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事故心得体会:“南陈北李”?是如何建党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8:52

“南陈北李” 是如何建党的?

(2011-04-22 00:47:53)转载 标签:

刘继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建党

文化

分类: 文化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2002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早期组织”部分就开宗明义地写着:“最早在中国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南陈北李”之并称,彰显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两人一南一北,交流往来,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名称、纲领、组织筹备等问题,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历史背景与领军人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要成立,还需要有呼风唤雨、应者云集的领军人物。陈独秀与李大钊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两人都致力于先进思想的启蒙与宣传,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两人就都是思想界的明星了。他们两人的声望在五四运动中达到了高峰,陈独秀还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当时有诗盛赞他俩:“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李大钊笔名)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可见陈独秀和李大钊是当时并驾齐驱的领军人物,并被比拟为“悬照古今”、被一代人仰承的“日月星辰”。毛泽东在1945年4月21日延安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曾说:“五四运动中,有中国的最觉悟分子参加,当时的觉悟分子有陈独秀、李大钊。”并说“他们两人都是中国最有才华的知识界领袖”。

 

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震撼中国近代历史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十月革命之后,他又将《新青年》转变为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造就了一批职业革命家。中共早期的革命领袖和骨干,几乎无一不是受到《新青年》的感召而走上中国革命道路的。早在1917年9月,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等人的一次夜谈中就高度评价陈独秀,他说:“冲决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可比拟”。后来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的谈话中,多次称“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中共“七大”时,毛泽东还说,“他(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人准备了干部。”周恩来在东渡日本留学时,曾称“《新青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德在同史沫特莱的谈话中,谈及他读《新青年》后的感受时说:“恰如一个人遇到一次终身难遇,可能改变他全部生涯的机会。”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敏锐地看到一条新的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大钊逐渐认识到他长期求索的“理想的中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靠工人阶级,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成为现实。他于1918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从这时起,李大钊的思想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演讲与报刊文章中,不遗余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使李大钊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始有了可能。五四运动以后,他号召、组织先进青年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时,李大钊已开始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李大钊传》中有这样的记载:“1920年初,大钊同志就曾与中夏同志等酝酿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从介绍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到创建一个又一个的先进组织,再到中共一大的筹备,李大钊和陈独秀一样,都起到了先锋与领路人的作用。

 

陈独秀长李大钊10岁。李大钊对陈独秀非常尊重,以师长看待,以学生自居,从不喊陈独秀的名字,总称仲甫先生,赞誉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创始者,革命的先锋”。
   
陈独秀对李大钊也是“非常钦佩,十分敬仰”。他赞誉李大钊“是一位坚贞卓绝的社会主义战士。从外表上看,他是一位好好先生,像个教私塾的人,从实质上看,他平生的言行,诚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世人称他为马克思主义先躯,革命家的楷模,是一点也不过誉的。 ”“英风伟烈应与天地长存”。

 

“相约建党”的过程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仅发挥了领导作用,而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1919年6月8日,陈独秀与李大钊商量后,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陈独秀又和邓初、高一涵到宣武门外的“新世纪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当场被捕。陈独秀受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在社会各界的营救、声援下于9月16日获释。

  

迎接陈独秀出狱的蔡元培当众宣布:“北京大学为有仲甫而骄傲!”李大钊则献上诗作《欢迎独秀出狱》: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你。  

 

从监狱的陈独秀其实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警察局不准他擅自离京。可性格倔强的陈独秀根本不理睬他们的制约。1920年1月底,他到武汉参加了武昌文华大学的毕业典礼,并发表了演说。警察们直到看了报上的报道,才知道陈独秀出北京了。于是,他们风风火火地跑到陈独秀家兴师问罪。
   
胡适晚年在《口述自传》里描述了那生动的一幕:独秀返京之后正预备写几封请柬,约我和其他几位朋友晤面一叙。谁知正当他在写请帖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敲门,原来是位警察。“陈独秀先生在家吗? ”警察问他。“在家,在家。我就是陈独秀。”
   
独秀的回答倒使那位警察大吃一惊。他说现在一些反动的报纸曾报道陈独秀昨天还在武汉宣传“无政府主义”,所以警察局派他来看看陈独秀先生是否还在家中。
   
那位警察说:“陈先生,您是刚被保释出狱的。根据法律规定,您如离开北京,您至少要向警察关照一声才是! ”
   
那位警察便拿了陈独秀的名片走了。独秀知道大事不好。那位警察一定又会回来找麻烦的。所以他的请帖也就不写了,便偷偷地跑到我的家里来。警察局当然知道陈君和我的关系,所以他在我的家里是躲不住的。因而,他又跑到李大钊家里去。
   
警察不知他逃往何处,只好一连两三天在他门口巡逻,等他回来。
   
为了能让陈独秀安全离京,李大钊雇了一辆小骡车,化装成生意人把陈独秀护送到天津。
……  

胡适所说的“李大钊雇了一辆小骡车,化装成生意人把陈独秀护送到天津”的这一天,是1920年2月14日,为躲避军警的追捕,陈独秀头戴毡帽,打扮成讨账的财主,乘着一身账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钊赶着的带篷骡车,出了北京朝阳门直奔天津。沿途住店一切交涉,都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不要陈独秀张口,恐怕漏出南方人的口音。因此,一路顺利地到了天津,即购买外国船票,让陈独秀坐船前往上海。 

 

