他曾多次访问过拿破仑三世统治的法国。
  他非常喜欢这个国家,曾经试图将他的发明介绍给他们。然而,这 个国家对生产和销售炸药,采取了国家垄断的措施,并且设有“火药与 硝石管理局”这样的垄断机构,从而使他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就是在硝化甘油炸药上市以后,仍然被法国视为垄断产品。
诺贝尔曾经亲临法国,进行早期考察。 经过考察,他发现政府垄断的黑色火药,其价格要高出德国的三倍。
于是他想,如果能够在法国建厂,生产达那炸药新产品,销路岂不更好。
1868 年。 诺贝尔到了法国。他在南锡附近的利韦丹,同“巴布父子铁器工厂”
的小老板保罗·巴布,有了初步接触。
  巴布是一名有才华的工程师,曾任炮兵上尉。他对达那炸药很有兴 趣,当即拍板,拿出 20 万法郎,作为在法国建厂的投资,条件是得到 6
%的利息,加上分享一半的利润。
  诺贝尔同他的合股人巴布,热心地做了多次说服工作,当局仍然坚 持不准建厂的规定。
诺贝尔感到很焦急。他对巴布说: “为什么法国不懂得达那炸药的价值呢?很明显,法国不使用达那
炸药,是个极大的损失。” 巴布点头称是,一面问道: “诺贝尔,德国是否已经使用达那炸药?” 诺贝尔回答说:
  “他们早就承认达那炸药的威力,并且在德国的克鲁梅尔工厂已经 大量制造出这种炸药。”
巴布很担心,他接着问道: “如果德国同法国之间发生战争,你认为结果会如何呢?” 诺贝尔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如果是那样,法国现在使用的黑色火药,无论如何也抵不过达那 炸药。”
两人并非杞人忧天。
1870 年,果然爆发了普法战争。
  在 1870 年至 1871 年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发生战争。普鲁士战胜 法国,1871 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史称“普法 战争”。
  在战争的最初阶段,法国总参谋部惊恐地发现,德军攻势迅猛异常, 是因为德国工兵使用了一种新爆破物,来爆破法国阵地、桥梁和堡垒。
  法军立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爆炸物进行调查,这才知道,原来那 就是诺贝尔和巴布很早就提起过的“达那炸药”。
此时已经为时太晚,法国已经遭到惨败。
  几经周折,1871 年春,诺贝尔的第一座法国达那炸药工厂终于在法 国南部的波利尔落成了。
1871 年秋。 法国国民议会,再次通过禁止私人制造炸药的法令。政府仍然对所
有炸药的制造和销售实行垄断。 巴布以诺贝尔的名义,向政府提出抗议和索赔。 巴布还呼吁说,达那炸药在和平时期仍然有很大的用处,例如用于
采矿、交通建设等等。
结果一概遭到政府的拒绝。 巴布不顾这项法令,继续在波利尔经营。
1872 年夏。诺贝尔从中获得红利 19 万法郎,他又从这笔红利中拿出
2.5 万法郎赠送给巴布,对他取得的显著业绩表示感谢。
  1873 年。以男爵乔维尼为首的议会委员会,提出了允许私人企业生 产和销售达那炸药的建议。
同时,国防部以拉图尔将军为主席的一个委员会,也提出了一个方
案,那就是私人企业在获得特别准许后,可以制造达那炸药,并且销售 达那炸药也享受国家全部优惠。
其实,在议会对这些建议方案进行最后投票之前,巴布就已经邀请
乔维尼和拉图尔,作为诺贝尔法国公司的股东了,而他们之中并没有谁 支付过股金。
巴布“财政外交”的另一个举措是,提名当时担任国家黑色火药工
厂厂长的路易斯·鲁,到法国公司任总经理。 那时,有人曾向诺贝尔透露,说巴布是位好大喜功的法国军官,他
热衷于复仇和战争,政治和强权,尤其贪财爱钱。 诺贝尔给巴布作过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 “一个有才干的伙伴,一个杰出的总经理,但是,可惜的是,只因
他的良心犹如橡胶般地可伸可缩,这么多的聪明才智,几乎没有用到一 个适当的地方。”
  普法战争期间,诺贝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苏格兰度过的。当时,他 正在忙于实现阿迪尔工程。

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诺贝尔的首页

没看完?设置本页为书签

成为本站VIP会员VIP会员登录, 若未注册,请点击免费注册VIP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芝麻开门       蓝田玉文摘       百度空间       QQ强制聊天器       大陆连连看       语音游戏大师       幼儿智力拼图       少儿数学练习机       宝宝爱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