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风险管理程序:杨丹霞:想要入场,就得先做功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25:34

文  杨丹霞


杨丹霞,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

还记得今年年初春拍结束,国际知名的拍卖行出现伪作成交的情况,媒体大幅报道相关消息,并认为是今年拍卖行在鉴定上有什么缺失。其实,这不是今年的事,伪作一直都存在。不是说今年春拍怎么样,或者是明年的秋拍怎么样,这种情况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

之所以今年这么轰动,主要是因为今年有人涉及到官司,还有一些画廊的负责人站出来讲话,就是因为有人讲话了,媒体又推波助澜,所以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说今年春拍是不是假的东西很多。

实际上一直以来,中国的书画,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存在这个问题,而且也不光是拍卖,就是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书画的买卖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是说今年出现,或者是近几年出现的情况。

这是长久以来,就是这么一个客观存在。
 
对于收藏者来说,不应该只是信任拍卖行。我就听到过有藏家说只去某某拍卖行买东西,这是为何?被洗脑了吗?

据我所知,港台那么多大藏家,多大、多小的拍卖行都能看到他们的经纪人的身影,只要谁家有好东西,就去谁家,难道去拍卖会,也要像电影《大腕》的结尾部分的台词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原则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难道藏家和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有仇?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些新进场的买家,在他“情有独钟”的拍卖行花费十倍于行情价格的金钱买进一般藏品、甚至是假货的行为。

这里不是说哪个拍卖行好还是不好,或者是拍卖行征集作品严谨还是不严谨,这跟拍卖行没关系。我的本意并不是说拍卖行的高低、好坏,而是说什么呢?

而是说作为收藏者自己应该对于你要收藏的东西有概念。你不应该仅仅去信任或者是依赖拍卖行,也不应该仅仅去依赖或者是盲从某一个专家。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就是收藏者一直依赖于某位知名专家,结果在其指导下买了不少近现代书画,结果到出手时没有一家像样的拍卖行收他的货,为什么?因为全是假的,虽然这些作品全带有这位专家的证书或题跋,甚至有一次藏家送拍时还是这位专家亲自陪同去了拍卖行,但这么假的东西怎么卖啊?人家照样不能收,卖给谁啊?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收藏者到这时还不警醒,还依赖这个人,还信那些证书、题跋,那可只能说是活该了。

因此一方面我们强调收藏者首先要对你喜欢的、要收藏的东西,应该有一个起码的认识和概念;另一方面,不管新、老藏家,没有不请教专家的,那你请教什么专家,这里就有讲究了,你一开始就跟错了人,就像信了邪教一样,那就如刚刚举的例子,吃进的全是假货。

所以,专家也有一个辨伪的问题,所谓“人心不古”、“斯文扫地”,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专家丧失了良知,与造假者为伍,坑骗收藏者的事也不时发生。因此。喜欢收藏书画的人士还应该多交朋友,从和自己经济实力、审美趣味相同或相似的朋友那里,及时获取收藏领域的相关经验、讯息,不管是大道的抑或是小道的,学习人家都是怎么上手买的,请教什么人,另外也可以到大拍卖行请教,比如询问一下,哪些专家的意见会得到拍卖业界的尊重和认可,这些对于你选择专家都有益处。

请教专家,专家把关只是一个方面,我从来都主张、鼓励藏家自己主动学习,毕竟是你要花钱,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因此,藏家的学习和进步是避免买到伪作的另一个重要保证。

藏家喜欢什么,就应该去学习、去研究。你购买某个书画家的作品到了一定的数量,自然就会对此人有一定程度的感觉,加上你的学习、琢磨,那你自然就具备了一定的眼光,也就有了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了。很多专家的眼力也是这样慢慢练出来的。

在自己具有一定判断眼力的前提下,你又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去到一些知名度比较大,信誉比较好的拍卖行,再请教一些相关的专家,这样几下里结合在一起,不能说万无一失,至少这个失误产生的机会、概率会小一些。

因为中国书画鉴定的特殊性,决定了。没有仪器可以鉴定,全都靠人的眼睛。那么人的眼睛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参与鉴定的人,他看东西的多少,从事这项工作的长短,他自我修养的深浅,鉴定水平的高低等等,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无论是收藏者,还是鉴定家,包括拍卖行的经理们,都会受这些高低、深浅等方面条件的左右和局限,这个局限性是人人都会有的,但如果你把上述几项都较好地结合,加上谨慎的态度,转益多师,局限性还是可以克服和突破的。万一出现失误,也不要怨天尤人,苛求责难自己和专家,没有人是万能的和从不失误的,如果有人这么说,这人肯定是骗子!

出现问题应尽快总结经验,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提高,注意沟通和团结,以利再战。

拍卖行只是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是作为一个中间人,或者说作为一个介绍人,把买卖双方结合在一起,仅仅是起到这个作用,给藏家提供一个展示、交易的场所。

目前的情况下,苛求拍卖行都提供真迹也不可能。另外,中国千年以来的书画市场都奉行着“有眼买真,没眼买假”的原则,这种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在野文人的高端消费,一直都是斗智、斗勇的势利场,假货自打有书画收藏以来就没有断绝过。所以,老藏家们经常自嘲和调侃说,收藏书画,“玩儿的就是心跳!”没眼、没胆都不适宜玩儿这东西。

新藏家还是要对这个行当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不至于像一般不了解内情的媒体或民众那样大惊小怪、人云亦云。

既然假东西成交了,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既有拍卖行把关的问题,当然也有收藏者自己的原因了。所以,伪作成交的原因就非常复杂了,那就要具体到某一件东西来说了。比如有的是贪便宜买假货送礼的;有不管真假,听名头大小收藏的;有造假者借拍卖出货不成自己举回去的……等等,一件东西跟一件东西不一样。不管怎么样,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书画,还是有一个真伪判别标尺的问题。标尺是怎样确立的、树立标尺的人对于标尺的运用、标尺是不是掌握得严格等等,都决定着什么样的东西是否能成交。

既然假货成交了,就证明什么呢?

在掌握这个真假的标尺上,拍卖行也好,收藏家也好,或者给他帮忙的专家也好,这个真假的标尺树立得不够准确,掌握运用得不够严格。

拍卖行不够严格,人家成交率上去了,你一个收藏家不够严格,只能让自己的钱打水漂。

而且你看,书画和瓷器、玉器、家具都不一样,那些器物买假了,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瓷器,不是宣德青花,只是清末仿品,你还可以插花作摆设;比如家具,虽然不是乾隆朝的做工,但起码是张桌子,红木啊紫檀啊是真的,你可以使用;但书画要是假了,特别是近现代书画,那就是废纸一张,能做什么用啊?

所以书法绘画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收藏的高端,其中一个就是它不具备任何实用性,纯粹就是精神层面的享受。但要想享受得上这个高端,你自己的才识、眼界、学养乃至财富也要够得上高端才可以,否则,随时会出现“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情况。所以,收藏者在买书画之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这些,要对辨伪的复杂性和市场的残酷性有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