1927年5月,曾与李大钊同办《晨报》,并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的高一涵,在武昌中山大学做的《李守常同志事略》报告中,还提到1920年2月14日陈独秀与李大钊同去天津时的一个细节,说陈李二人“在途中则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事。 ”这就是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骡车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一段佳话。

 

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南下后,仍然和陈独秀保持着紧密联系。1920年7月和9月,张国焘、张申府分别离开北京,南去上海。据当事人回忆,他们都曾把李大钊关于建党的意见报告陈独秀,陈独秀也通过他们把在上海的建党计划转告李大钊。张申府回忆说,“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就写信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这才是第三国际的意思,我们回了信。”

 

在这里,还须交代一下,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点燃星星之火
1920年4月间,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曾是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罗章龙回忆,李大钊曾找他们几名学生与维金斯基进行过一次座谈。维金斯基用英语向他们介绍了苏俄的各项政策,也讲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种种困难。维金斯基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了解苏俄的十月革命。同时表示,中国应该有一个像俄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维金斯基离开北京时,李大钊写了一封信,介绍他去找陈独秀。
   
维金斯基的来访,让陈独秀非常兴奋。他对张国焘说,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会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正是在维金斯基的鼓励下,陈独秀加快了建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步伐。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对于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1920年9月,张国焘回到北京后,把陈独秀希望赶紧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意思,告诉给李大钊。张国焘记得,“李大钊略经考虑后,即毫无保留的表示赞成。 ”此前,他还考虑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时机是否成熟。但此时,他认为“陈独秀先生对南方的情况比我们知道得更清楚,判断也较为正确,现在他既已实际开展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一致进行……” 10月,李大钊与张申府、张国焘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接着,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第建立起来了,迅疾呈星火燎原之势。在这些组织的建立过程中,陈独秀和李大钊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1920年初,陈独秀去武汉讲学期间,结识了失业工人郑凯卿和时任《汉口新闻》报记者的北大学生包惠僧,对他们宣传革命道理。1920年秋,刘伯垂被陈独秀介绍入党,并派回武汉筹建党组织。与此同时,他又派李汉俊到武汉,找到昔日留日同学董必武,请他帮助共同建党。是年秋,包惠僧、刘伯垂、董必武、陈谭秋、郑凯卿等人成立中共武汉支部,并“推定包惠僧为临时支部书记”。

 

1920年春夏之交,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与陈独秀多次交谈。回湖南后,陈独秀给毛泽东寄来《共产党》月刊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委托他在长沙建党。11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

 

上海发起组成立之后,陈独秀曾写信给他的朋友——济南齐鲁书社负责人王乐平。王乐平比较开明,但无意建党,就将此事委托给济南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和济南一中学生邓恩铭。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建立了共产党济南早期组织。

 

1920年9月,广州无政府主义者曾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共产党”。陈独秀来到广州后,对其进行改组,重建了广东共产党支部,一批无政府主义者退出,陈独秀亲任书记,后改由谭平山继任。

 

1920年10月,张申府应邀赴法国里昂大学任教,陈独秀委托他建立法国支部。张申府回忆说,到了法国“介绍刘清扬入了党。接着我和刘清扬又介绍周总理入了党”,“不久赵世炎到了法国,他是在上海由陈独秀介绍入党的。接着陈公培也到法国来了,他也是在上海由陈独秀介绍入党的。于是我和周总理、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成立了小组,没有正式名称,成立后报告了陈独秀” 。1922年7月,正式组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负责人为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蔡和森、李立三于1921年11月回国后,由陈独秀和陈公培介绍他们入党。

 

旅日支部的主要成员施存统和周佛海,都是陈独秀在上海介绍入党的。施存统回忆说:“我于1920年6月2日去东京,与周佛海联系,成立日本小组,陈独秀来信,指定我为负责人。”陈独秀在前往广州途中曾逗留香港,李义宝、林昌炽、张仁道3人特意上船拜望。不久,根据陈独秀的意见,他们在香港创立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

 

当时,这些党组织散布各地,有的还远涉重洋,名称很不统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有的叫“共产党小组”。后来一些党史著作将党初创时期的地方组织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李大钊在各地建党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13位代表中和李大钊有重大联系的有4位,非重大联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李大钊革命情怀影响的代表有6位。特别是毛泽东,曾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毛泽东后来在和斯诺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影响下的这些人,在其成长过程之中,李大钊给予了他们真诚关怀与热情引导,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  

 

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有人问陈独秀,人们说“南陈北李”,你比他如何?他答曰:“差之远矣!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问者说,自谦乎?他说:“真言实话,毫无虚饰。 ”

 

其实在建党的过程中,“南陈北李”相比较来说,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应该更大些。1995年,肖克将军明确指出:“南陈北李,是合乎历史事实的定论。但陈独秀应属首位。”“一大”时,当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陈独秀的学生或追随者。其中,他在北大时的学生有:张国焘、刘仁静、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张太雷、罗章龙、高君宇、邓中夏、何孟雄等;他亲自上课指导过的学生有:罗亦农、肖劲光、刘少奇、任弼时、汪寿华、柯庆施等;他亲自介绍入党的党员有:施存统、周佛海、赵世炎、陈公培、蔡和森、李立三、刘伯垂、林伯渠等;他的直系亲属有:陈延年、陈乔年;其他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瞿秋白、俞秀松、恽代英、包惠僧、林育南、郑凯卿、王尽美、邓恩铭等,也都是受他影响很大的追随者;他的挚友同事有:李大钊、张申府、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而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仅他的学生、追随者和亲自介绍入党的就有8人。(刘继兴)